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9年第1期

迷信权威等

作者:佚名




  这一夜,儿子没睡。月光照在方桌上,方桌上放着那块泥土。儿子望着泥土出神。后来,他仿佛感觉到泥土在跟他说话。是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输光了一切,家乡的泥土输不掉。就算不被任何城市收留,这块泥土还会接纳他。就算失败如影相随,只要是块泥土,播下种子总有发芽的机会。
  第二天,他带上那块泥土上路。
  10年的挣扎、打拼,儿子成功了。一身光亮从城里回来,白眼望天,意气洋洋。母亲从菜园回来,显然较比10年前已苍老了许多。儿子接过母亲的锄头,怨责母亲,您老这是何苦?这锄头你今后再也用不上了。说完,就要把锄头扔了。母亲比比画画,感觉到比画不清时,又把锄头重新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送给儿子。
  一如10年前的那个夜晚,月光照亮了儿子屋里的小方桌和方桌上这块新的泥土。这眼前的情景让儿子想了又想,又和泥土对了一夜的话:泥土永远处在低处,所以不会从高处落下来,跌得很痛。月光下,只有泥土黑漆漆一片,它不以光亮示人,它的光芒永在内心,才有质朴深厚的力量。泥土不会因为身处山峰而自傲,也不会因为身处低谷而自卑,每一块泥土都很自然、平静、从容,所以才如此博大、深含。
  第二天,儿子走了,带着深深的羞愧。
  从此,儿子处世如泥土般低,性情如泥土般内敛,为人如泥土般虚心,对待成败得失亦如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
  几年之后,与儿子同时发迹的伙伴,三三两两地从很高的位置掉下去,跌得很痛,只有儿子一步一步走得很稳。
  用心良苦的哑巴母亲让儿子悟出了泥土的风格:坚忍、谦逊、质朴、不自傲、不自卑、虚怀若谷、博大精深……如果我们能像文中的儿子一样,时刻发扬泥土风格,就能稳步前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眼界
  鲍尔吉·原野
  
  有一位非洲的酋长去英伦三岛观光,回来后,别人问那里的情形怎样,酋长想了想,回答:“那里的人都说英语,连小孩子也在说。”酋长说得并没有错,他所注意的只是这些,其他的或许被忽略了。
  这就是眼界。
  正像鹰即使高翔万里,看到的也只是地上的兔子,而金龟子眼里只有草原上的粪球。法布尔曾优美地记述过圣甲虫兴高采烈地搬运粪球的盛况。
  眼界决定了价值取向。站得高,看得远,是民间对于豪杰人物的赞誉。事实上,豪杰人物即使逼仄于别人的屋檐之下,心胸照样怀抱天下。刘备种菜的时候,不是被曹丞相窥破了英雄真相吗?
  有一次,池田大作问汤因比:如果您可以选择出生时间和地点,您怎么选?两人都是世界级的大师,一位哲学家、一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愿意在公元元年出生在欧亚太陆的交汇点。那时古埃及文明、欧洲文明与亚洲文明在这一区域汇聚并扩散到全球。亲历其间,可以准确地观察到各种文明形态对世界的影响。
  汤因比不愧是大师,眼界超越古今,凝注于历史的苍茫之处。
  个人与一个时代的结合,很大程度取决于眼界。打开了眼界,自然就打开了心胸。
  看一个人,不妨先看一看他的眼界。
  
  世界上最好的中学教育
  
  学生每日上课的时间都不长,他们还有长达10周的暑假。
  在英语课上,课本是多余的,其他课程的情况也是如此。学生伊内兹·卡科兰塔喜欢电影和表演,她正在看卓别林的《大独裁者》。维克托·桑德则是狂热的哈利.波特迷,正在看厚厚的英文版《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芬兰在阅读能力方面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
  校长凯苏说:“在芬兰,教师是个很受尊重的职业,每年只有13%的申请者被容许加入教师队伍。”
  芬兰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学生没有排名次的压力。与其他国家相比,芬兰优等生和差生的差距并不大,“差生”的成绩也不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