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11期
例谈议论文的审题立论
作者:何修才
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确立,是建立在审题基础上的,不能随心所欲,换言之,即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总是由文题(或话题)和材料而来,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审题立论,就是认真研究文题(或话题)和所给的材料,就一定的问题发表见解和主张,提炼并确立中心论点。一般说来,议论文的审题要做到全面透彻,立论要做到深刻稳妥,具体应遵循正确性、鲜明性和时代性的原则,囿于篇幅,本文谈谈正确性。
议论文的论点必须是正确的。所谓论点正确,是指对事物和现象的观点和看法符合客观实际,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符合公理、公德等,意思清楚,表述经得起琢磨和推敲,能为读者所认同。
无论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论点的正确性还意味着要准确把握题目、材料和话题(含“话料”)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命题人在一定时代背景下所暗示的命题意图,从而保证立论的准确性。比如要求以《“自尊”与“自强”》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有下列立论,我们来看哪个立论比较准确:
①每个同学都应该奋发自强,而不应该自尊;
②过分强调自尊会妨碍进步,只有奋发自强才能不断进取;
③自卑者应该自尊,更要自强;
④自尊才能自强,自强才能自尊;一个人要自尊自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要自尊自强。
审题:“自尊”,是指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强”,是指自己努力向上。
这个题目规定了论题。从这一论题出发,确定立论时,应处理好怎样看待“自尊”和“自强”的问题,还要处理好“自尊”和“自强”的关系问题。
立论①把“自尊”误解为“自满”“自傲”,因而把两者对立起来,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立论②尽管在“自尊”前面加上“过分强调”的说法,似乎严谨了些,其实仍是把“自尊”同“自强”对立起来,因而还是不可取的。
立论③固然提出“应该自尊,更要自强”的正确看法,但局限于“自卑者”这一角度,应该说是失之偏颇的。
相比之下,立论④是准确的。它不仅正确地肯定了“自尊”与“自强”,而且正确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又能从民族、国家的高度来论述自尊、自强的问题,其意义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如此立论,不仅切题、准确,而且具有深刻性。
再比如,要求据下列这则材料作文,如何确立论点好呢?
材料: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愈小。”我们来比较三位同学确立的中心论点:
甲“学海无涯,学习不应满足”。
乙“自谦才能取得更大成就,自傲就会固步自封以至后退”。
丙“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三者之中,甲的观点限定在“学习”上,与材料的“才能”明显不符,限制过窄,丙的说法又大而无当,只有乙紧扣原材料中的“才能”“估价”等关键词语,这才真正准确地体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话的原意,真正符合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这样的论点才是正确的。
又比如要求根据下列材料,以“王老师背唐诗”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王老师早晨从家到学校需走20分钟,他在这20分钟里每天背唐诗一首。经过一年的时间,他背了唐诗三百首。我们比较一下下面立论哪个“正确”:
①学无止境;
②要节约时间;
③“时间”就是知识;
④“持之以恒”是成功的秘诀。
从审题来看,材料中的事例最能打动人并给人以启示的是:王老师“背了唐诗三百首”。背唐诗三百首,对一般人来说是不容易的。于是我们会思索一个问题,王老师是怎么成功的呢?试想,在一年365天里,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王老师天天利用上班途中的20分钟时间,背诵唐诗一首,一天天积累,于是有了三百首,这难道不是王老师“持之以恒”的结果吗?所以,此材料的主旨及命题意图应落在“持之以恒”上,可见,立论④是正确的。至于立论①显然离题远了;立论②提出要“节约时间”,实际上是对材料理解还不够确切,因为王老师在上班途中的20分钟里即使不背诵唐诗也不能算浪费时间;立论③说的还是珍惜时间的意思,与立论②的意思相同。
