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孩子高考,家长五不要



  孩子高考,家长五不要:

  不要规定考试成绩的指标

  有的家长在考前反复跟孩子讲这样的话:你的数学应该考110分,语文应该考105分,英语应该考120分,理科综合应该考240分。我为什么反对这种做法?因为家长给孩子定的指标通常很难兑现,除了给孩子心理施压,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

  每年每科的考试难度都和往年不尽相同,有时今年的数学相对比较难,明年的却偏容易,或者今年的理综难度不大,明年就明显上了一个台阶。所以,一个具体的分数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赶上题出得简单,大家的分就都上去了,题出得难,大家的分就都下来了。

  例如2003年,北京的理综试题较难,北京考生这门课的平均分在160分左右,而2004年的理综容易,几乎出乎大家的意料,考生得分普遍高于上年。这并不能表明2004年的考生比上一届考生水平高。

  不要规定孩子考上什么大学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考上好大学、重点大学,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理智地想一想,重点大学、著名大学就这么几所,而每年的考生有六七百万人,竞争非常激烈。更何况,能上哪所大学不但取决于高考成绩,还与报志愿是否科学合理有关系。“规定”孩子上哪所大学实在不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就有这样一个考生,凭借真实水平应该能考上首都师范大学,若考北京理工大学就需要“超水平”发挥。孩子的父母说,要有信心,要有志向,一定得冲上理工大学。结果,那一年理综考得很难,孩子拿到试卷后粗粗浏览了一遍题目,就感到自己的成绩可能离父母要求的“理工大学”差得太远了,心情一下子紧张起来,头脑一片空白。最后这门课的成绩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填报志愿

  从中国考生目前的情况看,孩子独立确定志愿的很少很少。有一些是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更多的是父母让报什么学校就报什么学校,或父母打草稿,孩子往正式表格上誊抄。当然还有一些是父母和孩子共同讨论的,可是一旦意见相左,多半是孩子服从家长的安排。

  我认为,填报志愿这项工作的份量丝毫不亚于高考本身。能否考上大学很重要,选择哪所大学的什么专业同样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甚至更重要,因为前者只在一时,后者却很可能决定一世。念书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无法代替,所以应该在这个问题上和孩子充分讨论、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他难免在一段时间里不痛快,心想:“这个大学没劲,这个专业更没劲。”这就会影响他的复习质量。又假如家长的心气儿很高,强迫孩子报一个力所不能及的目标,也会削减孩子的信心。

  不要问孩子考试结果

  有些家长在孩子考完一门课之后总是拐弯抹角地打探情况。其实,孩子这时很敏感,会感觉到父母正在“盘问”自己,难免心情不悦。

  我研究高考八年,最好的理科考试成绩是710分左右,文科是680多分。也就是说在高考中获得满分、每道题都会做、能做对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家长急着问孩子考得怎么样,即使最优秀的学生也会想到,刚才有的题没想起来,或是答错了,从而感到遗憾、后悔。而考得不好的学生就更慌了。如实回答,怕招来一顿指责,遮遮掩掩也是一块心病,因为父母迟早会知道。结果,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冲突和矛盾。

  最明智的家长,从心理上就应该和孩子站在一起,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上。考一门算一门,让孩子始终向前看,准备下一场考试,而不是为了已经考过的一门患得患失。

  家长不要送孩子上考场

  每一年,高考不仅涉及到数百万考生,也牵连到数百万个家庭。大中城市里送孩子上考场、等孩子出考场的家长成为一道高考风景线。有人说得很贴切:高考是中国的一个节日。据粗略估计,目前有50%到70%的考生家长是这“节日”中热心参与的一分子。

  2004年6月7日上午11点半,高考第一门语文结束了。我在北京某学校考点门口观察,迎接考生的家长大约有400人左右,而这个考场容纳的考生也是400人左右。考虑到一个学生不一定只有一个家长,估计接孩子的家长大约占80%。

  送孩子上考场的家长人数则很难统计。八点半入场,从七点半就陆续有人来。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平安进去就走了,更多的家长不走,在附近的树荫下乘凉或到附近逛商店、去快餐店消磨时光,一直等到孩子出来。

  家长送孩子上考场,我并不一概地反对。家离考场距离较远、需要多次倒车,或在孩子身体不适等情况下,家长的确有必要护送。而一般的情况下我建议家长能不送则不送。为什么呢?

  第一,形成很严峻的社会心理气氛。全社会都认为高考是孩子的头等大事,给予种种照顾和优待,甚至闯了红灯都不予处罚。家长为了接、送孩子,可以三天不上班。这就像是无声的语言,在说“高考高于一切”,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受到暗示,产生大敌当前的错觉。

  第二,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我曾经在人大附中考场门口看到,一位考生有九位家长来护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叔、婶婶、小姨。九位亲人,每人一句嘱咐的话:高考是大事,千万要考好,不能马虎,不要提前交卷……一个孩子带着九份“重托”进入考场,平常心何来?家长总是口口声声对孩子说:“要轻松,要愉快。”可是最终让孩子轻松不起来、愉快不起来的,也还是我们家长自己。

  第三,可能影响孩子的临场发挥。孩子在高考答卷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出于一种自然反应,这时他最先想到的可能不是解决办法,而是爸爸妈妈在门口等我,那么辛苦,我答不出来怎么对得起他们?孩子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父母的关爱无法置若罔闻,这原本是好事。可是在高考这个节骨眼儿上,还是让他们把心思集中在试卷上吧。过分关爱让他压力大不说,还分散了精力。

  有一次,我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高考经验交流会上表示:没有特殊情况不要送孩子上考场。这时,台下一位学员要求发言。他是来自安徽省的一位中学校长,也是一个女大学生的父亲,自称在这个问题上,自己是一个特大的“反面教材”,让我有机会的时候一定要把他的故事讲给以后的考生家长,引以为戒。

  这位父亲说,当年女儿参加高考,自己每天送她上考场。女儿在二楼考试,他就眼巴巴地站在楼下盯着那间考场的窗户,连续盯了三天。结果是什么呢?女儿的高考数学成绩只有58分,而平时模拟考试都在100分左右。

  后来,女儿对他说:爸爸,那天考数学,有一道题一时不会做,我一下子就想起你在外面口干舌燥、望眼欲穿的样子,觉得特别对不起你,心里一酸眼泪就流出来了。随后脑袋里一片空白,后面的题一道也不会了。

  本来,这个女孩完全有实力考上安徽省重点大学,但是由于数学意外地丢了这40分,只考上一个湖北省的普通大学。

  所以,不送孩子上考场,就是为了让他一心一意地去考试,正常发挥,无怨无悔。护送他、等待他、迎接他,就是干扰孩子的心态,就会影响孩子的发挥。我们的主观愿望是爱孩子,实际上是害了自己的孩子,哪个父母愿意害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