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4期
诚信在信等
作者:清 竹等
这位公子未见有攻城略地之功,也未有救民于水火之举,却在《史记》中占据了自己的位置,得到司马迁的推崇,被人千百年地牢记,只是在于对诺言的恪守。哪怕这种诺言只是许于自己的心里,无人知晓,了无痕迹,但只要自己的心知就足够了。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上帝,他就不需要任何外力的驱使与鞭策。(冯国伟辑)
成败的关键
*田艺
出身名门的圣子,37岁就当上了日本内阁邮政大臣。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酒店当白领丽人。在培训期间,圣子被安排清洁厕所,每天要把马桶擦得光洁如新才算合格,所以她很讨厌这份工作。一天,一位前辈在擦完马桶后,居然盛了满满一杯厕水,一饮而尽。以此向圣子证明他清洁过的马桶,干净得连里面的水都可以喝。前辈的举动,使圣子大吃一惊,她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态度存在问题,缺乏社会责任。于是,她下定决心,“即使这一辈子都洗厕所,也要当个洗厕所最出色的人”。培训的最后一天,圣子在擦完马桶后,毅然盛了一杯厕水,自豪地喝了下去。这次经历,也成为圣子日后做人处世精神力量的源泉。
在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个细节,细到可以被忽略;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值得被抛弃。必须重视小事,关注细节。因为完美是用细节来表现的。(冯国伟辑)
不让失败的体验定格
黄牛
日本原众议院议员藤山爱一郎,曾写文章谈他母亲的教育方法,其中一段写到:“我上幼儿园时,母亲常让我到赤坂、日本桥等地卖东西。如果买错了,母亲并不发脾气,只要求第二天再来,这反而让我发怵。于是,我每次把需要购买的东西写在纸条上,以免遗漏或买错。
藤山的母亲当然不曾学过心理学,却了解如何掌握人的心理。努力做事而且失败了,还要受指责,任何人心里都不会愉快,甚至会因此产生反感而失去自我反省的机会。因此,失败时,不如命令重头再来,可促使孩子分析原因,注意不犯同样的错误,也不让“失败”定格使孩子从此惧怕此种活动。
心理学中有一种“自我效能感”的提法,让孩子在克服失败之后获得成功,而获得信心和承担责任的勇气。这真正地促使了孩子的心灵的成长。(冯国伟辑)
让心灵先到达
崔修建
在美国的一个乡村,有一位清贫的农家少年。15岁那年,他写下了他气势不凡的《一生的志愿》——要到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探险;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思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给非洲的孩子筹集一笔100万美元捐款……
他洋洋洒洒地一口气列举了127项人生的宏伟志愿。不要说实现它们,光看一看,就足够让人望而生畏了。难怪许多人看过他自己设定的这些远大的目标后,都一笑了之,大家都认为那不过是一个孩子天真的梦想而已。然而,少年的心却被那庞大的《一生的志愿》鼓荡得风帆劲扬。然后,他开始了将梦想转为现实的漫漫征程。毫无疑问,那是一场壮丽的人生跋涉,也是一场异常艰难得无法想象的生命之旅。
44年后,当初的少年实现了《一生的志愿》中的106个愿望。他就是上个世纪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当有人惊讶地追问他是凭借着怎样的力量让他把那许多“不可能”都踩在了脚下,他微笑着如此回答道: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里,接下来,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就好了。“让心灵先到达那里!”约翰·戈达德道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哲理。一位并不著名的诗人也说:目光无法抵达的远方,我们拥有心灵!
(肖进辑)
尊重的力量
*一凡
一个名叫保罗的乞丐,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给洛克菲勒写了一封信,要借100美元。虽然洛克菲勒认为这可能是在变相乞讨,但还是给他寄去了100美元。没想到,一周后保罗给他寄来了一张借条,洛克菲勒随意将其扔在了一边。
数年后,洛克菲勒早已忘记了当年保罗借钱的事,但却收到了保罗从伦敦寄来的汇款单和一封特别的感谢信。保罗在信中告诉洛克菲勒,当初向他借款是因为跟几个乞丐打赌,因为他的同伴都认为像洛克菲勒这样的巨富根本不会相信他的话,更不可能随便借钱给他这种街头随处可见的乞丐,他在寄出那封信后就认定自己输定了。
当他很快便收到洛克菲勒亲笔签名的汇款单时,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在写下那张欠条后,便开始认真思索怎样经营自己今后的人生。几经挫折,他成为伦敦一家著名船厂的职员。今天,他终于能够欣慰地兑现当年的承诺了。
他在信中一再感谢洛克菲勒:“是您当年对一个乞丐慷慨馈赠的那份信任和尊重,温暖了我的那个冬天,甚至可以说温暖了我的后半生。即使在我困难的时候,我也没有花掉那100美元。”
正是洛克菲勒的信任和尊重,温暖了保罗灰暗冷漠的心,使他信心满怀地去迎接未来。
尊重是一缕和煦的春风,是一轮冬日的暖阳,是一座通向光明和希望的心桥。心存善念,满怀爱意,体谅和尊重他人,世界就会更加美好和温馨。然而,对于一个富人来说,又是个轻而易举却很难做到的事情。
(肖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