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陕西总督岳钟琪奏折

 

  一、张熙堂叔张勘被追捕的经过

  编者按:张熙约其堂叔张勘赴西安投书,到达后,张勘才知是投逆书,心中害怕而逃走,岳钟琪派人追捕未获,因写此奏章。而张勘到家第二天,即被湖南方面逮捕。(参见《副都统海兰等奏折》)
  【原文】
  陕西总督臣岳钟琪谨奏,为据实复奏事。窃查逆犯张熙,供称伊弟张勘,由商州一路先回湖南等语。彼时臣一面奏闻,一面即飞遣确人追缉。先令由商州一路,挨门逐户盘察查拿,仍另遣人星夜兼程,预抵襄阳,在各饭店马头守候踪迹,密伺查捕。以凡自西安往湖南者,不拘水陆分途,冲偏各径,悉由襄阳径过也。兹奉朱批谕旨下,询张勘曾否拿获,仰见睿虑周详,恐其逃回,预漏消息,则逆犯曾静等,不无潜匿远之患。但臣曾细询张熙,自西安至湖南住家处,水陆必行,四十余日。今虽据商州一路蹑缉之人役回称,挨户盘查,并无张勘踪迹。而襄阳守候之人,至今尚未回陕。窃计钦差兼程南下,到彼必速,料张勘纵能脱漏,亦难迅速抵家,不至预透风声,令逆党潜遁也。兹奉朱批垂询,拟合缮折据实复奏,伏乞皇上睿鉴。谨奏。雍正六年十二月初七日。朱批:大奇事。张勘到家,次日已被钦差差役拿获,凡张熙开列名单所有之人,一人未曾免脱,皆就擒矣。谕卿喜之。
  【译文】
  陕西总督臣岳钟琪谨奏,为了据实报告情况事。查逆犯张熙供称,他的兄弟(应为族叔,此处疑为笔误或误刻———译者)张勘,从商州一路,先回湖南去了等话。当时,臣一面奏报皇上知道,一方面便立刻派得力人员追捕。先让他们从商州大路,挨门逐户地进行盘问搜查;另一方面更另派人日夜兼程,先赶往襄阳,在各饭店、码头守候张勘踪迹,暗中伺捕。因为凡从西安往湖南去的,不论走水路或陆路,或走大路小路,都得从襄阳经过。今收到下发的朱批谕旨,询问张勘是否拿获了。因而想见皇上英明睿智,考虑问题十分周详。恐怕犯人逃回,预先泄漏消息,那么逆犯曾静等人,不是没有远逃藏匿的可能。但是臣曾仔细询问过张熙,从西安到湖南他家住处,水路陆路,必须走上四十多天才能到达。今根据从商州一路追捕的差役回来报告说,挨户盘查,并未发见张勘踪迹。而在襄阳守候的人,至今仍没有回陕西来。臣计算钦差兼程南下,到湖南一定很快,料想张勘纵然能逃脱追捕,也难于迅速回到家中,不至于预先走漏风声,使逆党潜逃。今蒙皇上朱批谕旨查询此事,理当缮写奏折,具实奏报,谨请皇上明察,谨奏。雍正六年十二月初日。雍正朱笔批示:真是大奇事!张勘回到家的第二天,已经被钦差派去的差役所拿获。凡张熙所开列名单上所有的人,没有一个人逃脱,都被捕获。特告诉爱卿高兴一下。



  二、继续搜捕毛仪及其两子的经过



  编者按:由于张熙供出陕西人毛仪,曾在吕留良家购买过书籍。尽管张熙说此人已故去五六年,仍要派人前往搜捕。由此可见,清代文字狱,确实有“瓜蔓抄”的气味。
  【原文】
  陕西总督臣岳钟琪谨奏,为奏明事。窃查逆犯曾静遣徒张熙投递逆书一案,于十二月十四日,准钦差侍郎臣杭奕禄等,会同湖南巡抚臣王国栋,咨提逆犯张熙质审,并提案犯毛仪,乃曾向浙江吕晚村家买过书籍者,系陕西凤翔府宝鸡县人等因。移咨到臣。随即密令署长安县事,县丞李元,将毛仪实在住址下落,仍用好言探问张熙去后,续据李元回称,据张熙供,毛仪系宝鸡县贡生,住在溪地方。前路过曾到他家,他已故五、六年了。他有两个儿子,都是务农的庄家汉等语。臣即遣把总王大谟,星夜前往,会同宝鸡县知县杜生,赴溪地方密访查拿。如毛仪现在,即行密拿到者,连张熙一并解楚;倘毛仪如果已故,即将张熙先行解楚。仍一面密拿毛仪之子,并搜其书籍。到日容臣审明,另奏外。合先缮折奏明,伏乞皇上睿鉴。谨奏。雍正六年十二月十五日。朱批:杭奕禄等已将逆情审明奏闻,有旨着将逆类解京完案。张熙若已解楚,则不必矣。若尚未动身,亦解送京交部,不必解往也。沿途着实宽慰,不可令受苦,差来押解之人,着实吩咐,好生送到。
  【译文】
  陕西总督臣岳钟琪谨奏,为奏明情况事。查逆犯曾静派遣门徒张熙投递逆书一案,于十二月十四日,接到钦差大臣刑部侍郎杭奕禄等,会同湖南巡抚王国栋发咨文到陕西,提取逆犯张熙,并提同案犯毛仪,这毛仪曾经向浙江吕留良家买过书籍,是陕西凤翔府宝鸡县人等情。咨文到达后,臣随即密派代理长安县知县、县丞李元,把毛仪确实住址下落,用好言向张熙探问。李元去后,回来报告说,根据张熙供称,毛仪是宝鸡县的贡生,住在溪地方。前些时路过,曾经去过他家,他已经去世五六年了,他有两个儿子,都是种地的庄稼汉等话。臣便派了把总王大谟,星夜赶路前往,会同宝鸡县知县杜生,往溪地方密访捉拿。如果毛仪还活着,便把他捉来,连同张熙一并押解往湖南;如果毛仪果真已经去世,就先把张熙押解往湖南。仍然一面秘密逮捕毛仪的儿子,并搜他家里的书籍。等送来以后,请允许臣审问明白后另行奏报外,理应先写奏折说明情况,谨请皇上明鉴,谨奏。雍正六年十二月十五日。雍正朱笔批示:杭奕禄等已经把逆贼情况审问清楚,奏报上来了。有旨让把这些叛逆押到北京来结案。张熙如果已押解往湖南,就不必说了。如果还没动身,可直接押解到京来交刑部,不必再押解往湖南了。一路上要切实宽慰他,不可让他受苦。差来押解的人,要切实叮嘱他们,一定要把犯人好生送到。



