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1期

悲哉,西楚枭雄!

作者:王 昭




  血,殷红的血,沸腾的血,随着剑刃的划动,从一代霸主的喉头喷出,渗入这块曾为霸王铁骑践踏过的沃野中,融入这条曾为霸王铁剑劈开过的怒涛中。没有喧嚣,在楚汉战士布满征尘的脸上,只有刀剑的寒光。汹涌的历史长河,记录了这位曾以铁剑为笔、以鲜血为墨,谱写过历史灿烂一页的英豪惨烈的结局。
  没有戈盾撞击的铿锵声,没有战马奔驰的嘶鸣声,也没有士兵肉搏的怒吼声。在肃静的沙场上,霸王并没有闭上那双令敌人胆寒的虎目。当生命正慢慢从他魁伟的身躯散归浩渺宇宙的时候,霸王在追忆什么?是当初率八千子弟兵渡江而来的意气风发?是曾经破釜沉舟大战巨鹿的震慑天下?是当年鸿门宴上的纵虎归山?是不久前楚河汉界边的轻信刘邦?还是昨夜垓下的四面楚歌?没有人能知道。但天下都知道:这位曾纵横沙场、所向披靡、挥戈荡平大秦帝国宗庙、掷火焚烧三百里阿房宫的西楚霸王,此刻,正不得不用自己无力的手掌,握着冰冷的铁剑,砍下自己高傲的头颅,留给自己痛恨的敌人。
  一位在反秦风暴中威震海内的西楚霸王,终于倒在了自己的剑下。
  项羽永远是位身经百战的沙场英雄,可他的性格却注定他无天子之命。刘邦虽非文韬武略的一代枭雄,但他的心智性情却是他直登皇位的最好阶梯。这,或许就是天意。
  论智,论心机,项羽较之刘邦差矣。鸿门宴,他置谋士之言于不理,耳根发软,坐失良机,养虎成患,岂不悲乎?而刘邦能忍辱负重,随机应变,伺机而逃。
  论勇,项羽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英雄,而刘邦只是区区匹夫,不足论勇。但正因如此,目空一切成为项羽最大的悲哀。于是,项羽必败无疑。这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必然。
  当乌江边的血光隐去的时候,一个古老的声音从遥远的战国传到人们耳畔:“……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当霸王在新安城下坑杀20万秦兵时,他一定没有想起这句话;当霸王在咸阳城里违背人民统一的意愿而凭个人好恶分封十八国诸侯王时,他一定没有想起这句话;当霸王屡次置韩信之计不用,使一代名将“亡楚归汉”时,他一定不曾想起这句话;当霸王背信弃义截杀义帝时,他一定不曾想起这句话;当霸王轻信谣言气死范增时,他—定不曾想起这句话……而刘邦却能反其道而行之,广施仁政,招纳贤才,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霸王,终于在垓下一战取霸王之位而代之。
  仁政作用百倍胜于暴力作用的真理,在横卧乌江畔的这具曾霸气横溢的尸体上,再次准确地得到验证。
  悲哉,西楚霸王!在乌江畔安息吧!
  纵然有人赞你“不肯过江东”,若你过了江东,汉军再度杀到,你还能过“江东”吗?纵然“江东男儿多俊杰”,而你弃韩信而不用,用范增而不信,又怎能卷土重来呢?纵然是“天亡我,非战之罪”,而你破城池坑降兵,烧杀掠夺无异于暴秦,天又怎能不亡你?纵然你“力拔山兮气盖世”,却丝毫不仁慈待民,又岂能逃脱“时不利兮骓不逝”的厄运呢?
  我突然看到了高大魁伟的霸王骑着疲惫不堪的马退到江边时,挥剑痛喝“无颜见江东父老”,继而自刎而亡。日月齐暗,河浪汹涌,仿佛有谁在沉痛地吟诵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几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也许早就忘了汉朝的开国皇帝,但永远不会忘记那个自刎乌江边的西楚霸王。
  
  ◆ 选材点评
  本文从剖析西楚霸王失败的原因中归结出“失道者寡助”的观点,即本文的议论中心。为此,作者在选材上具体列举了项羽“不施仁政”以及导致其众叛亲离的种种史实,其中,有坑杀降卒的暴虐,有分封诸侯的情感用事,有对韩信的遗弃和对范增的冷落。同时又以刘邦的与之相反的各种仁义之举作反衬对比,因而使人从不同角度认清了项羽失败的原因。选材典型,有说服力。
  
  ◆布局点评
  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论证——总结全文的思路架构成篇的。层次清晰,中心明确。
  开头部分,再现项羽乌江自刎的悲壮场面,从而引发对其失败原因的探究。
  中间部分,列举一系列史实,具体剖析项羽失败的深层原因,即“不施仁政,失道寡助”;同时以刘邦的“广施仁政、招贤纳士”等明智之举作对比反衬,从而彰显其失败的必然性。
  结尾部分,重现乌江边的项羽形象,观照古人诗句,抒发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感慨,结尾照应标题,隐含警醒之意。
  
  ◆语言点评
  这篇议论性散文,语言生动,情感充沛,论证有力,较好地发挥了文体上的优势。文中引用史料丰富、翔实,集中使用了排比句式和对比论证方法,不仅凸现了项羽、刘邦二人在思想性格上的差异,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主题点评
  这是一篇以评价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学生佳作。近年来,许多学生在作文中喜欢对历史上称雄一时的风云人物品头评足,漫嗟荣辱。一些同学对西楚霸王的褒扬之声曾经不绝于耳,也有人把他当作心目中的英雄去崇拜。当然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可言:因为他有“破釜沉舟”的豪气,他有横扫千军的勇猛,他有鸿门宴上的仗义,他更有宁死“不肯过江东”的悲壮刚烈。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一些同学衡量这位“人杰”的尺度和标准未免有些主观上的情感倾向,因而有失偏颇。
  那么,作为动乱时代的枭雄,什么样的人才配称“英雄”呢?个人认为,那就看谁能礼贤下士,为己所用;就看谁会以“兼济天下”之心赢得天下百姓的真心拥戴。可以想象,在那种兵荒马乱、生民涂炭的年代,八方豪杰归附的就是那种可以让自己施展才能的仁德之主;百姓们望眼欲穿的救世主,就是能够给他们带来和平安宁、让他们获得温饱的人。所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民心之所向,即是英雄之所归。今天“以人为本”的说法,实质就是传统的“民心向背”观点的现实体现。
  本文小作者能够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观去评价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主题思想突破了就人论人的狭隘局限,确实高于一般同龄人的见解。值得称道。
  
  ◆写作建议
  本文的成功,不止在语言表达上的形象生动、气势恢宏以及论证分析的思维缜密。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主旨立意上的深邃高远。文章能透过事物的表象洞察一代枭雄失败的内在原因。这种“史识”眼光明显高于一般同学。看来,要写好历史题材的文章,还必须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而要达此目的,非广泛涉猎、开拓视野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