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5期

让你,永远面朝阳光

作者:佚名




  潘洪刚 编
  
  写作话题
  人的心理,原本应像春天的原野——阳光明媚灿烂。而现实生活中,物欲横流,人心浮躁,各种各样的诱惑、烦恼,不断缠绕着我们,以至于有些人时常或抑郁孤独,或嫉妒猜疑,或喜怒无常,或无端恐惧,或顾虑重重……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是有害的,有的人因为自卑,该取得的成绩,未能取得;有的人因为嫉妒,和最好的朋友翻了脸;有的运动员因为紧张,在比赛中失利……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心理,让身心始终处在一种平和健康的状态。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去面对生活。
  请以“调节心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话题点拨
  人的心理是十分复杂的,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人格、智能等诸多方面。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变化急剧,在社会的大潮中,一个人很容易失去健康的心态,从而变得心理异常。据统计,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 主要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癔症躯体化障碍、人格障碍,轻生暴力倾向等。而在生活中,是否能有乐观、稳定的情绪;是否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正确对待自己,对待困难与挫折,对待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是否拥有自信、向上的心理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写作时,要区分“调节心理”与“心理”这两个话题的区别;要围绕“心理”二字,从“调节”一词上入手。可从为什么要“调节”,如何“调节”等方面来写。为使文章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可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或自己的一些切身经历来阐述“调节”心理的重要性;在选择事例时,一定要选那些“含金量”高的事例。为使文章深刻充实,针对话题,可化大为小,从一个小的角度入手写,如一位学生以《考试》为题目,通过写自己在考试时把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而获得优绩的切身感受,阐述了“调节心理”的重要性,文章以事明理,叙事完整清楚,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也可讲究构思,在谋篇布局上下功夫,如一位学生以“调节心理”作为文章中每段的开头,每一段都是从一个方面阐述“调节心理”的意义,段与段之间形成了整齐有序的排比形式,整篇文章采用了“一字形”结构,语言精美有力,有如排山倒海,气势磅礴,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论述力。
  
  佳作展示一
  心应无伤
  张 萌
  
  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岁月使人皮肤起皱,但是失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
  ——卡耐基
  在人世的繁琐纷杂中,他却独自拥有一份恬淡安适,超凡脱俗;在盛行追求功名利禄之风的社会里,他却归隐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使每天“带月荷锄归”,却“草盛豆苗稀”;即使“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也依然“晏如也”。他是怎样做到的呢?陶渊明答道:“心远地自偏。”
  在官场的尔虞我诈中,他屡遭排挤,在“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时候却依然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极度苦闷中依然无比执著地憧憬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就是这个李太白,让“诗仙”万古流芳。
  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热忱、完美地演绎生命,是因为他们能够适当且及时地调节自己的心理。
  心理是个微妙复杂的东西,它既是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也可以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我们不能决定它的存在与否,只有在心理不利于我们的时候去调节它,使之走上正确的轨道。
  真正健康的心理应宁静而坚定。它可以蕴涵人生的苦难,但绝不会被苦难击碎;它感应快乐的时候如丝如弦,伴随人间的每一分感动;它凝重时如钳如链,风暴中使巨轮安稳如磐。它在一次次精彩的淬火中,失去的是杂质,获得的是强韧!它应该充满了信仰与自信,充满了希望与热忱。自卑、嫉妒、紧张……将会由于心理的调节一去不复返。
  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柳宗元“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些人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正是在他们遭遇挫折调整心态之后表现出的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调节心理,让我们始终坚持信仰,让我们时刻充满对自己的信心,使我们永远看到希望的火焰在跳动,即使失望也从不绝望,它让我们永葆对生命的热忱,有了这些——如卡耐基所说——就不会损伤灵魂。
  简 评
  文章先由事实切入,引出观点,然后再围绕观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依次阐述了什么是心理,心理调节,真正健康的心理及所铸就的至高的人生境界,最后又阐述了“调节心理”的意义。总之,文章由事实发端,逐层深入,论述上有深度,思路上清晰条理,结构严谨。同时,题记的运用,有如画龙点睛,亦大大增添了文章的色彩!
  
  佳作展示二
  调节自己
  刘昭月
  
  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灼热浮躁的时代。侧耳细听,耳边似乎四处充斥着人们对生活的抱怨和对工作的不满;放眼望去,看到的尽是一双双哀怨的眼睛和紧锁的双眉。在这个效益至上的年代,人们仿佛只会为了事业和理想而四处奔波,却忘记如何控制和调节情绪,也忘记了如何整理和收拾心情,于是便有了“我们的心灵越来越敏感脆弱”这样的叹息,有了“最近比较烦”这样的歌词。
  显然,不会合理地控制情绪,不能正确地调节心态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因心态问题而考试发挥失常、人际关系恶化之类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归根结底,是这些人不懂得调节心理的结果。他们内心浮躁,喜欢义气用事,遇成功则大喜,遇失败则大悲,往往使很多机会与自己失之交臂。因此,不能合理地调节心理,往往是失败的根源。
  我们都听过这样的故事:一个僧人修行时,总是被心中的杂念影响搅扰,无法安心修行。后来他想出一个办法来克制自己:每当做一件坏事或有一个坏念头,就向碗中放一个黑棋子;每做一件善事或有一个好的想法,便向碗中放一颗白棋子。起初总是黑棋多白棋少,但后来白棋逐渐增多,直到有一天他欣喜地发现碗中一个黑棋也没有了。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却蕴含着无比深刻的道理:心中有欲望有杂念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消灭欲望和不良念头,正确地调节心理。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较高的修养境界,便会自然不再有了坏的念想。
  其实每个人都会在某种环境下产生类似嫉妒、生气之类的意念。而有些人之所以伟大,并非在于他们内心有多洁净、境界有多崇高,而只是因为他们能够正确地调节心理,能够有目的地约束思想,善于将不好的意念心思理性地转变为冷静健康的思考,才得以显示其伟大之处。由此可见,学会调节心理在生活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每个人都能使用正确的办法调节心理,往往只会“剪不断理还乱”,使心情更糟。其实,心理调节的前提便是,努力练就一颗节制欲念、宠辱不惊的心,使之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毕淑敏曾经说过: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是啊!我们的人生或许有缺撼,我们的生活或许不完美,但我们可以学会调节自己,以一颗宠辱不惊的心去面对生活,用微笑去面对挑战,用最好的心态去迎接明天。
  简 评
  这篇文章的突出之处就是说理充分。文章由现实生活现象出发,对现实进行剖析,提出了“调节心理”的重要性,亮明了观点;接下来,作者又用一个精彩的故事为例,分析了人的心理可以调节及心理调节的必要性;最后,又引用毕淑敏的话来进一步阐述要学会调节自己。总之,文章通过“剥笋法”的论述方式,层层深入,全面深刻地来论述观点,说理透彻,语言也富有文采,是一篇不错的说理性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