  刑部左侍郎杭奕禄等奏折



  一、应将曾静案及其主犯押送湖南对质



  编者按:根据曾静、张熙供词,这件大文字狱的一些主要犯人,已在各省纷纷被捕。杭奕禄等要求将这些犯人押送湖南对质后定案,而雍正则下令一律解送北京。显然,雍正对此案处理,已有成竹在胸。
  【原文】
  臣杭奕禄、臣海兰、臣王国栋谨奏,为请旨事。雍正六年十二月初八,臣等将会审逆贼曾静亲笔供单,及逆书稿本,业经会折进呈御览。其逆贼张熙,并供犯严赓臣、车鼎丰等、亦经飞咨陕西、江南、浙江督臣分提去后。雍正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准陕西督臣岳钟琪咨,称讯据张熙供毛仪,系宝鸡县贡生,前曾路过他家,他已故五六年了等语。现在差查如毛仪尚在,即一并移解,如毛仪果故,即当移解张熙听审,合先咨复等因。本年正月初七日,准浙江督臣李卫咨,称此案先奉密旨,随将严赓臣、沈在宽、已故吕晚村之第九子吕毅中,第四子吕黄中,长孙吕懿历,密提到案,研讯确供。委官李国正等,于十一月初六日管押起程,解赴刑部投收讫。其《备忘录》、《吕子文集》并别项书籍,俱经两次固封,具折进呈。并将吕留良家现存书目抄册,同送在案。相应粘抄供单咨复等因。该臣等查核单内,严赓臣等各供,与臣等前审曾静口供相同,其张熙赴陕上书之处,虽据曾静坚称严赓臣等并不知情,但必得对质严讯,始可完结。相应会折奏请,伏乞皇上敕部将严赓臣等,押发来楚,与曾静、张熙等三面质明,另容臣等按供律拟,请旨定夺。至供犯车鼎丰等,正月十二日据臣等差役王宗周回称,江南督臣范时绎,已经遣员解来。于正月二十外可到,理合一并奏明,谨遣抚标把总李吉赍捧奏闻。朱批:已有旨著汝等带各逆犯来京矣。
  【译文】
  臣杭奕禄、臣海兰、臣王国栋谨奏,为请求圣旨的事。雍正六年十二月初八日,臣等把会审逆贼曾静情况,他亲笔写的供词,以及逆书的底稿,都已经联名写奏折,进呈皇上御览了。那逆贼张熙,和被供出来的严赓臣、车鼎丰等人,亦已经用火急公文发往陕西、江南、浙江各省总督、巡抚衙门,请求把犯人提解湖南。咨文发出去以后,于雍正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收到陕西总督臣岳钟琪发来咨文,内容是说根据张熙供出的毛仪,说是陕西宝鸡县贡生,以前张熙曾路过他家,毛仪已经去世五六年了等供词。现在已派了人去调查,如果毛仪还在世,便将张熙和毛仪一同押解往湖南移交;如果毛仪果真已死,便把张熙移解往湖南听候审讯,特先通知等内容。本年正月初七日,收到浙江总督臣李卫发来的咨文,d这个案件是先收到皇上密旨,随后把严赓臣、沈在宽和已死的吕留良的第九个儿子吕毅中,第四个儿子吕黄中,长孙吕懿历等人秘密拘捕到案。审讯确实以后,派了官员李国正等人,已于十一月初六日看管押解动身,送北京刑部去了。其《备忘录》、《吕子文集》和别的图书,都进行了两次密封,写了专折进呈皇上,并且把吕留良家现存书目抄写了清册,一同送去了。按规定应当把这些犯人的供词抄送给你们”
  等内容。臣等检查核对浙江转抄送来的犯人供词,严赓臣等犯人的供词,与臣等前些时审问曾静,得到的口供情节一致。张熙去陕西上书这件事,虽然根据曾静坚持供称严赓臣等人并不知道这事,但是仍必须对质,严加审讯,才能结案。为此特联名上奏,请求皇上命令刑部,把严赓臣等,押送来湖南,与曾静、张熙三面对质审明,另由臣等根据供词、对照刑律拟定判决意见,再请皇上最后决定。至于供出来的犯人车鼎丰等人,正月十二日根据臣等派出的差役王宗周回来报告说,江南总督臣范时绎,已经派出人员,把车鼎丰等人解送湖南,大约正月二十以后,便可到达。理应把这情况一并奏报皇上知道。谨派巡抚衙门属下把总李吉捧送奏折往北京奏报。雍正朱笔批示:已经发下旨意,让你们带各犯人来北京了。



