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十七节 会稽公主与刘裕纳衣
会稽公主,名刘兴弟,父南朝宋高祖刘裕,母刘裕嫡妻武敬臧皇后。她是长女,刘裕建宋后封她为会稽公主。
魏晋劳动者装束刘裕,丹徒人,青年时家境清贫,打芦草,捕鱼,以维持生活,欠人家社钱还不起,穿的是妻子臧氏做的“纳布袄”。
他在东晋富贵之后以及做了皇帝后,生活上清简寡欲,官员给他做脚蹬子,要用镀银的钉子,他不允许,说用铁钉就很好了。他的女儿们出嫁,送钱不多,也没有锦绣金玉的妆奁。他的整个生活是“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宋书·武帝纪》)。侍中袁赞扬他节俭,他却说:“田舍公得此,以为过矣。”非常满足他的物质生活了。臧氏当了贵妇人之后,也是“器服粗素”(《宋书·后妃传》)。刘裕地位变化,怕后人不知省俭和谨慎,特意把旧的纳布衫袄交给会稽公主保存,同时说:“后世若有骄奢不节者,可以此衣示之。”(《宋书·徐湛之传》)给长女教导弟妹的权力,并以往日的贫苦作为家训的资料。会稽公主于是将纳布衣珍藏起来。
会稽公主出嫁徐逵之。徐逵之是秘书监徐钦之的儿子,东晋末年任彭城、沛二郡太守,晋安帝义熙十一年(415),掌握东晋实权的太傅、扬州牧刘裕进攻晋宗室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徐逵之率领精兵作为前部先锋,但不幸阵亡。战争胜利后,刘裕命太傅府内直督护丁浚主持徐逵之的丧事,会稽公主把丁浚叫到阁下,询问丧葬安排,每问一事,就叹息叫一声“丁督护”,声音异常悲哀,后人根据她的悲鸣,谱成曲子,她的侄子宋孝武帝刘骏配了歌词,这首乐曲名叫《督护》,到唐朝还流行(《唐书·音乐志》)。就此一事,充分反映会稽公主与徐逵之是对恩爱夫妇,她对丈夫的永逝怀念不已。无可改变的事情是她成了年轻的孀妇,儿子徐湛之还幼小,不过这倒使她有精力照顾娘家的家务。
刘裕称帝三年就亡故,继立的少帝只一年被废,由文帝刘义隆继位。在皇室中,会稽公主居于嫡长女地位,文帝很尊敬她,宫中的大小事情都要征求她的意见,然后才能实行。元嘉三年(426),文帝亲征荆州刺史谢晦,请会稽公主入居宫中,总管宫内事务。公主在家务事里,或有不如意的地方,就号啕大哭,文帝也畏惧她。
公主子徐湛之,因年幼丧父,特为外公刘裕所钟爱,封为枝江县侯,文帝任用他为散骑常侍、骁骑将军、秘书监,并受到舅舅、彭城王、司徒、大将军刘义康的喜爱。
刘义康总揽朝政,不顾文帝的权威,又同他原来的长史、欲为宰相的领军将军刘湛等结党,党人中有的人以给刘义康谋取帝位为政治目标。元嘉十七年(440),文帝先发制人,杀死刘湛等人,贬刘义康为江州刺史。徐湛之与刘湛关系密切,在刘义康被拘留时又去看望他,因此在审理这个集团时,牵连到他。宋文帝发怒,将要处他以极刑,湛之害怕,毫无办法,只好告诉母亲。会稽公主爱子心切,听了这话,立即翻腾出她父亲的纳布衣,带到宫中,见到文帝,也不行臣子之礼,放声痛哭,随手把纳布衣扔在地上,指着它对文帝说:“汝家本贫贱,此是我母为汝父作此纳衣。今日有一顿饱饭,便欲残害我儿子!”这里说“汝家”如何,“我”如何,是把自己与娘家分开,好像是站在客观立场看问题。她以父亲旧日贫贱时的遗物,教训做了皇帝的弟弟,让他富贵了不要忘掉贫贱,不要不认亲戚,反对杀害徐湛之。文帝处理兄弟刘义康,本是骨肉相残,姐姐提出父亲的事,于是也悲哀起来,决定不再处分外甥了,并任用湛之为太子詹事(《宋书》)。会稽公主乾预这件事情还没有终止。刘义康被遣出京城,去了江州,过一段时间,文帝到会稽公主家,在宴会非常高兴的时候,公主离席,不停地行以脑门碰地礼,悲伤得不能自制。文帝不知她要乾什么,只得亲自来扶她,她于是叫着刘义康的小名“车子”说:“车子岁暮,必不为陛下所容,今特请其生命。”说了又痛哭,文帝也感动得流泪,告诉她不必有这个懮虑,又指着埋葬刘裕的蒋山发誓,绝不加害刘义康,如若违背诺言,就是对不起亡故的父皇。
说着就把刚才喝的酒派人赐给义康,还在给他的书信上说:“会稽姊饮宴忆弟,所余酒今封送。”(《宋书·刘义康传》)公主在儿子事情上是撒泼,到弟弟事情上以骨肉柔情面貌出现,纯是就事而发,以期达到目的。文帝关于义康的允诺只是一时的,后来公主死了,有人造反要奉戴刘义康,事关九五之位的大事,文帝就将他赐死了。徐湛之一直为文帝信任,官至尚书仆射,文帝长子刘劭杀害其父,同时杀死湛之。
历史上有几个开国皇帝爱回忆在民间时的困苦,刘裕给会稽公主的任务表明他是一个。朱元璋也是一个,他的上谕,口口声声“朕本淮右布衣”,并在《御制皇陵碑》里讲家世和本身的苦难,以教育后世子孙。不过他们的愿望总是落空的。会稽公主用刘裕的纳布衣去救犯罪的儿子,并没有用到正途上,而文帝、刘义康、刘劭兄弟父子相残,哪里有骨肉至情。至于朱元璋,死后不久就发生靖难事件,四子燕王朱棣竟夺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和朱元璋的期望更是背道而驰!皇子皇孙的境遇,与出身寒微的创业君主的经历有天壤之别,使他们的思想认识有截然的不同,已经处于优越地位的后辈,所想的、要的、做的与先辈不一样,生活方式也迥异,因此老人欲以往日的苦制约后人的思想根本做不到,只不过是空想、妄想。
老人愿意回忆往事,叙述旧日的苦,也表现出他对自己改变自身地位的能力的赞许,他从社会低层走上高层,他是可以欣慰了,他的回忆对他来讲是有价值,可是这种回顾是向后看,对别人不会产生多大的积极作用,刘裕、朱元璋忆旧落空,就是明证。
最后要考察刘裕的“纳布衫袄”的纳布是什么?《庶物异名疏》认为它是一种布名。许慎《说文解字》讲“纳”字:“纳,丝湿纳纳也。”明人《正字通》:
“纳,衣敝补也。”即谓“纳”是补衣服。《新方言》:“今淮南吴越谓刺绣为纳绣,直隶谓粗缝曰纳。”“纳”是刺绣,或是大针线缝衣。《玉篇》解“纳”,“或作衲、”。这些说明,仍使我们对纳布不甚了了,不过可以综合一下,刘裕“纳布衫袄”的“纳布”,有两种解释,一是纳布的衫袄,二是打了补钉的衫袄,我们认为后一种理解或许是正确的,更符合于刘裕当年的衣着情况:贫穷的刘裕穿百衲衣服。如果是的话,这篇文章的题目可改为《会稽公主与刘裕百衲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