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佛开解梵志阿台犮又经白话




佛开解梵志阿台犮又经白话

编撰者:自明居士 [2005/12/28-95/04/24]


  佛开解梵志阿台犮又经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1. 我听闻如以下所说:

  一时佛陀与五百沙门在一起,游历到於越祇地带,到了鼓车城外树下坐着休息,此聚落有一位豪杰贤人修习梵行(梵志:婆罗门教徒,在当时视为外道),名字叫做费迦沙,其人通晓经书星宿之运作,若有人有问皆能回答,其有五百弟子,弟子中排名第一者,名字叫做阿台犮又。

  阿台犮又询问其师说:今天有佛陀来,人们都称赞其乃贤德之人,其名声遍盖天地,不知道此为何人耶。

  费迦沙说:我曾听闻是释族的人,乃该国之太子,并未有老师且自己著作佛经化度大众。

  阿台犮又说:若没有老师,为何有此美名誉,又是一个国家的王子,一定是多淫好乐,怎么肯自贬身价来乞食呢?而能如此诲人不倦,必定是一个真人乎,希望老师可前往观其道德。

  费迦沙说:不然,我乃世上之豪贤,聪睿多才,而他是新出来的,理当他来拜谒我,我应该不宜前往。

  阿台犮又说:我听闻天上之帝释,与第七梵天,都曾下来事奉他,而其所教导之弟子,都能得五种神通,能飞天、能看得远、听得远、知到他人的意志,以及知道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此盖天大师,怎么肯来拜谒呢。

  费迦沙说:经文上说帝王生子,有三十二相者,能立即成为飞行皇帝,普照于天下。其有自然七宝,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玉女宝,五神珠宝,六理家宝,七贤将宝。应当有千子,皆才明勇武,可以一人当千,兵杖不用,其世泰平。假若能弃天下,当为自然佛,以无为为化,度人得道。

  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吗?你且前往观察看看,若有此相者,其可能是佛,则我当前往事奉之。

  梵志:婆罗门教徒,在当时视为外道

  阿台犮又说:希望能与其他弟子一同前往,导师说很好,就与五百位弟子,都来到佛陀处所,与佛陀见面之后,佛陀请他们就座,五百人都坐下,唯独阿台犮又感到很犹豫彷徨,就偷偷地观察佛陀之表情,佛陀知道其心中的意思,也起身与其并肩前行,阿台犮又停住佛陀也跟着停住,阿台犮又坐下佛陀才跟着坐下。

  阿台犮又于是就问佛陀说:佛陀您原本是修何种道,为何要除去胡须头发披上袈裟,为何要持钵呢?

  佛陀说:我自求道以来,已经好几世代也已经很久远,不可称数了,我常常事奉诸佛,行菩萨道,所事奉的老师朋友,也数都数不尽了,而除去胡须头发是终身戒,其目的是为了放弃贪爱,没有必要去修饰使其好看,为了使人不要爱憎自己,也让自己不去爱憎他人。而穿着袈裟法服,是为了效法古时圣者,为了解开冤结,再也没有尘世上的欲念,而钵为一种容器,是让修道人来使用,为了让自身节约,如果是不义的财物不接受,这些都是无为清净之像,今天我作为佛,是天下之导师,你可尽情的发问,不要觉得为难。

  阿台犮又问说:我等五百弟子所事奉的导师,名为费迦沙,其世世聪明,其名声远近皆知,又是梵氏宗族的人,更胜余他人,天下间即使贵为国王或王子,也有不仁之人,而我氏宗族的人,唯独不好杀戮。

  佛陀说:我本来就戒断杀戮,求佛无上正意真心之道,你们婆罗门道者,只是满口的仁义道德,虽然手上不杀,但心中皆有杀意,今天我成为佛,身口意都是清净,一切有情众生都不杀,乃因为天下人都好杀的原故,故以此教以仁义。

  阿台犮又问说:今天佛陀您抛弃妻子,自己绝断种嗣,实在不如我们的导师,世世继嗣也。

  佛陀说:天底下所有人的外表,本来都各个不相同,每个人的前世,也许曾为我的孩子,我也许也曾为其他人的孩子,每个人也许交会也许分离,不管是什么种嗣都是一种无常,或许有时结有冤仇又变为亲属关系,或许有时结为亲属又变成冤仇,这些都是因缘离合,一切就好像是幻境一般。所以父母妻子本来就不是我亲,而我也不是他们所有,世上之人但以为是我非我而作各种罪恶,最后都必受苦。