  二、曾静等供词及押解犯人进京安排



  编者按:这是曾静遣徒张熙投书案在湖南审讯时的最后一份奏折。此案涉及人员均已在各省被捕,雍正下旨全部押送北京。所以,本案即进入京审的第二阶段。此后的奏折,则转向追查制造谣言的犯人为主了。
  【原文】
  臣杭奕禄、臣海兰、臣王国栋谨奏,为奏闻事。雍正七年正月二十一日,湖南抚标千总吴杰,赍捧朱批奏折。恭捧上谕:“览逆畜之供单,更属可笑人也。有旨部颁,遵谕将一起逆犯押解来京一路着实宽慰带来。浙江逆党数人,已解到部矣。俟到京对质,等因,钦此。”
  本月二十二日兵部火牌递到,怡亲王等公字,内开雍正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奉上谕:“前岳钟琪奏呈曾静、张熙逆书,朕览之不觉失笑,不知从何处得此奇幻荒诞之语。但曾静等,既为此书,必有奸逆之人造作流言,希图煽惑者。朕不得不一一剖析,宣示于众。今将谕旨发出,着交与杭奕禄等,将朕此谕逐一询问曾静等,取具口供奏闻。至杭奕禄等前次所取曾静口供,今日方到,朕尚未细阅。大概看过,若果朕之居心行事有丝毫如伊逆书之所言,则人人当如曾静怀叛逆之心矣。并以此谕之。据曾静供称,此语得之传闻,是他人造作此语,而陷伊于重罪,则造作此语者,乃伊之深仇,伊更不当为之隐讳。即曾静等不能确指其人姓名,亦必略知其来由踪迹。着杭奕禄等委曲开导,推问根究,务得其造言之首犯,不必刑询。若供出之人审究确实,着同曾静等一并解京,如不得其人,即将曾静等解送。着杭奕禄、海兰带领前来,途中加意照看,勿令受苦。至各省提解人犯,其在浙江者,已经解京。其余人犯者已解楚,一并解送等因。并抄颁上谕一折,到臣等。钦此。”
  【译文】
  臣杭奕禄、臣海兰、臣王国栋谨奏,为奏报皇上知道事。雍正七年正月二十一日,湖南巡抚衙门属下千总吴杰,赍捧朱批奏折,恭捧皇上谕旨,回到长沙。上谕说:“看过叛逆畜生的供单,更是可笑死人。已有旨意由刑部颁发,要依旨把这一起犯人押解到京师来。一路上要宽慰他们,务必安全带到。浙江省的犯人已经解送到刑部了,等到京后对质等因,钦此。”
  本月二十二日,由兵部发的火急公文寄到,是怡亲王等人联名来函,内容是:雍正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奏上谕:“前岳钟琪奏报了曾静、张熙所投的逆书,朕看了以后,不觉失笑,不知他们从什么地方得到这些离奇荒诞的话。但是曾静等既能写出这样的书信,必然有奸佞忤逆的人制造流言诽语,企图煽动人心。所以朕不得不把它一一剖析清楚,公布于众。今把谕旨发出,交与杭奕禄等人;把朕这谕旨逐一询问曾静等人,取得他们的口供奏报。至于杭奕禄等前次所取得的曾静口供,今天才送到,朕还没有细看。不过大概翻了一下,假若朕的居心和行事,真有丝毫像逆书中所说的那样,则人人都应该像曾静那样,怀有叛逆之心了。并把这话告诉他们。根据曾静供称,这些话都是从传闻里听来的,是别人所造的谣言,而使他陷入重罪。那么,这造谣的人,更是他的大仇人,他就更不该替造谣的人隐瞒了。即使曾静等不能确指造谣人的姓名,也必然略略知道他的由来和踪迹。因此令杭奕禄等,要婉转地开导,追根问底,务必把造谣首犯追查出来。不必动用刑具审讯。如果供出来的人审讯确实,就把他和曾静等一同押解到京师来;如果抓不到造谣的人,便只把曾静等人犯解送到京师,令杭奕禄、海兰带领前来,路途中要加意照顾,不要让他们受苦。至于各省的犯人,其在浙江省的,已经押解到京,其余各省的犯人,如果已经押送到湖南的,也都一并解送到京师来。共这些内容,又有抄写的上谕一折,到达臣这里。钦命如此。”
  【原文】
  同日准陕西督臣岳钟琪差委县县丞管道沛等,将逆贼张熙押解到长,并查明逆书内有名之毛仪已经身故,其子毛仍世、毛延世现禁在陕等因。本月二十九日又准江南督臣范时绎,将逆贼供犯车鼎丰、车鼎赍、孙克用,委员押解到长沙府,并声明孙克用现在患病等因。均经分别严加收禁。该臣等随提曾静至抚臣内署,钦遵圣谕,详悉宣示,并将上谕,令伊捧阅,又委曲开导,反复追讯造言首犯,曾静惟有痛哭流涕,深悔前非,叩头服罪。据供:“小的书馆在安仁县路傍鹏塘地方,偶听来往路人传言,实未询确姓名住址,不敢信口妄报。惟雍正元年四月二十七日,有一人至小的书馆,据云向名王澍,号燕山,系丙戌进土,曾与十四爷同窗读过书来。小的恐系职官,不敢深问,因伊称有子现在川陕统兵,疑即系岳钟琪父亲,故《知几录》内亦载有此段,令张熙访问”等语。此外实不能指出造言之人,臣等诘问王澍居址,据供止知是江浙人,不知府县,又诘问年貌,据供“彼时有四十多岁,如今有五十余岁了,五短身材,胖肿的,微须”等语。
  【译文】
