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港台海外 > 赵淑侠文集 > | 上一页 下一页 |
赵淑侠简介 | |
|
|
赵淑侠(Susie Chao 1931-),原籍黑龙江,生于北京。1949到台湾。1959赴巴黎。旅居欧洲三十余年,最后移民美国。赵淑侠自1970年开始专业写作;1972年2月,首度由瑞士回台湾探亲;1979年以《我们的歌》一书成名。其它长短篇小说有《落第》﹑《春江》﹑《赛纳河畔》﹑《赛金花》﹑《西窗一夜雨》﹑《当我们年轻时》﹑《湖畔梦痕》。散文集《异乡情怀》﹑《海内存知己》﹑《雪峰云影》﹑《天涯长青》﹑《情困与解脱》﹑《文学女人的情关》等。德语译本小说有《梦痕》﹑《翡翠戎指》 ﹑《我们的歌》。共出版作品三十余种。其中长篇小说《赛金花》及《落第》被拍成电视连续剧。 *** 赵淑侠1931年12月生于北京。其母知书达理,懂音律擅丹青。母亲教子有方,三四岁时就规定她每日描红,写大字,认字背唐诗,如功课做得好,还有奖励,奖品就是母亲的画。抗日战争中,她随父母南下入川。战争、逃难、恐惧、挨饿、不公平,这些成为她的童年的回忆。9岁那年,她读到一本《穷儿苦狗记》,受到感染,这本书也开启了她的心智,从此,她一本接一本地读起课外书来,抓到什么书都读。10岁以前,她已经读了很多鲁迅、巴金等的小说和剧本。 上小学时,她对文学偏爱,并开始写诗。在中学时,她唯一的快乐是看书,常常看书到深夜两三点,有时通宵不寐。十二三岁时已经把《石头记》、《罗密欧与朱丽叶》、《孽海花》以及张恨水的小说统统看了一遍。 抗战胜利后,她随父母亲到东北、北平,而后去台湾。她在台中女子中学就读高中。高中三年级时,她郑重其事而又神秘地向台中一家报纸的副刊投稿。当第一篇两千字的散文发表的时候,她高兴极了。那种“自我陶醉”成为第一次难忘的鼓励。 高中毕业后,她两次报考大学都失败了。她受到巨大的打击。在绝望中,又是文学——她的好朋友,走出来安慰她,鼓励她。她说,我不能再认输,我非奋斗出一条生路不可。 1951年,她20岁时写了一个关于海盗的长篇小说,接着又写了一个20万字的长篇小说,但没有成功。她向一位作家求教,作家告诉她,写作应先从短文写起,“只要肯写,多写,一定会写出成绩的。”她受到启示,获取了成功的信心。她自信地说,我可以写,有一天我会成为作家。 后来,她在一家广播公司当编辑兼播音员,再到银行当职员,但她不甘心这样干下去。1960年,她决定异国寻梦,出国留学。先到巴黎,又到瑞士,考取了瑞士应用美术学院。毕业后,在一家纺织品设计印刷公司担任美术设计师,设计过170多种美术图案,有的获了奖。 1972年,她带着一双儿女回到台湾省亲。在那里触景生情,她的文学梦又开始苏醒,萌发了写作的念头。回到瑞士后,便提笔写了50万字的长篇小说《韶华不为少年留》,寄给台湾一家杂志,还是没有成功。一盆冷水未能浇灭她的写作热情。长篇不行,就写短篇。她相继写出了《王博士的巴黎假期》、《塞纳河之王》、《当我们年轻时》等短篇小说。她的这些描写海外形形色色的中国人生活的小说,开始见报了,先后在台湾报纸的副刊上发表或连载,很快在台湾文坛及海外华人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不久,小说集《西窗一夜雨》、《当我们年轻时》,散文集《紫枫园随笔》出版发行。 随着她的名声的扩大,她不再满足于短篇小说写作,她的写作长篇小说的心又复燃起来。她动手写作长篇小说《我们的歌》。这部长篇小说描写了在异国生活奋斗的知识分子的痛苦与欢乐、成功与失败。这部小说在报纸上连载后,反映十分强烈。台湾文艺家协会授予她小说创作金奖。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放下笔。在阿尔卑斯山麓,在她的家里,当家人熟睡之后,她便座在房子里,挥笔疾书,写她的苦乐,写她对故国的思念。她在写作之路上不住地跑下去。 之后,她把过去失败的稿子《韶华不为少年留》再拿出来,重写一遍后,改名为《落弟》,由台湾《文坛》月刊发表。接着她的散文集、小说集、长篇小说一部接一部的出版发行:《故土与家园》、《翡翠色的梦》、《人的故事》、《塞纳河畔》、《雪峰云影》、《童年·生活·乡愁》、《赛金花》等等。 她说:“我不是弄文学的科班出身,也不属于任何流派。我写,只因为我有要写的感情,有要说的话,有愿为文学奉献的狂热和忠心。” 2010年在台北出版《忽成欧洲过客》及在北京出版长篇小说《凄情纳兰》,前者是她从欧洲移居美国8年的散文创作结集,后者则是距《赛金花》出版整整20年后的另一部长篇历史人物传记小说。 作家风采: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