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属进行工作指导
帮助员工提高执行力,对下属进行工作指导贯穿于领导工作的全过程,指导的质量如何,取决于领导指导方法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同的指导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工作结果,领导应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形成自己独特的一套指导工作的方法,以期取得较好的指导效果。
1.目标指导
目标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它代表方向,体现重点,标志阶段;它使各项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形象性、可比性;而且,目标的树立,有利于对贡献和成果的评定,容易激发和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利用目标进行工作指导是一种很有效的领导艺术和管理艺术。这种指导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的:
(1)通过目标的确立来感召下属
领导在为本部门确定奋斗目标的时候,要敞开大门,发扬民主,发动大家献计献策。这样就把目标的确立过程,变成了广开言路,统一思想,群策群力的过程,变成了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过程。由于上上下下都参与了目标的确立工作,目标就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执行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2)帮助下级确立目标使部门目标落到实处
一个公司的总体目标必须层层分解,由下面去层层落实。这些分目标同下面各班组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就形成了各自的目标。领导对下级目标的确立要给予指导,使上下目标有分有合,浑然一体,从而使总目标和分目标都得以实现。
(3)从目标实施情况来考察下级,推动工作。
领导要经常检查、了解目标的实施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用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考察下属能力的高低,衡量他们的业绩大小,这无疑是一种有力的指导。
2.思想指导
思想指导行动。善于从思想上进行指导的领导是高明的领导者。所谓思想指导主要有:
(1)宣传先进思想
领导者除了通过大力宣传模范事迹,指导并引导下属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增强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外,还应当宣传现代思想,包括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认识成果,如先进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管理思想、科学思想、文化思想等。
(2)提出和概括新的思想
领导者应当成为一名思想家,善于把经过深思熟虑的、经受实践检验的新思想、新观点提出来,并使之固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还要善于把员工中萌发和创造出来的有价值的新思想、新观点加以总结、概括和提炼,再使之回到员工中去。无数事实证明,哪一个企业的领导能够及时地提出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市场客观规律的新思想、新观点,并为员工所接受,哪里的工作就会产生新的飞跃。例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观点的提出,就对企业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一句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口号,常常会使千万人受到鼓舞和鞭策。日本一家企业为了彻底消灭浪费现象,提出了“把干毛巾再拧出一把水来!”的口号。这个既新颖深刻又形象具体的口号很快就被每一个员工所接受,收到了巨大的实践效果。
(3)纠正错误思想
错误思想是一种腐蚀剂和离心力。不失时机地纠正那些不正确的思想苗头和倾向,把广大员工的思想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这也是一种有力的指导。
3.政策指导
随着社会分工愈趋细密化,加之新领域、新部门、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政策指导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要。它主要包括:
(1)制定和修订政策,解决新问题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往往总是走在政策的前头,提出许多新问题要求解答。领导的责任就是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历史任务,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制定和修订政策,来满足实践的需要。一项适应需要的正确的政策制定或修订出来后,工作和事业就向前大大推进了。
(2)宣传政策,使之为广大员工所掌握
再好的政策,员工不熟悉,群众不理解,也无法执行得好。把政策宣传透彻了,下面自觉地按政策办事,领导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当然,要宣传政策,首先领导者要“先知先觉”,搞清政策的内涵外延、利弊得失、政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等,做到不仅能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才能用政策指导下属。
(3)落实政策,在工作上见成效
领导一方面要模范地执行政策以影响下级,同时又要指导下属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4.信息指导
社会发展到今天,领导者单靠“红头文件”和“工作会议”来指导下级已经远远不够了,他还必须运用信息论的原理,全面掌握、及时交流、迅速反映各种新动态、新知识、新经验,以促进和推动工作。信息指导包括:
(1)善于搜集信息
管理层要善于开辟信息渠道和提高信息吸收能力。不仅要重视纵向的信息,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还要注意横向和其他方面的信息,真正形成灵敏有效的信息网络。信息数量要大,来源要广,内容要新,速度要快,效率要高。
(2)及时传播信息
要善于利用各种传播工具和现代化手段,把经过筛选的有价值的信息传播到需要这种信息的下属班组去。在今天,由于及时得到一条宝贵的信息而救活一个厂、富了一个村、搞活一个行业的事例比比皆是。
(3)有效地利用信息
通过对大量信息的分析研究,得到全面而可靠的情况,用以修订决策,调整行动,指导下级,改进工作。
5.方法指导
有时下属做不好工作,既不是思想有问题,也不是作风不好,而是缺少得当的工作方法和操作方法。因而加强方法指导,为下属解决“过河”的“桥”或“船”,就显得非常必要。方法指导包括:
(1)自己用心研究工作方法,并经常教育下属注意学习和总结主管工作的规律性,从而在实践中形成各自的一套工作方法。也就是说,不要光给他们金子,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点金术”。
(2)将若干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向下级推广,为下属提供做好工作的武器。
(3)发现下属的一些不正确的工作方法,要及时提醒,帮助纠正。
□多方位培训员工
要提高员工执行力,培训是必要的。松下公司的培训是很有名的。松下公司为了培养人才,加强员工的教育训练,制定了长期人才培养计划,开设各种综合性的系统的研修、教育讲座。公司有关西、奈良、东京、宇都宫员工研修班和海外研修所等多个研修机构。
由于松下公司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有一整套培养、团结、用人方法,因此在松下体制确定以来,培养了一支企业家、专家队伍。事业部长一级干部中,多数有较高学历并熟悉管理,不少人会一门或几门外语,经常出国考察,知识面广,年纪较轻,比较精干,而且雄心勃勃,渴望占领世界市场,有在激烈竞争中获胜的志向,这是松下公司能够实现高效率管理的前提。
为了适应事业的发展,松下公司人事部门还规定了下列辅助办法:
第一,自己申请制度。干部工作一段时间后,可以自己主动向人事部门“申请”,要求调动和升迁,经考核合格,也可以提拔使用。
第二,公司内招聘制度。在职位有空缺时,人事部门也可以向公司内部招聘适当人选,不一定非在原单位中论资排辈依次提拔干部。
第三,公司内留学制度。技术人员可以自己申请,经公司批准到公司内办的学术或教育训练中心去学习专业知识。公司则根据发展需要,优先选拔急需专业的人才去学习。
第四,海外留学制度。定期选派技术人员、领导者到国外学习,除向欧美各国派遣留学生外,也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都有松下公司派来的留学生。
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松下公司人才培养的力度了,这才是一个组织长远发展的有力措施。
在职教育、培训员工,现存有许多经验可供大家借鉴。但是一定要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因为只有自己培训出来的人才更适合组织自身的发展。
1.要注重人格的培养
名刀是由名匠不断锻炼而成的。同样,人格培养,也要经过千锤百炼。造成社会混乱的原因,可能在于忽略了身为社会人所应有的人格锻炼。缺乏应有的人格锻炼,就会在商业道义上产生不良的影响。
真正的培训是培养一个人的人格。现在的教化虽名为教化,但不能算是真正的教化,真正的教化是提高一个人的人性。仅传授知识也不能算是全部教化,知识的传授只是教化的第二意义。给成长中的人知识,是给他们兵器,绝不是教化本身。教化的中心,是以培养一个人的人格为第一,至于知识、技术之类,可说是附属的教化。
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经说过,中国存在三大危机:一是信仰危机;二是信用危机;三是腐败危机。中国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也伴随着一股恶流,正像社会上广为流行的一句口头禅:“偷不如抢,抢不如借,借不如贷,贷不如贷而不还。”多少人从银行贷款,从贷款起,压根儿就未打算还,银行也很少找其“算账”或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形成一种经济社会不需要讲信誉的风气。又比如欠钱的是大爷,被欠的是孙子,“黄世仁给杨白劳拜年”,被欠的人给欠钱的人请客送礼。做生意言而无信,缺乏商业信用,已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人自危,互不信任,中国现在的市场经济缺乏道德基础,已经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因此在教育员工时,首先就要教育员工先做人,讲信誉,讲商德;其次再教育员工做好本职工作。“本色做人,出色做事”是企业奉行不悖的金科玉律。
2.要注重员工的精神教育和人才培养
对员工精神和常识上的教导,是经营者的责任。要培养员工的向心力,让员工了解组织的创业动机、传统、使命和目标。
3.要培养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就不能满足工作上的需要,但如果员工不能判断事物的正确价值,也等于乌合之众,无法促进公司乃至社会的繁荣。
不过,培养员工正确的判断力不是件简单的事。没有正确的见解,无法判断事物真正的价值。但是只要随时养成判断价值的意识,就会有准确的判断,这样,做事时就可以尽量减少失败。
所以,在平常应该多参考别人的意见,并同自己的想法作比较,从而构思出更好的方式,做出最妥善的决定。因此,应该鼓励员工不断地努力,相互学习,研究如何才是正确的价值判断。
4.要训练员工细心
细心体贴,看起来似乎是不足以挂齿的小节,其实是非常紧要的关键,往往足以影响大局。因为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如果犯一点差错,就可能招致不可挽回的局面。
5.要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
专家一致认为,无论从政或经商,都会因为比较而产生督促自己的力量,所以一定要有竞争意识,不断发挥潜力。组织不仅要造就竞争强人,而且要为新世纪培养人才。
6.要重视知识与人才相结合
知识是一种兵器,这种兵器要碰到人才,才能发挥它的威力。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过一句话:“越好的技术员,越不敢活用知识。”说明知识分子往往容易陷于自己知识的格局内,划地自限,缺乏迎战困难,打破陈规的精神,以至于无法成大功立大业。
今日的年轻人,大多受过高中、大学教育,具有相当的学问和知识。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分工越来越细,组织的工作项目也愈来愈复杂,所以年轻人具备一定程度的学问知识,从一方面来说,是必要而且是相当好的事。但重要的是不要被知识所限制,不要只用头脑考虑,要决心去做实际的工作,在处理工作时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学问和知识就会成为巨大的力量。
专家告诫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要十分注意并充分发挥知识的力量。
7.在恶劣环境中促使成功
一个具有良好性格的人,能自我激励,做到今天胜过昨天,明天胜过今天。即使在恶劣的环境或不景气的情况下,也能克服困难,承担压力,以积极的态度渡过难关,开创胜利的新局面。
8.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技能、文化综合素质以及共同的价值观、理念等,对基层员工主要是授以“鱼”,对中高层干部主要是授以“渔”,因为中高层干部担任着“教练”的职能。观念、知识、技能都是不断变化的,仅仅进行教育,让其了解掌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教其学习的方法,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更新。
组织人员的教育永远是件大事,要时时刻刻不放松,因为这也是组织发展的源动力。
□激发员工兴趣进行培训
1.发掘员工的兴趣
“只要有兴趣,自然熟能生巧。”这是专家很喜欢引用的话。员工电脑游戏都会玩得忘记时间,但是对工作,却一点积极性都没有,是什么原因呢?理由很简单,因为玩电脑游戏、下棋等,都具有趣味的要素,能吸引住人。企业培训的原则,应当亦是如此。如何寻找员工有兴趣的话题,来导入正式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如何以有效的方法来从事企业培训,以下几个重点,可以作为参考。
(1)尽可能以融洽的态度与语气与对方交谈,让对方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2)尽可能经由视觉的方式来表达意见,如黑板的使用、图表的制作、幻灯影片的放映说明,效果会更好。
(3)确实区分对方所知道与不知道的事物,对对方不知道或不清楚的事物,要多做说明解释。
(4)交谈的内容与相关连的事实,都要做正确的说明,并给予对方一个正确的认识。
(5)尽量使学习者不断地产生“为什么”的疑问,然后再作详细的说明。
2.将目的明显化
没有目标的行动,往往得不到结果,这是任何人都有的体验。
早上急急忙忙赶着出门时,妻子突然拜托你帮她寄一张明信片,但是在车站旁边就有邮筒。匆匆忙忙的你,却忘得一干二净,车子一来,就一个箭步冲了上去。下了班回到家时,当妻子问起明信片的事情,你才记起还放在口袋里。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经验吧!