  同一天,陕西总督岳钟琪委派县县丞管道沛等,将逆贼张熙押解到长沙,并且查明了逆书内有姓名的毛仪,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毛仍世、毛延世现在已关押在陕西监狱等情况。本月二十九日,又有江南总督范时绎,将逆贼供出的犯人车鼎丰、车鼎贲、孙克用,委派专人押解到达长沙,并声明孙克用现在正在生病等情况。以上各犯已严加接收关押。臣等随即提出曾静到巡抚衙门内堂,遵照皇上圣谕,详细地向他讲解了一遍,并把上谕让他捧阅。接着又婉转开导他,反复追问造谣首犯,曾静只有痛哭流涕,深悔以前作为的错误,叩头认罪。据他的供词说:“我的塾馆在安仁县的大路旁边名叫鹏塘(蒲潭)的地方,偶然听往来过路人说一些传言,实在并没有的确的姓名和住址,不敢信口开河地乱报。只有雍正元年四月二十七日,有一人到小的塾馆来,据他说名叫王澍,号燕山,是丙戌年进士,曾经和十四爷(即康熙十四子允)同窗读过书。我怕他是个当官的,不敢深入询问,因为他说他有个儿子,现在四川、陕西统兵,所以怀疑他是岳钟琪的父亲。所以在《知几录》里边记了这一段,让张熙去访问”等话,其余实在不能指出什么造谣的人。臣等又问他王澍的住址,曾静供说,只知道是江浙一带人,不知道是什么府、县。又问他这王澍年纪和相貌。他供说:“那时有四十多岁,如今大概有五十多岁了,五短身材,胖胖的,稍有胡须”等话。
  【原文】
  提讯张熙,据供“赴陕投递逆书,系曾静主使,案内谯中翼,小的并不认识,至于刘之珩,陈立安等,虽有一面,并无往来,俱不知情。小的先于雍正五年,至浙江吕晚村家买书,会见吕无尽,因说起吕晚村有个门人严赓臣,遂复至湖州严赓臣家,又因严赓臣有门人沈在宽,在江南车鼎丰、车鼎贲家教书,遂写书交与小的,于八月间到车家,住两三日,临行车家送银一两。至孙克用,系小的在车家时听得说学问好,其实并未会面。在陕西时,亦无见过之供。总之,这事原是曾叫我前去,他平日师道最严,我怕他,不敢不去,其余诸人,均不知上书缘由”等语。臣等复提车鼎丰、车鼎贲密询,据供“原籍湖广,久住江南,与曾静、张熙毫无交往。雍正五年八月间,有浙江湖州严鸿逵,即严赓臣,字附张熙带投犯生处,犯生等念系原籍同乡,穷途告助,随留住两三天,送银一两而去。实不知何故牵及。且犯生等世受国恩,侄子车敏来,现任山西安邑县知县,犯生车鼎丰,系戊子科副榜,犯生车鼎贲,系监生,何敢结交匪类”等语。
  复提问孙克用,据供“实名孙用克,并不曾与张熙会面”等语。据此,除案内缘坐各犯逐一查拿监禁楚省,俟本案各犯解京审明,知照发落外,其逆贼曾静、张熙及照单拿获之张勘、张新华、张照、刘之珩、陈立安、谯中翼,逆书有名之廖易、曹珏,案外查出之张孝先,江南解到之车鼎丰、车鼎贲、孙克用等,臣王国栋捐给路费,遴委乾州同知沈元曾,长沙协守备仇之苞,抚千总吴杰,督率押解,臣杭奕禄、臣海兰带领,于雍正七年三月初十日,自长沙府起程进京。所有曾静亲笔供单,及臣等带押逆犯起程日期,理合奏呈,伏乞睿鉴。谨遣抚标把总刘起凤恭捧赍奏。朱批:览。不数日汝等即可至京也。
  【译文】
  又提问张熙,据他供说:“到陕西投递逆书,是曾静主使的,这案件里的谯中翼,我并不认识这人,至于刘之珩、陈立安等人,虽然有一面之缘,并没有什么往来,他们对投书事都不知情。我先在雍正五年,到浙江吕留良家买书,会见吕无尽,因而说起吕留良有个学生严赓臣,遂又到湖州严赓臣家。又因为严赓臣有个学生沈在宽,在江南车鼎丰、车鼎贲家里教书,遂写了书信交给我,于八月间来到车家,住了二三天,临走时车家又送我银子一两作路费。至于孙克用,是我在车家时,听说他学问好,其实并没有见过面。在陕西时,也作过没见过这人的口供。总之,这事原是曾静让我去的,他平日师道尊严,我怕他,不敢不去。其余诸人,都不知道上书的事”等供词。
  臣等又提出车鼎丰、车鼎贲秘密审问,根据他们供词说:“原籍是湖广人氏,在江南已住了很久,与曾静、张熙等人并没有什么往来。雍正五年八月间,有个浙江湖州的严鸿逵,就是严赓臣,写了一封信托张熙捎到我家,我们因念他原是湖广同乡,因穷困来请求帮助,所以留他住了二三天,送给他一两银子,让他走了。确实不知道因为什么牵扯到这案子中来。而且犯生等人世受国恩,侄子车敏来,现为山西安邑县知县,犯生车鼎丰,是戊子科乡试副榜,车鼎贲是监生,怎么敢交结匪类”等话。
  又提讯孙克用,据他供说:“实名孙用克,并没有见过曾静、张熙这些人”等话。根据以上情况,除案内牵连的各犯逐一查拿捉捕监禁于湖南,等本案各犯人解送京师,审问明白后,等候通知处理外,其他有逆贼曾静,张熙,以及照刑部发下名单拿获的张勘、张新华、张照、刘之珩、陈立安、谯中翼,逆书上有姓名的廖易、曹珏,案外查出的张孝先,江南解送来的车鼎丰、车鼎贲、孙克用等,由臣王国栋捐给路费,选派乾州同知沈元曾,长沙驻军守备仇之苞、巡抚衙门属下千总吴杰,督率兵丁押解,由杭奕禄、海兰带领,于雍正七年三月初十日,从长沙起程进京。所有曾静的案笔供单,及臣等带领在押犯人起程赴京日期,理当先行奏报明白,伏乞皇上明鉴。现谨派巡抚衙门属下把总刘起凤恭捧奏章送京奏上。雍正朱笔批示:览。不几天你们就可以到京了。



