第9节:情绪疏导法



  二、案例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米琪珥是一个上小学五年级的10岁女孩。她在邻居中几乎没有朋友,在学校也比较孤独。在过去的几年中她在班上只有一个好朋友吉莎。妈妈认为,女儿社交困难是由她的不良性格造成的,米琪珥刻板、不会分享,希望事情按照她的意愿发展。新学期伊始,米琪珥班里转来一个新同学,与她的惟一好友吉莎很要好,这个新来的女孩为了与她形成友谊上的竞争,竟然取笑米琪珥,还怂恿班里的一个小圈子也这样做。

  每当与同伴交往受到挫折的时候,米琪珥就会逃避,变得很难过,甚至默默哭泣,有时她会向同伴发出攻击,有时向老师告状,有时向父母倾诉。米琪珥经常有这样的想法(此即她认知上的困扰,是她自动化的思想):“我必须得到其他孩子的喜欢,否则就是我不好。”“别人应该主动接近我,并与我做朋友。”“现在她再也不是我的朋友了。”“没有人喜欢过我。”“我肯定有些什么地方错了。”当问她为什么向老师和父母求助时,她说:“我当时没有任何办法了。”“交朋友太困难了,不应该只靠我自己去做这件事。”为了减少米琪珥的孤单,老师和父母都会在她伤心时给她额外的补偿,这又成了恶性循环,同学们对她这种像小孩子一样的不成熟行为嗤之以鼻。

  米琪珥不良的交友习惯面临两个困难:其一,怎样面对班里同学的取笑;其二,习得与同学相处的技巧。第一个问题就是属于认知上的困扰,这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才可以提上日程。

  妈妈带米琪珥见了心理咨询师。咨询师用苏格拉底式的提问为米琪珥解开了认知上的困扰。

  咨询师:吉莎喜欢班里的每一个人吗?

  米琪珥:当然不是。

  咨询师:你是说班里还有不是她朋友的其他同学?

  米琪珥:是的。

  咨询师:那么你认为这些同学怎么样?她们是没有价值的人吗?

  米琪珥:我从来没有那样想……她们当然不是没有价值的。

  咨询师:那为什么呢?如果你因为不是吉莎的朋友而没有价值,那么所有那些不是吉莎的朋友的同学不也应该像你一样没有价值吗?

  米琪珥:不,她们当中有些人是好孩子。

  (米琪珥说了这些孩子的名字和优点。)

  咨询师:这些孩子虽然不是吉莎的朋友,她们也是好孩子,为什么你就不行呢?

  米琪珥:哦,也许可以吧。

  咨询师:听起来你没有什么信心。也许你也有很多优点,虽然你不是那个小圈子里的人。

  米琪珥:哦,我是有很多优点,但这并不能让她们喜欢我。

  咨询师:她们必须得喜欢你吗?

  米琪珥:当然不是,她们的圈子只有8个人,我们班还有更多的女孩,她们不可能和每一个人都是好朋友。

  咨询师:那么,所有与这个小圈子不是朋友的那些同学都是不好的吗?

  米琪珥:我想不是。

  咨询师:那为什么你是不好的呢?你与其他不是小圈子里的同学有什么不同?

  米琪珥: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同。但我想的仅是我自己,不包括其他人。

  咨询师:那么,如果她们不被那个小圈子的人喜欢仍然可以很好,为什么你就不能呢?

  米琪珥:我从来就没有这样想过。

  咨询师:那么试一下,大声说出“我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好。我不需要因她们喜欢我而成为一个好人”。

  (米琪珥试着重复了3遍。)

  咨询师:如果你真的这么想,你有什么感觉呢?

  米琪珥:我想我会感觉好一些。

  咨询师:好,让我和你的父母经常帮你这样练习。

  当米琪珥的非合理的自动化的思想受到挑战以后,咨询师和父母同时还给了她合理的、替代性的想法,接着把重心转到培养交往技能上。通过疏导和教育,米琪珥有了很大的改善。她受到取笑时不再抑郁,在与同学对抗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在班里和邻居中也有了新朋友。

  米琪珥是幸运的,有父母和咨询师的帮助。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由于条件的限制,面对挫折大多数时候只能自己进行情绪调节和疏导。这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的确,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如果能积极地疏导自己的情绪--只看自己所有的,不看自己没有的--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我们将没有理由抱怨什么,因为我们所有的比我们失去的更多:我们有幸福的家庭,很爱我们的父母、相处和睦的同学、很多认识或不认识的支持我们的朋友、有很好的学习的条件……相信很多人都记得这句话:“我忧郁,因为我没有鞋。直到上街我遇见一个人,他没有脚!”

  三、要求和原则

  抛弃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心态,是我们使用合理疏导情绪方法的要求和原则。

  萧伯纳说:“人们总是责怪环境造成自己的困境,我不相信环境。人们出生在这世上,都在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环境。如果找不到,就应该自己去创造。”青少年时期正是我们不断塑造自我的时期,在此过程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是选择乐观的态度还是悲观的态度。因为我们的情绪会影响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想又会影响我们的行动。乐观的态度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激励,悲观的态度则会成为阻滞我们前进的力量。

  上文中,咨询师就成功地帮助米琪珥从不良情绪中走了出来。他放弃了超越米琪珥理解力的正面教导如“人生的价值如何体现”,把极端、片面的思想摆出来,让她看出自相矛盾,使她获得顿悟。咨询师熟谙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技巧,通过不断追问,并用“助产术”让米琪珥在自相矛盾中抛弃谬误,最后归纳和定义出新的替代性思想:“我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好。我不需要因她们喜欢我而成为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