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5期

关于“图书阅读”和“网上阅读”的通信

作者:吉林考生




  亲爱的××同学:
  近好!
  来信收悉。你能很快适应以自学为主的大学生活,并在学业上迅速进步,老师深感欣慰。至于信中提到的“图书阅读”和“网上阅读”二者优劣的问题,我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但对两种阅读方式都有所经历、体验,因而还是愿意与你谈谈自己感受的,仅供参考。(开篇简洁,直奔主题,且言谈谦虚而又符合教师身份。)
  图书阅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式,虽为“传统”,但并未过时,而且还有强化、发扬光大之必要。这是因为:
  读书治学需要安静的心绪,深入钻研需要纯洁的心境,而图书阅读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情境。心理科学实验表明,人在心绪安稳、宁静的状态下学习,最能充分发挥大脑的内存潜能;也只有在摒弃那些芜杂、烦躁的念头,使心境如一块一尘不染的水晶、一泓清澄透澈的池水时,心灵这张“白纸”上,才最容易留下清晰的知识“图画”,打上深刻的思维“轨迹”。正如诸葛亮所说:“学须静也……险躁则不能治性”,“非宁静无以致远”,“非静无以成学”。“理得”,必须以“心安”为前提。如此阅读,才能做到像郁达夫所说的“从书堆中进去,再从书堆中出来”,才能体验余秋雨先生所谓人生“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的真谛。(比喻新颖,引用恰切,让人深为其博闻赞叹。恰是如此,能给阅卷者留下良好印象。)
  网上阅读,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它被人们认同和选择,自然也有它的道理:
  网上阅读虽然是个虚拟的空间,但它具有任意的链接性、互动性、即时性等优点。网上各类图书,我们可以随意搜索、翻阅、选择,好则看之,差则弃之。而且不用花多少费用,也浪费不了很多时间,就能较快、较多地接受信息,获得我们需要的知识、资料。这些都体现了网上阅读方便、快捷、灵活、随意的优势。然而,有优势并不能代替图书阅读,因为它缺乏人们在深入接受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思索与思考。而图书阅读则更具思辩性。人要深入接受文化的浸润,是不能缺少古人所谓“俯而读,仰而思”的那种渐入佳境的氛围的。何况不论从阅读的心态、笔记的便利,还是资料的剪辑、家庭的收藏看,图书阅读都自有其长处。(对两者均不作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说理辩证,从而避免了一般学生绝对化的说理方式,体现了该生思维的缜密性、逻辑的严密性,令人击节。)
  两种阅读方式各有利弊。我以为:若想在专业上深入研究,宜阅读图书,在慢慢咀嚼中探索精髓,洞明要义,以期登临那无限风光的险峰;如果要作广泛涉猎,或获取文化知识快餐,宜网上搜寻,在页面迅速变换中,浏览奇峰异石、花鸟草虫,以便达到“千帆尽收眼底”、“五音皆萦耳畔”的广博目的。(在对比中,用妙语表述两种阅读各自的特点,很有见地。)
  以上是我的一点感受和体会,但愿能为你提供些许借鉴!就此搁笔。
  此致
  身心健康、学习进步!
  你的大同学:××
   ×年×月×日
  
  简评
  
  本文独具匠心地以书信为载体,把“网络阅读”和“图书阅读”对举,正巧妙契合了题目要求,而且给人如闻其声、如睹其容的亲切感,实有一箭双雕之效,此其一妙也。
  该考生能辩证地看问题,在文中逻辑严密地剖析了两种阅读方式各自的优劣,并且为“学生”提出了针对不同目的,选用不同阅读方式的建议,无形中塑造了一位对学生负责的“老师”形象;信尾的署名,自然而真实。此其二妙也。
  文章以书信为形,议论为体,叙议结合,叙得简约,议得精警,同时长短句并举,整散句交错,骈俪句叠现,再加以对比、比喻、引用等手法的大量运用,使全文读来韵味无穷,极好地展示了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此其三妙也。
  如此美文,怎能不深受青睐!
   ( 唐惠忠 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