  雍正上谕沈在宽诗“陆沉不必由洪水”,其中大有深义



  编者按:吕留良文字狱案所受诛连的人,除吕氏家族外,最重要的就是吕留良的徒弟严鸿逵,以及严鸿逵的徒弟沈在宽。雍正给严鸿逵定的罪状,有专门谕旨,已见于《大义觉迷录》卷四。而这篇公布沈在宽罪状的谕旨,主要抓住沈在宽的一句诗“陆沉不必由洪水”来作文章。略有语文知识的人,都会知道“神州陆沉”这句成语是比喻国土沦陷的,而这句诗,明显存在看反清意识,把清朝喻为洪水猛兽,自不待言。但雍正却死扣字面,在黄、运两河是否决口,发生洪水上大作文章,摆出康熙治河的种种功绩,显然与原诗含义驴唇不对马嘴。大概雍正本人也知道这篇谕旨不能击中沈在宽诗句的要害,所以没有收入《大义觉迷录》。
  【原文】
  雍正七年六月十五日谕内阁:我朝建极绥猷,遐迩率育,海隅日出,莫不尊亲。乃逆贼吕留良、严鸿逵凶悖严乱,无父无君,著书显为谤讪。于本朝之大统,肆为诋斥之词,于我圣祖仁皇帝之深仁厚泽,伟烈丰功,任意为诬蔑慢诅之语。其猖狂妄幻,肆无顾忌。人人痛心疾首,不共戴天。朕已降谕旨,将伊等极恶大罪之处,宣示中外诸臣,公议治罪。至于严鸿逵之徒沈在宽,生于本朝定鼎数十年之后,自其祖父,已在覆帱化育之中,非只身被德教育可比,纲常伦理之大义,尤当知凛。乃堕惑逆党之邪说,习染凶徒之余风,亦怀不逞,附会诋讥,慕效梗化之民。称本朝为清时,竟不知其身为何代之人,狂悖已极。此沈在宽与吕留良、严鸿逵党同,惑逆之彰明较著者也。至其所著诗集,有云:“更无地著避秦人。”
  又云:“陆沉不必由洪水,谁为神州理旧疆。”此以本朝之宅中立极,化理郅隆,目为神州陆沉,有同洪水之患,其谬戾尤为狂肆。且即以洪水言之,明代二百余年,黄运二河,时时溃决,生民日有沦为波臣之惧。我圣祖仁皇帝时廑忧勤,详示方略,躬亲相度,至再于三,凡所以修筑捍御之策,疏浚导刷之宜,悉经睿虑精详,尽美尽善,以致川流循轨,黄河安澜。数十年来,堤工巩固,亿姓永无昏垫之虞,共享平成之庆。迨朕绍膺丕绪,恪遵谟烈,加意修防。仰荷上天眷佑,七年以来,河流咸归故道,海口深通,清、淮迅畅,三省运道,遄行无阻。至于北直畿辅之地,南省浙江等处,凡有海塘河渠,以及应行经理水利之处,皆渐次兴修,蓄泄为时,旱涝有备,府事修和,桑麻遍野,此时之神州,何处可指为陆沉,又何地可指为洪水乎?且沈在宽云:“谁为神州理旧疆。”
  其意欲将神州付之何人经理也。沈在宽年未满四十,而亦效其师之狂悖,肆诋本朝,乃于逆贼曾静之徒张熙千里论交,一见如故,赋诗赠答,意同水乳。此其处心积虑,以叛逆为事,其罪实无可逭。著交与刑部,将沈在宽讯取口供具奏。
  【译文】
  雍正七年六月十五日谕内阁:我朝建国创业,远近百姓都受到哺育,海角天涯,没有不尊敬和亲近我朝的。可是逆贼吕留良、严鸿逵等人凶恶悖逆,无父无君,著书肆意进行诽谤,对于本朝继承中国大统,竭尽攻击的言词,对于我圣祖仁皇帝的深仁厚泽,伟绩丰功,任意加以诬蔑谩骂。其态度十分猖獗狂妄,毫无顾忌。使全国人民人人痛心疾首,把他们看成不共戴天的仇人。朕已经降下了谕旨,把他们罪大恶极的地方,宣布给朝廷内外各大臣,让公议给他们定罪。至于严鸿逵的徒弟沈在宽,出生在本朝建国几十年以后,自他的祖父起,已经受到本朝哺育教养,不同于只有本身受到教化的人可比,对于君臣伦理纲常,尤其应当谨慎遵守。可是他却陷进逆党的邪说中去,染上了凶徒们悖逆的作风,心中也怀着叛心,跟着他老师诋毁我朝,去学习那些顽固不化的刁民。他称本朝竟说成清朝时候,竟然不晓得他自己身体属于那个朝代了,这种狂悖可以说已到极点。这个沈在宽与吕留良、严鸿逵一样,心怀悖逆是暴露得比较明显的人。至于他所著作的诗集,有句子说:“更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去躲避暴秦。”
  又说:“神州陆沉并不一定是洪水造成,谁能来为中国整理过去的疆土。”
  这里他把本朝居中建国,教化隆盛,看成是神州陆沉,有如洪水猛兽一样的祸害,其错误和暴戾尤其嚣张。且拿洪水来说,明朝二百多年,黄河和运河,时常决口,百姓天天怀有被淹死的恐惧。我朝圣祖仁皇帝时时为这事勤劳担忧,不断详细指示治河的方略,每个计划都要亲自思考,至于再三。凡是筑堤防洪的策略,疏浚引导河道的办法,都要考虑精详,务求做到尽美尽善,以致河流循着轨道,黄河太平无事。几十年来,河堤工程巩固,亿万百姓永远不再有担心淹溺的忧虑,共同享受太平丰年的喜悦。到朕继承皇位以来,谨遵父皇的策略,加意修筑堤防。蒙受上天的保佑爱护,七年以来,河流故归于故道,海口深通没有淤积,大清河、淮河河道畅通,南北三省的运河航道,通行无阻。至于北方京师附近地方和南方江浙一带,所有海塘河堰,以及应当修整水利的地方,都陆续兴修,蓄水泄水随时能进行,不论是旱是涝都有办法对付。地方政府清闲无事,到处桑麻遍地,这时候的神州盛世景象,又有那一个地方可以说是陆沉,又有什么地方可以说成是洪水泛滥呢?而且沈在宽还说:“谁能来为中国整理过去疆土。”
  他的意思是想把中国交给谁去整理!沈在宽年纪不到四十岁,便也学他老师那样的狂悖态度,肆意攻击本朝,还和逆贼曾静的徒弟张熙千里结交,一见如故,写诗赠答,思想感情如同水乳交溶。这是他处心积虑,把叛逆当成第一要事的表现,他的罪行实是不可宽恕的。现在命令把他交到刑部,审讯出他的口供奏报上来。



  广西巡抚金奏折三条



  一、雍正收用密亲王妃嫔的谣言



  编者按:曾静供出谣传雍正收用密亲王妃嫔一事(参见《大义觉迷录》卷三),使雍正大为恼火,下令广西巡抚追查出此造谣人为谁,广西巡抚这份奏章,便是接到谕旨后的表态,而使曾静案牵连进一步扩大。
  【原文】
  广西巡抚臣金谨奏,为奏闻事。窃本年六月十八日辰刻,奉怡亲王暨大学士等,寄到雍正五年五六月以前发往广西烟瘴人犯密单。据逆贼曾静供吐,五年充发人犯五六月间路经衡州,造作逆语,令臣查此犯所到充发去处,散播悖乱之词。臣看得此等充发烟瘴之犯,皆罪大恶极之人,蒙皇上天恩,宽其死罪,故每于该犯发到之时,该地方官俱派拨人役看守,不许擅自行走,原惟恐其害地方。今此中竟有如此大逆之犯,造为逆语,摇惑人听,臣益仰见皇上圣谕所照,如日丽中天,无微不悉。臣接到密字,当即密谕该管官,令其细心设法查访,务得实情。不但五年六月以前充发人犯,并来单所不及者,亦令其一体访察。俟查得其人,即星速押解赴部,断不使稔奸积恶得幸脱于恢恢之天网也。再本年七月初二日,准刑部咨,据福督高其倬奏,送马廷锡妄传讹言一案。行拿原任山东巡察御史蒋洽秀家人俞成一犯。当即飞檄该全州知州,密拿的犯俞成,五月到案。随于本月十二日给咨,委全州山角司巡检刘朝佐,押解赴部矣。理合一并奏闻。谨奏。雍正七年七月二十一日。朱批:览。
  【译文】
  广西巡抚臣金谨奏,为奏报给皇上知道事。臣于本年六月十八日上午辰时,收到怡亲王和大学士等联名寄来《雍正五年五六月以前发往广西烟瘴地区人犯密单》。根据逆贼曾静供词称,雍正五年充军流放的犯人,在五六月间路过衡阳,曾造谣讲了一些悖逆的言论。命令臣调查这犯人到充发流放地后,都散布了什么悖乱的话。臣以为这种流放到烟瘴地方充军的犯人,都是罪大恶极的人蒙皇上恩德宽大才免去死罪。所以这些犯人一到流放地后,该地方主管官员,都派有专门人员看守,不许他们自由行动,本来意图是怕他们危害地方的安定。现在这些犯人中竟然出现了这样大逆不道,造谣诽谤,动摇人心的人。因而臣更感到皇上圣谕所见,真如太阳高悬于青天,没有一点地方照见不到的。臣接到寄来机密文书后,便立刻秘密分付直接管理这些犯人的官员,让他们细心设法访查,务必查到他们的真实情况。不但是要查五六年以前发配来的犯人情况,即使是名单上未开列的,也让他们一并加以调查。等到访查确实以后,就派人飞速押送到京师刑部去,决不使老奸巨滑的犯人侥幸得脱恢恢天网。再者,本年七月初二日,收到刑部咨文,根据福建总督高其倬奏报马延锡妄传谣言一案,要求捉拿原任山东巡察御史蒋洽秀的仆人俞成这个犯人。当下便火速发出檄文,通知全州知州,秘密逮捕犯人俞成。五日捉拿到案,遂于本月十二日发给咨文,委派全州山角司巡检刘朝佐负责押送往京师刑部去了。理当一并奏报皇上知道。谨奏。雍正七年七月二十一日。雍正朱笔批示:览。二、广西钦犯的确是不少人有悖逆言论



