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员工才能管理好员工
有这样一个事故,某高级宾馆一位年轻的厨师因从厨房往家拿菜被人告发,宾馆后勤部门给这位平时非常勤奋的厨师降了一级工资,并给予警告处分。这位厨师什么都没说,还像往常一样勤奋地工作着。回家办事的厨师长归来后,听说了这件事立刻找到了后勤部经理。厨师长对后勤部经理说:“这位厨师往家拿菜和我打过招呼,他母亲患癌症多年,现在已到了晚期,他是独子,每天下班后都要到菜市场买菜,回家后照料母亲。前一段时间咱们宾馆顾客多,厨房的工作量非常大,厨师经常干到很晚才回家。所以,他没有时间买菜,他跟我说从厨房拿点菜回家,待到开工资时再把菜钱给补上,这是他自己记录的拿菜清单。”后勤部经理接过清单,只见上面记录得清清楚楚,什么时候拿的菜,菜的品种是什么,价值多少钱历历在目。后勤部经理看着这份清单感慨万分地说:“我对本部门的员工了解得太少了,这是我的失职啊!”当晚,后勤部经理和厨师长一起来到了这位年轻厨师的家,看望了他的母亲,并恢复了他的工资,也取消了给他的处分。
身为领导,你到底对自己的员工认识有多深?
即使是在同一工作单位相处五六年之久,有时也会突然发现竟然不晓得对方的真面目;尤其是自己的员工对他的工作有怎样的想法,或者他究竟想做些什么,这些恐怕你都不甚清楚吧!结婚很久的夫妻,有时也难免彼此不大了解,实在不是很意外的事。
作为一名领导,应时时刻刻不忘提醒自己对员工实际是“毫无所知”,怀有这种谦虚的态度,才能不忘处处观察自己员工的言行举止,这才是了解员工之最佳捷径。
人类有时对自己都无法了解,因此,对他人也常是虽然相处数年而依然陌生,也就是未能了解对方。假如能多了解对方一点的话,那就好办了。一个领导者,常为了不能知悉员工而伤透脑筋,有句话说:“士为知己者死”,不过要做到这种“知”的程度,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是在工作或人际关系上,你都可以被列入第一流的领导之中。
了解员工,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阶段的层次划分。
①假如你自认为已经了解员工一切的话,那你只是处在初步阶段而已。员工的出身、学历、经验、家庭环境以及背景、兴趣、专长等,对你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你连这些最起码的都不知道,那根本就不够资格当领导者。
不过,了解员工的真正意义并不在此,而是在于晓得员工的思想,以及其干劲、热诚、诚意、正义感等。领导者若能在这些方面与员工产生共鸣,员工就会感觉到:“他对我真够了解的,”只有达到这种地步,才能算是了解员工了。
②即使你已经到达第一阶段,充其量也只能说是了解了员工的一面而已。当手下的员工遭遇困难时,如果你能事先臆测他的行动,并且给予适时支援的话,这就是更深一层地了解了员工。
③第三阶段就是要知人善任,使员工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的潜力。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给他足以能考验其能力的艰巨工作,并且在其面临此种困境时,给予适当的指引,引导他如何起死回生,从而使他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自己,迅速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总而言之,领导与员工彼此之间要有所认识,在心灵上有相互间的沟通与默契,这一点尤为重要。
□让下属人尽其才
人尽其才是用人的最高境界。在这方面,古代先哲的信论对我们仍然很有借鉴意义。齐桓公称霸的时候,有一位功不可没的宰相管仲。管仲是个足智多谋的人,早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时候,他就提出了用人的若干准则,现在选取几则有现实意义、值得借鉴的介绍给大家。
1.不能委大任于气量狭小的下属
一般的人,难免都会嫉妒别人,这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表现,因为有时候这种嫉妒可以直接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所以不能说嫉妒就一定是消极的。但是如果嫉妒心太强了,就容易产生怨恨,觉得他人是自己前进的最大障碍,到了这种地步,往往就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来。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气量太小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好干将,因此不能对其委以重任。三国时的周瑜不能不说是一位帅才,可就是因为嫉妒心太强而栽了跟头。
2.有抱负的下属能帮你成就大事
所谓有抱负也就是目光相当长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有些人比较急功近利,往往只顾眼前利益,目光短浅,虽然有时表现得相当出色,但是却缺少一种对未来的把握和规划能力,做事只停留在现在的水平上。
如果领导者本身是目光远大的人,对自己的部门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并且需要助手,那么这种人倒是最佳选择,因为这类人最适合于被中层领导指挥,以发挥他的长处。
一个能共谋大事的合作者往往能在某些重大问题上提出卓有成效的见地,这样的人是领导者的“外脑”和“谋士”,而不仅仅是助手,如果领导者能充分利用这样的下属,那么对事业的发展无疑将如虎添翼。
3.可把重任交给勤于思考的下属
勤于思考的下属往往思维比较缜密,能居安思危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和结果,而且很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这种人往往也很有责任感,会自我反省,善于总结各种经验教训,他的工作一般是越做越好,因为他总能看到每一次工作中的不足,以便于日后改进。虽然有时候这类人会表现得优柔寡断,但这正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大可放心地把一些重任交给他。但需知道,这种人不擅冒险,没有闯劲,开拓性不足。
4.绝不可以重用偏激的下属
过犹不及,太过偏激的人往往缺乏理智,容易冲动,也就容易把事情搞砸。这正如太偏食的人过于挑嘴,身体就不会健康一样,思想如果过于偏激,就不会成大事。这种人总是使事情走向某一个极端,等到受阻或失败,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样永远也到达不了最佳状态。这正如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往往是瑰丽的,不断引发人们去追求,但如果缺少对现实的依据,理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5.不要轻易使用过于轻易许诺的下属
