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9期

回乡情怯

作者:张慧玲




  故乡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美好的。
  我在南京长大,但爸爸说南京并不能算我严格意义上的故乡,我的故乡在远方。那是苏北平原上的一个村庄,那里有袅袅炊烟、鸡鸣牛哞,有清澈的小河、成行的绿树,有一畦畦望不到边际的青葱庄稼,有忽喇喇掠过水面的水鸟和野鸭……总之,我有个美丽的故乡。爸爸每说起故乡,眼里总会放出异样的光彩;而我每想到故乡,心中便充满了温馨,充满了自豪,更充满了向往,总想着有一天能够回到故乡去,回到苏北平原上的那个美丽村庄。
  国庆长假,我与爸爸一起终于回到了故乡,然而不能相信,我看到的这个村庄真的是爸爸魂牵梦绕的那个美丽村庄吗?
  你看那田野,在爸爸的讲诉中不是这样的呵!爸爸说,老家原来有10多亩地,主要种植水稻、小麦、蚕桑等。每年田地之出,除了养家糊口外,还略有盈余,可以换一些油盐酱醋……这次回乡才知道,那10多亩良田已被“圈”进了兴建中的“经济开发区”,唯一的好处是爷爷、奶奶再也不用下地了——不,是无地可“下”了——他们开始过上了领“补偿金”的日子。据说,相隔不远的姑姑家的土地也将被征用开建“国道”了。呵,“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如此诗意的田野,看来只能存在于诗中了!
  再看那流水。老屋后面原来有一条人工河,爸爸小时候常在其中捞鱼摸虾,夏天则在其中游泳戏水;村民们浇地洗衣、洗菜淘米、人畜饮用,也都靠这条河……爸爸每说到故乡的水,常这样描述。然而如今,小河还在,但几乎被水草淤塞了,偶尔露出的一点点水面却现出暗红色,里边只有几只不要命的鸭子正撅着屁股忙碌地淘着什么。据说,自从河的上游建了缫丝厂后,村里人已经再不敢饮用河水了,连洗衣淘米也全靠自来水。经济条件差一些的人家也打了井,以解决用水问题。
  再说庄稼。是爸爸的诉说,让我知道新登场的稻子碾的米煮成饭是很香很好吃的。我们回乡的那几天正有新稻登场,爸爸为此要奶奶煮点“新米饭”让我这个难得回乡的“馋猫”尝尝鲜。没想到奶奶连忙说使不得!因为今年水稻灌浆期间遭了稻飞虱,喷的农药多,再加上稻田的水都是酱油色的工业污染的水……所以这些新米是不能吃的,大多卖到外地了。奶奶心疼地说,你们城里人可怜,吃的是陈米、霉米,蔬菜上的农药也不少。奶奶的话让爸爸和我都有点不知说什么好,唯有尴尬。
  难得回乡一趟,不能不去见一见应该见的人。说到故乡人有句俗话:“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可见乡亲乡情是最应该珍惜的。然而我们这次回乡并没见到多少乡亲——除了爷爷奶奶外,叔伯婶子们不是外出打工了,就是在村办玻璃厂上班;与我同龄的姐弟们都在县城上寄宿学校,只有周末才能回来。爷爷告诉我,现在村里的人就剩下“老弱妇孺”了。前些时候,村西头老马家草垛子着了火,救火的人都喊不到,眼睁睁看着一堆草和两头猪被烧成了灰……呵,没有乡亲的故乡还有乡情吗?没有乡情的故乡还叫故乡吗?
  看着村外那些气派的厂房、时尚的小楼、平坦的马路,还有马路上驰过的汽车、摩托车,谁能否认农村的发展呢?然而,如此“城市化”了的乡村还是乡村吗?当村民们搭上现代化的列车时,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场景却在窗外迅速消逝,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难道一定要以乡村的消亡为前提吗?
  在离乡返宁的路上,我始终想着这样一个问题:下一次我回故乡又将看到什么呢?又能看到什么呢?我真有点担心,甚至有点害怕。
  
  主题点评
  这是一篇以“故乡之行”为素材,展示农村推进“工业化”的形势下江南水乡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学生作文。
  为了加快发展步伐,高瞻远瞩的各级决策人都把“经济腾飞”的棋子落在“工业化”上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沿海到内地,一波接一波的“开发区建设”热潮席卷全国,蒸蒸日上。20年时间过去了。人们无不欣喜地看到,高楼林立、马路宽敞、造型别致的现代化花园式城镇遍地崛起,人们的生活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
  然而,就在人们盛赞这种高速度发展带来的繁荣时,许多始料不及的事接连地发生了:江河污染、净水枯竭、土地沙化、资源浪费、矿难频发……甚至一直被各地争相效仿的“苏南模式”也因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而让人陷入沉重的反思之中。盲目的工业化建设开发和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引发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日益突出地抵消着工业化的正面成果。据专家分析,有些损失甚至是难以弥补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全国上下的共同心声。
  本文小作者能以超越同龄人的辩证分析眼光,发现被一般人忽视的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表现出新一代社会主人的成熟与清醒,主题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
  
  布局点评
  本文是采取移步换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中心明确。
  开头部分,写因爸爸描述故乡的美好,引起“我”对故乡的憧憬、向往。开启下文。
  中间部分,具体描写“我”与爸爸利用放长假之机回到故乡——苏北的所见、所闻、所感。
  结尾部分,写从故乡回来的路上的深入反思,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变化的内心隐忧与关切之情。
  
  选材点评
  本文是紧紧围绕家乡的自然生态变化和人际关系改变这一中心主旨选择素材的。为此,作者以自己的行踪为线索,多角度、多方位地选写了回乡所见的景和人。比如,先写“田野”的变化,凸现了工业化之后“诗意田野”的消失;继写“流水”的变化,展示了因工业生产造成的水污染的严重现象;再写“庄稼”,点明被污染的水浇灌的稻米已难以回归“绿色”。最后,文章又写了“乡里人”由于都忙着外出打工谋生,难得一见,人们无止境的物质追求使人感到乡情的淡漠。
  
  语言点评
  本文的语言自然、流畅,情感丰富。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许多融情入景的生动描写,平添了生活情趣,如,开头一段写爸爸回忆童年时代的苏北故乡:“袅袅炊烟,鸡鸣牛哞,清澈的小河、成排的绿树……呼喇喇掠过水面的水鸟……”文中多处采用对比手法,凸显故乡在生态环境和人际关系上的变化,比如,对“田野”、“流水”、“庄稼”等几段今昔对比的描写,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开发建设”给生态环境和人际关系带来的巨大变化,隐含着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写作建议
  相比那些认识肤浅、人云亦云的学生作文,本文有许多独到之处。其中,发人深思的主题开掘 ,主要在于作者具有透过生活现象看到事物本质的慧眼。
  其实,要做到文章“立意深刻”并不太难。只要平时注意训练自己的思维,遇事多动脑筋,多问些个为什么,经常到现实生活中去找答案,你的结论就一定是丰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