为什么会将其忘记呢?是不是因为太忙,头脑一时无法转变过来?这或许是一个理由,但最大的原因,乃是早晨出门上班是最主要目的,并非去寄明信片。这并非是我们常说的健忘症,反而是太专注某件事情而造成的一时疏忽。
工作的目的正确与否,对人行动与目标的达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基于此,一个企业的目的,应该是让职员有100%的认识。而教育的目的,除了将个人的能力加以最有效的发挥之外,更应该是对员工的工作欲做催生和推动。
3.企业培训应重视工作整体性
在企业组织体中,越往下层单位,其工作分工越细,每一个员工的工作,都被分得相当清楚。到了最下层,几乎可以说是单一性质的工作了。在不断重复着这些单调工作时,很容易使员工丧失兴趣。诚如经营学家彼得·杜拉克先生所指出的,人类的工作可分为:①进行各项活动②将其统合③采取均衡性④进行控制⑤测定⑥做最后的判断等阶段来执行。但如果一项工作只重复单一的性质,将会使人丧失工作的意愿。
企业培训要注意教育政策对企业而言是立于何种地位,对企业应负何种责任,企业培训与企业的其他计划具有什么关联性,企业培训对各部门的业绩具有什么影响等。这些都是企业培训者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唯有经由企业培训,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以及工作意义有了完全的了解之后,才能使员工知道每天从事的工作之目的、目标。
有位评论家去参观一家乐器工厂。当来到制作钢琴的部门时,他走到了一位正在从事琴键组合的女工面前,向该女工询问:“您这工作是哪一部分的工作?”那位女工立即回答:“钢琴制作。”听了这个女工的回答,这位评论家很受感动,女工只是从事琴键组合的工作,却回答“在制作钢琴”。再从这位女工回答的速度来看,似乎是对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感到非常的满意。这一切使得评论家给予这家乐器工厂以很高的评价。
由上面乐器工厂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家企业的员工若是士气高昂,其生产热情一定很高。该乐器工厂的领导者,由于经常给予员工正确的教育训练,使得员工了解其工作与企业整体的关联性,这也就成为员工获得工作价值感的最好方法。
4.成功的经验能推动人的工作意愿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我们从小就学得的一句名言。因此一般人都认为,从失败中获得教训与经验,是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不过,各位是否曾经想过,与其从失败的体验中来增加经验,倒不如从成功的体验中来增加工作经验、工作的意欲。理由很简单,有了成功的经验,自然会对工作产生自信心,对工作产生兴趣,这对下一个目标的执行,具有很强的推动力。
某日一家电视台正在报导一个地方斗犬的新闻。当记者访问驯养师“如何调养一只强悍而且凶猛的斗犬”时,那位驯养师回答:“要培养一只成功的斗犬,首先必须使斗犬对自己具有信心。因此在训练阶段的比赛,选择对手应多加留意,尽可能选择能被打败的进行比赛。由此使斗犬在比赛中获得充足的信心,其战斗力也会逐渐变强了。”
上述的培养斗犬的经验,使我们联想到人类的开发。如能经由成功的体验来增加自己工作的经验,将使员工的信心增强不少。
如何教育,才能使员工尝到胜利的果实呢?
(1)了解对方的实力
“因材施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至理名言。从受教育者的实力来调整教育的内容,对领导者而言,是极须重视的问题。譬如对受教育的背景、感兴趣的工作、受教育程度、工作实绩等深入了解后,再研究教育的内容是否能被属下所接受。
(2)从受教育的角度进行教育
谈到教育,最为错误的方法是填鸭式的教育。施教者不考虑受教者的理解程度,只知以自己的教育方式、自己预定的进度来从事教育工作,这是无法获得效果的。另外,施教者认为很简单、没有问题的内容,对受教育者却可能是困难的、无法接受的问题,这都是企业培训者必须检讨的。
企业内教育的施教者,是具多方面经验与实力的领导者,领导者认为理所当然、应知的事,对没有经验的员工而言,或许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事。因此,我们将工作场合内的教育(特别是工作如何进行、状况处理、技术性之教育)必须注意的要点,兹列于下,以作参考。
①是否有只顾自己的进度,不留意员工是否已了解、接受的情形?
②身为一个有经验者,是否只在多数人受教时,才进行教育训练,而忽略了对个人随时的指导?
③是否教育员工对工作要作全盘性的了解?
④是否只重视表面的说明,忽略了重点的介绍?
⑤自己认为是重点之处,是否过度强调,忽略了全盘的关联性?
⑥是否做到了身教重于言教?
⑦对受教育的缓慢成果,是否表现出焦急不安的神态?
⑧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有不当之处?是否有必要重新改善?
(3)将正确的结果转达于员工
员工在全力完成工作后,常常十分关注对自己的做法与结果是否正确有效,尤其是领导者的评价,最受员工关注。因此领导者将正确的结果及时地转达员工,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
总而言之,进步是人的基本欲望。领导者应利用机会,多对员工的所作所为做重点的指导。错误的地方,要求改正,正确、好的结果,需要多鼓励,这样才能有效地诱发员工对工作的兴趣。
(4)多鼓励少责骂
“不要为别人的拍马屁、奉承所陶醉。”这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警世之语。
人生来就对别人的夸奖不会感到厌烦,就是明知自己的小孩调皮,也喜欢听别人对自己小孩的美言:“你的小孩真是聪明伶俐”。
因此与其贬人而造成对方的愤怒,倒不如多给予适当的鼓励,来引发他人的自信,激起他向上的欲望。领导者不妨于工作之时多说些“真的不错!”“真不简单!你的成绩蒸蒸日上,快进入前三名了!”“没有教你,你也处理得那么好,真不简单!”等鼓励话,将对员工起到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世间无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对小的缺点与错误,不妨以鼓励来代替责骂,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譬如说:“你这方面非常好,但是那一部分尚有问题,如果对那一部分留意一下,加以改善,这件事将是十全十美了。”以这种方式来指导员工,会使员工欣然接受建议并改正缺点。
□把员工培训当作一种投资
许多公司在招聘新员工时都明确强调“要求有一定工作经验”。这一条看似合理的要求,但这却将无数有志于效力该企业的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国外某些企业,却渴望大批有主动性的年轻人,包括那些在读的工商管理硕士、博士。在他们看来,尽管这些年轻人没有经验,但他们有学历并具备相当高的素质,经过公司的培训后,这些后起之秀必将成为公司的骨干。
遗憾的是,众多的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有的企业对培训问题比较重视,但由于其他一些短期行为的原因,并未真正把培训当一回事,因此在招聘员工时强调“工作经验”。这些企业或者拘于资金的短缺,或者由于短识的观念,以“工作经验”为由而将大批高素质人才拒之门外。而流动来的有“工作经验”者,往往是由其他企业“跳槽”而来的,因不满意原来企业报酬等原因来寻求机会,旋即又产生新的不满意又匆匆离去,使得企业的某些岗位长期处于不稳定中,最终对企业利益造成直接的损害。而这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行为又往往影响到其他一些人员的稳定,从而进一步对企业造成间接损害。
更有一些领导者错误地认为,新员工只要随着时间推移,会自动地逐步适应而胜任工作,不需要在培训上做无益或者作用不大的投入。以后员工的成功与否,基本上取决于员工本身的适应能力和所处的小环境。企业不进行新员工培训,往往使新员工在较长时间内不能创造更好的业绩,缺勤率和离职率居高不下。对由于缺少培训所造成的效益损失,企业或者没有觉察,或者归咎于“工作经验”原因。
问题的症结还是在观念上。许多经理人认为培训员工是项成本很高的事情,并且短期内看不到什么效益。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电讯巨头摩托罗拉公司做过一次调查表明,每1美元的培训费用,在3年内可实现40美元的生产效益。
但是,有很多公司的领导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一味地要求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殊不知,一个拥有陈旧知识技能员工的公司,它的产品质量怎么能够超过其原有的水平,它的生产效率又怎么能够得到提高呢?