无论大事小事,一定存在着各种问题,做事情说到底也就是为了解决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一个人轻易就断定某件事没有任何问题,这至少表明他对这件事看得还不够深入。这种草率的作风是极不牢靠的一种表现。如果让他来做一些重大的事情,那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些失望的结果,所以这种人不可轻易相信他,否则上当的只能是你自己。
除非有十足的把握,否则一般人对任何事不可能轻易许诺,因为事情的发展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各种无法预料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所以一个负责任的人并不一定会常常许诺。还有,正是由于他的责任心,使他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考虑,他才不会轻易许诺,这样的人才是可靠的,不要因为他们没有承诺而不委以重任,只要给予充分的信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事情多半就会成功。
遇事轻易许诺的下属,随口就答应,表现得很自信,到头来却不能完成使命。而且这种人也常常为自己轻易打下的保票找出各种理由来推诿塞责,对于这种爱轻易许诺的下属,千万不可信任。
6.拘泥小节的下属尽量少委以重任
做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利益上有大也有小,要想取得一定的利益,必然要舍弃一部分小利,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些小节上争争吵吵,不愿放弃的话,那也就终难成就大业。就如做广告,很明显的一个事实,公司越大则广告也做得越大,现在很多跨国集团所创的世界名牌,都是长年累月广告效应的成果。有些品牌一年的广告费就高达几个亿,但是它们的利润却比这高出好多倍。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小节不拘得越多,所能获得的回报也就越多。
7.可将重担交给少言寡语的下属
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下属未必就是能担当大任的人,而且这种人通常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他们只能通过口头的表演来取悦于别人,抬高自己。
真正有能力的下属,只讲一些必要的言语,而且一开口就常常切中问题的要害,这种人往往谨慎小心,没有草率的作风,观察问题也比较深入细致,客观全面,做出的决定也实际可靠,获得的成果也就实实在在。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一个领导者应该注意一些少言寡语的人,因为他们的声音往往最有参考价值。切不可被一些天花乱坠的言语所迷惑,这也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鉴别力。
□能职匹配避免浪费
因事设人,从根本上讲是人、能、职实现匹配,从而避免领导用人中人才浪费或庸人执事。
1.授任必求其当
古人曰:“君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者乃治乱之原也。”由此而知,能当其任是任用人的重要原则,是因事择人的首要前提。而欲能当其位,首先要求授任必求其当。
“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此处所指之“当”讲的就是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用人必求适应。每件事都有不同,每个人又各有所长,任用人的要点,必须使人的长处适应事的需要,才能使事业得人。有一次,武则天问狄仁杰:“朕欲得一贤士,你看谁行呢?”狄仁杰说:“不知陛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武则天说:“朕欲用将相之才。”狄仁杰说:“荆州长史张柬之是天才,可以任用。”武则天于是任命张柬之担任洛州司马。过了几天,武则天又求贤,狄仁杰说:“臣已推荐张柬之,怎么还没有任用?”武则天说:“朕已经提拔他任洛州司马!”狄仁杰说:“臣向陛下推荐的是宰相之才,不是司马之才!”武则天于是又把张柬之提拔为侍郎。后来又任用作为宰相。就选贤而论,不能说武则天无任人唯贤之德,但是,就能当其位而言,武则天则无任人之明了。而恰恰在这点上,狄仁杰却有他高明之处,即宰相之才不可任为司马。
(2)“制器必用良工”。欲使能当其位,必用“精术”之人。因为,同为“胜任”,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完成任务”;而另一方面却是“卓有成效”,其中包含“很有创见”。人们所希望的当然是后一方面,而要实现此目的,非得“良工”不可,即非精于此道而具高超技能者不可。
要做到上述两个方面,必须要做好两项工作,即:职业分析和因岗选人。
所谓职业分析,是指对每一个职业所需要人的能力的种类、分量及其气质特点进行鉴别并做出明确的规定。人事心理学认为,不管哪一项工作,不仅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一般智力水平,而且还需要与该工作性质相符合的某些特殊能力。这些特殊能力,主要是指某些动作能力、语言能力、想像能力和判断能力等等。不同工作所需特殊能力不仅在种类上有差异,而且在分量上也不同。除此之外,一定工作还需要一定性格与气质的人来担当。比如,需要小心细致的工作,适合选用抑郁质或粘液质的人;需要广泛交往、活动性强的工作,适合选用多血质的人。职业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每一项工作需要能力的种类与水平,以及相应的性格和气质,以作因事择人的依据。
所谓因岗选人,是在职业分析或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各岗位人员的选聘标准,并以此挑选合适人才。选聘标准包括个人品质、专业水平、文化程度、性格、能力、经验、年龄、健康等方面。不同的岗位采取不同的任用形式,选任、委任、聘任或考任,从而选择出所需人员,以满足工作需要。
2.授任应避免“功能过剩”
能职匹配,一方面要考虑是否胜任其职,另一方面要防止“功能过剩”,即避免“大材小用”。因为,“大材小用”势必造成一个人能力的部分浪费;势必造成“高位”无才和“低位”人才堆积的情况;势必挫伤“大材小用”人员的积极性,使其“骑马找马”,另图高就,难安其心。
那么,如何避免功能过剩呢?
