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7期
张三退礼
作者:朱加宁
而让他吃惊的是,张局长不仅来了,而且还给了小张一个大红包。小张当时都傻了,当着那么多同事的面,竟然连推让的动作都没有一下,就愣愣地从局长手中接过来了。
醒悟过来后,小张心里直扇自己的耳光,满脸懊悔,像遭了霜打的白菊花。
喜事过后小张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张局长的礼金退回去。上班第一天,一大早,小张便敲开了局长办公室的门。
“张局长,您看那天,我……我太没经过场面了,一激动就……您能赴宴我已经感激不尽了,这礼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收,请您……”
张局长没等张三说完,脸就拉长了:“小张,你这是什么话?别人的能收,我的为什么不能收?”
张三傻了,不知所措,站在那里留也不是,走也不是,尴尬极了。
“小张,你把钱收好,你要再这样,以后我们还怎么相处?”
张三只得落荒而逃。
整整一个礼拜张三是睡不实吃不香,仿佛丢了魂似的。实在忍不住了,便跑到好友赵龙那儿倾诉。
小赵听完,一拍大腿骂道:“张三啊张三,你真他妈的混蛋!有你这样给领导退礼的吗?”
张三被骂得一头雾水。
小赵道:“人家贵为局长,屈尊给你送礼,你说不收就不收?”
小张惊讶道:“那还要咋样?”
小赵一撇嘴:“我问你,局长给你送了多少?”
“八百块!”小张答道。
“一般人送多少?”
“一百,也有二百三百的。”
小赵拉长了腔,问:“知道局长为什么送八百吗?”
“人家是局长嘛。”小张不以为然。
“屁话!说了半天,你还是榆木脑袋!”
小张又傻了,说:“愿听教诲。”
小赵道:“领导送的礼肯定要退。可给领导退礼也要讲诀窍。第一,你不能去办公室退,要晚上到领导家里去退;第二,不能原物退还,要加上与礼金等价的东西;第三,礼金不能直接退给他,要放在礼包里;第四,礼金只放在礼包最上面,打开礼包就能看到;第五,这第五以后再说。照我说的办,保证一退就灵。”
“天啊,这算什么人情?这不是用礼金作诱饵吗?”张三一脸茫然。
“这人情,复杂得很呢!有你学的。”赵龙嘻嘻笑道。
几天后小赵遇到张三,问起退礼的事。小张告诉他按他说的退了。
“局长没说什么?”
“要我以后常去玩!”
“这就是第五,叫定期‘回访’。”
张三呆住了。
主题点评
中华民族是历史文化悠久的礼仪之邦。几千年来,不分宦民朝野,人们都十分重视那种以互敬互睦为原则的“礼尚往来”。当然,延续至今的人际交往中,也流行着一种变了味的礼俗。某些含有特殊意味的“请客送礼”,完全变成一种不正常的交易手段。
在现实社会里,请客送礼不仅成为常事、常情、常理,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接受,而且随着物质的丰盈、世情的复杂也不断在花样翻新。“你给我好处,我给你办事”的权钱交易,大多以请客送礼的形式在堂而皇之地进行,也在日渐猖獗地腐蚀着人们的心灵。
本篇小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故事。与众不同的是故事描述了一个领导给下属送礼,而且是送超乎常人的大礼的故事。这种有悖常情的事引起了下属的不安,最终在参透玄机的朋友的开导下,成功地解开了迷局。小说以独特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了复杂的世态人情,揭露了个别手握权柄者的肮脏自私。文中批判现实的主题比较尖锐深刻。
布局点评
这篇小小说,是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线索布局谋篇的。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中心突出。
开头部分,写张三在婚庆之日收到了张局长所送的大礼,由此带来心中的不安。
第二部分,写张三在迷茫中,给张局长退礼,遭到张局长回绝,心中犯难。
第三部分,写参透生活玄机的小赵对张三的点拨过程,张三领悟。
结尾部分,写张三按小赵计策行事,圆满解决退礼难题,张三又有新的感悟。文末收束简洁,深化了题旨。
选材点评
这篇小小说作者关注的社会现象是权钱交易的一个侧面。为了充分表现这一主题。文章选择了一个普通公务员在婚庆之日收到了顶头上司送来的重礼的故事。围绕这个核心故事,先写了受礼者的诚惶诚恐与惴惴不安,继写了参透玄机的朋友的点拨,详解了退礼的方式,然后写了小公务员到局长家“退礼”的过程,可谓情节曲折,引人入胜。选材的成功主要在于对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例的选取 。
语言点评
本文以自然、清新的生活化语言见长。重点以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人物的语言具有个性化特色,比如,张三第一次退礼时说:“张局长,你看那天,我……我太没见过场面了,一激动就……您能赴宴我就已经感激不尽了,这礼我无论如何不能收,请您……”真实反映了一个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的小公务员的思想性格。而张局长的老谋深算与小赵的圆滑世故也基本是通过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文章巧设波澜,起伏错落,引人入胜。
微瑕指正
文中写张局长约张三“定期回访”,还没有揭示问题的本质。因为张局长家绝不缺少像张三这样的客人。所以,张局长主动向张三示好的根本目的还没有揭示出来。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张局长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笼络人心,树立形象;二是有可能要提拨下属,使之成为自己的心腹。至于放长线钓什么大鱼,还是个悬念。
写作建议
欣喜地看到在校园文学中绽放这样一朵“小小说”奇葩。其实,小小说这种体裁并不难把握。相反,从某种程度说,要比写自己亲历亲为和亲见的记叙文要容易些。欢迎同学们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