现在有些领导以看不到培训效果,以资金不足、人手不够为由,不仅自己不组织员工去参加培训和接受再教育,还反对员工自己去进行自我更新的活动。更有甚者阻止他的员工知识技能的提高,好像他的员工一超过他,他的领导位子就坐不稳似的。
当今社会是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各种知识日新月异。如果你的员工两年没有接受任何培训,他们的知识就已经落伍了。员工们需要培训,不仅是因为他们可以学到新的工作技能,还因为他们能够更新已经掌握的工作技能。如果员工得不到新思想的灌输,没有实践新知识的机会,最好的员工也跟不上高新技术领域发展。
员工培训是企业领导者的重要工作,日本的一些企业甚至明文规定,企业领导有培养下级的责任并将领导者是否有能力培养下级作为考察领导者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指标。
领导应该把培训看作是对未来--自己公司未来的投资。在过去几年中,许多公司的领导将培训与员工的再教育提高到公司战略目标的地位。这些公司的领导们认识到,有一个远景目标固然是件好事,但如果不具备实现公司规划的具有相关知识技能的员工,这个目标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领导应该让员工们时刻接受挑战,使员工时刻都具有提高能力的热情。这样他们才能学到新的知识,改进已有的技能,公司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在工作实践中培训员工
培训员工要重视对员工的岗位培养,避免舍近求远。
树需栽培,人待培养。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证实,人的品质的成长与进步除了自身素质和主观努力外,处在良好的环境中并得到组织的正确培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领导者的职责之一,是在用人的同时,不忘有意识地进行培养教育。只培养不使用,这种培养毫无意义,相反,只使用不培养,则是领导的一种失职。
当然,领导者只有育才之心是不够的,还应研究、掌握育才之术,即育人的有效方法。要自觉地在工作中循循善诱,启发引导,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要注意为员工施展才能、成长进步提供必要的条件及环境;要在员工困惑与遭受挫折时,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要不断给员工施加工作压力,以防止他们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要允许和提倡员工犯“合理错误”,让他们在磕磕碰碰中成长进步。
培养人的方法有不少,培养人的途径也很多,但最有效的培养是工作实践,没有什么培养场所比工作岗位更理想。通过具体的工作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才可称之为真正有效的培养。工作即是培养,培养又是工作,这本身就体现出一种辩证观。
善于育才的领导者,一般都能把员工的每项工作巧妙地当作培养人的活教材。不善于育才的领导,没有这种自觉意识,想到的只是尽快完成工作任务。两相比较,前者尽管比后者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做法的效果会有天壤之别。
所谓在工作中培养,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调整分工,让员工去从事未干好或没接触过的工作,促使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工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从工作实践中发现其缺点和弱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例如,要培养员工过硬的思想作风,可安排他到艰苦岗位、复杂环境和涉及切身利益的场合进行锻炼。通过考验,看他们是否具有公仆精神,是否具有实事求是、说真话、不图虚名、做实事的品德,是否具有大公无私、坚持原则、不讲关系、讲党性的品德。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教育。
对那种已经大体熟悉和掌握现岗位本员工作要领,能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的员工,要不失时机地交给他新的工作,同时进行适度的指导。对陌生工作感到畏难的人,要教育他们树立“只有做才能提高能力”的观点,树立全力以赴、全心全意投入新工作的思想,并在取得进步和成功时,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
人才不是天生的,人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实践培养和锻炼。实践的过程,既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来充分施展聪明才智,同时也有利于人才的竞争选拔,使每个人都进入紧张的竞技状态,激发调动起员工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促成其内在潜力的释放。经验证明,如果一个组织中充满人人讲效率的工作气氛,这个组织中每个成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往往会得到快速的提高。
德国诗人歌德有这样一句著名的格言:“工作若能成为乐趣,人生就是乐园;工作若是被迫成为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此话虽然有些极端,但强调乐趣和兴趣与工作的关联性,是有道理的。
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把工作搞得单调、枯燥、乏味,培养效果难免事倍功半。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和习惯于工作,有的是迫不得已,有的是出于无奈。因此,培养人要设法增加工作的趣味性。人人都喜欢娱乐游戏,如能设法使工作类似于游戏,将有助于提高人的工作热情,继而提高工作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员工对工作的态度主要有两类,即热爱和厌倦。热爱工作者把工作看成是一种享受,乐在其中,积极工作,一旦中止工作则惶惶不可终日。厌倦工作者却把工作视为一件苦差事,并想方设法减轻和逃避这种工作。
心理学家经研究证实:热爱和沉醉于工作中的人,激素分泌十分旺盛,使工作意愿更加强烈。而厌倦工作的人,激素分泌则逐渐下降,结果在情绪上郁郁寡欢,精神上很容易疲倦,对工作越发讨厌和腻烦。
领导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千方百计使那些对工作提不起精神,缺乏热情的人发生转变。以跑步为例,如果要人无目标、无计划地去跑,只能使人感到乏味,即使没跑多远,也会使人感到十分疲惫。若是预先告知跑的距离,以及到达终点后的荣誉和奖惩,自然会引起人的兴趣,使单调的跑步成为一种追求和享受。联系到具体工作上,就是让员工参与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让每个人了解个人在整体工作中的作用与影响,这样便会使工作充满吸引力。
有人认为,培养人的正宗办法是送出去培训深造,或者是专门系统地讲授书本知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以上所谓“正宗”的培养虽有作用,却十分有限。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只是一种脱离实际的、象征性的模拟训练,充其量不过是培养人的一种辅助手段。
书本知识传授和集中训练不管多么完善,也很难保证育人的效果,因为从书本上只能学习原理、道理,从工作实践中才能学到本领和技能。书本往往回答理论上究竟为什么,实践才能解答是什么、怎么做,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工作环境中实践,才是真正的大课堂。在这个课堂中,有学不尽的内容,有学不完的教材;在这个课堂中,才能学到真本领,不断增长才干,经过这样的反复敲打,再外行的员工也会有一技之长。
□让员工明确自己的任务角色
让员工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角色须注意以下3点:
(1)让员工了解工作流程。
(2)让员工了解自己的角色。
(3)告知员工应做的工作。
1.让员工了解工作流程
让员工了解企业既非慈善团体,亦非国家机关乃是基本的“培育事项”之一。企业由于是营利法人,是社会中的一员或一组织,因此,必须具备三项条件。
(1)业态、业种不违法。
(2)行使社会需求。
(3)获取必要的、最小限度的利润,不破产。
而企业本身由三项要素组成。
(1)人--股东、经营者附属、领导者附属、一般从业者附属。
(2)物--产品、商品、资产。
(3)金钱--资本、周转资金、固定资产。
除此之外,在第一部分已经指出,情报与时间亦是重要因素。
企业为了发展其事业,当然要雇用员工,绝对不会考虑支付薪水给不工作的人。因此,领导者自然有义务培育能够适应本公司岗位需要的职员。
为了促使员工完成工作,除了告知什么工作以及前面曾经提及的企业生存条件计划外,同时必须教授整个工作的流程。
(1)企业的组织情况,该员工在组织中处于何种地位。
(2)让员工详细了解采购、制造、库存、销售、收款以及计划、实施、统制的工作流程。
(3)让员工了解利润是在哪一个阶段产生、消化,以及运用的过程。
2.明确员工的角色
在企业中,由员工单打独斗的情况已经过去。除了规模相当小的公司外,凡是有组织的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乃是势在必行的主流。在社会管理,企业管理中有许多缺点与不合理之处,这是整个社会大变动中自然产生的,无论如何都难以避免。
员工也是组织的一员,在平常的工作中就必须经常灌输唇亡齿寒的道理。尽管如此,领导者对员工的培育,并不是要求其言听计从,而是促使员工充分自觉进入自己的角色,大力发挥其创造力与工作热忱。
因此,在平常的工作中就必须不厌其烦地告知员工其各自的立场、地位、角色、任务,尤其是在交付工作时,更应具体、明确。如果员工不能认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担负的任务,就无法产生责任感,只会频频发生怠慢、疏忽错误、越权等行为,不平、不满的情绪便会时常发生。
企业或是组织的业绩是全体成员齐心努力合作的成果,每一个人如果都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力以赴完成所肩负的任务,必然会获得最好的效果。
以电影为例,电影是各项技术人员齐心努力完成的作品。其中如果灯光师玩忽职守,就会影响到整个电影的效果。一个人的不注意,不履行任务,就会影响大局,给他人带来困扰。
让员工了解自己的角色与任务,不应只限于口头说明,如果利用组织图(事、金钱、工作),则更具效果。
3.告知员工应做的工作
对于经验不足的员工,如果让其分析过于复杂的内容,或同时说明若干事例,就会造成混乱。在对员工说明其任务时,宜单纯明快。
“你应该做的事就是这些。”
所谓“就是这些”是指:(1)交付的工作;(2)给予适当的工作条件;(3)达成目的;(4)获得预期或更好的效果--此点如果暧昧不明,员工自然无法掌握办事准则,效果必然不佳。
如果完全不予说明,只是下命令式的交待工作,不但无法获得员工的合作,在培育员工方面亦会有负面的影响。
□帮助别人出类拔萃
帮助别人出类拔萃,这真是当领导的一大乐趣。
有些领导人能够发掘别人潜在的最美好的东西,并有效地给予鼓励,对此您一定会感到很惊奇吧?我们都熟悉的政府官员、教师、教练、父母等等,他们似乎掌握了鼓励他人的窍门,在他们的手下出现了一批批杰出的人才。这种特殊的才能,使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几乎畅通无阻。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某种场合下去鼓励别人,并且几乎每个人都能创造这种机会。因为人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
如果你想去鼓励别人,帮助别人出类拔萃,以下几方面的提示可供参考。如果你这样去做了,将会从中感受到人生的乐趣。
1.从最好处着眼
那些热爱别人和信任别人的人,总会从人们那里得到回报。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索和旧金山学校校长莱诺·雅各布逊在共同的研究中发现,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有助于改进学生的行为。在某个秋季学期开始的时候,他们要小学教师指定一些学生为“突出进步者”--在学习上会有好成绩的孩子(实际上他们只是被随意挑选出来的)。在那年年终时,那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学生提高了很多。老师说:“这些孩子比其他学生更活泼,好奇心强,更有热情,在今后的生活中成功的机会一定会更多。”由于引导教师更高地评价学生,学生就会对自己要求得更高。
2.了解别人的需求
许多领导者把工作动力只看成拍拍下级的肩膀或鼓舞士气的讲话,他们忽视了了解别人的需求这一基本步骤。我们应该问问员工们相信什么,爱什么,恨什么。真正的领导者应该懂得,如果他们能够耐心地倾听员工的建议,大家就会告诉他们怎样才能用更好的方法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一位教授说:“我的系主任不知道官职对我根本不是什么报酬,为了减轻我的压力他削减了我的教学负担,其实他只要稍加注意,就会知道我是多么爱教书。如果他能细心地观察我喜爱什么,他就会更好地使用我。”
