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思维的言语性



  所以说,思维存在着统一性特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差异性包括民族差异性、文化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德波诺认为:西方人的辩论型思维和日本人的信息输入型思维存在着重大区别。也有人说,正是因为西班牙文化孕育了唐·吉诃德式的思维方式:充满激情,富于幻想;是英国文化孕育了哈姆雷特式的思维方式:深邃的沉思,行为延宕;是德国文化产生了浮士德式的思维方式:崇尚理性,富于思辨。

  对于个体而言,思维差异性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人类作为一个个体认识自己的思维,并选择恰当的思维训练形式和方法。

  ……

  5.思维的言语性

  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是在语言材料基础上进行的(辞海),思维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概念(词),言语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载体。

  但是,也有人提出“思维是可以脱离语言”的观点,并举出若干例子作为佐证。发明x射线的伦琴回忆道:“我是偶然发现射线穿过黑纸的。”爱因斯坦将单词逻辑地连起来之前,经历的是一种视觉和肌肉要素(可能是一些映像)的组合或联想过程,只是在这以后才开始寻找相应的词的艰苦过程。日内瓦心理学派创始人皮亚杰(瑞士)也说,“我的思维是跟映像而不是跟词联系在一起的,是属于前概念阶段的思维。”

  这里所说的两种情况并不矛盾。首先要注意到两点:其一是语言的工具性。其二是语言的基础性。即语言并不就是思维,因此并不是无时无刻必有语言才能有思维,那种短暂性的没有语言的思维状态是不违背工具性与基础性的。正如新闻电影有些镜头未加解说,不等于说新闻电影不要解说。其次要注意到语言的广义性,即思维的对象即使暂时还没有相应的严格的词语与之对应,但只要它是可被翻译成狭义语言来表示的,如手势或脑内景象,就算是“语言”了,比如聋哑人的手语。

  思维不是借助于声音和写在纸上的外部语言,而是靠在心里默默进行的内部言语实现的。

  思维能力构成因素分析

  1.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与智力因素的综合反应

  综合起来,思维能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类。这里主要谈影响思维能力的后天因素,不仅是因为后天因素重要,更因为后天因素可以改造。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仅有聪明而没有刻苦奋斗的精神是成不了大业的,即仅有先天智力而无后天勤奋仍然不会有很大出息。世上科学家多是聪明而勤奋者,但也有勤奋而不“聪明”者,却没有聪明而不勤奋者。生活中存在不少这样的人,他们在中小学时仅凭自己的“小聪明”还算可以,但到了大学就不堪重负了。学问越到深处,年龄越大,后天因素的作用就越大。勤能补拙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