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高阳 > 粉墨春秋 >  上一页    下一页
七六


  于是他说:“赣南不行,总也有别的地方出钨吧?”

  “赣南是钨的主要矿区。此外,广东、广西、湖南也有。”

  “只要有就行了。请你不要指定地点;只说你所需要的东西,等我来想办法。”

  “我需要稀有金属;还有桐油。”

  “桐油不行!”徐采丞说:“陈光甫弄成功的美国借款,指明以桐油抵帐。”

  “那末——”

  “大佐,”徐采丞抢着说:“我们现在无法作细部的讨论,当然你需要甚么东西,请你开个单子。”

  “当然单子一定要开的。”

  “那末,交易的方式呢?”徐采丞说:“内地缺少日用必需品,如果拿这些物资去交换,我相信对方是愿意作有利考虑的。”

  “民生必需品很多,你所说的是那几种;也要看我们这里有没有?”

  “当然要有的才行;譬如纱布。”

  “这些都可以想办法。总之,以有易无,能够拿这里的民生必需品,交换到战略物资,我负责说一句,这样的生意,一定做得成。”川本极有信心地说。

  “目标是这样,话不能明说,说拿民生必需品,交换战略物资,很明显地是吃亏了。”

  “徐先生,我希望你了解,”川本的神情转变得很严肃了,“中日是兄弟之邦,全面和平,终究要达成的,所以基本上我们并不愿与重庆政府为敌。我们曾透过各种途径向重庆政府接头,希望能与蒋委员长谈和。你总知道‘桐工作’吧?”

  徐采丞只知道日本军阀在华的特务机关,分为松、竹、梅三个机关,谁知还有甚么“桐工作”!是不是也有一个“桐机关”,主持者是谁;工作的重心是甚么?

  看他的神气,便知“桐工作”三字是初次听到;川本便说:“桐工作的主持者,是今井武夫大佐;他在前年春天,跟重庆政府的代表,有过多次接触;全面和平的谈判,功败垂成。可是,我们决策方面愿与重庆政府以和平手段解决战局的基本方针,至今未变。交换到的战略物资、决不会用来跟对方作战。这一点,务必请你设法解释明白。”

  徐采丞听他的话,一面点头;一面心里好笑。由于他提到今井武夫、以及在香港跟重庆政府代表接触的话,徐采丞方始明白,所谓“桐工作”是怎么一回事?

  【第二十章 金井梧桐】

  原来日本侵略中国,一直由少壮派军人在主持;其中最急进的是,关东军系统的板垣征四郎及石原莞尔,九一八事变即为石原所策划而由板垣执行,所以有“石原智略、板垣实行”之称。

  七七战起,板垣正任陆相;后来又转任总参谋长。原以为战事在短期内即可结束,哪知中国在蒋委员长的领导之下,决定抗战到底;眼看日军陷入泥淖,亟亟乎希望自拔,因而多方设法求和。

  当时板垣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是影佐祯昭;一个就是今井武夫,在对华求和的路线上,两人的主张积不兼容。

  影佐祯昭走的是扶植汪精卫的路线;今井武夫却直截了当地,想跟在重庆的国民政府谈和。当汪政府密锣紧鼓地预备登场时;今井武夫亦派人在香港钻头觅缝找寻重庆的关系。

  关系终于找到了,是重庆派在香港一位器具权威的秘密代表。他当然深知最高当局决不移易的决心,与日本决无谈和的可能;但正不妨利用此一机会,打击汪精卫的“组府”;因此打电报回重庆,认为与今井武夫接触,有利无害,除了打击汪精卫以外,还可以从日本开出来的条件中,分析出日本军部的意向。

  重庆的复电,批准了他的计划。于是经过细心的安排,由中间人与今井派来的心腹铃木卓尔中佐,取得了联系。这是民国二十八年十一月,日本阿部内阁尚未垮台时的事。

  当时铃木表示,初步谈判的代表是今井;日本可以首先提出和平的条件。今井的对手,不必一定要在国民政府中负重要责任的人士;但必须是能够直接跟蒋委员长说得上话的人。这是一个合理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日本军部对谈和是采取了很实际的态度;不愿通过外交的途径,作令人难耐的折冲,而希望领导中国全民抗战的最高领袖,作一个旋乾转坤的决定。