3.树立高标准
在一些成功的家庭和管理完善的公司,领导者可以容忍相当多的个人意志,但是他们同时也得坚持一些基本原则和高标准。
我认识一位美术教员,他每星期轮流在五所学校工作。“你知道什么样的学校纪律最糟?”他问我,“如果一个校长竭力想和大家搞好关系,他的学校将是最糟的。他常说这样的话:‘如果您不方便,今晚就不必费事到学校来了。’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使人感到这所学校不值得关心。”
有各种各样的领导方式,但成功的领导者所坚持的是善于听取意见和要求下属工作出色。
4.允许别人失败
一名社会经验丰富的妇女曾经说:“能经受住失败和挫折,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她曾观察过许多知名的大人物。一位黑人女歌唱家就因为受到过挫折,曾一度士气大减,心灰意冷。一次,当她首次在纽约市政大厅登台演唱时,由于没有准备好而遭到失败。为此,她受到批评家的严厉斥责。她觉得没脸再去见自己教会的成员。她消沉了一年多,在此期间她母亲不断地安慰她,说她是有天赋的。后来,她的教会成员们合伙为她集资,使她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回忆往事,这位伟大的歌唱家说:“如果说我的歌声能打动人,那都是信念和我母亲的话的力量。我母亲说:‘伟大来源于忍耐。’”
优秀的管理人员是允许他们的员工犯错误的。他们不是经常地调换他们的员工队伍,而是叫员工们懂得如何从错误当中吸取教训。一个真正鼓励他人的人应该懂得:“害怕失败的恐惧心理,会毁掉创造性和积极性。”
5.树立榜样
真正的说教者往往是擅长讲故事的。因为他们懂得,我们更容易受个人经历的鼓舞。而不是一条一条准则的影响。
回忆起小时候,我们常在餐桌上交谈。我记得自己的父亲是多么善于利用英雄人物鼓舞我。他是一位思想丰富、说话温柔的人。他总是评论在我们的城镇里他所佩服的人,比如某个商人夜间去法律学校学习,某个青年农民在进行函授学习等等。现在,我和我弟弟都拿到了博士学位。我明白了,父亲是多么有力地推动着我们去迈向成功的。他像一个非常有能力的教师一样,用生动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什么是有价值的人,鼓励我们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6.承认和赞扬成绩
有的雇员们在发牢骚的时候经常这样说:“领导从未注意到我的存在,除非我做错了事。”在《一分钟经理》杂志上,肯尼思·布兰查德和斯宾塞·约翰逊告诫道:“一发现你的员工干得好,就马上进行表扬。”
感激帮助过你的人,是基本的礼貌行为,它适用于一切人际关系中。我们都想受到重视,所以当有人真诚赞扬我们时,我们就会追随他好长时间。英国批评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表扬具体的某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7.促进合作
为什么有一些领导能使我们的集体紧密团结、相互忠实呢?在《美国的凯撒》这本书里,威廉·曼彻斯特分析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之所以受到手下人的爱戴,关键在于他也同样敬重他们。
有作为的领导者不仅会使别人忠实于他们,在组织内部,他们也树立起相互忠实的精神。在最好的团体里,为了保证高标准,人们是能够承担责任的。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买下一座工厂。他说:“在我的雇员中,我发现一伙最早进厂的老人,他们的工作经常完成得最好。当他们在一起用茶时,总是相互显示自己的工作。嘲笑干得差的,赞扬干得好的。在这儿有一种集体的荣誉感,他们不允许他们中任何人失败,这点是十分重要的。他们的工作都干得呱呱叫,因为在他们中间充满着竞争和忠实。”这位领导懂得这个道理:让团体的士气为他做更多的工作。
8.帮助别人超过自己
有远见的领导者会尽力使他们的追随者超过他们。优秀的田径运动员会成为教练员,并训练将打破他们自己纪录的人。高级官员会培养他们的员工成为他们自己的长官。专心于培养子女的父母会拉着孩子赶上他们,然后再鼓励孩子超过他们。
当哈里和艾达·玛依·戴的第一个孩子就要出生时,他们从牧场出发,行程250英里(约402.32千米),去埃尔帕索分娩。然后,他们便把女儿桑德拉抱回家过艰苦日子。四间破砖房子,没有电,没有自来水,附近没有学校,但是,他们没有被周围的环境所限制,而是尽可能的让桑德拉受到好的教育。因为桑德拉的父亲就是因她爷爷的去世,而不得不接管牧场,从而丢掉了去斯坦福大学学习机会的。但他坚信有一天他的女儿会在那儿学习,而且从不放弃这个希望。开始,桑德拉的母亲在家教她学文化。桑德拉的母亲总是保证家里备有报纸、杂志和书籍。夏天,他们带着孩子到密西西比河以西各州去旅行。
后来,桑德拉终于进了斯坦福大学,在法学院学习,并且成为美国最高法院的第一位女法官。在她宣誓就职的那天,她的家人都在那儿。她的弟弟阿伦说:“她环顾一下四周,看到了我们,双眼紧紧地盯着我们,淌下了眼泪。”
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像桑德拉·戴·奥康纳这样一位妇女获得成功呢?当然有她的才智,也有内在的动力。但是这种荣誉应更多地归于那位坚强的牧场母亲--她坐在破砖屋里,一小时一小时地给女儿念着书。她和她丈夫一起牵着女儿的手,一步步踏上阶梯,直到登上国会大厦的楼顶。
□检查下属工作的方法
检查下属的工作,主要是检查对政策、计划、指示等的执行和落实情况,看下属是否准确迅速、积极主动、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布置的各项任务,这是检查工作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检查工作不是一件单一的、孤立的事情,它也是搜集信息、考察培养下属、推进工作、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渠道。
1.检查工作事先要有准备
检查工作是一件严肃而细致的事情,如果毫无准备,心中无数,就不要进行,而应准备好了再说。所谓准备,就是对所要检查的工作,在总形势上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政策上比较熟悉,对倾向性问题也要心里有底,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不然,检查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有所不知,或说错话、出歪主意的现象。同时,对检查的重点在哪里、哪个是关键部位、何处是薄弱环节,也要基本掌握,不然就会收效甚微。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复杂的检查项目,事先要有一个较详尽的计划,人力如何配备、时间如何安排、达到什么要求、采取哪些方法步骤,都应事先讨论明确,然后按照要求进行分工,各负其责。
2.检查工作要明确标准
检查工作没有标准会让人感到无所遵循。一般地说,要以原来制定的目标和计划为标准,但是又不能把这个标准看死了。它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所谓确定的,是说必须拿目标、计划作为尺度来衡量实际工作情况,非此不成为检查工作。所谓不确定的,就是不能削足适履,硬要客观事实符合主观认识。为此,检查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以既定目标和计划为标准,衡量工作进展情况及绩效;第二步是以实践结果为标准,分析其与原定目标的差距,找出得失成败的原因,拟定纠正的措施。
3.检查工作的常用方式
如何开展检查工作,其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常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跟踪检查和阶段检查相结合
跟踪检查是指伴随着计划的贯彻执行,紧跟着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偏差,随时解决;而阶段检查则是指决策实施告一段落时,对这一阶段的结果进行检查,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这两种检查皆不可偏废。如果只抓阶段检查,没有跟踪检查,那么执行计划过程中就容易放任自流,失去控制,等到过程告一段落,再来纠正偏差,往往已是亡羊补牢,损失过大。反之,只抓跟踪检查,没有阶段检查,就不能看到比较完整的面貌,也无法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因此,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由上而下检查同由下而上检查相结合
决策目标、计划方案是由主管决定的。对于它的目的、意义,以至各个环节、措施,主管知道得最清楚。执行计划的活动,则是在基层进行的。对于执行计划在什么地方发生故障,以及产生故障的原因,基层组织和广大员工了解得最深刻。因而检查总结工作,必须把由上而下同由下而上结合起来,这实际上也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在检查工作中的体现。它可以调动上下两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沟通从上到下的信息输出渠道和从下到上的信息反馈渠道,达到信息的双向交流。同时,也有利于领导者集思广益。
(3)班子检查与领导者检查相结合
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没有一个领导可以洞察一切错综复杂的情况,即使是有才干的领导,也无法靠自己来检查一切工作、掌握一切信息。所以在检查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反馈系统、监督系统等职能机构的作用,或者组成临时性的专门班子,吸收这种职能机构的专家参与工作。然而,领导者亲身参加检查也是绝对必要的。因为检查总结是领导者的一项职能,不亲身参加,就难以对贯彻执行决策的情况有深切了解和亲身感受,当然也就不能充分发挥检查工作的作用,对于决策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4.检查工作时不要乱发议论
领导检查工作,当然要表明态度,提出意见,发表议论,但不能随意地、无所顾及地、不负责任地乱发议论。作为基层的同志长年在下面工作,那里的情况他们最熟悉,最有发言权。即使有需要指正的地方,也要看准了再说,不要乱表态。作为领导的意见,下属们是很重视的,如果乱发议论,不但会使自己被动,降低自身的威信,而且会给下级造成思想压力,给工作带来损失。
5.检查工作时要敢于表扬和批评
领导在检查工作时,必然要对下级的工作做出评价,或表扬或批评,目的是更好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做好工作。为此,首先要坚持原则,敢于讲话,是非要清楚,功过要分明,正确的坚决支持,错误的坚决纠正,好的要表扬,坏的要批评,不能含糊敷衍,模棱两可。其次,要掌握分寸,不能过头。表扬要实事求是,留有余地;批评要真诚中肯,恰如其分,严而不厉,同时不抹煞对方做出的努力和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口服心服,便于今后改进工作。
6.检查工作防止走马观花
不从实际出发看问题,而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先入为主,自以为是,不能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些都是检查工作的大忌,一定要注意防止和克服。检查过程中,不要带框子、抱成见,而要一切尊重客观事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好话坏话都要听,缺点成绩都要看;要扎扎实实,了解真情况,获取真知识,总结真经验,不要作风飘浮,浅尝辄止,说套话,打官腔,走过场等等。
7.检查工作要切实解决问题
只看病不治病,只调查不解决,是一些领导检查工作时常犯的毛病。为什么要检查工作?说到底,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事业推向前进。当然,与发现问题比起来,解决问题是要费力气的,领导就是要知难而上,努力从解决问题上看本事,见高低。凡是当时就能解决的,就要立即解决,当时不能解决的,也要本着为事业负责的精神,创造条件,抓紧做工作,争取尽快解决。
□培养员工的创新素质
创造力是激发员工所有的潜力与释放新能量最强有力的方式之一。强化创造力的方式,包括不排斥各种新的可能性、新的沟通方式与特殊的解决之道。企业领导者激励员工的最终目的是人尽其才、拓展个人极限,而这一目的的实现离不开学习,因为个人的创造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其学习能力。
保证企业创新活动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就看企业的创新能力了。事实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现代社会中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比一系列创新成果本身更为重要,企业创新能力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创新能力的概念取决于创新的概念。创新是“企业家对于生产要素的新的组织”。所谓创新能力则是指企业家对于生产要素重新组织的能力。由此可知,企业创新能力是一种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综合运用能力,此外企业创新能力还具有可塑性,并要求与不同的企业环境相匹配。
