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8年第9期
茶马古道
作者:普 鸿
茶马古道在历史上是一条马帮之路,成群结伙的商旅驮队就是穿越这条古道到达我国西藏及南亚等地。镌刻在草丛石板上的依稀可辨的印痕记载着岁月的沧桑,诉说着茶马互市的艰辛。如今虽然交通条件有了改善,这条近捷小径仍有驮队肩客来往,但远没有当年繁盛了。
每年三月,村里的背夫就把自己生产的茶叶远贩它乡。“三月里来三月三,赶着骡马进茶山。普洱茶好人人爱,驮起茶叶走天边……”由于交通不便,人们要徒步肩背把茶叶送到山外。茶园有远近,贩茶路不同,一般的路只要翻三两个山头;险远的还要渡过汹涌的澜沧江,因为驮马过不了江,所以人们只能背着茶包赶路。背夫们的茶包层层叠叠地摞好,用竹签串连固定,装入篾条编成的背篼,套上双肩。背夫们自备的食物就是玉米面和一小袋盐巴,勉强度命。他们胸前系着一个椭圆形的小篾圈,俗称“汗剐子”专用来刮汗;手里拄着一根丁字形的拐杖,拐尖镶有铁杵,俗称“拐筢子”“、墩拐子”。茶包一旦上背,一般沿途不卸下歇息,待到山路平缓处,领头背夫看大家体力不支,须歇一歇了,便扎下拐子,一声吆喝,示意大家找地方歇息。此时拐杖就是支架,茶包倚在拐子上,拐子扎在石头上,背夫们便可挺直腰背歇息片刻。日久天长,古道上便留下了铁杵扎下的斑斑痕迹。那些茶路上密布的“拐子窝”至今仍在荒弃而覆满青苔的石板道上隐隐现现。
有背夫的远行之苦,就有亲人的牵肠挂肚。不由想起那首《茶汤》谣:我身后窗外那片梯田/像一段段从前/我站在茶园,抬头望着天,想象你会在山的那一边/我说再喝一碗我熬的茶汤/你说你现在马上要渡江……在茶乡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和普洱茶一样质朴、淳厚。他们的爱情纯朴,直白,浓浓的乡情随处可感。记得一次在古道旁买梨的时候,已经付了货了,卖梨的妇女还往我口袋里使劲塞,说是卖不完也坏了,就当是送我。这在当今的城里人看来,不免要哑然失笑。可这淳朴的民风,在偏僻的西南一隅却不难看到。
每年三月,这里有著名的“三月会”。这一天,大山深处的人都穿着民族的盛装,背着茶叶等农副产品经过这条古道,赶往县城,参加一年一度规模最大的经贸交易会。夜晚,城中广场上举行热闹空前的节日盛会。参加盛会的群众大多是彝族的男女青年。人们在燃烧的火堆前手拉着手围成一圈,尽情开心地跳着“左脚舞”。头上灯火通明,远近笙歌弥散,到处是“啊哩哩”的歌声……如今,远离家乡的我,还时时能听见那歌声在耳畔回响。
我的茶马古道,我的彝族同胞!
短 评
作者是一位彝族少年,他对故乡、对本民族民俗风情的了解和热爱渗透在字里行间。无论是背夫的苦难、《茶汤》的相思,还是彝族女人的淳朴,三月会的歌舞,都传达了一种别样的风情。肖像、场面和细节描写,使本文洋溢着民俗的芳香。
(指导教师陈萍)
◆主题点评
在我国西南横断山脉的丛林草莽中,蜿蜒着一条由滇、川经西藏通往南亚西亚的神秘古道,至今密林的石板路上依稀可辨当年的马蹄印迹。这是商家、旅人和马帮踏出的路。
远从唐宋开始,驮着茶叶的马帮经古道到达遥远的异域,换取金银、马匹、皮毛、药材。长此以往,以“南丝绸之路”著称的“茶马古道”促进了不同地域的资源和文化交流。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昔日的茶马古道已辉煌不再。但其所遗留下来的极具地域特色的人文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倾情。
本文小作者出生在茶马古道的源头、普洱茶的故乡,所以以耳闻目睹的真切感受向我们展示了西南边陲少数民族聚集的洱海茶乡的民俗文化和自然风貌。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淳朴的乡土民风的热爱和赞美。
◆选材点评
这篇叙事性散文,作者在选材上所取角度较小,比较容易集中表现主旨。比如,文章在开头简捷地交代茶马古道的成因之后,集中笔墨描写了贩茶人在古道上艰辛劳苦的情景,突出表现了主题。接下来,作者以引用民歌和介绍卖梨人的故事展示了茶乡质朴淳厚的民风,弘扬了与市侩迥异的古道热肠。最后以描写当地独具民族特色的“三月会”的热闹场面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语言点评
这篇以叙事描写为主的风俗性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同样是质朴淳厚的。比如,文中多处从引用当地的民谣入笔,自然过渡到所描述的事件和场景,给人真实、亲切、自然的感觉。
在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的同时,尤其重视细节描写,比如写贩茶人在古道上的劳苦,凸显了真实性。通过场面的细节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比如对“三月会”的场面描写,生动可感。
◆布局点评
本文是以场景的转换与思路的延伸为线索布局谋篇的。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中心明确。
开头部分,介绍茶马古道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成因。
第二部分,从引用当地民谣入笔,描述了古道上贩茶人的艰辛劳苦。
第三部分,再以民谣引入,通过写“茶汤”的相思与卖梨人的故事表现茶乡民风的质朴与淳厚。
结尾部分,描写茶乡“三月会”的热闹情景,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写作建议
本文的成功再次印证了“生活是创作的泉源”的道理。文章作者是位彝族少年。凭着对家乡风土民俗的了解和由衷热爱,让那些感人的人物、场景和生活体验自然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痕迹。我想,那些单纯想靠模仿写作技法就走向写作成功的同学,还是从体验生活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