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9期

让结尾出彩的六种方式

作者:田富中




  有个好的结尾,无疑是一篇文章的“亮点”。有“亮点”的结尾是考生展示才华的“用武所在”,也是赢得阅卷老师青睐的重要“法宝”。好的结尾各有不同特点,往往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排偶生动型
  
  这类文章用排比或对偶句式结尾,句式整齐,音节和谐,自然贴切,生动有力。用排偶句结尾最能体现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和文学功底,常能取悦阅卷老师。比如,以“校园生活”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个同学写了校园生活的美好,谈到了少年时代的浮躁和空虚。他劝诫同学们要珍惜青春,努力学习。在结尾时,采用了排偶句式:
  “我们有时浮躁,有时空虚,但我们最终会知道:浮躁源于肤浅,空虚源于无知。我们有了清醒的认识,我们一定会有辉煌的未来!”
  这样的结尾读来琅琅上口,深刻有力,自然会让阅卷者“心动”。
  
  二、反问促思型
  
  反问是一种修辞格,它的特点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反问句结尾,可以深化主题,激发读者进一步思考,从中得到启示和鼓舞。
  英国诗人雪莱有一首著名的诗《西风颂》,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触抒写了秋之生命的呼吸——狂暴的西风,创造出了既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的鲜明的西风的形象。这里的西风既是自然之风,更是革命的风暴。诗人在结尾写道:“西风哟,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远吗?”
  诗的结尾正是采用了反问句式,收到了奇效。将诗人对革命与未来的展望集中地融入到这一耐人寻味的反问句中,读来令人深思,催人奋发。
  
  三、含蓄隽永型
  
  这种结尾不直接说出思想或道理,通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尤其能让自然朴素的事物或道理变得富有意蕴,让人回味无穷。台湾女作家李乐薇写过一篇散文《我的空中楼阁》,作者用绘画般的彩笔,对自己心爱的小屋精心描摹,抒发了自己追求独立、自由,热爱自然的理想。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把“自然”比作一幅“巨画”,生动形象,别具一格。这是用比喻结尾极好的一例,不用多说什么,作者的情感志趣尽显其中,显得含蓄隽永。
  也有用隐喻或象征来结尾的。如巴金著名的散文《灯》,作者借“灯”的形象,通过对“灯光”的歌颂,赞扬了抗日民众,表明抗战必胜的信念。作家在结尾写道: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在这个结尾中,“灯光”象征希望、光明。“山那边”隐喻抗日解放区。这样的结尾,含蓄隽永、情真意切。
  
  四、格言启迪型
  
  格言是俗语的一种,是富有启发教育意义的定型语句,凝聚着广大人民的智慧。一般从名人语录或名著、寓言故事中剪裁而得。其突出特点是,内容精辟,富有哲理,促人警省。运用格言结尾,往往会收到以少胜多、启迪警勉的效果。
  以“坚信自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有同学直接引用阿基米德一句著名的话作结: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这样的结尾,言简意赅,既统摄全篇,又表明心志,可谓恰到好处。
  有时,我们也可适当化用或仿用格言或名人名言,让结尾更生动,更贴近生活实际。
  在以“网络的利与弊”为话题的作文中,有同学化仿用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作结:
  “网络诚可贵,理想价更高。若为未来故,有何不可抛!”
  结尾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观点鲜明,又不落俗套。
  
  五、省略遐想型
  
  这种结尾也很有特色,它的妙处是不把话或意思说尽,而是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构筑一个个具体的形象,让读者去联想,去体味。这样的结尾很容易打动人心,但是它有一定的难度。它要求不能太明显,也不能太晦涩,对“显”与“藏”之间的“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
  作家毕淑敏写过一篇散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文章从一个典型的事件(挖高原上唯一的绿色——红柳——当柴火烧)入手,用真实的叙述来表达作者对人类愚蠢行为的谴责和对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文章不长,却能使人怦然心动,让人长久地沉思。结尾的独特高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作者是这样结尾的:
  “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他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作者连续发问,如警钟长鸣,给人长久的记忆与回味。“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抒情天地。
  
  六、真情展露型
  
  “感情真挚”是对作文的基本要求,写出真切的情感是作文取胜的重要因素。从最近的作文命题的要求和趋势来看,联系自身实际,抒发出自己自然、真实和独特的情感,越来越容易得到肯定和赞赏。
  在一篇以“爱”为话题的作文中,有一位同学追忆了他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因为母亲去世,家庭变故,他差点沉沦堕落,是邻家姐姐将他引上了正路。在文章的结尾,他写道:
  “儿童的心,最渴求妈妈的爱;像我这个差点误入歧途的少年,会感激谁呢?”
  这个结尾之所以打动人,是作者将自己对邻家姐姐的无限眷念和感激之情全部浸溶在最后的一句反问中,没有半点矫饰之情,是真挚的心声吐露。
  结尾的方式不止这几种,要让文章真正“出彩”,则需要多读、多思、多品味。经常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相信你一定会让自己的文章“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