  编者按:金根据京中发来的名单,进行密查,发现不少人有悖逆言论,并又查出名单中漏开的二名饮犯也有悖逆言论。不久,又接到将这批钦犯解送京师的通知。在解送前写了这奏折先行报告。
  【原文】
  广西巡抚臣金谨奏
  为奏闻事。窃本年六月十八日辰刻,怡亲王暨大学士等,寄到雍正五年五、六月以前发往广西烟瘴人犯密单,令臣察访该犯所到去处散播悖乱之词;其来单所不及开者,并令臣留心细察。臣查来单,开列过衡人犯共五案,马守柱、蔡登科、耿桑格、六格、吴守义、霍成、达哈琏并子成德,共八名。除蔡登科、耿桑格二名已经病故,报明在案外,其现存在配人犯六名。有永康州知州高潢在省,臣见其人明白精细,即密令该员访查前去,今据查明密禀。惟原茶叶库大使达哈琏甚为安静守法,其子成德,年仅六岁,并据该管官上思州知州崔杰禀称,亦与高潢禀称无异。又太监吴守义,亦未闻其有何言语。查得太监霍成、马守柱二名,或为悖逆之语,或为怨望之语,俱一一具禀前来。又据河池州知州陈舜明查得六格一犯,实有悖逆之语。其来单所未及开者,再据高潢查访,得雍正四年十二月间准咨太监一名刘应试,又五年十月间准咨太监一名米儿,或为悖逆之语,或为怨望之语。
  臣正将各犯姓名语言缮具清单,并一面飞檄各地方官速行解省,以便请旨。兹于闰七月二十八日,又接得怡亲王、大学士等于七月二十六日,并闰七月初二日两字,宣传上谕,令臣将五年内充发广西人犯达色、蔡登科、马守柱、耿桑格、六格、吴守义、霍成共七名,遴选的当人员,押解赴京。臣查字内所开人犯,除已病故之蔡登科、耿桑格二名,现在五名。其达色一名,据该地方官称,该犯亦有逆语,但未得其确实,正在密查。吴守义一名,未闻有何言语,余犯六格、霍成、马守柱三名,俱已察出实情,臣接得来字,当又飞檄各地方官星速解省。一经解到,臣即遵奉谕旨,将字中所开存人犯五名,并未开之刘应试、米儿二名,陆续选员押解,不令一处行走,不令各犯相见,并令细察其动静言语,务使完全解部。再来字宣传上谕,令将从前押解各犯之人员查出,确加询问,令将所闻各犯悖逆之语,据实说出。臣伏绎谕旨,惟务在察出各犯实情,今各犯语言,除达色正在密查外,其余各犯俱已分别访实。从前原经押解人员,似可无庸询问。理合奏明。所有前后奏到谕旨查访得充发烟瘴人犯,容臣陆续起解。缘由合并先行奏闻。谨奏。雍正七年八月初一日。朱批:览。
  【译文】
  广西巡抚臣金谨奏,为奏报给皇上知道的事。臣于本年六月十八日上午辰时,收到怡亲王和内阁大学士联名寄来的“雍正五年五六月以前,发往广西烟瘴地区充军的钦犯秘密名单”。让臣访察这些犯人在到过的地方散布了什么悖逆煽动的话。对于寄来名单中来不及开列的,一并让臣留心仔细调查。臣根据寄来名单,所开列的曾路过衡阳的钦犯共计五个案子,犯人马守柱、蔡登科、耿桑格、耿六格、吴守义、霍成、达哈琏和他的儿子成德,共计八名。除蔡登科、耿桑格二名犯人已经病故,并已禀明备案外,现存在发配所的犯人实有六名。
  这时,正好有永康州知州高潢在省里,臣见此人头脑清楚明白,办事精细,便密令他去对以上犯人的言行进行调查。今根据他查明后的密报,只有原任茶叶库大使达哈琏很是安静守法,他的儿子成德年龄才六岁。并且根据直接管理该犯人的上思州知州崔杰的报告,也和高潢的报告相同;另外太监吴守义,也没有听到他有什么言论。确实查得太监霍成、马守柱二名,或者说一些悖逆的话,或者说一些怨望的话,都一一禀报上来了。又根据河池州知州陈舜明禀报,查明耿六格(康熙时三藩之一的耿精忠之孙)一犯,确实有悖逆的言论。所寄来秘密名单中没有来得及开列的,根据高潢调查,雍正四年十二月间,批准流放来的太监一名刘应试,雍正五年十月间批准流放来的太监一名米儿,或者有悖逆言论,或者有怨望语言。臣现在正在把各犯姓名和他们的言论缮写清单,并一面发出火急檄文,命令各地方官把这些犯人迅速押送到省里来,以便请皇上下旨处理。
  今于闰七月二十八日,又接得怡亲王、大学士等联名,于七月二十六日和闰七月初二日两次来公文,传达皇上谕旨,让臣把雍正五年流放到广西的犯人达色、蔡登科、马守柱、耿桑格、耿六格、吴守义、霍成共七名,选派妥当人员押解到京师。臣检查来文中所开的犯人名单,除已病故的蔡登科、耿桑格二名,现在共实有五名;其中达色一名,据该地方主管官员禀报称,该犯也有悖逆言论,但还没有得到他确实都说过些什么,正在进一步密查。吴守义一名,没有听说他有什么言论。其余犯人耿六格、霍成、马守柱三名,都已经查出了确实情况。臣接到发来的公文后,便立即又发火急檄文,命令各地方官把各犯人迅速押送到省,一旦送到,臣即按谕旨,把来文中所开现存犯人五名,并没有开列的刘应试、米儿二名,陆续选派押送人员起解。不让他们一处行走,不让各犯互相见面,并注意细察各犯人在路上的动静、言行,务必完全妥善解送到北京查收。
