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侠义小说 > 七侠五义 >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资料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俞樾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所著凡五百余卷,称《春在堂全书》。《清史稿》有传。

  ***

  赵景深在1956年1月所作的《三侠五义》前言中说:《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出现于光绪五年(1879)。1889年俞樾初见此书,认为第一回狸猫换太子“殊涉不经”,便参考《宋史》和《默记》等加以删改;他还认为书中所叙不只三侠,“南侠、北侠、丁氏双侠、小侠艾虎,则已得五侠矣。而黑妖狐智化者,小侠之师也;小诸葛沈仲元者,第一百回中盛称其从游戏中生出侠义来。然则此两人非侠而何?即将柳青、陆彬、鲁英等人概置不数,而已得七侠矣。”就改名为《七侠五义》,与《三侠五义》并行流传。

  俞樾认为此书:“事迹新奇,笔意酣恣,描写既细入毫芒,点染又曲中筋节。”“如此笔墨,方许作评话小说;如此评话小说,方算得天地间另一种笔墨。”

  【《七侠五义》与《三侠五义》的区别】

  1.对《三侠五义》所作真正内容上的修改则是删改第一回情节。

  俞樾认为原书第一回所叙狸猫换太子事太过荒诞,“白家老妪之谈,未足入黄车使者之录”,遂据《宋史》、《默记》、元人杂剧等记载的包公、李辰妃、八大王事,“别撰第一回,援据史传,订正俗说,改头换面”,把包公等事迹罗列之后,用简略的笔墨介绍了狸猫换太子的缘由。

  2.俞樾对《三侠五义》的字句文辞作了部分正讹或增删。

  【学者针对《七侠五义》的评价】

  对俞樾的修订工作,对《七侠五义》的评价,有两种不同意见:

  一是认为俞樾的修订起了不小的作用。

  二是认为俞樾的改本《七侠五义》不如原本《三侠五义》

  ▲鲁迅的看法:

  1923年12月28日鲁迅致胡适佚札言:“我以为可重印者尚有数书。一是《三侠五义》,须用原本,而以俞曲园所改首回作附。”

  ▲胡适的看法:

  1925年,亚东图书馆重印《三侠五义》时选用原本。胡适“序”中明确指出:“《三侠五义》原本确有胜过曲园先生改本之处。就是曲园先生最不满意的第一回也远胜于改本。近年上海戏园里编《狸猫换太子》新戏,第一本用《三侠五义》第一回作成底本,这可见京班的戏子还忘不了《三侠五义》的影响,又可见改本的第一回删去了那有声有色的描写部份便没有文学的趣味,便不合戏剧的演做了。这回亚东图书馆请俞平伯先生标点此书,全用《三侠五义》作底本,将来定可以使这个本子重新行于国中,使许多读者知道这部小说的原本是个什么样子。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