在创新的所有物质构成要件中,人才创新是最重要的,它是企业取胜的根本。
企业人才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提高员工的素质而形成高素质的人才的过程。
比尔认为:“一个公司的成功发展,‘机会’是算术级数,而拥有人才则是‘几何级数’。”
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另一代表是公司员工。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主体,企业员工技能与素质的高低、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成败。据有关资料显示,1997年世界知名企业有10%倒闭,其中80%是因为员工的综合素质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需要所致。因此,员工的创新素质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最新的来自西方企业家的观念认为:你怎样对待你的员工,你的员工就怎样对待你的客户。因此,企业更不能忽视对员工创新素质的培养提升。的确,创新人才是企业创新获取成功的第一要素,这是因为:
1.创新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源泉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是决定一个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的源泉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拥有创新人才的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推陈出新,做个常胜将军。
2.创新人才的素质和层次决定创新成果的水平
人才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共识,现在人才的培养问题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目前,缺少的不只是一般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才,更缺少能够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上有所突破的所谓“创新人才”。
3.创新人才是企业通过创新活动获得发展的关键
据统计,索尼公司推出的新产品是全世界效率最高的,平均每年推出1000种新产品,其中800种是原产品改进型,其余完全是创新的。现在索尼公司的产品销往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著名的大型跨国集团。正是因为索尼公司不断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市场,它的业务才能获得迅速发展。
对企业而言,重视创新人才的思想是在人才的选拔招募和管理使用过程中体现的。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西方企业界掀起了企业重组的热潮,其目的是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探索人才使用和管理的方法。在这股热潮中产生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方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管理方法--柔性管理日益成为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的主流,代表着新技术时代人才管理使用思想发展的新趋势。柔性管理的理论精髓是以人为本、灵活性强、应变能力强。其具体特征是:强调管理结构的柔性化,由集权向分权过渡,组织机构具有弹性;决策的柔性化;利用新技术进行管理,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工作时间。柔性管理思想的采用说明企业的决策者已经认识到应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动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愈来愈成为保证企业生存、发展的源动力。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企业不能一成不变地生产一种产品,而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在开发的过程中,创新人才对产品性能及市场环境的深刻把握和个性化的开发将为企业不断开发适应市场的产品提供不懈的动力。
创新人才基本素质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力的组成因素
斯坦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六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很难同时出现又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这六种因素分别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
智力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创造力并不是智力的全部因素,而只是与其中涉及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的那部分智力有关,智力与创造力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并不是知识积累越多人的创造性就越强。研究表明,某一领域的知识与创造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知识和操作的自动化将损伤知识运用的灵活性。个人档案研究资料也证明,人们对某一领域的最大贡献出现在他们在这一领域的知识达到高峰之前。因此,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及良好的知识结构是必备条件,但并非全部要素,能否有创造性的成就还应视个人的思维风格而定。
思维风格是指人们运用或驾驭他们智力和知识的方式。风格代表一种倾向而不是能力本身,它处于能力和人格之间。高创造力的个体不仅具有娴熟的处理情况的能力,而且有以新的方式看待问题、承担新的挑战、以自己的方式组织事件的愿望。有创造力的个体还具有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风格。
要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五种人格特征是很关键的,即: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碍的意愿、成长的意愿、敢冒风险和自信。忍受模糊的能力在一种理论还没有形成期间尤为重要。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在其实践与理论上建立内在联系,或在将理论和资料充实起来之前,或是在其创造性的思想刚提出但并未明确受到人们欢迎时,特别需要忍受模糊的能力;当人们用不同寻常的方式接近问题时,常需要面对不可避免的障碍,有创造力的个体需要有克服障碍的勇气;成长的意愿是超越先前成功的关键,因为人们常常在有了一两个好的观点后就会觉得满足,有时人们对早期的思想、智力、职业甚至经济感兴趣,很难超越从前;敢冒风险是成长必备的条件,在思想范畴内与在经济范围内一样,有时人们需要冒险,不怕失败。
研究者还发现,当人们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时,他们的动机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他们最关心的是他们正在做什么而不是从中得到什么,他们不只注重目标,而是将注意力放在达到目标的必要手段上。
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是支持创造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环境至少可以以三种方法支持创造,即帮助传播创造思想、支持创造思想并通过基础服务评价来修正这些思想。由于没有统一的创造力的标准,如果个人的关于创造力的标准与环境的相关标准相吻合,将促进个人创造力的形成。
2.多种知识的综合及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
作为知识经济基础的“知识”,是各种知识的整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整合性,这是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工业经济的主体,人才被强调的是知识分类,重视某一领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专才,这是由工业经济的技术性基础决定的。作为知识经济的主体,人才不仅被强调对某一方面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且强调对各类知识的整合。作为创造人才,必须具有对各种知识的系统掌握、融会贯通、互相渗透、综合运用的能力,即所谓通才,这是由知识经济的知识性基础决定的。
3.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未来知识经济的竞争,将主要取决于知识经济主体的知识更新和创新能力。即要求其具有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基本的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思想能力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分析、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另外,作为创新人才,还必须要有运用新技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被新技术本身的许多复杂问题所束缚。
4.把知识转化为现实财富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财富增长中最具决定意义的要素和力量,知识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但并非惟一因素。知识要真正发挥作用,转化为现实的财富,还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和环节。这里既涉及到体制问题,也有机制问题,但最重要的是知识的拥有者具有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意识和能力。
□放手让下属去干
无论在哪一家公司里都有那么一两个领导者,他们的一切工作总是要由自己亲自去做,好像不自己做就不放心似的。话虽然这样说,但也不是完全不给员工分配工作,事实上只分配给员工单纯性的作业,而不分配给判断性的作业。
为什么不让员工进行判断性的工作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大概是这样的:假如把判断性的作业分配给员工去做,出错该怎么办呢?结果,还是必须由自己承担这种错误,这样一来,不是要费两遍事吗?如果这样,从一开始就由自己去做,不是更保险一些、工作效率也可以提高吗?
这种说法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站在最高负责人或员工的立场上,会怎样看待他们呢?“本来打算进一步提升他,可是他太不像话了。不可否认他对现任工作很熟练,可是他的工作方法有问题,好像自己不在场别人就无法工作似的,太骄傲自满了!培养员工,尤其是培养能够交班的员工是一件大事情。从长远观点来看,要提高效率就得培养员工,对于这一点他好像丝毫不懂似的。看来不能再让他这样下去了,一定要把他换下去,不然他的员工都将成为只会听命而不会思考的人了!”
上级这样看待他也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员工怎么想呢?最初听到了这样小声的议论:
“大概领导认为我们都是无能之辈,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吧!不,领导可能也不懂,或者不耐烦顾及我们?也可能他认为如果我们成为比他能力还高的人,他就会感到处境困难吧!”
也许有人认为员工没有必要说这些话,可是能听到这样的议论还算好的,等到逐渐习惯了,员工就会相信领导不过是那么一种人,或者认为“听领导的吧!责任完全由领导来负,这样做工作我们也比较轻松。”如果到了这种程度,科里的工作就将毫无朝气了。这时,即使领导者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也为时已晚。对于领导来说,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员工的信任。
