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7期
说“善”
作者:晓 明
善是一种修养,与功利回馈无关。当代书法大家启功先生书法造诣登峰造极,可谓一字千金,但他那种低调做人的风格,乐于奉献的品质,与他的书法艺术一样伟大!自己书法作品的劳动所得,数以百万计,却从不经手,由北师大派专人统一管理,全部注入“励耘奖学助学基金”。当政府要授予他相应的名号时,他诙谐地拒绝道:“博取功名,我本无心!”甚至不愿意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基金会。“熙熙攘攘,名来利往”,在这里成为一个例外!博大悲悯的胸怀,如秋日寥廓的长空!
善是一种真纯,与美名远扬无关。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丛飞生前拿出自己的演出收入300万元捐助178名失学儿童,乃至要求在死后捐献出眼角膜为他人带来一片光明。而他自己身患癌症,却一度无钱疗治。受他资助的山区小学给他送来1000.75元的捐款,他留下了孩子们的祝福,却把钱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还在回单留言:孩子,钱——你们更需要!他的前女友曾不解地问道:丛飞,你这样做是为了博取一个好名声吗?丛飞答:不,我在最困难的时候,有人资助了我,我要将这份爱心传承下去!没有轰轰烈烈的豪言壮语,没有慷慨激昂的自我标榜,只有一份绵长不绝的期盼——让有着和他一样际遇的孩子不再遭受无助的折磨!”由己推人”的真纯,如雨后曼妙的彩虹!
善是一种牺牲,与个人实现无关。高耀洁,一位执著于全方位救助“艾滋病患者”的民间志愿者,不顾年老体弱,整日奔走在“艾滋病”重灾区,宣讲防“艾”知识,抚养逝者遗孤,联络药品救助,安抚患者心灵……她无意在退休后再去追求一种人生的高度,却把自己尽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无私地奉献给了一般人都惟恐避之不及的“艾滋病患者”们。弱小的身躯,瘦弱的双肩,撑起的却是一方连须眉都汗颜的晴空!“亏了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竟被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演绎”得如此精彩!
广而观之,与善结缘,偕善同行,非启功、丛飞、高耀洁所“独为”,“勿以善小而不为”者古今中外比比皆是:“落座前将木椅提起轻轻摇动”惟恐伤及“蝼蚁之命”的弘一法师是这样;“无论是新道德,还是旧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义无反顾扛起来”的柔石是这样;点燃既聋又哑又盲海伦的“生命之火”,陪伴海伦走过了49个春秋的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是这样;“用爱推动着日月星辰运行着”的把自己所有的爱奉献给穷人、病人及孤独者的德兰修女是这样……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实,每个人都有“善”的慧根,都有“善”的倾向性,都有通过“普度众生”达到“修成正果”的可能性,都有抵达“无功、无名、无己”最高境界的路途。关键在于个人坚持不懈的“修习”与“修炼”。因为一心向善,与善为伴,确实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与持之以恒的追求!
人生在世,白驹过隙。长存善念,与善结缘吧,我的朋友,你的人生将富有价值!
主题点评
在中国古老的道德词典里,“善”是历史最悠久的了。无论是儒家倡导的“仁爱”、佛家信奉的“慈悲”,还是西方宗教提倡的人类之“爱”,都体现了“善”的本质内涵。古今中外的许多圣贤哲人也都对“仁爱”与“善良”推崇备至,把它看作人性健全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为在生物界,只有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才认同这个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人类要抛弃这个“善”字,就成了远离文明的动物世界。可见,善,对于人类来讲是何等重要!
作为社会中的每个人,行善,就是遇事总想到会不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宁可办不成事也绝不做伤害他人的事。由此而生发出来的同情心、理解心、感恩与宽容,就决定了善的利他性和公益性。相反,信恶者,一切从一己之私欲出发,为达到利己之目的,可以损人利己,无恶不作,甚至连骨肉亲情都可以不顾。
可是,社会上的人又都是善恶同在的统一体。“人之初,性本善”是指一个人在生命开始的时候,善的成分多一些。可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许多人会有所改变。如果一个人能在污浊的环境中坚守良知,不断地抑恶扬善,这个人就会越变越好,同时会给社会带来福祉。相反,如果人在物欲横流的大染缸里迷失了自己,膨胀私欲,放纵恶行,后果就十分可怕。一个完全失去善念的人,最终就将变成冷血动物,危害同类。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遏制,人类就将会虎狼遍地,尽管社会的物质财富丰富了,却远离了和谐与幸福。
本文小作者从援引分析典型事例入手,解读了自己对施善者高尚行为的认同与赞佩。以青少年特有的角度表达了企盼人们追求良好道德的主题。
选材点评
这篇议论文,是紧紧围绕议论中心选择论证材料的。文章在提出论点之后,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侧面引用事例材料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比如,首先援引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事例,论证了善者要“无功”;然后选用了丛飞的事例材料,论证了善者要“无名”;又选择了高耀洁的典型事例论证了善者要“无己”。此外,为增强事实论据的广度,文章还列举了弘一法师、德兰修女、柔石等人的概括事例。选材丰富,说服力大大增强。
布局点评
这是一篇比较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布局谋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开头部分,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与善结缘”需要“无功,无名,无己”。
中间部分,列举典型事例分别论证三个分论点,即与善结缘,要“无功”,要“无名”,要“无己”。同时,略举四个典型人物事例,进一步印证自己观点。
结尾部分,援引”三字经“中的名句,总结行善者必备的精神要素,呼唤人们”长存善念”,“与善结缘”。
语言点评
本文的语言质朴凝练,富有表现力。文中有叙有议,同时辅以必要的描写和抒情。在说明道理的同时,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援引的七个事例,有详有略,点面结合,以不同的深度与广度展示了事物(善)的不同侧面,丰富了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微瑕指正
本文论述的切入角度是为善者主观必备的精神境界和素质。因而忽略了善的社会意义即它对于人类的普世价值。而只有当人们普遍认同了善,人类才会看到光明。
写作建议
本文的成功,主要在于通过大量鲜活的事实诠释自己的道理,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简单说教。兼以灵动活泼的文字表达,给人以美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从中受到启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