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二、周代黄河流域的蚕业
 


二、周代黄河流域的蚕业

 

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所以我们先来谈谈这一地区的蚕业历史。《诗经》是西周到春秋中叶以前的诗歌总集。从《诗经》中可以看到黄河中下游各地都有用蚕桑丝织为题材的诗篇。例如《豳〔bīn宾〕风·七月》中有一段:

春日载阳,                  〔译文〕春天里好太阳,

有鸣仓庚。                    黄莺儿在歌唱。

女执懿筐,                    姑娘们拿起高筐筐,

遵彼微行,                    走在小路上,

爰求柔桑。                    去采肥嫩的桑。

这是描写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暮春季节,农村姑娘们为采桑养蚕而忙碌的诗句。

又如《大雅·瞻印》说:“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妇女们既不担负劳役,怎能不从事蚕织?”可见当时养蚕缫织是妇女的主要工作。

再如《卫风·氓》中的一段:

氓之蚩蚩,                  〔译文〕那个笑咪咪的汉子,

抱布贸丝。                    抱着麻布来换生丝。

匪来贸丝,                    哪里是真的来换丝,

来即我谋。                    悄悄儿求我成好事。

这首诗告诉我们,远在周代,生丝和丝织品已在市场上物物交换。

西周到春秋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既然歌咏蚕桑缫织,说明当时蚕桑缫织确已比较普遍了。

在黄河中下游各地中,又以山东的蚕桑业最为发达。山东在周代是齐、鲁两国的封地,所以我们现在还把“齐”、“鲁”两字作为山东的简称。古代有不少齐、鲁的故事同蚕桑有关。

《谷粱》中记载:齐国桓公十四年:“王后亲蚕,以共祭服。”所谓“王后亲蚕”,就是在育蚕的季节里,王后率领一批贵妇们,用一定的仪式去喂一下蚕儿。这是宫廷中举行的一种典礼,其目的,无非表示统治者对蚕桑生产的重视。以后历代王朝也常玩这一套,史书中不乏记载,而以《谷粱》的这条记载为最早。桓公是齐国的国君。《谷粱》中特别记上“王后亲蚕”这一笔,说明齐国统治者很重视蚕桑。

管仲是齐国的相。据《管子》的记载,管仲曾建议:百姓中有熟悉蚕桑技术,能防治蚕病的人,政府应该采纳他们的意见,并给予黄金和粮食等实物奖赏,而且予以免除兵役的优待。管仲如此重视蚕病防治,反映蚕桑已是齐国很重要的生产事业。

《左传》里还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晋国的公子重耳,由于家庭纠纷,长期流亡国外,后来逃到齐国。齐桓公待他很好,还把自己同族的一个女子姜氏嫁给了他。这样一来,重耳再也不作积极打算,只想长期呆在齐国过安乐日子了。可是跟随重耳一道从晋国逃来的人,认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有一天,他们在桑林中密谋如何促使重耳早日返回晋国。这时,姜氏的女奴正在桑树上采收桑叶,重耳随从们的密谋全被她听到了。女奴回家后便把此事告诉了姜氏。谁知姜氏也不赞成丈夫无所作为,为了防止泄密,她竟把女奴杀了,并设法帮助重耳离开了齐国。重耳便是后来晋国的国君晋文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齐国大贵族家中栽有大片桑林,栽桑养蚕是奴隶们的一项重要生产劳动。

古书中还有不少齐、鲁两国同蚕桑有关的故事,据此可以推测,春秋战国时代山东的蚕业相当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