  再者,寄来公文传达皇上谕旨,命令把以前押送这些犯人到流放地的人员查出来,准确加以询问,让他们把听到以上各犯人的悖逆言论据实讲出来。臣认真体会皇上谕旨的意思,是要求务必查出各犯实情。现今各犯人除达色正在密查外,其余各犯人的言论都已经访查确实,因此对以前押解过犯人的办事人员,似乎可以不必再加询问了。这意见理应奏明皇上。所有前后奉到皇上谕旨,查访到流放到烟瘴地方的所有犯人,臣当陆续押送出发,处理经过理应先行奏报皇上知道。谨奏。雍正七年八月初一日。雍正朱笔批示:览。三、广西官犯已经出发押送京城
  编者按:这篇奏章中,金奏报了押送各犯赴京日期,并讲了些诱犯人口供的实况,受到雍正在批语中嘉奖,同时对金原是允属下也点了一下,这是恩威并用的手段。
  【原文】
  广西巡抚臣金谨奏
  为奏闻事。窃本年闰七月二十八日,接到怡亲王、大学士等寄字,宣传上谕,令臣将雍正五年充发广西人犯达色、蔡登科、马守柱、耿桑格、六格、吴守义、霍成共七名,遴选的当人员,押解赴京。臣当查明所开人犯,除蔡登科、耿桑格二名已经病故,又查出单内未及开出之刘应试、米儿二名,合共七名。业将访出各犯实情于八月初一日缮折具奏,并开列清单,恭呈御览。臣以监临乡试入闱,预将咨牌给发按察司衙门,随后各属押解刘应试、霍成、马守柱、米儿、达色、六格等六名先后到省。经该司于八月初八、初九、初十、十一、十四、二十二等日,陆续委员押解去后,其达色一名前来,得其确定逆语。兹据天河县知县吴正一具禀,现已备细察出。再六格一名,前据河池州知州陈舜明访闻,已将逆语缮奏。今又据该州禀称,密唤六格至署,予以酒食,设词探诱。而该犯逆语愈多,乃既以妄言之后,随复自吐其舌云:“我错了,老爷是个官,我如何向老爷说出这些话来!”
  此诚罪恶贯盈,天夺其魄,故不觉呈露如此。伏思我皇上至德光昭薄海,臣民无不共仰高厚,该犯等捏造谤侮,曾何伤于日月。而逆贼曾静之敢于见之笔墨,肆行狂吠,其为此辈之所煽惑确然无疑。谨将续查达色、六格二犯逆语,于出闱后再行详缮清单上呈。伏乞睿鉴。谨奏。雍正七年八月二十八日。朱批:料理可嘉之至。犯口供单留中。地方中既被此辈流言,已蛊惑数年矣。但乡愚无知者,信疑之间不可言无常。竭力留心开示,凡有发往人犯处,皆不可疏忽。务将阿其那等不忠不孝不法不臣处,一一详细委曲宣谕,务人人知悉方是,不可草率疏忽从事。况汝先在允属下,虽任外吏,朕弟兄辈从来情形,汝不可言全不知也。勉为之。
  【译文】
  广西巡抚臣金谨奏,为奏报给皇上知道的事。本年闰七月二十八日,接到怡亲王、大学士等寄来公函,传达皇上谕旨,命令臣把雍正五年充军流放到广西的犯人达色、蔡登科、马守柱、耿桑格、耿六格、吴守义、霍成等,共七名犯人,挑选妥当人员,押送往京师。臣当即查明所开列犯人名单,除蔡登科、耿桑格二名已经死亡外,又查出了单内没来得及开出的刘应试、米儿二名,合计共七名。已经将查访出各犯的悖逆实情,于八月初一日写了奏折奏报,并开列了清单,恭呈皇上阅览。臣因为要监督本省乡试,要进贡院内不能外出,便预先把押解犯人的公文交按察司衙门。随后,本省所属各地官员,押解刘应试、霍成、马守柱、米儿、达色、六格等六名犯人,先后到达省城。经该司于八月初八、初九、初十、十一、十四、二十二日,陆续派人押解前往京师。最后,达色一名也押到省来,得到了他确凿的悖逆言论,今根据天河县知县吴正一的禀报文书,已经详细审查出来。
  再者,犯人六格一名,过去根据河池州知州陈舜明的调查,已将他的悖逆言论缮写清楚奏报了。现又根据该州禀报说,曾经秘密召六格到衙门里,给他酒菜招待,用话套诱他,结果该犯说了很多悖逆的话。在他胡言乱语之后,又自己吐出舌头说:“我说错了,老爷是个官,我怎能向老爷说出这些话!”
  这犯人确实是罪恶贯盈,所以上天才夺去他的灵魂,所以才不觉彻底暴露心里话,达到这种程度。因而想起我皇上的崇高德行,光辉照遍海内外,全国臣民,无不共同景仰皇上仁德高厚。该犯等捏造谣言,诽谤侮辱,又怎能伤害到太阳月亮的光辉呢?而逆贼曾静,所以敢用笔墨写出来悖逆言论,肆意狂吠,正是受这类犯人煽动,这是确实无疑的。现在谨将续查出达色、六格二犯的悖逆言论,待臣监考结束出场后,再详细缮写清单上报,恭请皇上御览。谨奏。雍正七年八月二十八日。雍正朱笔批示:办理得不错,值得夸奖得很。犯人口供,留在宫内备查。地方上既然受这些人的流言诽语,已蛊惑好几年了。但是乡村的愚昧百姓十分无知,对谣言将信将疑,是很难预料的。应当竭力注意教育开导百姓。凡是有发往广西的犯人住处,都不可以疏忽。务必把阿其那等人的不忠、不孝、不法、不臣的罪行,一一详细委婉地宣传给百姓听,一定要让人人都知道才行,不可马虎草率办事。何况你以前曾在允属下任职,虽然后来到地方上做官,朕兄弟辈来往的情况,你不能说是一点也不知道的。努力去做吧!湖南巡抚王国栋奏折一、风水先生陈帝西兴风作浪,传播谣言