  在我好几世前,我曾为刹利王,名字叫做鼓摩床,有四个儿子,其一名为郁钳,其二名为尼,其三名为度,其四名为淳。国王(我)都尚未过逝,而四子却争夺王位,国王听闻后悲愁忧苦,挂念此四子争夺王位,必定残杀人民,国王就弃王位往东离去,行进之间常常自念,人生没有几年可活,无有忧虑乃是正确的。今天我身为国王,要有子传嗣,既然已有子传嗣,却还又互相争夺,假若有子嗣如此,又有何益呢,我不忍看见情况如此,恐怕引起乱杀无辜,应当舍离家门来作个沙门弟子,就往北入山,拜道人迦比校为师住于草庐,又有道人摩离,国王问其本来为何人,为何因缘来此学道,摩离自己说:娶妻无有嗣子,自觉没有颜面对家族,所以来作为沙门。

  国王听闻后觉得奇怪说:我身为国王,有子四人,我身尚未死,而四子却兴起国乱,因为不忍看此种状况,故来求道作为沙门,摩离立即了解其意,于是就不断精进。

  佛陀告诉阿台犮又:假使生子贤慧,如果父亲终老病亡,其子也不能代替。假若在生之时作恶,死后入于地狱,其子也不能代替。以这样的原因,我常常以慈心来救济人物,若道成得佛,则能度脱天下众生。

  阿台犮又说:要成佛很难,当今天下有四种人,君子、梵志、田家、工伎。惟独我梵氏种族,是真且贵,其余三种人,都奉侍我们。

  佛陀说:假使你们的种嗣为真且贵,假如有梵志妇人无有子嗣,而有奴婢生男,应当传承吗?我想必定会传承,今天你的祖母,现今撷取奴婢之子为后,请问是真且贵吗?

  阿台犮又默然说不出话来,婆罗门五百弟子,都起立说:你这个出家人,为何诋毁我种族,阿台犮又是个有才智之人,何能相难。

  佛陀说:为何默然不语,假若其乃才智之人,自然应当辩解,佛陀问其祖先何人,乃至三次都无言以对。时有金刚力士生气的说:佛陀再三问你,为何原故不答覆呢?

  阿台犮又恐惧的说:事实如佛陀所说:此时五百人说,佛陀您神圣睿智,阿台犮又的母亲确实是家中之奴婢,我们等等从今天开始,不再尊敬他。

  佛陀说不可如此,不管是家世或是母亲卑贱,都不重要。阿台犮又乃是一个贤人,不可毁谤也。假若使梵种娶刹利女,然后生子长大,是应当从父家还是从母家呢?人们会说应当从父家。

  佛陀说,果真如此若母亲卑贱又有何损,假若孩子长大,品格行为高尚,而超越其父亲者,你们应该更加尊敬才对,假若是一个梵志女,却是嫁为刹利妇,生孩子长大,知道外婆家贤良,但却不肯学,却是效法父家,射猎杀生。请问你们应当尊敬他吗?都会说不敬。

  佛陀说:像这样有用吗?假若阿台犮又有孩子又贤良,才智出众绝世,你们应当如何。都说应当给予上座,假设父母都是梵种,但生子不肖,什么都不行,你们应当如何,都说应当给予下座。

  佛陀说:既然如此,出身尊贵就是尊贵吗?假若梵志之子,杀盗犯法,官吏应当拘捕吗?当然要拘捕,你们何不说因为我种尊贵不应当收捕,必定会说现在有罪,那里与何种嗣有关。

  佛陀说:今天我成为佛陀、人师、讲经说法。去除了贪欲、嗔怒、愚痴,成为一种常态。若有为恶者,我则教育他们,不杀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祠祀于邪神。若有人常常都在为恶,其身应当受罪,若想要烹杀生命来祭祠上天想要脱罪,只是造了更大的罪过,没有什么用,且上天其意念清净仁慈,岂有享用人间食物之道理。