(1)任人标准不可贪求太高。任人标准假如超过实际需要定得太高,则必然使人望而止步,必然使人们对职业估价太高,这固然对一部分进取心、事业心较强的人是一种“带挑战性”的有趣工作,但是,如果就职后,发现其“轻而易举”,毫无进取可能,必然导致另图他就。比如,很多企业招聘时,列出了“本科毕业,英语六级以上……”等条件,实际上,不过是招个秘书。当然,我们并不反对严格用人标准,只是提醒领导者要考虑现有的客观条件和客观实际需要,否则必然会有违因事择人之初衷。
(2)任人标准不可过分武断,而应带有一定的“弹性”。因为,过分武断会使人增加压迫感,尤其是一些对自己能力估价不足的性格内向者,更是望而却步。正确的做法是把任人标准据事之所需,分为必要条件和参考条件两种:必要条件就是从事某种工作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参考条件即是有之更好,无之也可的条件。在备选人员较多的情况下,必要条件则可高一些;反之,则可低一些。不过,也必须以“胜任工作”为原则。
(3)取消一切不必要的标准。添加不必要的条件和标准,在客观上缩小了备选人员范围,增加任人的难度,实为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例如,要求一位市长精通农业耕作;要求一位经理熟悉文学创作;要求一位电工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则无必要。尽管要求市长精通耕作,经理熟悉文学,电工精于演讲其实也不是坏事,可是如果真的列在上一条,恐怕能胜任的人也就减少了。
有人说:“要想熟练地进行加法,同时必须精通乘法。”借此强调知识面放宽对胜任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否认,放宽知识面对于工作确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可是,进行加法,则未必一定要精通乘法,如果真的精通于乘法,那最好的办法是将其从“加法”岗位调至“乘法”岗位,否则,会有“大材小用”之虞。
3.用人应考虑负面条件
能职匹配,除要考虑其与事之间所需相适应的条件以外,还应考虑其负面条件。所谓负面条件,就是指与某种职业特点不相适应的条件,比如,某项工作中若附带不少额外的琐碎细节,就不能挑选一名很有创意的人;如果这件工作还必须长时间接听一些抱怨性质的电话,就不能挑选一个脾气火爆的人。
工作负面条件的产生,往往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例如,市长工作稍有失误,就容易遭受市民的指责甚至谩骂;一个物资分配计划员,常遇到贿赂的考验等。也有的是由他所扮演的角色冲突造成的。所谓角色,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中,处于某个特定的位置时某人所执行的职能。当一个人同时处在几个互不相容的地位时,或当一个角色面对几个互不相容的期望时,就产生了角色冲突。而当一个人担任某项工作职务以后,他在社会上就扮演了至少两个以上的角色。比如,一个地质勘探队员,同时又是一个孩子的爸爸、一个妻子的丈夫,这三个角色之间的冲突就暴露了地质勘探工作的负面条件,即长年在外而不能顾及对孩子的教育和对妻子的关爱。
不管哪项工作都有其负面条件,无一可免。对于行政领导工作,除了需要较强的组织能力、管理水平及联系人民群众的作风以外,也有其容易浮夸、易于腐败等负面特点;对于军事干部,既需要较强的指挥能力、果敢精神和刚勇之气以外,也有其伤亡可能性大、长年服役在外等负面特点;对于企业员工,既有技术要求高、业务能力强、责任感强以外,也有受机器“束缚”、听命于别人指挥等负面特点。所以,因事择人,假设把事情考虑得过分乐观,哪怕所择之人符合了事情的正面条件的要求,也有为负面条件所斥退的可能。
当然,工作本身就是调整用人的杠杆,对于一切不适应需要者,必然要求排斥调整,但是,也还是以事先考虑周到,正面和负面条件皆有所虑为好。
□让各种人才形成互补
在一个人才结构中,每个人才因素之间最好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包括才能互补、知识互补、性格互补、年龄互补和综合互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研究、攻关项目是需要体现多边互补原则的,这里既需要有知识互补,又需要有能力、年龄等方面的互补。这样的人才结构,在科学上常需“通才”领导,使每个人才因素各得其位,各展其能,从而和谐地组合在一个“大型乐队”之中。
近来国外的研究表明,一个经理班子中,最好有一个直觉型的人作为天才军师,有一个思考型的人设计和监督管理工作,有一个情感型的人提供联络和培养职员的责任感,并且最好还有一名冲动型的人实施某些临时性的任务。这种互补定律得到的结果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实现人才群体的最优化,用人时不能不明白此道理。
事实也反复证明了人才结构中的这种互补定律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产生十分巨大的互补效应。
