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7期
眼睛
作者:汪玥琦
然而在国家扶贫活动中,它却因为它的偏僻,它的贫穷,它的落后而出了名。各报社的记者,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包括一些市县级的领导,纷纷赶来。
一天,一个年轻的记者,背着照相机,扛着三角架,翻过泥泞的山麓,进到这座村庄里——他要拍点他认为有深度,有意义的照片。
他来到了这个小村庄的小学校:一座低矮的小土房,光线昏暗,却无法再多开一扇窗,否则房子会塌;村里不打算用捐款给小学校装电灯,因为即使有钱装,也没钱交电费。
记者准备拍些学生上课时的照片。征得老师的同意后,他在教室前摆好了三角架,调好了照相机。教室里的孩子们都在专心地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知道,今天能坐在这里,全靠好心的叔叔阿姨,一有人不认真,学校老师就会痛心疾首地批评他们。
然而,一个留着蘑菇头的小女孩,忍不住好奇心,抬起了头,大大黑黑的眼睛盯着记者的相机,手里还攥着一小段套上竹节的铅笔。也就在同时,相机对准了这个小女孩,年轻记者按下了相机的快门。
之后记者走了。
再之后照片洗出来了,听说还在什么什么比赛上获了奖。
再再之后,小女孩离开了这块穷乡僻野,到了县城,又到了市里。因为很多人都出钱捐助她,而且无一例外,都是因为看到了那张照片,看到了她那双大眼睛。
小女孩的其他同学,还在那所小土房里,用套上了竹节的铅笔,一笔一划地写着。
多年以后,又有一个年轻的记者,背着照相机,扛着三角架,翻过泥泞的山麓,进到这座村庄里——他也要拍点他认为有深度,有意义的照片。
巧的是,他也选择了这所小学校。
当他在教室前摆好了三角架,调好了照相机时,全班的孩子,都抬起了头,亮亮的眼睛直直地盯着记者的照相机,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