  有福德才能招来庇祐,不杀生才能招来福报,是故天下的圣贤有智的国主,听闻佛之经典戒律,都能立下决心,不愿再为恶。若能持戒至死,其精神上天。若能再精进至心清净,即能得沙门四道。一曰沟港。二曰频来。三曰不还。四曰应真。

  又天下之君王,虽然行政治国讲究公平,但也是责民租税,其贪意仍然无法消除。今我成为佛陀,使天下要学佛者没有情欲,得到无为之道,自我求道以来,已经经过无数劫,每次往生其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弃爱欲,能修沙门行止,无适无莫。于天下人之贤明君子,听闻佛之经戒,都能奉行,若有不学佛者其后都有后悔。若能克制意志,没有贪欲,便能断除生死忧哭的未来之路,若不追求互相爱恋,怎么会有分离之苦痛呢?天下是无常的,人就好像是一个水泡,一下子成就一下子又毁坏了,不能自己决定生死。

  (居士五戒)

  佛陀又问阿台犮又,你们老师所教授的戒律是什么?阿台犮又答说:老师所教授的戒律是:不得杀人杀牛,不得盗偷金银,不淫师家及弟子所属之妇人,不得饮酒。年纪到了四十八岁,才得娶妻,我们老师教人,就是此八戒。不知佛陀您所教的戒律是什么呢?

  佛陀说,喜欢听闻者可以谛听,若是我族姓弟子前来,都会说自己喜欢听闻佛戒。但我会随其能力而授与他适当的戒律,若想要居家修道者,可称名为清信士,应当受持五戒。

  一不好杀禽兽蠕动之类,并尽量不给以伤害,也尽量不使用刀杖之类,心中以仁为念,言谈中不谈及杀戮之事。

  二不偷盗,不贪图他人之钱财,从商者不欺斗秤尺,偷斤减两,不管是几分几厘,不得侵人,心中但存于义,口中也不谈不教人夺取。

  三不好欲淫,不侵犯他人妇女,不观看华容美色,不好听音乐,心中但修礼禁,言语之中不失法度。

  四不妄语,不以言语害人人罪,有所想而后有所言,既然说出必定诚信做到。心中不遗漏不怠慢,口中对人无毁无誉。

  五不饮酒,不纵情酗酒,心中也不以此为喜好,酒有三十六失,也不劝人饮酒。

  守此五戒是则名为信我之清信士之戒也。

  (以上也就是俗称的五戒)

  (比丘二百五十戒)

  佛陀说:我不招呼人而人家自己来,请我帮他受戒转化他教导他,希望能够去恶从善。天下若有贤能智者,想要作一个沙门弟子,我每每先问他,你是因何缘而觉悟,因为身为一个人子,应当以孝养双亲、安养双亲为第一要务。而想要修道,应当禀报父母,若父母应许,我才会为他说沙门的戒律,共有二百五十条,必须要终身清净,不能中途而废,而废失他人供养之恩,若其人再度请求,且其信意不退转,能够堪奉此戒律,我才会帮他授戒。

  沙门的戒律以慈仁为根本,不得残杀蠕动之类的动物,哀愍意念人与物,都怀赤子之心,也不怀怨兴讼问罪于人,常思念父母及师友之恩惠,精进求道,并期望能超度父母。

  沙门之人不得贪图欺妄取人之钱财,看见各种宝物,应当视如粪土,人家若给与决不接受,假若不得已接受者也绝不留下来,赶快转给一些穷苦者,并常为人说不贪之福德。

  沙门也不得娶妇生子来继嗣,应慎防远离女人,应当禁闭情态,行走若见美好女色,绝不睁眼一直观看目送。若见老者就好比见母,少者如同姊妹,假若心中尚不能止住意念,应当观想恶露以禁止淫行,因为行起生死,都是由于痴爱而来。

  沙门不得妄言绮语来构陷人入罪,应以所见所闻为实,若其事无有意义者则不传颂。协助人和解争讼者,应该说两者中之善处,讲话应公正,决不询私。

  沙门不得吟咏歌曲,弄舞调戏及评论优劣,应当勤勤精进思量而能温故知新。沙门所说的话,其言必来自法师,若其所不曾听闻者,不得以自己的意思造作。早晨傍晚诵经,不得有所错误,精进修行道要,以除去各种污秽。若为他人说法,应该义意完整。