综合互补的用人之道已经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了解了人才中的才能互补定律,才能更好地用人。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有着杰出的观察才能,经过日积月累,他得到了大量天文观察资料。尽管如此,他的学说仍然没有摆脱托勒密“地心说”的束缚。1600年,第谷请了一位助手,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开普勒虽然观察能力不及第谷,但他的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才能却非常突出。他们两人合作不久,第谷就去世了。在第谷丰富的观察资料的基础上,开普勒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大胆地提出了行星轨道为椭圆形的开普勒第一定律,接着又提出了第二定律(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和第三定律(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等于它与太阳距离的平方)。开普勒行星运行三大定律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它是第谷观察才能与开普勒理论、计算才能互补效应的结晶。
用人除了要了解人才的才能互补律、知识互补律外,还应了解人才中的个性互补律。无论在哪一个人才结构里,人才因素之间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每个因素的气质、性格都各有不同。例如,有的脾气急,有的脾气缓;有的做事细致、耐心;有的办事麻利、迅速。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工作产生积极作用。如果每个人才因素都是一种性格、一种气质,工作反而无法做好。例如,全是急性格的人在一起,就容易发生争吵、纠纷。这和物理学上的“同性相斥”现象极为相似。然而,个性互补,有利于把工作做好,中国女排的崛起就是鲜明的例子。原女排教练袁伟民是这样总结的:“一个队十几个队员应该有各自的个性,这个队打起比赛来才有声有色。如果把他们的棱角都磨光了,那这个队也就没有希望了。”这话讲得非常有道理。一般而论,人才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抹煞了他们的个性特征,就等于抹煞了人才,只有把他们组织在一个具有互补作用的人才结构中,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作用。
用人须知互补定律,不要忘了其中的年龄互补,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特长和短处,青年人有青年人的特长和短处,中年人有中年人的特长和短处。这不管从人的生理特点还是从成才因素来讲,大都如此。因此,一个好的人才结构,需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人才年龄结构,从而使得这个人才结构保持创造性活力。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取得政权后的用人方针就是“老少参用”。他是这样认为的:“十年之后,老者休致,而少者已熟于事。如此则人才不乏,而官吏使得人。”显然,朱元璋的这一用人方针是从执政人才的连续性、后继有人问题出发的。其实,它还有更高一层的理论意义,老少互补对做好工作,包括开拓思路、处事稳妥、提高效率等都意义深远。
曾经有五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力图解决超导微观理论的创立问题,却都未能如愿。而这项成果的最后夺魁者,竟然是巴丁、康柏和施里弗3人。他们3个人组成了一个具有互补作用的人才结构:巴丁老马识途,把握方向;康柏年富力强,思维敏捷;施里弗善于创新,方法灵活。这也是一个多边综合、多边互补的典型。
综合互补的用人之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规模越大,越需要在其人才结构中体现这一原则。
□唤醒身边“沉睡着”的人
许多企业领导者对别处的人才十分留意,也十分重用。但是却对自己企业内的人才认识不足。这样的领导可以说也是犯了不能知己的错误。在这一方面,日本企业就十分重视,他们采用的在企业内招贤的办法就使企业内部自己挖掘出一批天才。
唤醒“沉睡着”的人是日本企业家用人的又一高招。许多大企业着重在本企业内部公开招考,求人层次广泛。如以“你就是总经理”为广告标题,在企业内部公开征求新事业发展方案。凡经审核,被认为可行的,以公司出资百分之九十,原提案人出资百分之十的方式成立新公司,原提案人成为新公司的总经理。事实证明,这类新公司有效地振作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另外,建立向“专制挑战”的制度,想调换部门的员工可以直接向人事部经理提出申请,审核确定之后即可走马上任。实践证明,这些员工由于是自动请调,能力得以发挥,热情得到充分肯定,企业受益匪浅。
其实,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一个领导者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人才、利用人才、开发好人力资源,关键是立足于企业内部发掘,决不能使身边的人才闲置却常叹人才难求,浪费过多的人力和财力去“招聘”。在用人时,应明确不是为了克服人的弱点而是为了发挥人的长处。眼睛老是盯着下属的缺点,而忽视了他们身上最闪亮的光点,没有给他们创造应有的条件,他们的潜力必然得不到发挥。
一个领导者如果只注意一个人的短处,而不是长处,同样也就只是设法去克服缺点,而不是设法使其所长变得有效,那么,他本身就是一个弱者。他的这一做法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发现人之所长,利用人之所长,这是完全合乎人之常理的。事实上所有关于“完人”、“成熟个性”的说法,都是忽视了人的最特殊的天赋秉性:竭尽所能于某项活动、某个专业、某一项成就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忽视了人的卓越性。因为人的卓越性只能表现在某一领域中,至多也只能在极少几个领域中取得成就。
