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5期

断想淮阴侯

作者:施 焘




   一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我不知道这十八个字对韩信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被刘邦以莫须有的罪名抓住之后,他说了这句话,充满了悲凉的味道。
  韩信的最后一句话是“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读到这句话时,忽然想到了项羽的那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觉得有点可笑。临死还拉着一个垫背的——虽然蒯通逃过了这一劫。
  不知道韩信死的时候想着什么,是在想刘邦平定叛乱吗?是在想自己的家人吗?还是想自己,想着自己的曾经,想着自己将要去的地方——天堂或地狱?
  看不见他的眼睛,是否藏着泪光。
  韩信是一个怎样的人?“贫无行,常从人寄食饮”的一个“无赖”,在被别人拒绝后怒然拂袖离去;被漂母供了“十日”的饭,发迹后,报以千金;受胯下之辱后不计前嫌任用那个屠中少年。他贫穷过,屈辱地活着,也曾失去信心,也曾徘徊,但这一切都不重要,因为灰尘掩盖不了他的光芒,他是块金子。
  可是他却没有被项羽重用,于是他选择了离开,来到了刘邦身边,再次的掩埋,他只得逃离。
  
   二
  
  有时,我常常想,如果没有当年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的人生还会这样吗?如果没有萧何,便没有韩信的被赏识;没有萧何,也便没有了他那句致命的谎言“虽疾,强入贺”。没有萧何,韩信也许不会这样惨死,但他的人生肯定不会如此番精彩。他也许从此追逐哪个平平的小诸侯,带着一群小兵打着小仗——这还需要是在被赏识的基础上,否则,饿死街头也说不定——他毕竟没有刘邦的号召力。而韩信自称“大丈夫”,渴望这些:权力,兵。因此,刘邦是一个载体,他给韩信提供舞台,给他尊严,给他权力,给他一切他想要的,他让韩信情愿做他的男二号,而刘邦则稳稳地坐在男一号的宝座上。韩信带着他的诚意,还有项羽的弱点,拜倒在刘邦的脚下。当他的额头碰到冰凉的地面,他有没有想过刘邦的弱点,有没有想到自己的结局?一个大将军的名誉加在身上,心里全是感激,感动得鼻涕、眼泪一大把。
  
   三
  
  如果我是韩信,我会不会这样做?人们一直在追求着自己想要的,而韩信要的,只是机会,他“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何等英伟!而结局却是“夷灭三族”。做了刘邦的部下后,他尽心尽力,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华,也是为了报答“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的刘邦。并不是对刘邦有偏见,只是觉得这一切只是手段,完全没有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之情。
  可以说,韩信做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他得到的,他用他的真心来配合男一号的戏,他入戏了,忘了这是场戏,而有个人却清醒着。
  但是,韩信也是凡人,有着一切凡人的弱点。在项羽自称为西楚霸王的时候,刘邦即将反抗。他的谋士对他说,您站在哪边,哪边就会赢。他站在刘邦这边——这还是因为张良的计谋(攻下的土地归自己)。可见,他对刘邦所谓的“知遇之恩”,已经淡去。
  突然觉得很好笑,他这样做不就等于把刘邦推上皇位,而自己俯首称臣吗?如果他中立,则三足鼎立,他自己好歹也是个王,怎么会傻到去给别人做臣子呢?他对封地的欲望和对刘邦的报恩之情矛盾而又和谐地统一,而刘邦正好给了他这样的一个机会,于是抱着自己心中的善良和单纯,走错了一步,也走向了深渊……
  
  四
  
  事情发展得出奇的顺利,只是他没有料到刘邦让自己变成了光杆司令。一切都是这么突然。从齐王到楚王,再从楚王到淮阴侯。
  其实,刘邦第一次召见群臣的时候,韩信就应该自己退出,然后得一块小封地,或者是远走他乡。他应该让刘邦感受到他的身经百战的疲惫,对战场的不再眷恋,和对刘氏的忠心,这样,或许能免一死。虽然,他的人生会从此失去意义,可是看看他自己选择的路,以后的路有意义吗?不仅让自己冤死,还搭上了妻族、母族和父族若干条人命,值吗?
  
  五
  
  人生就像一盘棋,一子走错,满盘皆输。
  韩信和刘邦下了一盘棋,在此之前,韩信是没有资格来下棋的,可是刘邦邀请了他。于是韩信说,我不吃你的“将”。一步一步地下着,自己的“兵”被刘邦吃掉,“炮”、“车”、“马”一个一个被吃掉后,韩信和几个“士”在家悠闲地“散步”,直到刘邦的一声“将军”,韩信才知道自己到头了,抬头看刘邦,只看见刘邦远去的身影,抛下一句冷冷的话“我没有说过不吃你的‘将’”。
  臣子和帝王,奴隶与被奴隶,通常帝王都不太喜欢比自己厉害的臣子。韩信不知道。何谓帝王?帝王是主人。何谓臣子?臣子是宠物。
  对于一个差不多被软禁的韩信,刘邦、吕雉的做法让人心寒。一个王朝的建立和稳固,要多少人的血来祭奠。
  
   六
  
  韩信的成败是必然的。早在他准备投靠刘邦的时候,他就没有认清刘邦的嘴脸,这是他走错的第一步;楚汉争霸时,为了封地与零星的善良、道德而帮助刘邦,葬送了自己的未来,他走错了第二步;汉朝的开国大典中,韩信并未功成身退,并在日后显露出自己的才华与不服,引起刘邦的猜忌,这是他走错的第三步。一错再错,最终没落。
  但是除去这些,他的人生便没有了阴霾。
  
   七
  
  一个人在写着韩信,想着两千多年前的这个晚上韩信在干什么呢?在篝火旁和战士们一起唱歌呢?还是一个人独自喝着闷酒呢?
  从窗户斜斜地看着,月亮依旧那么明亮,似乎两千多年的时间对它不过是一挥间。
  而对于韩信,两千多年后仍在世上传抪的“胯夫”的故事——忍者之风则意味着他被人们称颂了二千多年。岁月沉淀后,我们会更清楚地看见韩信身上的亮光。
  他是一颗永不陨落的星,高高地挂在历史的天空。
  点 评
  这是一篇奇文。作者对“韩信之死”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我们对这个年龄学生的期待和想象。因思考之广之深,故有“断想”这种形式;无此形式,就不足以体现作者思维的立体性和复杂性。本文屡出创见,新人耳目,比如“没有萧何,韩信也许不会这样惨死,但他的人生肯定不会如此番精彩”,“刘邦是一个载体,他给韩信提供舞台,给他尊严,给他权力,给他一切他想要的”,“他对封地的欲望和对刘邦的报恩之情矛盾而又和谐地统一”——这些远远要比一般人所持的韩信死在“刘邦之狠毒”、“自身之自大”等看法来得高明。从结构上来看,行文虽漫不经心地放谈,但放而能收,以第六章自然地绾结上文;虽然几乎全部的篇幅是在解读韩信的悲剧,但煞尾以历史的公允心,把“亮光”洒在韩信身上,给韩信一个历史的公道。
   (指导教师 李仁甫)
  
  说 明
  《淮阴侯列传》是苏教版《史记选读》中的一篇古文,学习了本文之后,我要求学生围绕“韩信之死”写一则周记。这是写得最好的一篇。这也可以说是学生搞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成功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