  沙门不得安睡在太好的床,所穿的衣服不能绘有文彩,所吃的东西不能有太多的调味,不能使用金银朱漆所制成的食具,应当使用瓦或铁所制成的钵。

  沙门不得饮酒吃肉,不得想要有各种美好的气味,不得喝药酒或去酒家。沙门不得以各种香水、花香、美容品来涂抹在身上或在衣服上,应该要思念持戒。沙门不得聘请奴婢或幼僮,或是他人给与,也不得接受。

  沙门不得畜养六畜,或车舆骑乘来快心恣意。沙门不得储贮米谷,必须要每天乞食,而且不能超过七家,若一家不能得,乃到二家,一直到七家不得,则只能饮水。

  沙门所乞得之食物,应当如鸟在吃食,吃饱了就应该离去,不要去留念所剩下的,假若不能得到食物,心中亦不能怀恨。沙门既然舍弃家庭,就不能怀安,不羡慕好的房舍,能够有山泽树下就很好了。

  沙门不得贩卖东西求利,或思念一些东西的贵与贱。沙门不得享有田卢园圃,垦殖苗稼,以种植物作为快乐。沙门不得谈论说乐一些地水香华,只有一心向道,不应有其他的念头。

  沙门不得谈论国家大事,或积聚一些好恶来谈论高下。沙门不得评论同道的基业,田宅谷粮衣食的大小有无。沙门不得于食睡之间谈论,不得去预测国家政事、治军、行师或攻夺可否。

  沙门不得谈论说其衣服饮食的精美及饮用泉水的好恶。沙门不得说各种畜生其形态的好恶,这些都是愚人的谈论,不是道语法语。沙门不得自己解经说法说人不通自己才是贤人,此乃不当的贡高自己。

  沙门讲法,不得说自己的讲经流利别人的滞碍,或说自己的戒律行为清净别人的戒律污秽,不能说自己的老师贤明别人的老师不明。佛经本来就是一统的其统归无有二路,各学佛人不容互相毁誉,不得说自己的宗族是大姓,别人的种姓孤窭,不得说曾与人谈论别人不如我。

  沙门不得取得好的床铺、被褥、枕头卧具,若有弊疏不得照镜摩须执著于细滑。不得观看一些人互斗竞技以及观看畜生之互斗,不得仿效并以手拳互相攻击。不得有赌博的行为,或观赏仿效演戏来谋食,不得考虑到某方某郡来回之间计较其远近。不得作一个医生或兽医,不得教人当吐下莫吐下,不得学习玩弄兵器弹丸。不得学习看面相来论述男女贫富贵贱有相无相,及批评演说六畜众生之形状外貌,不得考古占卜水灾旱灾年岁之变异或是丰收欠收。

  沙门不得仰头观看星宿历数,推估日月,盈虚薄蚀,星殒变见,山崩地动,各岁中的风雨一不得知,沙门过日中即不得食,不管是衣食粗疏,心中不得怀有怨尤,钵常佩带在左胁下,不管走到那里,不担忧是否饥寒,身躯经常与钵俱在,就好像鸟有翅膀一般。其中口不妄食,六种情绪常常端正,耻志不升也不恨身苦。其愿力在经戒之中,目不喜好颜色,耳鼻口身所在更厌恶事。心中常常如如不动,饮食有节不饥不饱,躺卧休息,不睡过头,心中志向清高,恒心常在。就好像一位孝子,早丧父母,哀号思慕,都不敢忘。入我沙门,守志行道,坐即禅思,兴则诵经布道,早晚精进,守戒而行,此则为佛弟子。

  沙门必须自己思考,父母养儿育女,其恩德只有一世,但以佛法开化天下,使人可以得道。可以自己看见本末五道生死,知道人的寿命,其意志刚正,所作所为随心所欲,要上天就上天,要入海就入海。

  (以上也就是俗称的比丘二百五十戒)