一个人可能有多方面的兴趣,但我们通常所说的那种多才多艺的天才,即在许多方面都有突出成就的人,至今还未发现。伦纳德·达·芬奇算是多才多艺的了,但他也只在绘画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如果歌德的诗没有流传下来,那我们只知道他不过在光学和哲学方面有所成就,他也就不可能在最著名的百科全书上留下大名。伟大的人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因此,领导者如不能发掘人的长处,用人如果仅从人的缺点、弱点着眼,即使不能说成是对人力资源的滥用,至少可以说是对人力的错用和浪费。可见一个领导者同时又是一个“伯乐”,应当重视和发掘下属的潜力。
□按特长任用人才
扬长避短用人方略的运用,重点在于充分扬长。虽然扬长与避短是用人过程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但其中扬长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方面。因为人的长处决定着他的价值,能够支配构成人的价值的其他因素。扬长不仅可以避短、抑短、补短,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扬长能够强化人的才干和能力,使人的才干和能力朝着用人目的所需要的方向不断地成长和发展。
1.按特长领域区别任用
主观和客观的局限性,决定了任何人只能了解、熟悉和精通某一领域的知识或技能,因此人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特长具有明显的领域性特征。一个人不管他在知识和技能上表现得多么突出,成长得多么卓越,也只能在他所适应的领域具备特长,一旦离开他适应的领域,这些知识或技能上的特长就可能不会显示出优势,进而失去特长的意义。
用人必须根据人的特长领域性,坚持区别对待、因人而用的法则。用人时应该注意先要了解和弄清楚使用对象的特长是什么,这种特长适用于哪个领域,按照人的特长派用场,使工作领域与人的特长对口。工作领域和人的特长二者中,应把考虑的重点放在人的特长这一方,要因人而用,不要削足适履,人为地强求人家改变或放弃特长去勉强适应工作。
善于用人的领导,总是针对人的领域特长安排适宜的工作,分派合适的任务,以发挥人的特长优势。
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从浙东得到“四贤”,他根据他们各自术业的专攻,予以不同使用。刘基善谋,让他留在身边,参与军国大事;宋濂长于写文章,便叫他搞文化;叶琛和章溢有政治才干,派他俩去治民抚镇。
拿破仑也很注意按人的特长去用人,他组成的政府,立法、财政、内政大臣都是学有专长的著名学者。按照特长领域性去用人,常常会收到最佳的用人效果。
2.按特长的变化而用
人的特长虽然只适用于一定的领域,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特长还具有转移性,可以从这一领域向另一领域发展,发展的结果往往是新领域特长超过原领域特长。这种特长转移性现象在人类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可以找出许多例子,如新闻记者休斯发明电炉,兽医邓洛普发明轮船,画家莫尔斯发明电报,软木塞的经销商人吉勒特发明安全刮脸刀,记账员伊斯钓发明新的照相技术等。
这些特长转移的人,往往是难得的优秀人才。他们之所以发生特长转移是因为创造性思维活跃,敢于冲破习惯的束缚,善于进行创新活动,具有一般人所不及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发现人的特长转移之后,用人者要及时调整对人的使用,要尽可能地把他们安排到适合新特长发挥的工作领域,为保护新特长的发展、促进新特长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把握最佳状态,用得其时
人的特长随着人年龄的变化、精力的变化有可能增长,也有可能衰退。这种特长的增长或衰退就是特长的衰变性。它的变化轨迹呈曲线,一般是开始向上增长,当增长到峰值期的时候,特长便不再增长,保持一个阶段之后,就会向下递减。
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各自的特长衰变速度有快有慢,衰退期的到来有早有晚,特长峰值期的持续时间有长有短。
了解了人的特长的衰变性,用人就要讲究用得其时,要在人的特长上升增长阶段和峰值期予以重用,以便充分让他们的特长发挥作用,不要等进入衰退期了再用。到了那时,人的特长发展阶段和高峰保持阶段已过,再用就很难起到扬长的作用了。
4.善于开发、挖掘和培养人的特长
人的特长具有用进废退的性质,特长越是用它,越能发展,越能增进它的优势。相反,如果不用它,废置一边,那它得不到增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退化萎缩。
用人应懂得用进废退的道理,要善于在使用中开发人的特长、挖掘人的特长,促进人的特长发展。通过使用,在实践中培植人的特长,养育人的特长,开发人的特长。发现和看到人的特长而不使用,不仅是最大的人才浪费,而且也是对人才的一种可怕的压抑。
5.强中自有强中手
一个人的长处是相对其他人来说的,是通过比较才被人承认的。说某人在某方面优异、能干只是说相对地比他人表现得更好些,更突出些,并不能就此把某人的长处看作某一方面最完美、某一领域最穷尽的事物。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就说明了特长相对性的道理。
