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9期

春秋风骨

作者:段恒真




  回眸唐朝,满眼流光溢彩,似一朵雍容华贵的牡丹;回眸宋朝,满眼柔柔弱弱,像一株淡雅纤弱、惹人怜爱的兰花;回眸春秋,满眼是刀光剑影、满耳是战马嘶鸣,恰如一棵傲然独立、拥有铮铮铁骨的青松。读春秋故事,总觉得那时的人活得果敢、刚烈、悲壮,活得淋漓酣畅、掷地有声。于是,我坚信,在古老的东方有一种风骨叫做——春秋风骨。
  士为知己者死,客为家国者亡,甚至为一句话而蹈死不顾。死得轰轰烈烈而又随随便便,死得洒洒脱脱而毫不拖泥带水、无丁点遗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告别亲人,告别好友高渐离,告别那个并不太信任他的太子丹,猛然转身,头也不回地去了。明知那是一条不归的路,他还是义无反顾、毫不犹豫、昂然前往。仿佛生命是一团烟雾,轻轻一吹便烟消云散,没有痛苦,没有留恋。
  《铸剑》中干将的儿子赤鼻(一个年仅十五六岁的孩子),听黑衣人说能替自己杀死楚王替父报仇,但需用他两样东西——背上的雄剑及项上人头,便二话不说,轻推宝剑,连头带剑,一齐奉上。仿佛生命是扇底轻风,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那样轻,那样透明。黑衣客更是言必信,行必果,陪上自己的一颗人头完成了对赤鼻的一个承诺——仅仅是一个承诺啊!
  还有勇谋兼备的专诸、“壮士断臂”的主角要离、行侠仗义的聂政、以死报主的侯赢……其实那时,重然诺、伸正义、悲壮勇敢的又岂止社会的中坚之“士”?世风所渐,连妇孺翁媪也都个个深明大义、视死如归。
  伍子胥亡命前放心不下妻子,说:我想逃奔他国,借兵以报父兄之仇,可你怎么办?伍氏听完拂袖而去,入户自缢。伍子胥逃到河边,一位浣纱女赠之以饭,他却嘱咐人家不要泄露行踪,结果,刚一转身,那女子已抱石投水自尽了。一渔翁好心渡他过河,他却要把祖传宝剑赠之以掩其口,渔翁大为恼火,二话不说,沉船而亡。
  这,就是春秋风骨,它是“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的侠肝义胆;是“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的剑胆琴心;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赤子丹心;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干霄豪气。
  我爱远古的那个英雄时代,更爱那血性十足的春秋风骨。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可谓源远流长,给世界文明留下许多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远非那些文化底蕴较浅的民族所能同日而语。
  其中,那些璀璨夺目,闪耀着美好人性本质光辉的人文品格,在历史沧桑中一直成为人们标榜的楷模,不断传递着人间正气的薪火。
  何为“春秋风骨”?就是湮没于历史长河的古代的人文精神。“重然诺,轻生死,”“舍生取义”、“士为知已者死,客为家国者亡”……这些在一些现代人眼中的许多“愚蠢”行为,在当时被人们奉为安身之命之根本,为人处事的准则。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山野妇孺,多数人都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作为区分是非、善恶的标准。在这种荣辱观的支配下,许多志士仁人为坚守道义原则而慷慨赴死。同时,人们都把那种背信弃义之徒视作“不耻”,而不肯与之为伍。
  时至今日,越来越看重眼前既得物质利益的新新人类,早已将这种精神品格看作敝屣和草芥,不屑一顾。正如一位名人所说,在泼脏水时把孩子也倒掉了。由此带来的诚信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当我们认真审视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当我们重新发现传统文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可低估的作用时,我们在背离精神文明的岐路上已走了很远的距离。最近出现的“国学”热和兴私塾之风,虽然不见得是什么回天之术,却能清楚看到许多时代智者的可贵反思。
  “春秋风骨”的重新提起,作者无意再让人们拘泥和效仿古人的做法,其主要目的在于打开人们封闭的思维,从而探索重塑时代人文精神的可行之路。
  
  选材点评
  这篇议论性散文,紧紧围绕中心议题“春秋风骨”选择并组织材料。为了化抽象为具体,文章精选了那个时代的典型人物,其中包括荆轲、赤鼻、专诸、要离、聂政、侯赢、伍子胥等侠义之士,还包括伍子胥之妻以及亡命途中所遇的浣纱女、渔翁等山野百姓。文章点面结合,生动、形象地凸现了中心“远古那个英雄时代,血性十足的春秋风骨”。
  
  布局点评
  本文是按照提出论点——阐明分析论点——归纳结论为线索,组织材料,架构成文的。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充分,中心突出。
  开头部分,以类比手法,在列举不同朝代的人文精神特点时,引出文章论题——春秋风骨。
  中间部分,列举春秋时代体现典型时代精神(春秋风骨)的代表人物,以生动具体的人物特写诠释了春秋风骨的抽象内涵。
  结尾部分,引用后人诗句,归纳“春秋风骨”的精神本质,并表达了自己的赞誉之情。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刚劲峭拔,颇具风骨。开头一段的概括性描述,形象准确,气势不凡。中间对不同人物的精神感悟,点击到位,力拨千钧,如“死得轰轰烈烈、死得洒洒脱脱而毫不拖泥带水、无丁点遗憾”,再如此文倒数第二节……。总之,文章内有筋骨,血脉贲张;外扬气势,磅礴恢宏。确实文质兼美。文中恰当引用古代诗文,以后人的感慨为佐证,增强了文势与说服力,同时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写作建议
  学生以历史人物为题材写文章,主要目的在于分析评鉴古人的同时,选择正确的价值判断与审美标准,在以古鉴今中,学会知人论事。决不是让学生照搬、照学古人的思想观念与处事方法。比如,古人的“重然诺”的传统精神就是我们继承与发扬的思想精华。
  建议同学们不断学习挖掘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为时代所用。欢迎仿写一位你心目中最敬佩的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