  佛陀告诉阿台犮又,如以上所说之戒者,有二百五十条,我今天只是大略说一下罢了,沙门常守心中之意,不使心外放逸,闲居于静处,以去除淫、怒、痴,藉以趋近于智慧,常常用慈悲之心,悲愍天下。放弃眠卧贪欲之态,一心信法,没有疑惑,乃能证得罗汉之果位,罗汉者为已应得真如。譬如有人常居于贫穷负债生活,而后获利归毕欢喜。又好像有罪人长久以来关在牢中,后来有好的长者运用方便而能出牢。又好像一个奴婢获得赦免成为良民。又好像生病多年,获得医治康复。又好像商人从险恶道路重新获得货物归还一般。此五种譬喻,人人都感到欢喜,而我们的沙门,也是如此,自己念及生死之路,长久以来系于五阴之中,其苦无量,而今天成为沙门而得解脱。

  佛陀说:什么是五阴呢?一色、二痛(或说受)、三想、四行、五识。此五阴缠绕着人,令人不能见道。成为沙门必须自己思考,感觉到一切乃是无常,所以发现自己的身躯必非其永久的身躯,若认为此身躯是长久,此乃愚痴者的误解,沙门因为心中无所挂碍,所以色阴魔能除去,这是第一可喜之事。

  沙门必须自己思考,自己看见身中藏有不净,此乃因为贪欲而误解,所以善与恶其实并无不同,所以痛阴魔可以除去,这是第二可喜之事。

  沙门必须自己思考,可以看见恩爱所带来的苦痛,所以不为其所困惑,更没有快乐的意思,所以想阴魔可以除去,这是第三可喜之事。

  沙门必须自己思考,身口意必须清净,不要再有喜怒,能享受空寂,心意坚定,不造喜不动怒,所以行阴魔可以除去,这是第四可喜之事。

  沙门必须自己思考,得到佛法的清净教化,能断除各种因缘果报,则愚痴、情爱完全灭除,所以识阴魔可以除去,这是第五可喜之事。

  佛陀告诉阿台犮又:我沙门中人抛弃了各种欲望,奉行经戒,藉以断除生死轮回之苦,在今生这一世呢?就没有忧苦哀哭互相爱恋的意念,我们不贪于人,别人也不贪于我,而我们以道及慈悲来护持一切。假若要度脱轮回,人若能修于道,则只要这一世受苦,假若不修于道者,其苦长远无有尽期。好像人在沐浴,只能将身体外表洗净,内心中污垢不能除去,而心中有真如者,内外之恶都能去除。若人能志心向道,人与心就好像石头在地上,日虽久照不会消失,雨虽浇淋不会消释,风吹不会移动,就能出脱凡俗得成至道,其心意已冷没有淫欲,就好像莲华出于污泥,根叶常冷,尘水不会污着。

  譬如以香水来沐浴死人,却不能使死人变香,教导恶人为善,不一定能使其为善,若人的心念恶者,则身口俱恶。外学家曾说,若心意随便则无有真道,道人听闻此言都不应答。其知道凡人的心意,所想的与知见都是颠倒,愚蠢而不了解道,以正为邪,不能分别真伪。

  圣人因悲愍所以给其慈爱,沙门也是持此意念,就好像人有了新衣服,不管是坐着站着都小心维护,不会去弄脏它。所以持戒者,常常与心念在互相抗衡,即使百种恶行的心念来袭,都不会改变接受。

  父母生养子女,从小给予教化,年长若犯罪而死,不可埋怨双亲。就好像踞床有木而无绳,则也是不能坐也。人若无明师也不能得道,如此的儒士,我前世时,多能事奉贤圣,所受非凡皆无为师也。

  得罗汉道者,能够自己述说,于某处得到方向,于某处得(频来)及(不还)乃至于(应真),都是解脱,不再有生死轮回。宽广狭隘皆知,就好像观赏一幅好画能分别五种色彩,看见天下人,都有三毒、憍慢、放逸、贪味之恶态,得罗汉道者自己知道自已了解,所以不再贪图生于天上,也不喜欢生于人道之中,只是念及众生,希望能让他们解脱。