对材料作文和含有“话料”的话题作文来说,还有个“主旨立论”和“侧旨立论”问题。严格说来,惟有“主旨立论”才是正确的,“侧旨立论”只能算基本切题,确切地说,属于偏题。但是,在高考作文“淡化审题”的今天,“侧旨立论”也算切题,也算是正确的。比如有这样一道材料作文题:
阅读下文,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800字:
一位画家去拜访德国大画家门采尔,向他诉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工夫,可是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门采尔认真地说,“要是您花一年工夫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您准能卖掉它了。”
这道题应如何立论,在审题时我们应整体把握材料,把访问者的创作自述和门采尔的高妙点拨联系起来,全面地辩证地认识这则材料所揭示的最为发人深醒的道理。这里,访问者“一天工夫作一幅画”可以看作“艺术付出”,而“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认同”;门采尔所说“花一年工夫”去作一幅画也是“艺术付出”,然而“一天”就能卖掉它,也算是一种“社会认同”。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就在于艺术创作。从“艺术付出”上看,两者花费的心血截然相反。从“社会认同”上看也截然相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作品所获“社会评价”的高低往往与作者的“艺术付出”直接相关联。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提炼,从上位认识,即从更为普遍的社会意义上推论并确立论点——不管从事何种事业,工作的质量、社会的认可与自己对社会的付出是一致的。如此立论,将材料中的访问者和门采尔两个方面统一在一起,从材料的整体意义出发,这才体现出试题的本质内涵。这种立论即所谓“正旨立论”。
但是,要是从访问者一方的创作行为考虑,将论点立为“欲速则不达”,或是从门采尔一方考虑,将论点立为“要有高妙的点拨”,也是可以的,虽然这有点儿就事论事,不太“高妙”。我们把这两个立论称之为“侧旨立论”。当然,在考场作文中,最好采用“正旨立论”法,因为它需要一定的思维力度,能展示作者审题能力,并使作文做到话不离题;而采用“侧旨立论”法,往往失于简单片面,易露出思维不够缜密、审题不力的马脚,只宜凑合着用。
再比如有这样一道话题作文:
阅读下面这则故事,根据要求作文:
上帝领着教士参观天堂和地狱。他们先走进一间大屋子,只见屋中央有一口大锅,锅内肉汤飘出诱人的香味。一帮人围着大锅,每人手中挥舞着一把长柄大勺在争抢肉汤。可是勺柄太长,互相碰撞,谁也无法吃到嘴里,人人面带肌色。上帝说:“这里是地狱!”他们又走进另一间屋子,这屋的中央也是一口大锅,锅中也是肉汤飘香。所不同的是,人们都很有秩序地围坐于大锅边,用长柄勺舀起肉汤互相喂在对面人的嘴里,所以人人都能吃饱,个个红光满面。上帝说:“这里就是天堂。”
请以“‘天堂’与‘地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这道题如果写议论文如何立论,请看下列立论哪个是正确的:
①“你争我夺”要不得;
②仓廪实而知礼节吗?
③科学与智慧是生存的保障;
④岂能再吃“大锅饭”;
⑤精神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⑥让世界充满爱。
审题:这是一则宗教故事,本意是宣传基督教义的。这则故事的核心意旨是说:“爱”就是“天堂”,“抢”就是“地狱”,人世间应该充满爱。据此,立论⑥从材料整体出发,把握了这则故事的精神实质,弘扬“爱”的精神,切中肯綮,是正确的。相比之下,立论①和②从地狱的情景出发,①批判地狱人“你争我夺”的现象,其正面观点是崇尚精神文明;②能看出“仓廪实”不一定“知礼节”的社会问题,用反问句为题,也是提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两个论点都是通过“侧旨立论”而来,算基本切题。立论③和④都有问题:它们除了是“侧旨立论”外,又运用了逆向思维,跑题太远。③认为地狱人不知道把“长柄”锯短一些,发挥竞争优势,这是缺少智慧,不懂科学,从而提出“科学与智慧是生存的保障”这一论点;④将天堂人的互相帮助,互谦互让想象成“吃大锅饭”,从而提出批判。这两个立论都是没有道理的。立论⑤是从地狱情景和天堂情景的对比中发出的震聋发聩的呼声,能够切题,但是“精神文明”与“爱”在概念的外延上不完全一致,稍微大了一点,有泛政治化倾向,也不是最佳论点。
议论文审题立论是作文第一步,它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作文的成功与失败,绝不能马虎。上述云云是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浅见,就此搁笔,仅供同学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