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 |
八、明清的宫殿、民居和园林 | |
八、明清的宫殿、民居和园林
我国的建筑发展到明清时期,在官式建筑方面已经高度标准化和定型化。清朝政府于公元1733年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又进一步加以制度化。它规定把所有官式建筑物分成二十七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房屋的大小、尺寸、比例和构件都固定不变。这种做法在施工中固然方便,但却缺乏灵活性。但聪明的建筑匠师们利用这种成熟的和定型的做法,妥善而巧妙地完成了明清皇宫、坛庙和园囿的建筑设计,遗留下来的像北京故宫、天坛和颐和园等一系列优秀的建筑群。 明清在建造北京皇宫的过程中,曾经从全国各地征调了成千上万的匠师。如明代江苏吴县的木工蒯祥,就曾精确地设计了宫中的楼阁台榭和回廊的布局,博得了“蒯鲁班”的称号。江苏武进县的石工陆祥和松江县的木工杨青也对故宫的建筑作出了贡献。在清代设计宫殿的著名匠师中,则以号称“样式雷”的雷发达一家最为有名。雷家曾在清代工部衙门的“样房”里世代任职达二百年之久。雷家所制的“烫样”模型,设计得非常准确精密,被认为是清代最杰出的世袭建筑师。 由明清杰出工匠们建造的北京故宫,集中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也是我国宫殿建筑物中总结性的杰作。它占地达七十二万多平方米(合1087市亩),其中建筑面积约十五万平方米,拥有大小殿堂宫室计九千多间。前部以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为中心,左右配以文华和武英二殿,作为皇帝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后部有乾清、坤宁二宫和交泰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还有东、西六宫是皇后和贵妃们的住所。目前,这座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珍贵的宫殿建筑,正由我国最大的历史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精心管理,并向国内外观众开放。 明清的民间建筑从总的发展方向来看,也趋于标准化和定型化。但由于受到的约束较官式建筑为小,再加上地区、民族、阶级和贫富的不同,表现在具体建筑物上的差别也比较大。这就意味着民间匠师们在设计施工中享有较大的自由和灵活性,使此期民间建筑的地方特色更为显著。 早在明代中期,江浙一带民间的木构建筑就有了规范化的专书《鲁班经》,它是以堂屋为中心来规定其他房间尺寸的。流行于北方黄土高原的窑洞住宅,到明清时期也有了发展,从布局到结构都作了改进。当时福建的土造楼房,用一米多厚的夯土墙承重,可以建成高达四、五米的楼房。各地区、各民族的建筑装饰艺术也比官式的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变化。 在明清时期,四合院式的住宅在我国北方更为流行。这种住宅的特点是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安排房屋和院落。通常是把南向的房屋称作“正房”或“上房”,北向的房屋称作“倒座”,东西两侧的房屋称作“厢房”。其中正房供长辈居住,厢房供晚辈居住,倒座则用作客房或仆役的住室,另有耳房和小院作为厨房和杂屋等。院子的四周都有封闭式的围墙,所有门窗均朝向院子,以保持安全和宁静。大门多开在南面围墙的东部,大门内有迎面的影壁(又名照壁),使外人看不到院内的动静。大门和二门之间称为“前院”或“外院”,前院的南侧有一排“倒座”。二门又名“垂花门”,常有比较华丽的装饰。二门内称为“内院”、“正院”或“里院”,是四合院的中心部分。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常用走廊连接,庭院里多栽有花卉树木。比较大型的住宅则由几个四合院组成,并在左右或后部再营建花园。 四合院的屋顶式样以硬山式的居多,次要的房屋才用平顶。一般居民住宅的屋瓦和墙面多使用灰青色,比较讲究的住宅才在大门、二门、走廊和主要住房略施彩色。至于琉璃瓦、朱红门墙和金色的装饰,则只有贵族府第才许使用。一般四合院房屋内外的地面多铺以方砖,室内可按照生活的需要,用格扇和博古架(饰有古代文物图案木板架)隔成若干空间,上部再安装纸糊的顶棚。由于北方气候寒冷,所以屋顶和墙壁部比较厚实,室内还设有暖坑。 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千百年来一直广泛流行着窑洞住宅。到明清时期,在结构上也有了发展。可分作“靠崖式窑院”和“天井式窑院”两种类型。靠崖式窑院是在天然崖壁内开凿窑洞,较为讲究的还在窑洞里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黄土崩坍。有的还在窑洞外加砌砖墙,以保护崖面。规模略大的窑院,则在崖外再建房屋,并围以土墙,组成较大的院落。“天井式窑院”或称“地坑式窑院”,是在平坦的“原”(黄土岗地)上,开凿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再沿着坑壁开凿窑洞。这种窑洞多以各种形式的阶道通到地面上,或掘隧道与附近的天然崖面相通,成为连接外部的地下通道。这些窑洞的形式,一直到今天还流行于我国的黄河中上游地区。 在长江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所以屋顶的结构和墙壁都较单薄。较大的厅堂内部则常用屏门、隔扇等分成小间,其中分作前后两部分的厅堂称作“鸳鸯厅”。在色彩上一般喜用白墙和灰瓦,露出于室外的木构部分则常刷成深色,如黑色、褐色或墨绿色等。 又如居住在西南各省和台湾、海南岛等亚热带地区的少数民族住宅。由于这些地区气候炎热,并且多雨潮湿,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使用下部架空的“干栏式”住宅。这种住宅既便于通风和采光,又可防范野兽或盗贼的侵犯。像云南傣族的住宅,平面多作横长形,有的是木结构,有的是竹结构。下层多用作饲养家畜,或作堆放杂物和碾米之用,楼梯有的设在室内,有的设在室外。上层的前部有晒台和长廊,后部就是堂屋和卧室。有的干栏式住宅可以高至三层,并利用屋顶作成阁楼。 我国的园林艺术有着三千年左右的悠久传统,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成熟,并且出现了总结造园经验的专书。例如江苏吴江人计成,他是明末江南的著名造园匠师。他一生贫困,终年为富商豪绅和显宦造园。他在崇祯四年(1631年)写成的《园冶》一书,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这部书曾被日本园林学界推崇为世界造园学的最早名著。 在明末清初时期,江南的商品经济更为发达,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若干因素。当时不少城市兴盛繁荣,一些富商大贾纷纷兴造园林来作为一种享受。特别是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常熟、松江和嘉兴等地,私家的园林分布最多,计成的《园