  凡人未闻道未受学,就如同拿彩丝贯穿琉璃珠般五种颜色都可看见,而道眼可见人魂神生所从来死往何道,可知道某人死后魂神堕入地狱,或堕入畜生,或堕入鬼神,或往生人形,或死后上天。假若修道有成自然知道要断此五处,若已经得到所愿,则可视自己的身躯有如泥土,即使我身破碎也可以,因其了解一切事物之真伪,有如放入清水中的沙砾珠宝般,都看得一清二楚。

  (频来):一直在六道中轮回。(不还):不在六道轮回了。(应真):得阿罗汉道、菩萨、佛。

  我们来看这天下事,由一人可以繁衍为百人,由百人也可以减少为剩一人,为何如此呢?一人可藉由娶妻生子,辗转至玄孙,可以兴盛为百人。或者是原本有百人死亡空存只剩一人。

  若沙门得道者,都能看见人之好与恶,可以知道何人死当往生善道,也知道何人死当堕入恶道,能够自己看见身体中的四气的程度,会知道人寿命的苦、乐、长、短。

  凡人者不知道原本从何而来,以心识为行为本来,而行为本来受各种名色影响,所以受因缘关系寄托,而生于母亲腹中,互相忧念,父母言我子,子言我父母,如此精神展转皆不自识。

  人若死后其宿命是善者,将可再生为人,则享受富贵长寿。若是不善者,则忧苦短命,此都因为本业所带来所影响。天地间的人与物,都可由四气所成,一地、二水、三火、四风。(四大皆空指的就是此)。人的身体中,强者为地(骨骼),和淖为水(血肉),温热为火(体温),气息为风(呼吸)。活着就是借用此四大,死则又归于原本,若归咎其原因本末,都是外来之物,而凡人不能察觉。天地之间,活在世上有如一场梦,其寿命福禄非常短暂,最后在纷纷扰扰中而死,就好像风吹海水波浪互相追逐,生与死之间也是如此,生而后死,死而后生,来来往往没有停休。

  得道的沙门,能够知道天地间成败始终的一劫中所有事情,再进一步者,也知道久远无数劫以来的事,能够知道天下间得道神仙,惟不能超越成佛者,其自己知道人所有意志,本有千万种开端,但能归于一统。

  沙门常悲悯众人,为了贪欲、沉迷、淫欲、愆怒、愚痴、迷醉,而交乱于胸中,或作恩爱,不知其中之要领。

  得道者其视界宽广,其可飞行无碍,不论是遇到石璧都可通过,能登上须弥山,能飞上日月星辰,能让身体中别出水火,能钻入地下从另一端出来,能飞行空中是坐是卧自由自在,能够使魔王、梵天、释天、诸天无不景仰。就好像烧陶之家来烧制瓦器而能盛水不漏,而凡人就好像是陶坯,尚未烧制,而得道就好像已经烧制如瓦,可加热可耐湿气,而不碎裂,就好像锻金师在制作器具。得到神足者,也是如此,自在变化。

  烧制陶器的专家,使用火来制造陶器。而我沙门中人,则是修练心意来成就道果。就好像干牛皮卷打开来会有声音,如果以脂膏来润滑,则打开来会很柔软。道其中的涵义也是如此,一切柔软,没有刚强。

  又好像于高楼上来看见下面这些人的歌舞钟鼓,及各种六畜的声音,得道人的耳朵也是如此,也可闻天上的音乐,也可闻饿鬼、地狱饥渴的痛苦音声。而且可完全看见人心,有欲态者,无欲态者,有各种喜怒憎爱,愚智强弱、容易度化者很难度化者,喜好修道者不喜好修道者,都能了解知道。

  又好像人喜欢沐浴摩身,若不完全则一次一次更熟悉。道眼可观察得知谁可度者,就会持佛经,帮其开解授与,若其心中意志是善者,将来可得生为人,若其行为更高更好者,则死得上到天堂,假若修持戒律清净,便能得到沙门四道。(即是以上所述之道眼、道耳、道身、道意;这些只是一种简说)

  沙门若其得道者,都知道一世、十世、百世无数世之轮回事,也知道天地的开始结束成败无数劫之时,知道自己之身所从何来后往生何处,当时之生父生母姓字等等,当时之寿数多少,知道当时从人道往生上天,或从天道往下作人,或从人道堕入地狱,或从地狱作畜生作饿鬼,或从饿鬼作人,或从人又作鬼神,或从鬼神入地狱或上至天上,都能分别了解自己知道。