一切工作完全由自己来做的领导,无论是最高负责人还是员工都是不欢迎的。该让员工做的工作就让员工去做,这是领导本来应有的态度。尽管最终可能出现某些差错,或许会多少引起一些工作效率的下降,也要坚持这样做下去。
其实,领导本身也是那样锻炼过来的,为了提高工作能力,就必须下决心作出牺牲,付出一定的代价,使员工得到锻炼和提高。因为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自己在最高负责人和员工中的威信,而且还能按照计划把员工培养出来,对于领导具有极大的意义。
□促成下属独立工作
下属如果没有领导者指示、支援,就不知如何去做,那就永远不能独挡一面,不能承担大任,必须想办法让他做更大的事情。让下属独立作业如同父亲让儿子另立门户一般,并未因此冷淡关系,或是切断彼此情谊。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常常看到许多领导公然表示让下属独立作业,事实上是放任下属,或是强行交付工作,或是交付工作后就置之不理。如果业务真的顺利进展的话,则领导者必然以居功者的姿态表示“此乃本人指导的结果”,同时夸口:“管理的秘诀是什么都不要做!”或者是“只有与下属划清界线,方可成为推动下属独立作业的领导者。”
以上完全是不负责任的说法,让下属独立作业的实际作法应该是以尊重下属作为个人的人格;勿过于保护下属;消除下属的依赖心、自卑感;正确交付下属工作;培育下属为后继者。
1.培养下属的独立心
下属如果不能独立作业,没有领导者指示、支援就不知如何去做,如此一来,下属将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独立个体。
此种情况一旦持续,战斗力增强无望,人才无法活用。公司陷入人才需求困难之中,唯有以高昂费用向外招揽人才。此并非下属能力上有弱点,而是负责培育工作的领导者没有尽职带来的恶果。
为了预防此种事态,领导者必须适当地让下属独立作业,培育下属的独立心。即:
(1)信赖下属。
(2)适当授权下属。
(3)促使下属以自己的头脑思考工作。
(4)让下属以自己的力量完成工作。
(5)非必要情况下不支援下属。
凭借培养下属的自信心、积极精神、耐力、克制力等等正面因素以取代下属的依赖心、消极、挫折感等负面因素。
2.培植继承人
在报章杂志中对于企业的继承人问题相当关切,并经常有相关的报道,为使企业永远保持辉煌业绩,这确实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至于领导者的继承人,由于地位并不太高,对企业整体影响力较弱,一般易被忽视。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人才培育与提升企业战斗力上,培育领导者的继承人与经营者的继承人同样重要。
继承人的直接培育者当然是领导者本人。但是一般领导者在培植继承人的工作上多半持消极态度。因为论资排辈等思想依然存在于企业之中,且领导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继承人的合适与否会对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消极态度必须从领导者心中消除。
为了培植继承人,必须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培植下属实力。
(2)让下属正确了解管理的意义。
(3)让下属习惯代理领导者的业务。
(4)促使下属搞好人际关系。
(5)培育下属责任感、使命感。
千万要避免以年龄、服务年资等来决定继承人员,如果不能培植让全体人员认可的继承人,则是在培育上的一大失策。
□在竞争中激发员工活力
自1980年以来,企业竞争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逐渐使产业界和各国经济变得不大稳定。在这个“超强竞争”的新时代,国内新兴企业和外国的竞争厂商纷纷进入市场,其严峻形势已令一些老牌企业巨头摇摇欲坠。例如,微软、英特尔、康柏、戴尔以及亚洲许多类似的制造商已使一度不可战胜的国际商业公司受到了重创。
超强竞争的特点是竞争不断升级,这样,为了调整自己的位置,也为了战胜竞争对手,超强竞争公司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竞争。
公司要想取胜就得采取主动,然而,攘外必先强内,必须先进行内练以实现内部搞活。
对于个人而言,作为“工作人”,我们必须竞争。惟有竞争,我们才能利用所能获得的所有资源去追求最好的工作、最高的收入、最显赫的地位,争取最好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掌握个人命运。
竞争所带来的激励效果的确是显而易见的。
竞争带来的激励效果还可以用“鲶鱼效应”来说明。
过去渔人捕沙丁鱼,是将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要比死鱼高出许多。因此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返港。为了做到这一点,渔民们常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鲶鱼。
为什么放进一条鲶鱼,就能使其他鱼都活着呢?原来,鲶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就会四处游动到处找小鱼吃。而大量的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游动杀手”,自然也加速游动。这样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其实用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公司,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就容易产生惰性。因此有必要找些外来的“鲶鱼”加入公司,制造一种紧张气氛,这样,在压力下企业自然而然就生机勃勃了。
许多企业基本上由以下三种人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干将,约占20%;二是以公司为家辛勤工作的人才,约占60%;三是拖企业后腿的人,约占20%。如何使第三种人减少,使第一、第二种人增加呢?娴熟运用“鲶鱼效应”是个十分可行有效的方法。
其实“鲶鱼效应”的本质是危机激励。
20世纪60年代末,加农采取多种经营,打入计算机市场,公司研究出的键盘式计算器试销后获得成功。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加农在与“卡西欧”推出的小型计算器的竞争中连连失利,于是公司又改制新型计算器上市,但由于研制仓促,产品缺乏合理性,结果销路不畅,此时又正值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加农出现巨额赤字,濒临倒闭。
挽救败局成为此时最为紧要的事,董事会最终决定:把危机告诉全体员工,让他们知道企业处于危险的境地,唤起他们的危机感,振奋员工背水一战的士气。
于是公司向全体员工发出危机警告。那些高枕无忧的人紧张起来,继而员工小组加强活动,新建议、新方案层出不穷。危机感激发出了许多智慧,如何挽救加农成为员工日常议论的话题。
公司归纳了员工的建议和方案,提出了“优良企业设想”。这一设想旨在改革企业的生产和科研体制,同时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使加农在6年内走出了困境。
分权管理与内部竞争无疑是一种全新的现代管理手段,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尤为值得我国企业借鉴。
缺乏良好、有效的竞争机制已成为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竞争力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上到企业领导,下至普通员工,企业人心态普遍老化,缺乏竞争意识和拼搏奋斗的激情。
《解放日报》曾经刊出过一组照片,是一位记者在哈尔滨北郊虎林园摄下的。这个虎林园是1996年初建成的,占地100万平方米,建园的目的是把动物园里的东北虎放回丛林中让其恢复野性,提高其野外捕食能力和生存本领。据说,当时,虎林园为了让记者拍摄到精彩的“群虎噬牛图”,特意放进了一头小牛。但出乎意料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小牛用牛角拼命抵抗老虎的轮番攻击,结果是老虎灰溜溜地走开了,而小牛成了胜利者。记者在图片说明中解释说:造成虎性消退的原因是老虎所享受的喂养制。这使人联想到我们的一些企业,何尝不是如同这关在笼中的老虎。现在企业转制,而那些长期实行大锅饭制的企业,就像笼中喂养的老虎一样,已经丧失了“虎性”,缺乏在竞争中生存的能力。或许这正是许多国有企业连年亏损不能自拔的症结所在。企业若想恢复“饿虎扑食”的元气,当务之急是把企业真正的“放归山林”。
□把权力和责任下放
身为领导者,如果你发现自己常常忙得焦头烂额,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可用;或者常常觉得需要员工的帮忙,但是又怕他们做不好,以致最后把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揽。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就是:懂得授权。
有效授权对领导、员工及公司三方都有利。在领导方面,授权可以让他们腾出更多工作时间做策略性的思考。在员工方面,授权可以让他们学习新的技巧和专长,让领导及员工都有机会发展能力,在事业生涯中更上一层楼。在公司方面,授权可以增进整体团队的工作绩效及士气。所以授权是领导必备的技能之一。
管理顾问盖斯达在《人力资源杂志》上撰文指出,根据授权希望达成的目标,可以把授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而授权,另一类则是为了培养发展员工而授权。
在第一种情况中,要达到效果,员工必须知道领导所要求的成果,并且有能力了解和完成任务。在第二种情况中,员工不一定是最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人,但却是最适合接受挑战的人。领导授权是为了让员工从中获得经验和知识,给他们提供成长的机会。领导必须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协助员工成功地达成任务。
许多领导之所以无法成功授权,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1)缺乏计划。领导没有花时间做授权计划,找出哪些工作应该要交给员工执行,哪些则是自己应该花更多时间好好做的事情。事实上,花时间就是为了省时间,几个小时的完整计划与说明,可以为领导及员工节省许多执行的时间。
(2)没有充分沟通。授权不仅仅是一句“你照着我说的去做就对了”领导必须清楚地沟通任务的目标,并追踪过程,才有成功的可能。
(3)领导害怕失败或被取代。把权力和责任交出去并不容易,而且也具有风险。许多领导在授权的过程中,都会担心员工可能失败;有些领导则是害怕看到员工把原本是领导在做的事做得很好,甚至更好,因而取代了自己;有些领导则是不愿意把权力下放。这些害怕都造成领导揽下过多的责任和工作。
那么,究竟如何成功授权?成功授权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1.完整计划授权
在授权前,领导必须先评估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之间的关系,检视是否有些执行性或例行性的工作,妨碍了自己投入更多时间在思考性或计划性的工作上?
领导可以写下工作团队目前负责的所有主要工作,找出哪些工作非自己亲自做不可(例如,工作绩效评估、管理员工),然后将其他工作,依重要性、风险度及急迫性的高低分类,决定哪些工作可以分配给员工完成。例行公事的工作或以前员工曾参与的工作(例如,制作每个月的销售预算或活动报告),便非常适合交给员工。
此外,领导必须弄清自己想要授权的原因,不要将“授权”与“只想丢出不想做的工作”混为一谈。如果领导授权员工是因为员工比自己更有能力完成任务,或者可以节省领导的工作时间,那么授权没有问题。如果领导只是因为懒惰,或者任务分量其实很小时,那么还不如自己动手做。研究指出,当员工拥有具有挑战性和多元性的工作内容时,他的工作士气会提高;但是如果员工发现领导只是想占他便宜,员工的工作士气便会降低。
2.谨慎选择授权的对象
授权的任务必须和员工的特质相符。要把任务分配给最适合的员工,领导必须对所有员工的技能以及他们对工作内容的好恶有所了解,才能选出具有能力及意愿出色完成任务的员工。
3.充分解释授权内容
领导要确定员工了解授权的内容、任务在公司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重要性及急迫性),并警告员工他们可能会面对的问题(例如,机密信息可能难以取得)。还要向员工说明之所以授权的原因和对任务结果的预期等,帮助员工全面地了解任务的意义,避免员工只是单纯被赋予任务。
告知员工任务内容后,领导应该要求员工复述,以确认他了解工作内容,只是询问员工是否了解,然后对方点头称是,并不代表员工真正了解。有时候成功授权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亚于领导亲自执行,因而领导必须有心理准备。
4.因地制宜确定授权内容和幅度
