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时代,在舍卫国的东南方,有一条大江,这条江水又深又广,在江河的岸边,住了五百户人家,他们从未听闻过道德的精神及佛法的真谛,人民个性刚强,难调难伏,横行无忌,以贪污欺诈为事业,违法犯纪,并以此为乐。
一日,世尊了知此五百户人家,因宿世累积的福报,如今得度因缘已到,于是世尊来到江边,坐在一棵大树下准备度化他们。村民经过此处,看到佛陀庄严的三十二相,无不为之摄受、欢喜赞叹,并前往佛陀身前礼拜问讯,殷勤问佛陀是否用过斋饭,希望能藉此殊胜因缘供养佛陀。佛陀慈悲地引导大家席地而坐,并且为大众宣说佛法真理,但是这五百户村人,由于欺诈习气深重,对佛陀的教诲无法生起正信。于是佛陀便化作一位修行人,从江的另一岸踏着水面来到此岸。此人到岸边后,便走到佛陀面前,用虔诚恭敬的心向佛陀顶礼,并长跪合掌,希望能听闻佛陀说法。
大家看了,无不感到惊叹。其中有一个人向前问道:“行者,我们家族住在这江边,已经有好几代了,从未见过有人能够行在水面上的,您是什么人?竟然有如此神通,能在水面上行走,请您告诉我们好吗?”行者答:“我住在此岸对面的村落,因为深信佛法,一直殷切期望能求无上智慧,当一听到佛陀在此岸说法时,马上想搭船来见佛陀。但是,当时并没有渡船,便急着问那岸边的一户人家:‘这条河水有多深?’他答:‘这水只不过到您的脚踝,您可以直接涉水而过。’听完他的话,自己并没有怀疑的念头,就从那边走了过来,我根本没有什么神通啊!”
佛陀便赞叹道:“善哉!善哉!人若能够坚持信受佛法,便可以渡过生死苦海。能踏水面渡过这条数里宽的江面,又有什么好惊奇的呢?”于是世尊,即说偈道:“信能渡苦海,摄持为船师,精进除苦恼,智慧到彼岸;士有诚信行,为圣所称誉,爱乐无为者,一切缚皆解;信乃得道行,奉法致灭度,从闻得智慧,所到皆光明;诚信与戒律,慧能行世道,健夫度因慧,从此脱苦海。”
村里的人听完佛陀的偈子,并亲眼看到对佛法信心的证明,便一同在佛陀的座下,受持三皈五戒,从此对佛法更加深信不疑,不再退转,并依佛陀的教诲,欢喜奉行。因此佛法在此村落普遍传扬,人们也改恶向善,勤修善法,整个村庄到处呈现富乐欢喜的景象。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一——笃信品》
省思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只要对佛法的真理坚信不疑,自然智慧开显,得到心中的清凉、自在,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与解脱。因此修行人,不论遇到顺境、逆境,乃至任何恶劣的境界,都能信心不退,并依着正信,精进不懈怠,最后一定能成就道业,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原文】
法句譬喻经笃信品第四
昔者舍卫国东南有大江。水既深而广。有五百余家居在岸边。未闻道德度世之行。习于刚强欺诈为务。贪利自恣快心极意。世尊常念其应度者当往度之。知此诸家福应当度。于是世尊往至水边坐一树下。村人见佛光相。奇异莫不惊肃。皆往礼敬或拜或揖问讯起居。佛命令坐为说经法。众人闻之而心不信。习于欺怠不信真言。佛便化作一人从江南来。足行水上正没其踝。来至佛前稽首礼佛。众人见之莫不惊怪。问化人曰。吾等先人以来居此江边。未曾闻人行水上者。卿是何人有何道术履水不没。愿闻其意。化人答曰。吾是江南愚直之人。闻佛在此贪乐道德至南岸边不时得度。问彼岸人水为深浅。彼人见语。水可齐踝何不涉渡。吾信其言。便尔来过无他异术。佛时赞言。善哉善哉。夫执信诚谛可度生死之渊。数里之江何足为奇。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信能渡渊 摄为船师 精进除苦
慧到彼岸 士有信行 为圣所誉
乐无为者 一切缚解 信乃得道
法致灭度 从闻得智 所到有明
信之与戒 慧意能行 健夫度慧
从是脱渊
于是村人闻佛所说见信之证。心开信坚皆受五戒为清信士。明信日修法教普闻。
昔佛在世时有大长者名修陀罗。财富无数信向道德。自誓常以腊月八日请佛及僧。终身子孙奉行不废。长者亡时嘱儿勿废。儿名比罗陀。后日渐贫居无所有。腊月已至无有供办愁戚不乐。佛遣目连往问比罗陀。汝父直月欲至当设何计。比罗陀答言。亡父教令不敢违之。唯愿世尊勿见忽弃也。八日中时回光临眄目连还白如是。比罗陀即将妻子至外家质取百两金。还舍供办一切具足。佛与千二百五十众僧。往诣其舍。坐毕行水下食澡竟还于精舍。比罗陀欢喜不敢悔恨。其日夜半诸故藏中。自然宝物悉满如故。比罗陀夫妇明旦见之。喜而且惧。惧官见问所从得此。夫妻共议当往问佛。寻到佛所具白如此。佛告比罗陀。安意快用勿有疑难。汝之履信不违父教。持戒惭愧没命不二。闻施慧道七财满具。福德所致非为灾变。智者能行不问男女所生之处。福应自然。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信财戒财 惭愧亦财 闻财施财
慧为七财 从信守戒 常净观法
慧而履行 奉教不忘 生有此财
不问男女 终已不贫 贤者识真
比罗陀闻佛所说益加笃信稽首佛足欢喜还家。具宣佛教诲其妻子。遂相承继皆得道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