  就好像一个人在他乡思念回忆故乡,知道一切事务,自己知道自已了解,道力自在。若想要寿命百岁、千岁、万岁乃至无数劫都可以,不管十日、百日、一岁、百岁可到无数岁,想要食即食,不食亦可。就好像登高楼往下看下面的人东西南北坐立语声,都能看见。

  得道之人自己知道,意志已然清净,善恶都已经抛弃,就好像人因过失误犯法吏,以死狗挂在脖子上,其人因为羞惭,想要快得解脱。得罗汉道者,就是这种想法。得罗汉道者有二种,一种为灭,一种为护。所谓灭者,自己得道,即得自我解脱。而护者忧心人世间,想要度脱天下。

  这就好像水若清澈则其中沙石鱼鳖自然出现,若道意已然清净,则能悉见天下,心识所有,作为一个沙门就是如此。

  你们导师其所教诫者能如以上所说吗?

  接上一讲,阿台犮又答说:您上面所说的,实在很难达到。

  佛陀说:我看见世间,也有道士,不知道佛法,但隐居森林沼泽,只吃水果瓜类。说并不用师父,自然能得道。佛陀问阿台犮又,这样能得道吗?阿台犮又答说:不能。佛陀说:道从心得,必须有老师可以效法。所以这样的方法可称为痴妄信道一也。

  又有一些道士,采取百草的枝叶花朵果实,练成方药来服用,自己认为这样可以成仙。佛陀问阿台犮又:你们的导师及弟子,也相信此方法吗?阿台犮又答说:不信。佛陀说:这样的方法其实是痴妄信道二也。

  或有一些道士,离弃父母,穿着鹿皮做的衣服,睡在草做的被蓐上,畜发而不食,拜天求道,只是让自己困苦,其实无所收获。佛陀问阿台犮又:你们也如此效法吗?阿台犮又答说:不效法。佛陀说:此为痴妄信道三也。

  又有道士,隐居于无人之处,门上题有道字,祭事水火日月五星宿,烹杀动物来祭祠上天,想要来得福报。佛陀问阿台犮又:你们也这样做吗?阿台犮又答说:不为。佛陀说:这样的方法其实是痴妄信道四也。

  佛陀告诉阿台犮又:天地开辟已来,有大梵志道士二十三人。其名字为耆屠。留耗。尽陀。迦夷。阿柔。迦晨。零夷。頞超。炎毛。巴蜜。监化。阿伦。裘昙。耆颡。零泪。迦叶。暴伏。阿般。奚履。优察。波利。侥颈。陂佉。天下城郭。皆是此二十三人。共同所创造也。

  今天费迦沙,跟这些人比较起来如何?阿台犮又答说:不及这些人。佛陀说:你们导师有何长处能为帝王作师,能令帝王得道吗?阿台犮又答说:不能。你们导师能为太子大臣长吏作师,使他们得道吗?阿台犮又答说:不能。你们导师能教士农工商长中少年男子姤女,及令他们都得道吗?阿台犮又答说:不能。你们导师的先祖,有得道吗?阿台犮又答说:不曾听闻导师说过。

  佛陀问说:你们等等死后将趣往何道?阿台犮又答说:导师说:只要持八戒者,死后可上梵天。佛陀问说:您可否看见你们这些人,持此八戒,有升到梵天的吗?阿台犮又答说:只有听闻导师如此说而已。

  佛陀告诉阿台犮又,我沙门得道者,知道每一个人于每一劫中之生死状况,知道这个人当时是何人,与何人一起,后来又作何人,知道天下的人及天上的事,可以于天上飞行,想去何处就去何处,能活能亡,能动天地,能移须弥山,出入无有障碍,随意变化。若父母死亡,知道堕入何道,能前往开导,能令他们解脱,所以儿子若得道者,父母都能超度。又我沙门中人,能坚持一正意而行二百五十戒者,能成就无为道。

  佛陀告诉阿台犮又,我舍弃国土及国王的职位,而来作沙门,断除生死,今天能得自然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道、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成为天上天下之导师,若有持我经戒,无不得道者。我常怀有慈心,教化天下,去恶就善。而善可常行,恶不可久,苦可长处,乐不可保,乐者当时快意,久后受苦,罪至而悔,则一切来不及也。

