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5期

论语“新”得

作者:李子清 林常帆等




  一
  
  一直把《论语》捧在头上,不敢翻阅,不愿翻阅,更不自信去翻阅。对其了解也只是出于对孔圣人身份的知晓,和几句随口飘出而不驻足心上的经典话语。此时《论语》仅是一本被历史再三检阅批上“合格与经典”字样的书,同样被陈列于与之岁月难以相仿的众书之中,在书架上孤独着。
  几千年的历史是足以改变山川,改变海流,改变王朝,改变人的观念的,但这把巨大的筛子却抖落孔圣人的精神,抖落了《论语》。
  我现在开始感受到了点点亮光,原来穿越千年砺练的亮光是如此洞开人心。
  
  二
  
  人心灵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大到可以使人致死,大到令蛮横的武力屈服,大到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要是心灵的力量不够坚强,那么韩信在受胯下之辱后便早不知道沉在何处,更不会辅佐刘邦;受辱的司马迁如果没有强大的信念,那么史家绝唱也就无法流传于世;而因乌台诗案而冷落的苏东坡便在黄州当起了糊涂官,不游赤壁不舞文弄墨,那么中华文明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就要陨落了。
  心灵的构建应当是长久的,并不是一时的念头所能支配,也不是外在表现出经不起大风大浪的勇敢。而应该是面对生活的困难和压力时泰然自若,宠辱不惊。
  
  三
  
  佛家有言:佛门无不可度化之人。大概是指凭借高僧常年的修养和仁德之心来感化任何人,不论尊卑,不论年龄,不论德行,只要佛到,便令人立地得度。这似乎太过神奇,要果真如此,天下寺庙早已门庭若市了,香火旺盛。和尚说一个人要劝说别人很难,因为自己的观点会和他人的意见冲突。每个人的思想都是绘着不同光泽的苹果,我们很难把这些苹果悬在同一棵树上并写上“本是同根生”。要是非得撮合一对苹果兄弟,那这棵树会被误认为是个装饰物。
  子曰“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像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也有其处事的原则,烂泥扶不上墙就不扶了,但不可以缺少正直,一个人需做到刚直,不可有媚骨,方可把德与怨分清。
  导致改变行为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一个人即使多么有学识,但行为恶劣,思想低俗,内在也便空空如也。
  
  四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孔子志于学确实深入,同时他对“仁”,或者简而言之对道德规范的研究和提倡却更为专心。他老人家立于风沙肆虐的历史长廊而不倒,不得不令我们对其“仁”的思想好好体会一番。可见,致学,不可以缺少德行,心灵构建起的善良是接受知识的光缆,把知识传送至人的内心。
  我们将来是不免在社会中给自己建立一个坐标的,但坐标的立足点不仅需要自己认可,更得社会的认可。我们讨厌别人不文明,不道德,社会也不希望我们让恶心在身上繁衍。一个美味的面包,如若一旦染上污物,长此以往,面包上就会一大块一大块地生出霉菌,还有谁敢尝这斑斑点点的食物呢?恐怕靠近闻一闻都没有勇气。
  民族的伟大在于人们能够追随文明的足迹,就在于优良的文明对人们品质的提升。《论语》,这中国文化史上耀眼的巨星,以它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思想,吸引着我们每一个人。
  [注]课题组成员:高一(1)班李自清陈绿洲张巍高一(2)班林常帆高一(3)班金浩
  (推荐教师朱威刘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