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善尽美的追求



  【原文】

  子谓《韶》①:“尽美矣,又尽善②也。”谓《武》》③:“尽美矣,谓尽善也。”

  【注释】

  ①《韶》:舜时的乐曲名。②美、善:美指声音,即艺术形式方面;善指思想内容方面。③《武》:周武王时的乐曲名。

  【译文】

  孔子评论《韶》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却不够好。”

  【读解】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时“三月不知肉味”(《迷而》)如此沉醉,当然会认为它尽善尽美了。

  但他为什么会认为《武》乐内容不够好呢?这是因为,舜的天子之位是禅让而得,所以孔子认为他那个时代的代表性乐曲“尽美”又“尽善”,而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纣得来的,尽管是正义的,但却“未尽善”。

  可见,孔子评论文艺作品是以政治标准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撇开对艺术的评论而运用于生活于事业中,尽善尽美的标准是对于完美的追求,表现出严肃认真而执着的生活与工作态度。说起来,依然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精神,在今天行色匆匆的现代人身上似乎不多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