  于是,阿台犮又,详细端看佛身,心中想着佛相不是有三十二相吗,我怎么一相都没看见呢?佛陀知道其心意,即刻伸出舌头,先舐左耳,又舐右耳,再舐发际,然后以舌覆面,然后慢慢的回复。

  阿台犮又叹息说:真的是万世难见如佛陀者,有舌相如佛陀者,安得不知。

  佛陀说:你们已经来很久了,赶快回去见你们的导师吧,五百人做礼拜佛而去。

  阿台犮又的导师费迦沙正要乘车出去,看见诸弟子回来,即停止外出接见他们,诸弟子到了,下车作礼。导师说:瞿昙沙门这些人,名闻天下,真的是这样吗,你们去那里都说一些什么事呢?

  阿台犮又说:所说的一些事,都没有什么问题,先回屋中吃饭后,再慢慢向您禀告。导师说:佛陀不能留你们下来吃饭吗。

  阿台犮又答说:佛陀坐在树下,身旁了无所有,知道已经要吃饭了,所以请我们回来,所以我们就回来了。

  阿台犮又继续向导师禀告,把佛陀跟他们说的讲给导师听,导师说:你说佛陀说的的内容都没有增减吗?你想要让我去拜访他吗?

  阿台犮又说:听佛陀所所的内容,胜过我梵志的内容,但恐怕我们的宗族不能去相信去执行,导师立即发怒脚重蹋地说:我宗族累世为师,怎么会不如他们呢?

  阿台犮又说:导师您可自己前往,观察其智慧及能力。

  导师说:当然,我当前往与佛陀一起谈话,傍晚即先休息。

  隔天一早导师即自行前往,导师通报姓名,佛陀请其相见,行完礼后旁边坐着,叉手说:我今天准备有粗茶淡饭,希望佛陀与众沙门不要嫌弃前来用餐,佛陀答应可前往,费迦沙甚为欢喜,就告辞回去办食,将近中午时分,又派遣阿台犮又前往迎接佛陀与五百沙门来到舍下,就坐完毕,用完简餐,洗手完毕。

  费迦沙问佛陀说:昨天阿台犮又回来向我说佛陀您为他所说的,希望我能听到佛陀您再说一次。佛陀说:一定都是无所增减,于是又说了一遍昨天所说的,费迦沙听闻佛陀所说后大喜,即自动稽首说:我昨天不察,骂了阿台犮又所说的。

  佛陀说:你虽然生气但阿台犮又是你的贤弟子,就好像善马知人心意。

  佛念咒祈愿阿台犮又说:使你的寿身无有病痛,于是费迦沙师赞叹佛陀说:

  火能照亮于黑暗,江海是百谷之王(因为水往江海汇集),圣人广为教导众生,如一个国家有明君,是摩尼宝第一,月亮是所有星星中最明亮的,有如太阳照于天下,而三界中唯佛陀您最为尊贵。

  佛陀知道费迦沙其心地柔软刚正无邪,就为其说偈言:

  人应当仁义,广为布施作福报,要有觉识,遵守经戒,世间是个危险的地方,其中快乐少痛苦多,应当自己忧身,不能够懈怠,一定要断除贪欲,这种可怕的习气,生老病死,忧哭之痛,恩爱别离,一切皆苦,是故圣人,求无为道。

  费迦沙了解佛陀所说的意思,起身拜礼佛足,流泪说:念我先祖,都不知道有佛,希望佛陀您能愍伤我等,我有兄弟妻子诸家,今天要他们都来归受佛法。

  佛陀说:可以。他们即都来拜礼佛足,接受三自归(佛法僧),又与阿台犮又等,都持五戒。

  (后来费迦沙。其命终之后,有弟子问佛陀,此导师死后,归往何道呢?佛陀说:已得第三不还,往生于十九天阿那含道中,当于该处居留。)

  阿台犮又等五百人,想要归作沙门,佛陀说:你们各自回家,好好的受持五戒,若心中意志已经固定,才可。

  佛陀说此经后,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佛开解梵志阿台犮又经终

创建时间:2010-11-16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