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11期

肩膀

作者:辽宁考生




  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眉批:以三个连续的问句开篇,引发人们对这样一副“肩膀”的思考,制造悬念效应,激发读者阅读热情。】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平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见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的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眉批:结合杜甫的有关诗句,写出了杜甫“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引用的史事与诗词,折射了考生深厚的文化积淀与语文功底。】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羸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是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喊哀,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迸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眉批:将杜甫悲惨的命运与“兼济天下”形成对比,突出了杜甫“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的鲜明形象。】
  都说“男人铁肩扛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眉批:结尾升华主题,前后照应,行文自然流畅,抒发了作者对杜甫的赞叹之情。】
  
  简 评
  这是一篇准确理解和很好地把握了作文题意的优秀篇章,感情真挚而动人,语言精彩而富有感染力。文章开端围绕文题“肩膀”,先从三个问句写起,从而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杜甫。接着结合杜甫的生平,结合杜甫的诗句,写出了杜甫“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最后结尾总结概括: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在文中,作者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笔、精巧的构思,让读者眼前为之一亮。文中显露的厚实的古诗文功底,对于本文的成功也居功至伟。
   (曹保顺 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