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8期

爱你在心口难开

作者:佚 名




  早在星期三,班干部就传出风声,说这周高二统一放月假。全班沸腾了。同学们到处打听有没有哪班的班主任透露过这一消息。结果是3:3,悬着呢!
  唉!能怪我们吗?上了高二,每周只放几个小时假,让我们为自己“打扫卫生”。而月假,不是用于阶段验收考试,就是与其他非放不可的假发生“加成反应”,那每月的一天已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多想拥有一天的自由,即使被作业、考卷那些“白色垃圾”压死也无所谓。
  星期六——历史性的关键一天,在同一种心情的期盼下,准时到来。
  化学老师两手支在讲台上,说:“把考卷拿出来,今天评讲考卷。”
  “明天放假吗?”终于某位“不怕死的仁兄”说出了所有人心中的渴望。
  化学老师剑眉一抬,两道寒光射了出去:“我现在就放你假,你敢回去吗?”
  不敢!全班的脑袋都矮了一寸。
  有了这位“壮烈”同胞的惨痛教训之后,对于一向严肃的数学老师,我们不得不采取“迂回战术”。
  “老师”,在下课铃响之后,一位“智多星”向数学老师发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询问,“明天讲什么内容?”
  “明天?”数学老师受宠若惊地抬起头,这可是我们首次关心数学课的内容。“你们把AB卷带来吧。”
  “噢,不!”班中一半同学发出垂死挣扎般的哀号,另一半则做昏迷状瘫在课桌上。
  下午第一节课前,后座向全班公布调查数据。零零杂杂一大堆,惟一的重点是“有百分之五十五点五五的可能不放假”。
  “多悲观的答案。”同桌有气无力地赏了他一记病恹恹的白眼……
  “Class over.”外语老师开始收拾课本。
  “明天放假吗?”那在腹中回肠荡气了千百遍的问句,冲口而出。
  外语老师先遥递一个秋波,然后一字一顿地说:“我对你们寄予十二分的同情与谅解,但请原谅,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接到任何通知。”
  “哼,假洋鬼子。”同桌气得直咬牙,“太极拳倒打得地道!”
  终于,权威性的人物——班主任迈着他那一贯矫健的步伐,跨进了教室门,刚毅的脸上没有任何风雨前的征兆……
  这堂课,我们在希望和绝望中度过;四十五分钟,我们倍受着爱与恨的煎熬。
  终于下课了,没有任何人出声。那种期望而又害怕受伤的情感奇异地在教室中蔓延。只要班主任走出那扇门,那就意味着……
  前排从不信耶酥的女生,像虔诚的莫尼卡修女,偷偷地在胸前画着十字。
  后座喃喃自语:“我多么希望我有超能力,那样我就可以使他停下来,然后捏住他的嘴巴让他说‘明天放假’……”
  或许,一道道幽怨的眼神凝成线,织成网,网住了班主任的脚步。
  “对了,年级组决定,这周让大家休息一天。”
  “哦!”六十七张嘴巴不约而同地吐出了相同的单音节。完了,以往在班主任心中塑造的爱学习的乖宝宝形象毁于一旦。
  十分之一秒,欢呼声转为低八调,但快乐仍不停地从每个人的每一个毛孔中渗出来。
  班主任不由得也笑了,挥挥手走了。
  班里的男生兴奋得直吼。
  我是个女孩,该矜持一点——我这样告诉自己,于是我在纸上挥洒下了一行漂亮的钢笔字:
  月假,爱你在心口难开。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青春的校园,本来是充满活力的人生舞台,是生命之花健康生长的自由空间。然而,应试教育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掌控着所有施教者与受教者的神经。在这里,一切活动几乎都围绕分数在转。为了升学指标,在这里,时间真如海绵里的水,被无形的大手挤压,挤压……于是,作息在这里被混淆,昼夜在这里被颠倒,许多法定的假日都被各种课业所挤占,甚至学生在身心疲惫、不堪重负中连每月一天的月假都成了一种梦寐的渴望。
  本文作者以一位亲历者的感受,以形象生动而风趣的文笔真实再现了学生们渴盼月假的心态与场景,令人感染与共鸣的内容情节曲折表达了期盼教育方法人性化这一严肃主题。
  
  选材点评
  这篇记叙文,所选材料完全出自真实感人的校园生活。放月假,是文章聚焦的核心事件。围绕这一热点、焦点话题,文章充分调动读者的感官,让我们从不同任课老师的情态表现中扑朔迷离地揣测结局的好坏,让我们在学生们如饥似渴的期盼的渲染中体验“放月假”在学生心中的巨大份量。笔墨集中的细节描写与惟妙惟肖的心态刻画,曲折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收到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布局点评
  文本是按照故事情节的开端——经过——结局布局谋篇的,层次清晰,中心突出,结构完整。
  开头部分,巧设悬念写学生们听到“放月假”风声后的惊喜,交代渴望放假的学习生活背景。
  中间部分,具体记叙描写老师们对放假的不同反映以及学生们在揣测中上下起伏的心态。
  结尾部分,写学生们得到“放假”消息后如获大赦般的喜悦情状。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且风趣、诙谐,富于青少年的情感色彩。记叙中充分运用描写等表现手段,使人物形象各具情态。情境渲染使人如临其境,细节描摹生动感人。如,“全班的脑袋都矮一寸”,一个“矮”字就十分传神。又如,“前排从不信耶稣的女生,像虔诚的莫尼卡修女,偷偷地在胸前画十字。后座喃喃自语……”凡此种种,作者巧妙运用夸张、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尤其,文中“……乖乖宝形象毁于一旦”,幽默中不乏对当前教育方式下施教者的情感否定。
  
  写作建议
  这是一篇读后让人忍俊不禁的妙文。然而,稍稍冷静下来,读者会产生由衷的情感共鸣。学生渴盼月假,多么平常而习见的题目,在作者笔下却能妙趣横生,让人在诙谐幽默的语言中体味教改之路的漫长、艰辛。小题材,同样可以做出大文章,你愿意动笔试一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