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10期

唐太宗悟“准则”

作者:王 瀛




  唐僧为何曾两次去西天取经。要讲清原委,这还得从头说起。
  话说唐王李世民登基后,很想从佛经中得到“生活准则”的阐释,于是就派玄奘去西天取经。这次取经,唐僧在五行山下救出被压五百年的孙悟空。悟空出于感激,一个筋斗翻越十万八千里便到了西天,径直把经书取回并送到了大唐。这便是唐僧的第一次取经。
  唐王看到经书倍感兴奋,但当他翻开经书后就怒不可遏——那整整一套经书都是白纸,没有点墨。无奈,唐王便决定不再费劲去求取经书,而是从大唐的书库中找寻那个“生活的准则”的答案。
  要从字面上解释“生活准则”的含义,就需先解答什么是“准则”。那天夜里,唐王紧急召开文渊阁大臣会议,点亮九九八十一枝蜡烛,要求大臣们彻夜查找“准则”的含义。
  夜深了,蜡烛也已换了三四回。唐王再也坐不住了,他急不可耐地与臣子们一同查寻“准则”的含义。终于,在大唐辞典的第1659页上,他查到了这样的答案:“准则:言论、行动等所依据的原则。”一时间,唐王处在极度兴奋之中,他叫道:“朕要喝庆功酒。”然而,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在唐王耳边响起:“‘原则’又是何义呢?”
  “嗯?”一个大大的问号在唐王脑中形成。“是呀,‘原则’是什么呢?朕竟然让暂时的成功冲晕了头脑,这怎能当好皇帝?又怎样做万民表率?朕应追根溯源,不被表象所迷惑。只有如此,朕的子民和朕才会对事物做出公正的判断。”
  “继续查寻‘原则’的含义。”一声令下,臣子们又继续挑灯夜战。
  在辞典的第1949页,唐王停止了翻阅,新的疑惑又涌上了心头。辞典里这样解释“原则”:“①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②指总的方面,大体上。”
  “爱卿们,你们说,‘原则’在解释生活的准则时应取哪个意思呢?”恍惚间,咿咿呀呀的大臣们一致应答道:“应选①作为‘原则’在此的解释。”面对这些大臣,唐王并未急于庆功,而是继续带领大家查寻“法则”和“标准”的含义。
  法则:①规律;
   ②法规;
   ③模范,榜样。
  标准:①衡量事物的准则;
   ②本身合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
  当“标准”的词义出现在眼前时,唐王的火气再也压抑不住了:“查!查!查!查到最后,竟又查了回去,这怎么能解答问题呢?”
  大学士们已经显得手足无措了。
  唐王心想:“难道真的非得在真经上查找?”于是,他连烧了九九八十一炷香,吃了七七四十九天斋,虔心向佛,总算感动了观世音菩萨来指点迷津。菩萨说:“你的烦恼我已知道,我给你一条偈语吧!”说完菩萨转身腾空而去,天上飘落一条黄绢,上面写道:皇上须在某日某时到某地微服私访方可顿悟。
  按菩萨的指点,又累又饿的唐王只身来到了一座深山老庙前。他向这庙的住持讨水喝,住持把他领到了大堂正室,用过茶水与斋饭后,就让他在蒲团上歇息了。此时,寺庙内的和尚在钟鼓的召唤下齐集正堂,全体盘腿而坐,整齐洪亮的诵经声顿时响起。一个上午过去了,诵经仪式在钟鼓木鱼声中顺利地完成了,唐王忍不住问住持:“长老,这经怎会让人听后感觉身心舒坦?”
  “这位施主,你可知道,我们的经是本寺住持亲赴西天取回的。他步行过雪山、草地,力排险阻,感动了佛祖,佛祖才传授了真经,他自己也在那次涉险旅途中悟出了真正的‘生活准则’。”住持见唐王感兴趣,便接着说,“其实,‘生活准则’用词语很难准确地解释,但只要是自己经过磨难悟出的道理,运用于法规的限制内,也就是准则了。每个人的生活境遇不同,所获得的生活准则也不尽相同,但只要是自己对生活真实的‘悟’,那也就是自己的生活准则了。”
  唐王似乎恍然大悟,自言自语道:“也就是说,只有实践得来的才能成为真理。”
  “施主,请随我来。”住持站起身,与唐王一同走出了大堂。
  堂外,唐王见到三位年事很高的长老在认真地打扫庭院,便不解地问:“长老们为何也要劳作?”“佛曰‘不劳不食’,身份再尊贵的人也需要付出才能有真正的收获。”长老慢慢地回答道。唐王似乎又明白了什么,他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眯起了双眼,细细地品味着他的收获。此时,唐王忽然又想起了一个问题,于是他睁开眼睛欲发问,但眼前的一切使他吃惊:庙堂、和尚早已无影无踪。原来,那是观音做法给唐王的一个明示。
  心明眼亮的唐王火速返回长安。他命玄奘师徒第二次赴西天取经,并严格要求一定要步行前去,沿途要细细地体察民间真情,回来再做述职报告。唐僧步行取回真经后,才开始在大唐王国内宣讲起天竺真经。与此同时,唐王亲历农事,体察民情,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遍召天下英才,像魏征、马周,还有“房谋杜断”,都是他在此之后网络的各方奇才。
  南书房内夜夜烛光闪烁,唐王执笔疾书,几行清晰的大字写在宣纸上:“不论是谁,生活准则都不可能简单地从书本中获得。生活准则必须在社会实践中,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因此,生活准则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出的客观规律。它用于指导人们的日常活动,帮助人们和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显然,唐王真的悟出了生活的准则。在他的带领下,唐王朝终于有了“贞观之治”的辉煌。
  
  简 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应该是以“名著”为蓝本,结合历史,进行针对“生活准则”的演绎。读来令人钦佩。唐僧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史实人尽皆知。作者巧妙地把这两个事件联系在一起,不枝不蔓,在逐步的叙述中,完成了对主题的揭示与升华,可谓匠心独运,浑然天成。这种构思方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点评教师 刘万春)
  
  编辑点评
  
  这是一篇比较成功的《故事新编》。文章取材于历史上初唐时期贞观之治的历史事实,并把这段史实与唐僧取经的史实及《西游记》的神话小说巧妙融为一体,既保留了原来的故事梗概、又借助作者的合理想象与自由发挥,形成一个内容丰厚、主题全新的故事。
  贞观之治与西天取经到底有无联系,其内在关系在哪里?这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所在。作者巧妙设置了一个开明皇帝寻求治国良策的悬疑,为故事的推演打下伏笔,然后经过层层铺叙,唐太宗终于在观音菩萨指点下深入民间“微服私访”过程中寻找到这个治理天下、统御万民的“生活准则”,并于顿悟之后,“亲历农事,体察民情,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遍召天下英才……”于是才有了历史著名的“贞观之治”。主题告诉我们:“生活准则必须在社会实践中,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出的客观规律。它用于指导人们的日常活动,帮助人们和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样的主题远远超乎一般的世俗浅见,具有登高望远的眼光,文章出自于一位高中学生笔下,实在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