领导者在授权时必须因时、因事、因地、因境、因条件不同而确定授权的方法、权限大小、内容等。比如对刚进公司缺乏工作经验的新员工,可采用制约授权方式,交给他们最基本的事务性工作,同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随时监督检查,促使他们尽快熟悉工作过程和技能。主管这时是指导者身份,只需对员工进行详细指教即可;而当员工有了一定工作经验,但技能欠缺时,就可以采取弹性授权制,不定时交给员工一些具有挑战性工作,同时给他们相当的工作支持。主管扮演教练员角色,把下属扶上马,言传身教,让员工尽快成长起来;扶上马之后,自然要送一程,当员工具有相当经验和技能时,主管可采用不充分授权的方法,将非常重要的工作交给他做,如重要项目的谈判、公司最主要客户的拜访、公司重要决策的参与制定等,主管此时就摆脱了具体指导阶段,成了员工的坚强支持者,这类员工通常是公司的中层骨干。根据所给员工权限的程度大小,不充分授权又可以分为几种具体情况。
让下属了解情况后,由主管做出最后的决策;
让下属提出详细的行动方案,由主管最后选择;
让下属提出详细的行动计划,由主管审批;
让下属采取行动前及时报告主管;
让下属采取行动后,将行动的结果报告主管。
比如一位大公司的总裁到一家下属工厂召开现场改善办公会。在会上,总裁颇具民主作风地向现场的员工征询如何有效提升工作绩效的建议。一些员工提出:公司授予工厂主管的财务支配权太小,只有1万元的审批权,而一旦工厂里出现一些亟待解决但却超过主管财务支配权限的问题时,需层层申报,而经过繁琐的组织程序将现金批下来的时候已经延误了工作进度。他们罗列了一些例子来着重阐述,他们希望公司能就此问题加以改善。总裁听后当即宣布将工厂主管的审批权提高到10万元,此举顿时赢得了员工们的热烈欢迎和拥护。
在这里,总裁是在让下属提出详细的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再进行审批。
5.做到真正授权
授予员工权力和授予责任一样重要。领导应该相信员工能够做出正确决定,给予员工完成任务所需的弹性和自由,不要处处插手。员工是不同于领导的个体,所以领导不要预期员工会采用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做事方式。
6.定时追踪进度
成功的授权并非在交待完员工的时候便结束了,领导需要定时追踪员工的进度,给予员工应得的赞赏与具有建设性的回馈,并且传达关心之意,必要时提供员工需要的协助和指导。领导可以和员工一起设定任务不同阶段应该完成的期限、评估工作成果的标准、双方定期碰面讨论的时间及项目等,并确实执行这些追踪检视。即使定期的会面只是短短15分钟,领导与员工也可以一起检视当初所设定的目标,防范执行任务可能出现的问题。
7.及时进行检查监控
为保证下属能及时完成任务,了解下属工作进展情况,领导必须对被授权者的工作不断进行检查,掌握工作进度信息,或要求被授权者及时反馈工作进展情况,对偏离目标的行为要及时进行纠正。诸葛亮分配关云长守荆州,最后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这与诸葛亮对荆州的信息了解不够有关。此外还必须及时进行调控。当被授权者由于主观不努力,没有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时,必须及时纠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更换不能胜任工作的下属,对滥用职权,严重违法乱纪的员工及管理人员,要及时收回权力,并予以严厉惩处,对由客观原因造成的无法按时进展的工作必须进行适当协助。
授权不是不加监控的授权。在授权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控制,才能使授权发挥更好的作用。
目前在执行授权机制时许多人对于授权通常有几个误区。
1.授权后还可以收回权力
权力下授后不是说不能收回,授权和分权不太一样,授权就好像说他不在,这一份先借给你,你暂时收下,他回来以后你就还给他;分权是像分一块月饼一样,切一块出去给别人吃,这个月饼就少了一块。而授权到分权的中间还有一个阶段,就是要让你有能力来接受这个新权力。例如领导向会计说,1万元以下的费用店长就可以批,1万元以上的则由我批。后来领导发现这名店长批了一个1万零5元。于是领导做了一个决定,告诉会计,从今以后1万元以下的也是我批。领导就收回了这个权力。所以授权下去也可以根据情况随时收回权力。
2.授权等于放弃领导的责任
领导者授权以后,下级如果在工作中出了问题,下级要承担责任,领导者也负有责任,不能推卸责任而仅处罚下级。“士卒犯罪,过及主帅”就是这个道理。授权不是卸责,更不是撒手不管,领导权力下授,但也须负一点责任,因此要进行随时指导、考核以及监督,发现偏差应及时引导和纠正。
3.权责不对称
下属履行其职责,必须要有相应的权力。责大于权,不利于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即使处理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也需不断请示领导,这势必造成下属的压抑。权大于责,又可能会使下属不恰当地滥用权力,这最终会增加领导管理和控制的难度。
4.授权结束后自己就没责任了
很多主管不花足够的时间检查布置下去的工作,而另一些主管却避免对员工的表现提出批评,寄希望于他下次能把工作做好。还有不少主管不愿意批评人,所以对员工的问题常用好意来猜测,比如:“这项工作也许在授权过程有问题”,“也许我没有交代清楚”。
不和下属分析做得不好的工作,不仅对下属不公平,也是逃避你自己的责任。这样做,下属不知道存在的问题,所以会重犯同样的错误。此外,这也为下属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比如,如果从来不必对按时完成任务承担责任,员工就会认为不按时完成工作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授权的七种方法
领导在对下属授权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授权方法。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授权方法,都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授权真正围绕工作目标的实现而进行。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种授权方法可供领导在授权时选择。
1.目标授权
它是领导根据下属所要达到的目标而授予下属权力的一种方法。领导授权的目的,是通过授权激励下属去实现组织的目标。这是因为,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绝不是领导个人所能完成的。只有将部门的总目标进行必要的分解,由部门的所属成员都分担一部分任务,并相应地赋予一定的责任和权力,才能使下属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努力完成组织的总目标。领导如果按照组织目标进行授权,就可以避免授权的盲目性和授权失当的现象发生。
2.充分授权
这种授权的方法,既适用于工作重要性比较低、而且工作完成与否不会导致全盘工作失败的部门,也适用于系统管理水平较高、各子系统协调配合等诸种情况较好的部门。领导在充分授权时,允许下级决定行动的方案,并将完成任务所必需的人、财、物等权力完全交给下属,并且准许他们自己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充分授权能极大地发挥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能减轻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因此,凡能充分授权的,领导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
3.不充分授权
凡是在具体工作不符合充分授权的条件下,领导应采用不充分授权的方法。在实行不充分授权时,领导应当要求下属就重要性程度较高的工作,在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全部可能的方案,或提出一整套完整的行动计划,经过领导的选择审核后,批准执行某种方案,并将执行中的部分权力授予下属。
采用不充分授权时,领导和下属双方应当在方案执行之前,就有关事项达成明确一致的要求,以此统一认识,保证授权的有效性。
4.弹性授权
领导面对复杂的工作任务或对下属的能力、水平无充分把握或环境条件多变时,宜采用弹性授权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掌握授权的范围和时间,并依据实际需要对授给下属的权力予以变动。例如,实行单项授权,即把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权力授予某人,随着问题的解决,权力即予以收回。或者实行定时授权,即在一定时期内将权力授给某人,时间到期后,权力即刻收回。这种授权方法有很大的灵活性。
为避免引起下级误解,实行弹性授权,改变授权方式时,领导应当对下属做出合理的解释,以取得下属的理解。
5.制约授权
当工作性质极为重要,或工作极易出现疏漏时,领导不应充分授权;或领导管理幅度大,任务繁重,无足够的精力实施充分授权,即可采用制约授权的方法。制约授权是在领导授权以后下属个人之间或组织之间相互制约的一种授权方式。它是中层领导将某项任务的职权,分解成两个或若干部分并分别授权,使它们之间产生相互制约、互相牵制的作用,以有效地防止工作中出现疏漏。例如,财务工作中通行的会计、出纳人员相互之间的权力制约,就是属于制约授权的范例。
6.逐渐授权
领导要做到视能授权,在授权前就要对下级进行严格考核,全面了解下属成员的德才情况。但是当领导对下属的能力、特点等不完全了解,或者对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权力无先例可参考时,就可采取见机行事、逐步授权的方法。如先用“助理”、“代理”职务等非授权形式,试用一段时间,以便对下级继续深入考察。当下属适合授权的条件时,领导才授予他们必要的权力。领导这种稳妥的授权方法,并非要权责脱节,而最终是要使两者相吻合。
7.引导授权
领导在给下属授权时,不仅要充分肯定下属行使权力的优点或长处,以充分激发其积极性,而且也要指出他的缺点或问题,希望其在工作中克服和避免。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引导,防止其行为偏离部门工作目标。但这并不是横加干涉,而是支持下级工作,帮助解决问题,特别是在下属发生工作失误时,领导更应当善于引导,帮助其纠正失误,绝不能施加压力,或恶意苛求。当然,领导发现下属确实不能履行权力时,就要采取果断措施,或收回权力,或派人接管,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授权后还要有效控制
在充分授权之后,领导者想进行有效的控制,可采用如下几点技巧:
1.命令追踪
有些领导在授权之后,常常忘记自己发出的指令。对于已发出的命令进行追踪是确保命令顺利执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成功领导者经常采用的控制手段。
命令追踪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领导在发布授权指令后的一定时期,亲自观察命令执行的状况;
第二种:领导在发布授权指令的同时与下属商定,命令下达后,下属应当定期呈报命令执行状况的说明。
在进行命令追踪时,领导者必须首先明确,他追踪的目的在于:
(1)控制命令是否按原定的计划执行。
(2)考虑有无足以妨碍命令贯彻的意外情况出现。
(3)考核下属执行命令的效率。
(4)反思、检讨领导本人下达命令的技巧,以便下次改进命令下达的方式。
基于这样的目的,高明的领导者在命令追踪中,就不会像个“老讨厌鬼”一样只注意细节,他的目光会集中于:
(1)下属所履行任务的质与量
(2)工作进度
(3)工作态度
(4)下属是否有发挥创造性的余地
(5)命令是否是合适的,有无必要对命令本身作出修正,或下达命令取而代之
(6)下属是否确切地了解命令的含义,并按命令的精神完成任务
2.有效的反馈
有效的反馈需要把握如下要点:
(1)反馈应具体化而非一般化。
对下属一般化行为的笼统评价常常缺乏说服力,如果你确实要评价下属工作团队的工作态度,你应拿到考勤单,说明下属员工过于散漫,而且这种工作态度对工作业绩确实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2)反馈依赖数据说话
不要在“事实”上与下属发生争执,如果你认为工作进展“很糟糕”,而下属认为工作进展“还不太坏”,这将是最糟糕的事情。你要到财务部门、考勤部门、销售部门等地方获取能够用于证明工作进展情况的数据。
(3)反馈要针对事件而不是针对人
作为领导,当你发现你把一件重要的工作交给下属去负责,而他把事件弄得很糟糕时,你的气愤可想而知。但是,对于工作来说,责备人于事无补。何况应冷静地想一下,或许把全部过错归在下属头上并非完全地公平,或许事情还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就事件本身把你的不满告知下属,共同探讨补救的措施,这样做,更像一位高明冷静的领导的做事方式。
(4)把握反馈的良机
距离发现下属工作中的问题已经一个多星期了,领导这才把下属叫到办公室,告诉他自己的意见是什么,这显然并非完全合适,因为这时,下属已经着手进入工作的下一个阶段,他不得不退回来,对一个星期之前的工作进行改进,下属会感到厌烦,即使你的反馈是正确的,它被完全接纳的可能性却降低了。相反,如果你对下属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刚刚有所察觉,却尚未获取足够的信息证明这种察觉确有实据,这时急于反馈同样也是不明智的。反馈的最佳时机显然是这样一个时刻:你拥有充分理由证明你的观点、你足够冷静、下属正在思考这一问题,这时的反馈常常能取得最佳效果。
(5)反馈是确定的、清楚的、可被准确理解的
许多领导把反馈变成了抱怨,似乎缺乏一个主题,他的不满好像有很多,涉及到下属工作的许多方面,而每个方面又谈得很模糊,下属努力听清领导说的每一个词,却并不理解领导的确切意思。下属沮丧地走出领导的办公室时,他一点儿也不知道,有什么事情需要他去改进。
