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高阳 > 印心石 >  上一页    下一页
五〇


  汪朝奉其实知道巧筠的境况,只有意不说;这样陶澍就会跟妻子去谈这件事。秋菱有什么关于她姊姊的话想说,便有了个很好的机会。

  果然,到得汪朝奉被送至小花厅安置;陶澍便将汪朝奉告诉他的话,向妻子求证。

  不提便罢,一提起来,秋菱双泪交流,“老爷不说,我也不敢提。事情闷在我心里好几年了。姊姊,”她哽咽着说,“只落得孤苦伶仃,衣食难周八个字。”

  陶澍既惊且哀,惨然说道:“又何至于如此?”

  “世间凌虐绝户人家寡妇,是件最容易的事。那时在川东;调山西的时候,她托人写了一封信给老爷——”

  “我没有收到啊!”陶澍抢先说,“我从没有看到她的信。”

  “你怎么会看得到。专差送信到重庆;我们正在到太原的路上。后来我听说,只差三天;专差早到三天,你就看到她的信了。我姊姊,真是命苦!”说着,秋菱又是涕泗滂沱了。

  “唉!”陶澍哀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爷!”秋菱收泪说道:“总得要替她想个办法才是。”

  “是!是!”陶澍一迭连声地,“该想办法,该想办法。”

  有这句话就行了!秋菱心里在想,只为娘家已没有人,不便专派个家人回安化去给巧筠送钱;加以素来不蓄私房,即或遇到便人,也只能接济个十两八两银子,如今可以好好跟丈夫谈了。

  不道陶澍却先开了口:“明天我就派人回安化;替她送一笔钱去,或者就搁在汪朝奉的典当里,动息不动本,养她的老。”

  这个打算是不错的,但却有一层难处;“老爷,”秋菱很婉转地说,“这样做,是替她设想得很周到,但怕姊姊会伤心。”

  其实,是巧筠从川东投信不遇,益生误会,发誓不受陶澍的好处,秋菱还瞒了这一段事实。陶澍便问:“然则,计将安出。”

  “只好托汪朝奉,由我出面,按季送她一笔钱,请汪朝奉典当代拨。”

  夫妇俩细细商量,决定由陶澍在历年积蓄的宦囊中,提出一万银子,托汪朝奉存在他的典当中,按月所得利息,就由典当直接送交巧筠。陶澍还说明,这一万银子算是赠予秋菱的私房,这样,接济巧筠不过出自妹妹对姊姊的赠予,与妹夫毫不相干,巧筠亦可受之无愧。

  到得下一天午后,陶澍处理完了公事,将汪朝奉请到签押房来闲谈,闲闲谈起他跟妻子所作的决定,问汪朝奉有何意见?

  “现在存典生息,月息至多不过四厘半,我可以作主给五厘。一万银子一个月有五十两银子的利息,过日子是足够了。”

  “这笔钱是内人的,多承优惠,我代表内人谢谢。”陶澍说道:“银子怎么画过去请你说了,我好交代。”

  “不忙!等我稍稍筹划,再来奉告。不过,我觉得今天对孙大小姐的慰藉,还不在一个钱字上。”

  “喔!”陶澍问说,“还有什么?”

  “她伤心的是,中丞视之为陌路了!”

  陶澍大惊,心头也不免大起疑云,不知道汪朝奉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中丞可容我再说下去?”汪朝奉见他神色有异,特意先问一句。

  “当然!请。”

  “我的意思,赠金之意,还是要让她知道,出自中丞。”

  “不妥,不妥!”陶澍摇着手说,“说破了,倘或她竟不受;就再无法挽回了。”

  虽是拒绝,但动机还是出于体谅巧筠;这就等于表示,只要巧筠不会拒绝,说破是他赠金,亦自不妨。

  有了这个了解,汪朝奉便不再多说;盘算了一下,写了一封信,请陶澍派一名差官——抚标的把总,专程送信到安化,唤了典当中的一名得力的伙计来。

  这个伙计也是汪朝奉的徒弟,姓杨,行二。汪朝奉问起典当的盈余,杨二答说:“赚了有三万银子。”

  三万银子的盈余,除去花红,约莫还有两万,照例一半转为本钱,一半缴送东家,恰好是一万银子。

  缴送东家的盈余,一向汇到扬州;如今可以不必汇了,“我打一张一万银子的收条给你,代收东家的盈余。”汪朝奉说,“你立一个一万银子的存折,月息五厘。”

  “是!”杨二印证地问:“是存在我们铺子里?”

  “是的。”

  “户名呢?”

  “‘秋记’;禾火的秋。”汪朝奉又说:“每月五十两银子利息,你每个月初十以前,送给吴家少奶奶。”

  “哪位吴家少奶奶?”

  “还有哪个?不就是吴良家吗!”

  “我知道了。”杨二又说:“头一个月,我亲自送了去。她如果问起来,我应该怎么说?”

  “你跟她说实话好了。”

  杨二领受了指示,又讨了安徽巡抚衙门的一个“印封”;凭这个盖了巡抚大印的封套,便可以将“秋记”这个折子,由湖南的驿马转汇到安徽。

  【第十二章 命如纸薄】

  依照汪朝奉的关照,杨二在回到安化的第二天,就带着两样东西去看巧筠。一样是五十两银子一个的元宝;一样是由汪朝奉代笔替秋菱写给她姊姊的信。

  巧筠住的倒还是自己的房子,但只剩得后园两间;偌大的住宅,已为吴家族众霸住的霸住,拆卸的拆卸,正主儿反被赶到原来花儿匠所住的两间小屋中。杨二问了好几个人,才得从后园的角门中找到。

  这时是五月初天气,巧筠穿一件旧蓝布挂子,自己在汲水洗脸;脸上当然有了皱纹;也有了白发,但轮廊眉眼之间,还留着当年绝代风华的残迹。所以杨二虽未见过巧筠,却一眼就能认了出来。

  “你是吴太太?”

  “是的,我姓吴。”巧筠问道:“你贵姓?从哪里来?”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