冶》一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在《园冶》中,特别讲究堆砌假山的技术和借景的重要性。如在“选石”一卷中,他认为苏州洞庭西山的太湖石最佳,其余有江苏宜兴石、昆山石、镇江岘山石、六合灵岩石、南京龙潭石和青龙山石、安徽灵壁石、巢湖石、宁国宣石、九江湖口石和广东英德石等。清朝初年扬州的名画家石涛和尚又是叠石作山的高手。他利用扬州盐船从外地返航时所带回的小石料堆砌假山,有时甚至要用上万块石料才能叠成一座假山。所以,他造的园林博得了“万石园”的称号。 江南私家园林的面积一般较小,并且常同住宅联系在一起,所以又名为“宅园”。由于空间小,距离短,在造园时就必须采取某些独特的艺术手法,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和环境。造园的要求是以“得景”为主,富有曲折变化,而不能使人一览无余。因此,《园冶》中所说的“借景”手法就显得特别重要。“借景”的意思是把附近的自然山水或高大建筑物(如宝塔和寺庙)的景色组织到园林中来,这样就能大大地延长人们的视野,无形中也扩大了园林的面积。例如苏州的拙政园,就成功地利用了附近的九层高塔——宋代的北寺塔作为借景;另一所名园——留园,也以附近的虎丘塔(五代时建成的七层高塔)作为借景等等。 “因地制宜”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另一特点。如苏州拙政园的水面很大,几乎要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匠师们在设计时,就将园内诸景以“散”为主。而同地的网师园,由于水面少,面积小,设计时又将园内诸景以“聚”为主,这同样可以达到赏心悦目的目的。这些私家园林还经常利用假山、树木、花墙、漏窗、回廊、亭榭和厅堂等,将全园分隔成各具特点的“景区”。各个景区又富有变化,使山石、树木、池水和建筑物互为“对景”。这样,就可以取得小中见大,幽深曲折和变化无穷的艺术效果,在游览中也可以使人左右逢源,莫测远近,以增添游兴。 由于江南私家园林具有上述的艺术特色,所以深受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二帝的欣赏。他们下令在北京和承德一带的皇家园囿中,也大事模仿江南园林的景色。如苏州的狮子林和杭州的西湖十景,都在圆明园中有所反映。而乾隆时始建的颐和园(当时名为“清漪园”),则更是有意识地模拟西湖,如以西山诸峰比拟杭州的南北高峰,以西堤比拟西湖的苏堤和白堤,以昆明湖中的小岛比拟西湖的湖心亭,以报恩寺塔(清末改建为佛香阁)比拟西湖的雷峰塔,以玉泉山石塔比拟西湖保俶塔等等。 此外,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是仿自无锡惠山的“寄畅园”,内湖的长桥两侧则仿自苏州的临水街道,故名“苏州街”。而承德“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中的“烟雨楼”和“狮子林”,也分别仿自嘉兴和苏州的同名私家园林。 但是,北京的皇家园林由于有政权力量的支持,财力雄厚,占地广阔,并且集中了大量的能工巧匠,所以又有许多江南私家园林所不能企及的地方。例如北京西郊的三山(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五园(畅春园、圆明园、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即颐和园),它们都是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人工建筑与大片自然胜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以及慈禧太后挪用海军款项修复的颐和园,可以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高峰。前者已毁于英法联军侵略者之手,只有少数遗迹可寻;后者至今还完整无损地保存着,该园风景绝佳,为旅游胜地。 总起来说,我们伟大祖国的建筑传统是十分悠久的。早在七、八千年之前,就出现了以木材构成的框架式建筑物。经过历代匠师们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创造性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就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建筑体系,并且在明清时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至于砖石结构的建筑物,也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不过,它只是木构建筑物的一种补充,有相当数量的砖石结构建筑物仍然是仿照了同期木构建筑的式样。 现在保存于全国各地的古代建筑物,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其中已定为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有二百四十个之多,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这些优秀的古建遗物,可以用它来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建设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也具有很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全力保护好这些珍贵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