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9年第3期
品味和谐
作者:许艳珍
(一)
夜,已拉下了帷幕;月,已爬上了山头。
晚风轻柔,如慈母温柔的手臂,安抚将要入睡的婴儿。透过大树撑开的浓荫,仰望天空,但觉月白风清,星光隐耀。如丝如缕的风中,送来若有若无的稻花香,此起彼伏的蛙鸣声从远处传来,撩人情思。此时,静心品味辛弃疾的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会真切感受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和谐。
月光溶溶,如水如银,似梦似幻。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那是游子对故乡的眷恋;想起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是人生苦短的谓叹……这其中的真切情意,如醇香的千年老酒,尘封在无数人的心瓶,令你回味无穷。
银河皎皎,是灯火辉煌的繁华街市么?是阳光照射的蓬勃花园么?这银河,让人情不自禁地抬头遥望牵牛织女,默默地端详他们深情地对望,看他们相隔“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淋漓尽致地传送真情蜜意。
清风、稻香、蛙鸣、皓月、星辰,还有我……这是大自然的和谐,更是人与自然的交融。
(二)
风雨夜,杂响声声入耳。大雨滂沱,猛击着树叶;狂风肆虐,撕扯着万物。
关紧了窗扉,企图把声响拒之门外。走上二楼的书阁,泡一杯清茶,看着茶叶在水中缓缓下沉,释放出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我的心也渐渐沉静下来。
拿一卷《楚辞》,字里行间行走的是披发的屈子,带着他那“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与那“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的悲怀,走向汨罗江。一声长叹之后,屈子把自己溶入祖国的江河,融入华夏的魂魄,融入永恒的大自然……“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我想应该是最完美的诠释。
打开《鲁迅文集》,遇上当年的阿Q,看到他那麻木的头脑和蒙昧的举动,一丝鄙夷从心底萌发。但看到他被当作替罪羊押赴刑场时,那个对死亡一无所知的面孔,又唤起了心中的怜悯,我为那个黯然消逝的无知生命深深叹息,更为那举国麻木的时代而久久悲哀,愿这个民族在真正的和谐中清醒……
茶是清醒剂,书是诱惑剂,喝茶人读书,沉淀的是清醒,演绎的是人与书的和谐共鸣。
(三)
理想和信念,相遇在青春的起跑线上。同桌校友,携手并肩;风雨同舟,日短情长。
灯下鏖战,满室寂静,只听得写字声、翻书声、叹息声,一个个专注运笔,凝神思索。静谧的夜晚,只听见日光灯在轻轻哼唱。逡巡在课桌间的老师,时时投来关切的目光,耐心期待着你的发问。夜凉如水,温馨静谧,混合着栀子花香的空气格外宜人。
课间休息,问难解疑,奇文共赏,只听得讲解声、讨论声、运笔声,思维的骏马驰骋在稿纸上,集思广益迎来柳暗花明,智慧的阳光明媚了青春的笑脸。尽管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思维碰撞的火花点燃了求知的渴望……拍拍肩膀,竖起拇指,那是竞争中对互助互爱的奖赏。
谁说竞争一定是残酷无情的?心心相通的友善,至诚至纯的交流,定会谱写出人与人和谐的乐章。
和谐如风,盈满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清风明月,银河星辰,稻香蛙鸣,怡人心田;文学艺术,人物形象,引人共鸣;同窗室友,竞争互助,让人留恋……校园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点一滴,都是和谐的音符,组成纯真美妙的乐章。在学子生涯越接近尾声,越走近社会大染缸的时候,就越显得优美动听!
(指导老师:何文化 沈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