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6期
有理走遍天下
作者:陈立军
一、从假设的情形分析
即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如: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难得糊涂》一文中这样写到:
如果我们可以有正直的品格,坚定的信念,大是大非面前公正无私,那么就可以对疏远之人甚至是敌人也坦率地知道其优点,对亲近之人亦能清醒地认识其缺点。太史公正是因为这份正直才挺身而出为素不相善的李陵说句公道话的!孔明也是因为如此的公心才一边挥泪,一边下令斩自己器重的马谡的!于是才成就了为后世崇敬的光辉形象,为我们正直无私的民族品性添上了一笔重彩。
考生在举例之前,先从假设的层面上论理,阐明“正直的品格”,“坚定的信念”不仅是“大是大非面前公正无私”的重要条件,而且为我们民族的品行“添上了一笔重彩”,从而更深刻有力地证明了理智可以战胜情感这一论点。
二、从因果的角度论述
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
如:2005年高考满分作文《那些风雨那些人生》中的片段: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剑指长空,辛弃疾策马而来,那是怎样的威风,怎样的气魄!那人有着怎样的豪迈,怎样的热情!但是,当他牵过马,他却一声长叹:马已老了。意外吗?是的,他是战场上的英雄,是吹角连营的将士,是要斩尽匈奴,抗击金人!不,不意外,因为一次次的请战无效磨钝了他的剑,一遍遍的无功而返劳累了他的马。他笑他自己白发已生,只有将一腔的热情挥于纸上,警醒后人……
又如《在记与忘之间》一文中这样写到:
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夫,他是勾践。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还要亲自做夫差的马前卒。回到会稽就亲自耕种,做到非其亲种则不食,非其妻所织则不穿。吃着粗简的饭食,还要舔尝苦胆;躺在柴草铺上休息时,还在思考着招揽八方之才。他一刻也不懈怠。他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呢?国亡了,他可以逃走,可以隐居,可以平静地终老一生,然而他没有!因为他没有忘国君的责任,没有忘亡国的耻辱!在他心底铭记着他向夫差俯首称臣那一刻的心痛,铭记着他的子民迎他回到会稽时满眼的泪水!这铭记使他可以忍受苦胆之苦,柴薪之硬!
这两个片段,都能从事实出发,探求其深刻的原因,带出浓郁的情感,揭示深刻的道理,使情更深,理更昭。我们试着去掉这两个片段中的说理语句读读,尽管叙事的语句也很美,但读来文意显得肤浅多了,特别是其情趣美理趣美全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是靠堆砌材料来诠释话题,揭示论点,决非上策,绝不能成就深刻之作。
三、在正反对照中阐述
即在事例举完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重在分析事理,而不是例子。请比较下面两个片段:
1、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之后,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2、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之后,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第一段文字与第二段文字比较,第一段文字因缺少正反说理的议论性文字,由事例推及观点还真有点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第二段文字在举例后辅以论理,一正一反,比较阐述,明言之成理,理之甚明,很有说明力。
四、于名言警句的引用中升华
引用名言警句历来是考生朋友最常用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说理方法。
在一篇以“细节与全局”为话题的作文中,一位考生这样写到:
回顾今天的足迹,细节关涉全局的事例也很不少。美国“挑战者号”和“德尔塔”火箭发射失败的惨剧,不都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吗?一个是跟一枚小小的螺丝钉有关,一个是跟一小块剥落的绝缘层有关。古语云:“七尺之躯,残于一疾;百善之德,毁于一恶。”古语又云:“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这些都是对细节与全局关系的精妙阐释。“祸患常积于忽微”,北宋欧阳修也如是说。韩非子言:“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对于细节,我们大意不得,它会关涉全局。
在这段文字里,考生围绕“细节与全局”的关系引用古语熟语、名言警句不可辩驳地论证了细节对全局的重要作用,既使文章文采斐然,又使论证深刻有力。
当然,除了以上说理的方法外,用以说理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喻证法,类比法等等。考生在作文中大可灵活地综合性地运用这些方法,把理说深论透,使文章更显深刻,更富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