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模式教育值得怀疑



  掀开他的语文作业本,拼音、生字一笔一画工工整整。但我并不高兴,看着看着,一种不可名状的困惑袭上心头,当把这些困惑锁定在思维中仔细揣摩后,我发现这些工整的字迹背后,是被束缚着的无奈和作秀。

  6 岁的王京上了一年级,我开始琢磨儿子的教科书,怎样从里面挖出能让他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更高兴趣,获得更多知识的方法呢?面对着课本我问自己:“如果孩子从来没听过这个词,那么他说话中就不会用这个词,他对这个抽象的单词就没有兴趣,这就是孩子初学汉字的一个难点。”从这一点出发,我觉得课本的编写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比如我们都学过古诗: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课后的生字为:

  晓

  眠

  觉

  闻

  啼

  如果生字的顺序这样安排:

  眠

  闻

  啼

  觉

  晓

  空格里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去填上诗句,也许他们会利用自己熟悉的字填上“春眠我闻到了鸟啼不知不觉天晓了”。这样既学了生字、词,又巩固了所学过的字,抽象的东西也变得鲜活起来,不知不觉学会了词语的搭配,句子的特征和细微差别,孩子还会因为他自己填出了诗句而信心倍增,可谓一举多得,达到了兴趣教学的目的。

  但是学校的教学不是这样的。掀开他的语文作业本,拼音、生字一笔一画工工整整。但我并不高兴,看着看着,一种不可名状的困惑袭上心头,当把这些困惑锁定在思维中仔细揣摩后,我发现这些工整的字迹背后,是被束缚着的无奈和作秀。

  品味着“书圣”王羲之留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首先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如行云流水般的无拘无束,自由奔放中透射出思维的敏锐。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为什么不让王京放弃正楷而写行书,练就更快的思维速度呢?既然记忆力能在训练中得到提高,那么思维速度、反应速度也能通过快速的书写训练出来。

  在中国的古代教育中,书法可以说是读书人的必修课,而且是必须修好的一门课。在科举考试中,仅仅因为书法好就受到垂青而享受“破格录取”待遇的事屡见不鲜,就是因为书法中往往含有很高的“附加值”。古代的鸿儒巨子大都书法卓绝:苏东坡的书名并不亚于他的文名……其实,他们并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而练字的,但是当他们的思维和素养达到了很高的层次,书法也就达到了极高的造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的流传依赖于文字这个载体。汉字其实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可想象,如果有一天,我国的大街小巷触目皆为呆板的印刷体汉字,那将是多么单调乏味。

  每个人都是可以塑造的,不管在智能上还是体能上都有非凡的潜力,但是往往由于大人们以自己的常识来判断,来引导和教养,而将这种能力压抑下去了。孩子一进幼儿园,就被规定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天性的创造力从小就被一些死的教条所磨灭。

  当然,一些绝对不能做的事,例如事关生死的问题,像有毒的东西不能吃,尖锐的东西不能碰等等,都是应该严格遵守的,除此之外,或许让孩子自由发挥会更好一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技巧,让他们展现自己的长处和技巧,他们会非常高兴,因为这样会得到赞美,受到鼓励,从而会更加努力地去发展自己。

  为什么非得让每个孩子都学一样的知识,用一样的方法,走一样的道路呢?

  虽然汉字在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书法、篆刻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确实提高了我们的欣赏水平和艺术创造力,但对初学汉字的孩子来说,它复杂的笔画和书写,在很大程度上也束缚和禁锢着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反应速度,压抑了孩子的智力和潜能的开发,尤其是在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中,过分强调汉字的书写是值得怀疑的。且看汉字的用笔方法:

  横:下笔稍顿,然后迅速引笔锋向右行,收笔时稍作停顿。

  竖:下笔稍重,即引笔向下行,到收笔时作停顿。

  点:下笔稍轻,略顿收笔提起。

  撇:下笔稍重,随即引笔向左下方撇走;用力逐渐减小,迅速提笔。

  ……

  强调一笔一画地写,每一笔的运笔过程都规定得清清楚楚:怎样起笔,怎样运笔,怎样收笔,如何提、按、顿、挑;什么叫逆锋,什么叫顺锋;轻重缓急如何把握……这些过筋过脉的细微之处,就是大人,不经过严格训练也是难以做到的。

  在崇尚素质教育的今天,从一年级就开始的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对孩子来说不亚于一场持久战。这种强制性的学会某些规范,会使孩子产生厌恶心理。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活泼、奔放、洒脱。他们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决定了对学习的兴趣持续时间不会太久,超过一定的限度,他们就会不耐烦,不高兴,再也学不下去了。

  孩子需要新鲜的刺激,这种刺激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发自内心的好奇心是一种原动力,而在学校的模式化教育中,这种原动力却常常遭到压抑,使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孩子不主动了,老师也就只能硬灌,教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被动导致消极,消极导致无效,无效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处于无助的境地。

  不择手段地摧毁孩子好奇心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成人没有好奇心了,我们的好奇心早已被功名利禄剥夺。去读读王尔德的《小王子》吧,去看看我们在孩子眼中是多么势利。我们要求儿女过早地进入我们的世界,而我们对孩子的世界却一无所知,更不打算走进去。

  ——莫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