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1期

啥佛牛在哪里?

作者:刘鹤生




   A
  我在哈佛做一年博士后,这一年,除了领钱,基本也没有什么别的任务。为了防止自己整天缩在家里,我决定去旁听几门课。
  那天我去学校,我所在的机构,跟机构里的秘书表达了此意。她非常干脆地说,没问题啊,只要教授同意,都可以呀。我问,有没有一个什么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我看看有什么课可选。我问的时候,想象的是几页纸,可以站着顺手翻完。
  结果说时迟那时快,柔弱的女秘书突然掏出一个庞然大物,向我递过来,我伸手一接,胳膊差点因为不堪重负而当场脱臼。
  就是说,仅仅就本科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及课程的简单介绍(一般3-5行的介绍),哈佛就一口气列了1000多页。我想,把哈佛全校的课程名单一一排列出来,是不是得绕上赤道一周两周啊。
   B
  以前在哥大听课,我就觉得自己已经见过世面了。现在,捧着这个庞然大物,我有种金轮法王突然路遇萧峰的悲凉感,过去六年建立起来的牛校感当即化作片片飞屑,随风而逝。
  端着它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仔细研读起来。如同一个饥饿无比的人,捧着一个写满了各种山珍海味的菜单,边咽着口水边往下读。让我流口水的,不仅仅是哈佛所提供的课程之多,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课程之人性化。
  国内的媒体,时不时地就会把“大学精神”这个话题拿出来讨论一下。基本上大家都会达成一个共识: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机构,大学精神不应当仅仅是训练工作技能的精神。据说,大学应该熏陶的,是一种人文精神。
  哈佛大学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学,当然是因为它最有钱,然后用这些钱买了最先进的设备和雇了最牛的教授。但是同时,也是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而这一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它的“核心课程”上。
  所谓“核心课程”,就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学生必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这些基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这样,当他置身于自己的专业时,能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不过是一个巨大有机体里面的一条毛细血管。
   C
  哈佛的“核心课程”分成七个板块,拿Moral Reasoning(伦理学理论)这个板块作为例子,所给的课程包括:
  1.民主与平等;2.正义;3.国际关系与伦理;4.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5.儒家人文主义;6.有神论与道德观念;7.自我、自由与存在;8.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隶制;9.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10.共和政府的理论与实践;11.比较宗教伦理;12.传统中国的伦理和政治理论;13.古代与中世纪政治哲学史;14.现代政治哲学史。
  拿科学这个板块来说,所给课程包括:1.光与物质的性质;2.空气;3.宇宙中的物质;4.观察太阳与恒星;5.时间;6.爱因斯坦革命;7.环境的风险与灾难;8.现实中的物理;9.Cosmiconee-tions;10.音乐和声音的物理学;11.看不见的世界:科技与公共政策;12.能源、环境与工业发展;13.Lifeasa Plane-tary Phenomenon。
  “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
   D
  我再列一些“本科新生研讨会”的课程,因为名单太长,我只列上那些我感兴趣的课程——也就是如果我有三头六臂会去旁听的课程。
  1.人的进化;2.翅膀的进化;3.细菌的历史;4.银河与宇宙;5.象棋与数学;6.疾病的话语;7.DNA简史;8.美国的儿童医疗卫生政策;9.道德判断的本质;10.火星上的水;11.医药公司与全球健康;12.传染病对历史的影响;13.非洲的艾滋病;14.关于意识的科学研究;15.什么是大学,它的目的是什么?16.俄罗斯小说中的爱情;17.怀疑主义与知识;18.一个社区的研究;19.基督教与美;20.怎样欣赏画;21.浮士德;22.黑人作家笔下的白人;23.香蕉的文化历史;24.乌托邦与反乌托邦;25.苏格拉底及其批评者;26.怎样读中国的诗歌;27.互联网与法律;28.美国的70年代;29.美国信念Exceptional-ism and Nationalism;30.语言与政治;31.信任与民主;32.美国的总统选举;33,60年代的青春文化;34.盗版;35.全球变暖与公共政策;36.当代印度;37.公共健康与不平等;38.公墓的历史;39.人权;40.政治演讲与美国的民主;41.“犯罪”的概念;42.现代欧洲国家的民族主义;43.烟草的历史;44.酷刑与现代法律;45.大脑的测量:心理学实验的兴起。
   E
  对于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来说,这些课程简直就是一场饕餮盛宴,举着筷子,不知从何下手。
  不知道清华、北大能给那些刚刚背井离乡的18岁孩子,开出上述45门课中的几门?
  我相信,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
  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大学要造就的,正是爱迪生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
  “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领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务主义引起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心理,像星星一样在深蓝的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地告诉儿童,那个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香港几所大学挖了几个高考状元走,清华、北大就捶胸顿足,觉得不再“一流”。其实,清华、北大的确应该捶胸顿足,但不该是为了几个高考状元,而应当是为自己与天真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