认识了人的特长的相对性之后,在挑选任用对象时领导就要坚持择优原则,做到以特长取人,谁的特长突出,谁的才干最好,谁的能力最强,就任用谁。
□活用员工的短处
人们的短处和长处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许多短处之中蕴藏着长处。有的人性格倔强,固执己见,但他同时必然颇有主见,不会随波逐流,轻易附和别人意见;有的人办事缓慢,手里不出活,但他同时往往有条有理,踏实细致;有的人性格不合群,经常我行我素,但他很可能有诸多奇思妙想,富有创新精神。
因此,在用人问题上不能机械从事,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人的长和短,要根据工作需要和被用人才的素质,取其之所长,避其之所短。一个善于用人的领导者,首先在于他能够根据每个人的才能和长处,把他们放在最能发挥其长处的岗位上,并着意为他们提供能够发挥才能的各种条件。
听说有这样一位领导,他让爱吹毛求疵的人去当产品质量管理员,让谨小慎微的人去做安全生产监督员,让一些喜欢斤斤计较的人去参加财务管理,让爱道听途说,传播小道消息的人去当信息员,让性情急躁,争强好胜的人去当青年突击队长……结果,这个企业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家各尽其力,工厂效益倍增。
然而,假若人的短处足以抑制其长处的发挥,或与他本人工作的特殊要求尖锐冲突,那就应及时做出适当的组织调整。这也就是“避短”之意。如果反过来,弃长用短,非请张飞来运筹帷幄,非要诸葛孔明去冲锋陷阵,那么他们也只能写下平庸和失败的记录。正如古人所言:“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要善于取长补短,把各种不同类型的专才或偏才组织成互补结构,任何人才,只有在集体中各显其长,互补其短,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通常人才类型当中,有高瞻远瞩、多谋善断、具有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称为指挥人才;有的善解人意、忠诚积极、埋头若干、任劳任怨,称为执行人才;有的公道正派、铁面无私、熟悉业务、联系群众,称为监督人才;还有的思想活跃、知识广博、综合分析力强、敢于坚持真理,称为参谋人才,等等。这些人,如果一个个孤立起来看,几乎都是“偏才”,但一经合理组合,各展所长,就成了“全才”。列宁说得好,“组织能使力量增加十倍。”
一般地说,人的短处属于应克服之列,不值得加以肯定,更谈不上“用”的问题。但是,人的长处与短处是相比较而言的,因而具有相对性,有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其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具体表现为质、量的相对性和时、空的相对性。在此地这项工作中表现为长处的东西,在彼地那项工作中可能表现为短处;过去认为是长处的东西,现在却认为是短处;现在的短处也可能在将来被认为是长处;同一个人身上的某种素质,某甲认为是长处,某乙却认为是短处;有些长处之中可能同时潜藏着短处;有些短处之中也可能同时包含着长处。
清代有位将军叫杨时斋,他认为军营中无无用之人,聋子,可安排在左右当侍者,可避免泄露重要军事机密;哑巴,可派他传递密信,一旦被敌人抓住,除了搜去密信,也问不出更多的东西;瘸子,宜命令他去守护炮台,可使他坚守阵地,很难弃阵而逃;瞎子,听觉特别好,可命他战前伏在阵前听敌军的动静,担负侦察任务。杨时斋的观点固然有夸张之嫌,但确实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的短处之中肯定蕴藏着可用之长处。
□巧妙利用“刺头”
在一个企业中,总有这样的人物:他们极其聪明,好动,有着鲜明的个性,不愿拘泥于形式,在奇思妙想方面有尚佳表现,而且在企业中“兴风作浪”更有一套。
你也许会称他们为企业中的最不安定分子,是企业中违反纪律,煽动狂热情绪的倡导者,他们被经理统称为“刺头”。
由于他们的一些想法太离谱,工作的不安分守己,甚至公然煽风点火使员工与你作对,你往往对他们是恨之切切,但又可惜他这块材料。
其实企业中的“刺头”与那些业余“人事秘书”相比,他们应该算作企业中的积极力量,能为人际的真正和谐创造良好的氛围。
你不妨与他们和平相处,有效利用他们个性的特点,为企业人际和谐的达成,自由创新氛围的形成发挥作用。
由于“刺头”开朗、个性好动,所以他们都有着很好的人缘,而且那天赋的“煽风点火”的本领使他很善于集结群众,如果不看其他方面,单就发动人员、组织活动而谈,他们也许比你更适合当领导。企业人际的和谐需要人们在一次次的集体合作、活动的氛围中逐渐培养而成,“刺头”似乎成了这些活动的最好组织者。
你应该给他们充分施展“个人能力”的空间,把他们从不习惯的工作方式中解放出来,帮助你策划企业的集体活动,并且委之以大权,充分利用他们的才能。
“刺头”的奇思妙想有时看起来是太离谱,但这种创新的精神应当值得你大力提倡。
企业的活力,需要每个成员的创造性的活动,“刺头”在这里可算是“无冕的急先锋了”。他们为企业引入了活跃的思维空气与自由论谈的绝妙气氛,为企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你千万别与“刺头”对立起来,聪明的经理会因势利导让他们在企业中上窜下跳,充当活跃气氛的角色。
“刺头”是绝不会拘泥于形式的。这也许正是你所担心的,这就意味着企业中的纪律、本本、框框、杠杠对他们毫无作用,企业会不会因为他们而乱成一团糟?
