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饥饿的恐慌



  张立勇

  那个时候,我才了解到一个大学比一个村还大。那个时候,我就开始向往和憧憬一个叫大学的地方。

  我们村就是个大家族,姓张的人特别多,大约有200多口人。我们家就在村子前面,一开门就能见到大山,真像成语中说的开门见山一样。门口就是水田,对面就是大山,四周也都是山。自然风光非常秀丽,人们置身其中,就感觉走进童话的世界一样。可是,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观对生活在这里的山民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们这里很贫困,交通非常不便,山民居住的条件也很简陋。生存成了山民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也不会有心思尽情地享受美丽的大自然的恩赐。

  我们在山谷里,去一次镇上要走几十里山路。弯弯曲曲的山路,记载着每个山民的人生,也记载着我童年和少年的人生。

  我有一个叔叔住在另外一个县,他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每逢放假的时候,他都会到我们村里玩,我们会围绕在他的身旁,贪婪地听他讲北京的故事。他告诉我们说,人民大学比几个村子还要大。我当时很惊讶,天哪,那么大的校园啊!那个时候,我才了解到一个大学比一个村还大。那个时候,我就开始向往和憧憬一个叫大学的地方。许许多多的梦想,在那个时候就开始徐徐地飞翔了。

  在家里,我常常听爸爸讲他小时候的故事。爷爷在我爸爸1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奶奶改嫁了,就剩下爸爸和姑姑两个人相依为命。他俩一贫如洗,连农具都没有,去干活的时候还要向别人借,借别人的锄头,借别人的牲口。农忙的时候人家也干活,龙口夺食的季节,人家都在白天黑夜没命地干,父亲只能抽空儿去借了。

  因为从小没有父母的约束和管教,他很调皮、很捣蛋。村里人都用同情和怜悯的眼光打量着爸爸,他们都觉得这个孩子一辈子完了,没什么出息了,可能连媳妇也娶不上。有的人也会歧视我爸爸。爸爸后来长大了,懂事了。可以想像,一个穷孩子在那个年代没有父母有多艰难。他向别人借钱的时候,人家会这样想:他有能力偿还吗?所以,歧视、尴尬、拒绝、冷漠就成为家常便饭。但我特别尊重我的父母,特别崇拜我的爸爸,他虽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最起码他打破了众人觉得这个孩子连媳妇都娶不上的评价,他不仅养活了一个家,而且还生养了三个孩子。我爸爸把姑姑嫁了之后,用姑姑的嫁妆钱给自己娶了媳妇。要是姑姑不出嫁,爸爸就没有钱娶媳妇。虽然我不能对这种事情做评论,但这件事让我对贫穷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爸爸虽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也算不上特别有本事的男人,但是他能撑起一个家来,能养儿育女。我觉得他已经很了不起了。在村里,我们兄妹几人读书都很用功,这是最让爸爸自豪的事情。他没有给儿子多少钱、多少家产,但他看到了孩子成长,看到孩子们个个都懂事了,看到孩子慢慢有了文化,看到孩子比他有出息,所以他很骄傲。我感觉爸爸很伟大,我们现在生活依然很艰难,但是比我爸爸那个时代好多了。我们都很珍惜今天的生活,虽然还是借钱借米,但是至少不用借别人的农具了,更不用眼巴巴地看着成熟的庄稼心急火燎了。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最起码,我还有父母的呵护,能得到父爱和母爱。而父亲呢,他没有享受过这种亲情的关爱。

  家里最困难的时候也正好是我长身体的时候,所以我的饭量特别大。但是吃饭时,我不敢看着饭盆,那是一种不能拒绝的诱惑。我不敢多盛,因为我盛多了,弟弟妹妹就得少吃,他们会吃不饱的。我的身上流淌着父亲的血液,父亲小时候也是这么克制自己来细心照顾姑姑的。但是,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毕竟,那个时候我还是个孩子。在我的心里,我不敢奢想吃好,只要能把我的小肚皮撑得滚瓜溜圆就是我最大的渴望和最大的幸福了。贫困给人的印象虽然深刻,但是饥饿给人的体验更是强烈无比。人在那个时候,要求和梦想是很卑微的。

  我上初中的时候要交柴米,我常常背着这些东西走几十里的山路。到了高中,学费更贵了,虽然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却成了我和我家的大难题。有时候没钱买饭票了,我只得回家。从县城到家要步行60里路,快到家的时候,我真的饿晕了,两眼冒金星,见到什么东西都想狠狠地咬上几口。一回到家,见到我狼吞虎咽的样子,站在一旁的爸爸和妈妈总是悄悄地背过身去抹眼泪。这种苦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现在回想起来,心里依然还在隐隐作痛。

  在初中的时候,我曾经向一个同学借过100多块钱的菜票,直到现在还没有还清人家。我很感谢他,在我最困难、最潦倒的时候,他温暖了我的人生。多年以后,我一直在寻找他,想对他说声谢谢,并呈上那些菜票钱。可是,人海茫茫,物是人非,岁月蹉跎,我的同学现在在哪里啊?!

  后来我做了厨师,我觉得我再也不会饥饿了。我想这可能是上天安排的,上天要给我一个补偿。我记得杰克·伦敦在他的《热爱生命》中,真实地描述了饥饿给人带来的恐慌感,那个挨饿的人到了船上以后,往衣服里藏了很多很多面包,他怕再遭遇那样的饥饿。对此我深有体会,我觉得我就是那个对饥饿有着深深恐惧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