3.监督进度
授权使你的控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为授权,你对工作及局面的控制实际上是退后了,这反而使控制在授权中的地位得以凸显,你必须使自己的控制技巧更加的高明,才不至于使工作陷入失控状态;同时,因为授权,你得以从具体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腾出时间来,其中的一部分将被用来监督委派出去的工作,这几乎成为你对这些工作负责的惟一有效的形式。
一个有效的授权应是领导根据授权,对自己的控制技术作细致的挑选和改造,以适应授权这种特殊的管理形式。照搬一般性的控制技术,往往适得其反。
授权中的控制技术包含:
(1)监督工作进展,尽量避免干涉下属的具体工作。
(2)以适当的方式提醒或提出意见。
(3)确认绩效,兑现奖惩。对于出色的工作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对于不足提出意见。精神推动如果结合物质奖惩,效果会更好。
(4)全局统御。
如果通过授权的方式,在相对轻松的工作压力下,仍然握有部门全局的大权,不至于“大权旁落”,那么,授权无疑是一种令人满意的选择。而实际上,授权把领导们从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全局的问题,他们往往比事事躬亲时更能统御全局。
有效的全局统御会在三个层面上进行:
(1)对组织的控制--高明的领导常常采用纵向划线、横向划格的管理模式来实现组织控制。纵向划线即界定各部门对上、下的权限;横向划格即界定下级各部门之间的权限。这种界定的结果是:各部门在宏观上纳入自己的控制轨道,在整体规定的线路上按部运行,在微观上使他们在划出的方格内充分享受自己的权利,灵活有效地运转。使各部门处于自己指挥之中,不能成为指挥不动的独立王国。
(2)对工作控制--领导对工作的控制表现为静态和动态控制。静态控制是对工作目标、工作计划、规章制度的制定做到心中有数;动态控制是在工作过程中,为预防和纠正失误、偏差而采取的指挥、调整和协调手段。
(3)对员工的控制--领导们往往对控制“人”感到头疼,在对人的控制中,更显示出领导们“方法与艺术结合”的能力。除了选择好控制时机,最重要的是控制程度的把握。对员工的控制既要坚决果断,又要防止粗暴武断;既要讲求时效,又要防止操之过急;既要反应灵敏,又要防止“神经过敏”,高明的领导会懂得在“过”与“不及”之间寻找最恰当的点。
□掌握集权与分权的原则
集权是权力的上移,分权是权力的下移。无论是上移还是下移都要适度,绝对的、无限的上移就是家长制、专制和独裁;绝对的、无限的下移就是分散主义、极端民主化。所以集权要合理,分权要适度,不能过度,也不能不足。
领导既不能全权独揽、事必躬亲,又不能大权旁落、无所用心。如何才能不走这两个极端呢?那就是分散与集中要适度。即领导在权力分配时,既要保证各下级能有充分的权力,尽职尽责做好工作,又要保证自己在整体上的把握和宏观上的调控。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变化,领导活动也日趋复杂多变,领导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才能针对各种情况采取适度的分散和集中。
总之,科学分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多变性和创造性,甚至还具有时效性和区域性。同时,它也是领导在实施管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识、胆略、技术和创造性思维的总和,它是领导总体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标志。
1.层级幅度合理原则
任何一个领导的精力、体力、能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他能领导多少下属,是受有限的数目制约的。实际管理中的数目应当是多少呢?英国的管理学家厄威克认为不应超过五六人。
厄威克还指出:“一个人如果直接领导两个人共同工作,按排列组合计算,他就要协调处理六种关系;如果直接领导12个人共同工作,他需要协调处理的关系总数目将是24708个,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胜任的工作量。”一般来说有这样一个规律,即领导直接领导的下属数目若按算术级数增长,其需要协调处理的关系总和会按几何级数增长。
美国管理学家古利克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与厄威克不同,他采取较为灵活的态度,并没有对直属下级的人数加以硬性规定,而是试图确定一些影响最佳控制幅度的因素。一般说来,实际工作中影响有效管理幅度的因素很多。如果领导个人素质好、有参谋人员协助,下级领导能力强、经验多,且工作、规范、对直接领导的下级的考核制度、办法和控制手段比较健全等等,领导的管理幅度就大,在进行权力分配时就可以减少领导层次,并且同样能实现有效的领导;如果管理幅度小,领导在进行权力分配时就要通过增加领导层次来实现有效的领导。对于一定的组织和集体来说,领导层次的增加必然给部门管理带来难度,而层次太少,幅度就增大,会使主管无力全面顾及。所以,作为一个现代的领导,一方面要通过改变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来提高自己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主管在权力分配时,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等因素全面考虑,确立适度的层级与合理的幅度,以实施有效的领导和管理。
2.根据实际变通原则
领导在进行权力分配时,一定不要拘于成规,囿于定法,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原则,善于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分配方法与艺术。因为自古以来就是法由人定,凡事变则通,不变则困。古代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领导权力分配的基本方式不过数种,但相辅相成,变化万端。身为领导应灵活变通,当用则用,当变则变,或因时而用,或因事而变。
3.坚持用人不疑原则
领导进行权力分配时,会涉及到选人用人,它是影响领导权力分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古人云:“疑则勿任,任则勿疑。用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观事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对于领导,这不仅仅是个认识上的问题,更是要贯彻和遵循的原则。领导须兼有知人善任的本领和用人不疑的胆识。这样才能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并将所用之人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身边,成就共同的事业和目标。
4.掌握适当超脱原则
超脱指的是从具体工作中脱出身来,给自己多留一些休闲和思考的时间,让自己显得轻松一些和自由一些。
超脱艺术的运用要因“地”、因“形”、因“人”制宜。不同层次、不同工作属性、不同能力和经验的领导,超脱艺术运用的幅度是不相同的,要善于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现在工作岗位的超脱幅度。超脱不能走极端,不理“朝政”,怠于职守不是超脱;脱离基层、脱离群众也不是领导的超脱。但总的说来,高层主管超脱的幅度要大,主要精力应集中在研究大系统的长远发展战略上;低层(基层)主管超脱的幅度要小,主要精力应集中在协调关系,求得与大系统的同步发展上;中层主管超脱的幅度和主要精力运用可介乎两者之间。掌握适当超脱的艺术,每位主管则能张弛有序地做好管理工作。
5.权力责任平衡原则
这里所指的是领导要权责匹配,即有多大的权,就要负多大的责。在二战时,丘吉尔组织了一个五人战时内阁,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常出席”的人数就逐渐增加了,但是丘吉尔说:“如果我们不能打赢这场战争,应当被送到伦敦塔(中世纪英国监禁、处决囚犯的地方)斩首的,就只是我们五个人,除了战时内阁以外,谁都可以说:‘我不能对这件或那件事负责。’”
另外要明确的是,领导有什么样的权力就要负什么样的责任。
一般来讲,“议而不决”责任在负责决断的主管手中,因为只有他才有决断的权力。“议而不断”,不了解情况,说套话或照本宣科,提不出任何方案,或是只有一个无从选择的方案,责任在信息和咨询部门。“决而不行”或“行而不果”,前者是执行者的责任,后者则有两种情况:执行不力或决策失误。此外,还会发生其他意想不到的情况。但无论是哪种情况,责任都是清楚的。因此,所谓“集体领导就集体负责”是片面的,集体领导中,如果分工明确,又能分权分责,各人的责任是不同的。
但分权分责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如果把同一任务同时授给两个以上部门或下属,又没有明确分工,就会造成谁都可以管,谁都可以不管的情形,不利于任务的完成。当确实需要两个以上部门或下属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时,必须使后果和责任落在一个部门或一个人身上,让其中领受最高权力的那个人承担最后责任,这被称作不平行原则。
分工分权、分权分责是一个组织在运行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只有遵守这个规范,组织才能行而不乱,动而有序,才能保证组织结构始终处于合理和最佳状态,整个组织才能有所作为,实现整体功能的最大化,才能顺利实现其所规定的目标。总之,对领导来说,权力不应是“守财奴”手中的金钱,而应是实现团队目标的工具。只有“穷汉”才需要亲自操作属于自己的每一件工具,作为领导,应该找到合适的人,将权力这种“工具”放心地交给他们使用。从更高的现代领导艺术的要求来说,领导应让自己的每一位追随者都得到权力这种“工具”,也就是说,让每一位下属成员具备“自我领导”能力,这是提高团队领导力与竞争力的最佳途径。这就要求设定一个以团队共同利益为导向的目标,建立一种以“自我领导”为基础的团队核心文化,并通过学习,带出一支能“自我领导”的、具备超级行动能力的团队,以奔向一个能诠释团队共同愿望与梦想的远景。
□让员工对工作坚持到底
当下属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鞭策下属。
第二,引导下属坚持到底。
第三,协助下属完成工作。
1.鞭策下属
在交付工作给下属时,完成工作任务乃是第一个要求。这也是下属经过一番辛苦努力所获得的金钱都无法得到的宝贵经验。
在下属工作的过程中,宜伺机就工作内容与下属能力作适当的复核,暗示其正确的方向与方法。借此,可防止下属中途受到挫折或过分拖延时间。
为了让下属达到最终目的,必须教导下属主动自发地报告其工作进展。尤其是不能有效推动工作的下属,必须强制其定期报告,再视情况予以适当支援,以完成工作。
下属的工作如果陷入停顿,或是半途而废,往往与能力无关,极可能是心情不好或是士气低落引起的。在此时,充分运用赞赏、激励、暗示的做法,增加其自信,可使其有信心对工作再度展开挑战。
工作遇到障碍是无法避免的,唯有超越障碍才有可能成长。但是下属碰到严重困难无法超越时,领导者不妨代为除去障碍。这并非是保护下属,而是让下属享受完成工作的喜悦并增加自信心。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此乃一项培育下属的重要方法。
2.引导下属坚持到底
工作速度落后,效率不好的原因多半是一时不振。一时不振不仅是运动选手会发生的现象,更是经常袭击任何人的现象。
和经验与实绩等无关,任何人都可能陷入混乱。一时不振不仅左右本人的工作情绪与业绩,有时会严重影响整个企业发展。
发现下属一时不振,协助其克服萎靡状态,是领导者的重大任务之一。
当发现下属出现以下现象时,要特别留意。应注意追究原因,协助除去可能发生恶劣影响的因素,使其回归正常状态。
(1)头部僵直,回转迟钝。
(2)重复发生做事错误与健忘的情形。
(3)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4)没有积极精神,毫无生气。
(5)发呆、注意力不集中的时间增加。
(6)呈现性格分裂的现象。
至于协助解决的具体方法如下:
面谈。向下属说明其目前的情况,并听取其自觉症状、意见与感想。借助谈话,协助找出原因。
休息。暂时不交付太重的工作,给予一段时间休息,再让其重新接受挑战。
学习。在愉快的气氛中,重新施予基础的教育训练。
从一时不振中恢复时,下属在经历一时不振的痛苦与克服的过程中学会许多东西,同时确实往前迈出一步。领导者千万勿因员工的一时不振而视员工为病人,以致完全不交付员工工作。
3.协助下属完成工作
神经衰弱或是陷入严重的一时不振情况另当别论,在工作中有时会发生取消下属工作资格,转而由他人接替的情况。这多是由于交付的工作未能按照领导者所期待的那样完成。
“你已经尽了全力,但是似乎无论如何都无法完成工作。对你来说工作或许太重,还是由B来做吧。”
以组织整体来看,此种做法确实可以防止时间的浪费,但是,却让下属丧失了信心、丧失了工作热情。
在下属遇到挫折时,或许是因为领导者的指示与建议有不当之处。此时,必须再度深入考察下属本人以及周围情况,查出问题关键,讨论推动工作,超越障碍的方法。
可能的话,与下属一起讨论、商议,听听下属的说法,支持下属坚持到底,完成工作。
这绝非是对下属的无谓帮助,而是教导下属的一个方法。下属在此教诲下,可以累积难得的经验,并且能够领悟到工作的诀窍并增强坚持到底的决心,从而提高执行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