其实这正是你的多虑,也正是你把员工没有当成成年人的具体表现。
公司企业中的那些条框恐怕连你自己都很少过目吧。或许你至今都不记得总则的第一个字,随着企业的发展,你也许会注意到那些条框最终是流于形式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反而还限制了人们创造才能的发挥。“刺头”的出现,正是为企业破除旧有观念,建立新秩序配备了人选,你只要合理利用他们的长处,企业的人际关系必然会呈现出一个自由、开放、和谐、团结的良好气象。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人们在用人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准则:对所用的人,要给予充分信任。信任,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是对人才的极大褒奖和安慰。它可以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使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用人不能三心二意,如果用人多疑,则“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有人向唐太宗告发魏征结党营私,太宗就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查办。几天后,魏征朝见太宗时说,您应当知道,国家的命运与你我是联系在一起的,您把相位交给我,是相信我会诚心诚意地治国,如果我们之间心存疑忌,那么,我们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太宗醒悟,承认了错误。魏征强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相互信任,才能使国家得到大治。管仲为齐桓公治理齐国以成霸业,就在于用而有信。
用人,信任人,就可以使被用人者与用人者把心思和力量共聚于一个焦点,共同创造伟业,取得胜利和成功,这种事例在我国不胜枚举。
楚汉战争中,陈平在项羽手下不仅得不到重用,而且还险遭不测。陈平归汉后,他受到了刘邦的信任和重用。周勃、灌婴等人曾在刘邦面前诋毁陈平,说陈平是反叛的乱臣。刘邦听后,询问陈平为何先后离开魏王和霸王而投奔自己。陈平说,项羽用人而不信任人,他所选用的人,不是项氏家族就是妻室家人,你即使是奇才,他也会怀疑你。我听说汉王善于用人,所以才来投奔。刘邦听后,遂向陈平道歉,并给予丰厚的赏赐,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所有的将领。西汉的建立,陈平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治国的奇才。正是因为刘邦充分信任人才,并用人不疑,才得人得天下;项羽为人猜忌多疑,便失人失天下。这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我们的企业领导对于下属,既想利用他的才能,又对他放不下心,总认为人家与你离心离德,这是领导者用人之大忌。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前领导松下幸之助说过:“用人的关键在于信赖,如果对同僚处处设防、半信半疑,则将会阻碍事业的发展。”他认为,要得心应手地用人,就必须信任到底,委以全权。
用人不疑,是一条重要的用人原则,要真正做到,确实很难,但并非无章可循。
1.要对所用的成员以诚相见
对于人才一旦委以重任,就要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形成上下“协力同心”的大好局面,才能使得人才忠心不渝地献身事业;切忌对员工怀有戒意,妄自猜疑。
明末亡国之君朱由检(崇祯)用人猜忌多疑,结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明代著名将领袁崇焕,文武双全,带兵屡破清兵。努尔哈赤在他的炮火之下曾受重创。朱由检未称帝前就知袁崇焕战功卓著,才能杰出;称帝后便下诏任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并赐上方宝剑,委以重任,镇守边关。但是,朱由检用人猜忌重重,派人暗中监视袁崇焕。当后金统帅皇太极率兵取道蒙古,向北京方向扑来时,袁崇焕急忙督师回援,想先敌于北京城下,保护京师,并亲自率军抵广渠门。朱由检却疑忌崇焕反叛,不允许他率军入城休息。崇焕只得身先士卒与来犯之敌展开激烈战斗。正在这时,朝中嫉贤妒能之人散布的流言四起:有的诬崇焕拥兵纵敌,有的诬崇焕引敌胁和。朱由检在疑忌中听了流言与密告,将崇焕逮捕入狱。阉党余孽趁机起哄,诬害袁崇焕。朱由检不问是非,终将袁崇焕以谋叛罪处死。朱由检为人猜忌多疑,且武断专横,未经调查便冤杀崇焕,这实是自毁长城。无怪乎后人在总结明朝灭亡原因时说:自从崇焕死后,边境的战乱就没有停息过,再也没有杰出的人才能阻止清兵侵犯,明代的亡国与朱由检用人多疑关系极大。
2.要给受挫者成功的机会
