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1期
善于倾听
作者:佚 名
在我国的历史上,齐威王是有名的善于倾听者。邹忌提议他听得认真,并且用心思考后认为“善”,下令向全国官民征求意见,于是平平常常的齐国,轻而易举“战胜于朝廷”。
唐太宗比起齐威王,善于倾听的名声更响亮。他手下的谏臣可不像邹忌那样会“讽刺”——创设情境,启发诱导——把人批评得那么舒服,他手下的谏臣以魏征为首,可都是直肠子,“当当”的批评就像是放二踢脚。于是,唐太宗善于倾听的优点就突显出来——谦虚地听,耐心地听、恭敬地听,实在听得受不了,也只是跑到后宫和长孙皇后发发牢骚——在魏征他们面前还是那样从谏如流。于是,“贞观之治”流芳千古,太宗皇帝名垂青史。
英明的君主莫不善于倾听,原因何在呢?苏东坡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人具有无法摆脱的局限性。但是所幸“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于是,我们竖起两只耳朵,谦卑地、专注地倾听别人的言论,从中发现自己的狭隘,开阔自己的视野,寻到解决的良方,走进成功的殿堂。善于倾听,集思广益,曲径通幽,是一种明智的行为。
相反,不善于倾听,则是十足愚蠢的。
西楚霸王项羽,这个愣头青,他不善于倾听:一是奋其私智,目无下臣,缺乏应有的谦虚态度。因为自己有力量,便自高自大,并天真地提出要和刘邦单打独斗,争天下难道是两个人打架么?二是他听了智囊范增的正确意见却不以为然。不善于倾听,注定了他和刘邦竞争时的惨败。
朋友,在复杂的生活中,你可曾举棋不定?你可曾束手无策?倾听吧!它是泉,源源不断地给你输送智慧;它是雨,连绵不断地滋润你干涸的心田。善于倾听,你就选择了成功。
主题点评
大千世界,人情百态,可谓纷繁复杂,千变万化,加之人类自身的种种局限因素,从而就决定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可能永远正确和绝对无误。诸如“三人成虎”、“智子疑邻”、“河中石兽”以及“三难苏学士”之类的古代经验故事,都从不同角度与侧面展示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艰难。为此,也总结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兼听则明”等睿智之思。为了医治封建专制的痼疾,一些治世仁臣还为那些手握权柄的封建皇帝开具了诸如《资治通鉴》之类的益智良方。
然而,这一切努力并没有真正阻止历史悲剧的重复上演。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那些跋扈人物不善倾听呢?笔者认为,乃是那些位尊权重者根深蒂固的“惑于私”所致。可以想象,一个总喜欢把个人好恶强加于天下的人,怎会倾听和采纳不合自己口味的东西呢?不论多好的济世良策也不行!昔日商纣王和周幽王不是同样为美女所惑而志乱心迷、丢了江山么?因为“惑于私”,甚至狠心杀掉忠臣而拒谏。后来的袁世凯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不就是对专制特权的痴迷么?说到现代社会的“四人帮”,如果他们不是惑于私欲,而坦然面对历史的抉择,把天下看作天下人的天下,尊重人民的选择,能最后自绝于人民么?谁有能力为人民把事办好不行呢,何必“舍我其谁”地非要争权夺势呢?
由此可见,一些为政者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原因就在于深藏内心的“为私”二字。那么,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善于倾听”的问题,就必须让这些人以天下为公。从这一观念出发,为政者才会以天下人之好恶为一己之好恶,从而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以天下人之智慧造福于天下。
◆语言点评
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富于表现力。比如写李世民的善于倾听,很有特色:“他手下的谏臣……可都是直肠子,‘当当’的批评就像是二踢脚。”这样颇具描写性的生活化语言打破了论说文枯燥、呆板的引述论证方式,平添了许多情趣。从而使议论性散文的体裁优势得到较好的发挥。
◆选材点评
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善于倾听”是为政者的明智之举。为此,作者把选材的焦点集中于历代封建帝王和乱世豪杰身上。文章通过引用丰富、翔实的史料从不同角度与侧面证明了“善于倾听”的重要性。其中包括齐威王、唐太宗等人由于“善于倾听”而流芳千古的正面例证,也包括项羽等人因不“善于倾听”而最终失败的反面例证。总之,选材集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布局点评
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论证——归纳结论的思路布局谋篇的。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中心明确。
开头部分,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善于倾听是一种明智行为。
中间部分,分别列举齐威王、唐太宗等人的正面事例和项羽等人的反面事例论证了“善于倾听”对于为政者的重要性。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呼吁人们要“善于倾听”。
◆写作建议
本文的成功不仅在于论证的严谨和说理的透辟,还在于在引述事例和论证中巧妙融入描写性文字,使文章增强了许多灵动因素,因而更具感染力和可读性。希望同学们从中有所启迪。但同时切记:绝不可因此而削弱议论文以议论为中心的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