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6期

忍让,人生的至高境界

作者:王璐璐




  忍让是一种美德,在纷繁的生活中,能够忍让是可贵的。《尚书·君陈》中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意思是一定要忍耐才能成功,能容人道德修养才能提高。
  清道光进士、书法家何绍基,一天他收到家中来信,说家中为三尺屋场地基与邻居争执,闹得几乎动干戈,让他迅速回去帮助。何绍基笑着提笔回了一封信,并附了一首诗:“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在何绍基的开导下,两家终于化干戈为玉帛。俗话说,“宰相肚里能乘船”,正因为何绍基不计较小事,能够忍让,才化解了两家的怨怒,也为历史留下一段千古美谈。
  作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人的希拉里不但是一位政治明星,也是一位懂得忍让的人。在她的自传《活生生的历史》出版时,美国有线新闻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卡尔森公开表示:“她不可能卖得好,我敢打赌,如果超过一百万本,我把鞋子吃下去。”然而没过几个星期自传就畅销了一百万本。人们认为这下子希拉里要好好羞辱卡尔森一番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希拉里特意为卡尔森定做的是一个鞋子形状的蛋糕。面对将要吃鞋子的尴尬,希拉里充分展示了她的忍让风采。她的忍让,也为她赢得了政治上的声誉,成为美国政坛上的女强人。
  忍让,是顾全大局,着眼于未来。蔺相如以集体、国家利益为重,他的忍让使“强秦不敢加兵于赵”。 正如林逋所说,“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司马迁忍受世俗的眼光,忍受闲言闲语,忍受心中巨大的痛苦,为的只是心中那个坚定的信念,在中国的文学华章上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并不是面对误解、委屈,甚至诽谤、凌辱而无动于衷,《尚书·君陈》中还说:“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忍让不是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不是晚清王朝的丧权辱国。
  忍让是一种境界,也是一门艺术,忍让者当以宽厚博大的胸怀容纳他人的悖理行为,以宁静平和的心绪去感化他人的浅薄行为。所以我们要“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宁吃人亏,勿使人吃我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我气”,让我们独立于万物之上,学会屈于万人之下,而后“乃为有养”。
  (指导教师孟晓东)
  
  ◆布局点评
  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论证——归纳结论的思路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开头部分,引用古书中的话,指出“忍让”的重要性。
  中间部分,从不同角度列举古今中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结合说理论证,集中论证了“忍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结尾部分,重申论点,表达自己对“忍让”精神的赞美与渴盼。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自然流畅,鲜活生动。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突出了议论文的说理特点,同时又行文活泼,形象生动地彰显了所引事例的理趣。恰当引用古书中的经典论述,增强了说服力。正反例证结合运用,增强了辩证分析力度。
  
  ◆写作建议
  本文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所选论据的典型、充分和说理论证的透辟辩证。引用国外的事例,使人耳目一新。由此可见,要拒绝平庸,就必须开阔视野,学会思考。而要做到这一点,离开广泛涉猎性的阅读,又怎能行呢?要学会写作,没有理由拒绝读书。对,就是读!
  
  ◆主题点评
  古人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静观世间,诚如是也。滚滚红尘,最让人眷恋、最让人不能舍弃的就是一个“利”字。来到世上的人,有谁不想出人头地,比别人获得更多,活的更自在一些呢?然而,世间的物质是有限的,而人心又是无厌的。不是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么?要不然,怎会有人动辄成万上亿地贪污受贿呢?可是,要多得到利益,往往就侵占了别人的利益。于是,有的人就使尽浑身解数,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做出许多损人利己之事。而失去利益的一方又想维护自己的一切……这就是人世间纷争不已的根本原因。大到国家,小到团体,直到个人,莫不如此。
  其实,生活在永无宁日的利益争夺中的人们早就感到身心疲惫和生存的危机了。很久以前的先知们就渴望一种人性的回归,他们都看到“忍让”的无限价值。是啊,忍让可以让人远离伤害,忍让可以让人精神高尚,忍让可以让天高地阔,忍让可以使社会和谐。许多人文学者也越来越关注和推崇这种精神。他们仰慕古时的高士,赞佩乱世中的圣贤,渴盼人心的向善回归,甚至把它说成是一种医治社会疾患的良方。
  本文小作者以开阔的视野,聚焦古今中外一些典型生动的事例,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忍让”的内涵,表达了自己企盼“忍让”、向往人间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选材点评
  这篇议论文紧紧围绕“忍让,人生的至高境界”这一核心论点选择材料,选材典型,例证鲜活,角度不同,视野开阔。而且注意到正反两方面材料的恰当运用,较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有较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