任何人的经历,都不会一帆风顺,常胜将军是不多见的。人在孩提时学走路摔跤,在学游泳时喝几口水,都是常事。所以,受任者任务完成得不好,或出现失误,领导一定不要大惊小怪。只要帮助他正确对待,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下属必然产生有负领导重托的自责感和将功补过的决心,势必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受挫者受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客观的,还有领导决策指挥的原因等。如果一出现失误,领导对受挫者只是一味地指责、训斥,定会伤害了员工的心,甚至使其产生叛逆心理。
春秋时期,秦穆公派大将孟明率军远袭郑国,在晴山处被晋军击败。按常规,丧师辱国,轻则受罚,重则斩首。而秦穆公却身穿白装,亲自到城外迎接孟明等三位败将,当着军队的面失声痛哭,并安慰孟明等人说,这一次出兵失败是我决策的错误,你们没有罪,请别介意。同时,仍把指挥全国军队的权力交给孟明。从而换来了孟明等发誓报此知遇之恩,勤奋练兵四年后,大败晋军,使秦国威振天下。
所以说,领导对于失败者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先弄清失败的原因,再看他受挫后的态度,是心灰意冷还是重整旗鼓,是怨天尤人还是引咎自责,是满不在乎还是羞愧难当,再根据其反应对症下药。
3.要不为俗议所左右
领导与下属都生活在尘世中间,世俗之众对人皆免不了说长道短。为总经理所任用的人自然是被议论的对象。有的出于妒嫉心理或出于自身利害,散布流言蜚语,甚至无中生有、恶意中伤。这时如果领导头脑不清醒,就会为俗议和谗言所左右,对所信任的人生疑。所以,领导必须对世俗偏见、流言保持高度警惕,不受其影响和左右。这样,才能对所用之人坚信不疑。
最后,用人要有广阔的胸怀。有的领导者,只允许手下的人能力、知识、才华低于自己,功劳小于自己。此时,他可以信你、用你;如果你的才华、能力高于他,他就会疑神疑鬼。“功高震主,才高招忌”,正是对此种情况的高度概括。袁绍杀田丰,曹操杀杨修,无不是心胸狭隘所致。它告诫人们:领导者必须气度恢弘,才能做到信人不贰,始终不渝,用好那些超过自己的人。否则,手下人就会聪明不可用尽,才能不可使尽,见好即收,略显而止,甚至激流勇退。这样,只能浪费人才的效能,影响事业的发展。
□谁出色就提拔谁
领导在招考员工的时候,要严格遵守“实践经验第一”的原则,一个人的学历再高,一旦进了公司,也必须先做副科长,像预备官一样,看他是否做得好,是否有责任心,是否能胜任。如果这些最基本的条件都具备,那么就放手让他去发挥自己的才干。这样由基层磨炼出来的员工,素质较高。看员工,首先要看人家的长处,用人所长,同时也要耐心地去训练、教育与培养,使之都能胜任本员工作。
任何一名员工初来公司后,都必须从基层做起,提拔干部,特别强调的是要从本公司的人员中物色,隔几个月领导就应对员工进行一次考核,然后根据考核结果决定晋升人员,哪怕是最普通、最无背景的小科员,只要有能力,有本事,考核及格,也能得到提拔。所有这些做法,都会极大地激励员工,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都能出色地完成公司交给的各项任务。
韩国企业家李秉〖FJF〗NF627〖FJJ〗从1938年3月1日艰苦创业筹办三星财团的前身三星商会起,在近70年的经营企业生涯中,历尽艰难险阻,把“三星”从一个小本经营的贸易商行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4个大企业的世界性大财团,而且还创办经营了许多文化事业,为“三星”和韩国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丰富的经营思想。同时,他在创办和经营企业以及文化事业的过程中,还总结积累了以“事业报国”、“人才第一”、“合理追求”为核心内容的宝贵经营管理经验。每一个领导在决定提升员工时,都要做是否该“提拔,再提拔”的周详考虑,以确保人选的合适,这样做不但利于鼓励他们,更是为了讲原则而不滥用领导大权。
三星财团一个会长在回忆他的一段往事时说:“还是在我担任第一毛织总务部长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接到一个任职令,让我到新世界百货店去当领导,实际上,那时我还是个连在新世界百货店卖东西的经验都没有的从山沟里出来的人,并且又是在百货店处于经营情况不好、经营出现赤字和发生事故的时候。”李秉〖FJF〗NF627〖FJJ〗为什么任命这样一个对百货店经营毫无经验的人去做负责人呢?这其实是他的一种独特的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方法。只要是他看准了的人,就大胆提拔任用,如果提拔以后,还有潜力,就继续提拔,给有才能的人提供最大限度发挥潜能的机会。这个新世界百货店的经理虽然只是个既无技术又无资历来自乡下的普通人,但是,由于他能力强,被看中,所以受到重用。他进厂才两年就被任用为第一毛织的一个厂的厂长,不久又被接连提拔为总务部长、新世界百货店经理、社长等职。在三星,像他那样被提拔、再提拔担任重要职务的事例是很多的。
当然,李秉〖FJF〗NF627〖FJJ〗并不是把人才提拔出来,全权委任工作以后就不管了,而且把人才放到新的岗位上继续培养,关心和支持他的工作,满足他的要求,为他创造各种条件,更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才能。李秉〖FJF〗NF627〖FJJ〗一贯坚持的用人之道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只要是他信任并交给工作的人,就予以充分的信任,使其有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