  这是妄想!但日本军部有一个观念始终扭不过来,从前清甲午年开始,中日间所有的武装冲突,都是在中国委屈求全的原则下,和平结束的;日本军部认为中国这一次所遭遇到的困难,过于往昔,而他们所开的条件,又较之过去已宽大得多,所以必定能为中国所接受。何况还有汪精卫这张牌可打。

  除此以外,还有板垣个人品切期待能结束中国战局的渴望——日本陆军本为极端封建性与地方性的组织,从山县有朋以来,一直以幕府时代的长州阀为主流,所以有“长州陆军”之称;陆军大臣一直由长州系所把持,以后由于人才不济,又重用大分阀的南次郎等人,结成长州、大分集团。

  与长州、大分系对立的萨摩、佐贺、土佐三阀的联合势力,由萨摩系的荒木贞夫领导。“二二六”事变,恢复陆军大臣现役制,使得陆军干政,达到内阀不能不俯首听命的地步;因为陆军如果拒绝推荐现役将官出任陆军大臣,内阁即无法组成;或者陆军不满内阁的政策,由陆军大臣提出辞呈,亦立即可倒阁,这一来,陆军的态度,自然而然地决定了日本的外交政策。

  但是陆军的态度并不一致,即由于长州,大分系与萨摩、佐贺、土佐系的国防思想不同,前者主张积极侵华,称为“统制派”;后者则积极警戒日本的赤化,保持纯粹的日本精神,称为“皇道派”,这一派除了一意对苏俄以外,反对进兵中国或者其它东南亚地区。

  “二二六事变”,皇道派全部垮台;统制派大为得势,因而逐渐形成“七七事变”,演变为大规模的入侵中国。但在“八一三”以后,大藏省首先表示,军费负担极重;其它阁员亦深感不安。因而统制派中,对于中国战局,分裂为“扩大派”与“不扩大派”。扩大派以陆相杉山元为首,其它巨头包括陆军次官梅津美治郎、朝鲜总督南次郎、朝鲜军司令官小矶国昭等,大致皆为陆军省方面的要员。

  不扩大派集中在参谋本部。策动“九一八事变”的两要角,板坦征四郎与石原莞尔,根本就反对在中国发动事变;这因为板垣与石原,对中国的了解,毕竟比较深刻的缘故。

  还有一件事非常不利于板垣的是,昭和天皇对板垣的印象很坏,在“帷幄上奏”时,常常给他软钉子碰;而平治内阁垮台,提出总辞时,昭和更面责陆相板垣不合作。因此,当阿部受命继平治组阁,面降敕命所作的训辞、竟一反常例,直接指定陆相的人选。

  从“二二六”事件以来,昭和在历任首相受命之顷,照例有三点指示:第一、尊重宪法;第二、对国际联盟不得过分引起无谓的摩擦;第三、对财政、经济方面,力求稳定。这一次对阿部的训辞,除去这照例的三条以外,另有很具体的三条:第一、对英、美必须协调;第二、指定陆军大臣,无论“三长官”如何决定,在梅津美治郎及畑俊六等两人中,选定一人;第三,内务与司法,有关国内治安,人选须特别注意。

  原来陆军大臣现役制,本是明治时代确定的;到了大正十二年山本权兵卫内阁,才扩大为预备役的将官,亦可担任;等于许可非军人出任陆军大臣,为一种倾向于民主政治的有力表现,所以是极可珍贵的改革。虽然,从山本权兵卫以后,从未出现过预备役的陆军大臣,但陆军大臣的选择,首相自保有全权。及至“二二六”事变以后,陆军大臣现役制复活;陆军大臣即非内阁现役“三长官”推荐不可。所谓现役“三长官”是陆军大臣、教育总监、参谋总长。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