  编者按:曾静供出所听谣言来源,实际上分为二条线索,一是发往广西充军的官犯;一是出于看风水的先生陈帝西。这份奏折,即为审理陈帝西一案的情况,从中可看出,牵扯到的人互相推委,无个结果,所以王国栋受到雍正严厉批评。
  【原文】
  臣王国栋谨奏
  为奏闻事。雍正七年六月初十日,准兵部火票递到和硕怡亲王等寄字。内开据逆贼曾静供称,记出有两个偶尔传言的人,一是安仁县生员,姓何名忠立。曾说他听闻有个茶陵州人,姓陈字帝锡,传说朝中有人上议皇上多条;又水兴县十八都有个医生,姓陈字象侯,也说他在一处人家行医,听得人说茶陵州有个堪舆,姓陈字帝锡,口传有个本章谏议皇上如此不好,那上本的臣子姓岳名钟琪等语。巡抚可密将安仁县生员何忠立、永兴县医生陈象侯、茶陵堪舆陈帝锡行提到省,细讯何忠立、陈象侯伊等向曾静如何说,并问陈帝锡所传之语,本于何处?伊若承认直供,则将伊供出之人,一面奏闻,一面提问;如伊等不肯承认,巡抚可委曲开导,晓以曾静乃首逆巨恶,面我皇上好生之德,尚以其听信流言,不忍即加诛戮。况尔等不过传说之人,但将传自何处,得自何人说出,尔等则皆系无罪之人,何苦为人隐讳,以身试法。如此劝谕,伊等犹不实供,则用刑讯,刑讯若仍不能得实,着将何忠立等解京与曾静对质。又:曾静供所传收密亲王妃嫔等语,是雍正五年五、六月内,往来路上人传说衡州路上押解一个犯官过,他如此说等语。巡抚可密行查访,五年五、六月间何犯过衡,查明一并具奏。且将五、六月间过衡人犯姓名密行知会广西巡抚等因到臣。随分差标员,密檄各州县,逐一查提。先据永兴县知县戴文谟获解医生陈象侯到。臣讯据该犯供称:“五、六年前,因曾静的妻子患病,他来接小的医治,所以认得他。那陈帝锡小的并不认得,前年在安仁行医,曾听得武生何献图说起,京中有一个臣子上了谏本,皇上说他是个忠臣,要加封他的官。后来会着曾静,讲闲话时,也曾说及过的。”臣即密拘何献图。
  【译文】
  臣王国栋谨奏,为奏报皇上知道事。雍正七年六月初十日,收到用兵部火票飞速递到的和硕怡亲王等寄给臣的公函。内容说:据逆贼曾静供称,记起了有两个偶然传布谣言的人,一个是安仁县的秀才,姓何名忠立,曾经说他听说有个茶陵州的人,姓陈,字帝锡,传说朝廷中有人上谏书批评皇上很多条;又有永兴县十八都地方,有个医生姓陈,字象侯,也说他在一处人家看病时,听别人说,茶陵州有个看风水的先生,姓陈字帝锡,口头传说有个本章谏议皇上,说皇上如何不好等。那上本章的臣子姓岳,名叫钟琪等话。巡抚可秘密把安仁县秀才何忠立、永兴县医生陈象侯,茶陵州风水先生陈帝锡逮捕到省,详细讯问,问何忠立、陈象侯等是向曾静怎样说的,并问陈帝锡传言的话,是从哪里听来的。他们如果承认,直供出来,则应把他们供出来的人一面奏报皇上知道,一面去拿捉审问。如果他们不肯承认,巡抚可委婉开导他们,告诉他们曾静乃是本案的首犯的罪魁,而我皇上还有好生之德,以为他只是听信流言,不忍对他立即诛杀。你们不过是传话的人,只要把在什么地方听什么人说的供出了,你们便是无罪的人,何苦为别人隐瞒,以身试法呢?
  如果这样劝他们,仍然不肯老实供出来,则可以用刑严讯,刑讯如果仍不能得到其真实情况,便把何忠立等押送到京师来和曾静对质。又曾静供出皇上收用密亲王妃嫔等话,是雍正五年五六月间,往来路上人传说,说衡州路上押解一个犯官经过,他是这样说的等等。巡抚可以密派人员访查,五年五六月间,有什么犯人经过衡阳,查明后一并奏报。并且要把五六月间过衡阳的犯人姓名密件知会广西巡抚,这些内容通知到臣处。臣即分差下属武官,持檄文分别到各州县去逐一查询提捕。首先,有永兴县知县戴文谟,解送医生陈象侯到臣这里。经审讯后,据该犯供称:“五六年以前,因曾静的妻子生病,他来请我去医治,所以认识他。那陈帝锡,我并不认识。前年在安仁县行医时,曾经听到武秀才何献图说起这事,说京中有一个臣子上了谏本,皇上说他是个忠臣,要加封他的官,后来见到曾静,讲闲话时也曾提到过这事的。”臣遂派人去秘密拘捕何献图。
  【原文】
  去后。又据安仁县知县袁紫垣获解生员何立忠即何忠立到。臣审据该犯供称:“我是文生,叫何立忠,平日与曾静并无往来,旧年因犯生女婿死了,曾静到女婿家来吊孝,犯生会着他,说起犯生女婿为人度量偏浅。犯生随口回他说,目今只有皇上的度量大,听见朝中有人不知避讳,上了谏本,皇上置之度外。这也是因话答话,并不是犯生造的,是族间何献图对犯生说,是一个堪舆陈帝西讲的。”
  续据署茶陵州知州李凤生获解陈帝西即陈帝锡到。臣审据该犯供称:“小的叫陈帝西,是做堪舆的,平日并不认得陈象侯,也没有在何献图面前讲过什么话。”
  随提何立忠质供:“那上本的话,是何献图亲口对我讲是你说的,并不是我赖你。”
  复据陈帝西供:“前年十月里,小的在何献图家看风水,他的妹夫叫张继尧,曾说有人去四川回来,闻得岳老爷上了一谏本,说些不知忌讳的话,劝皇上修德行仁。又说四川坍出一个孔明碑,那碑文上有几句诗,说‘孔汝仅留二八帮,花木流落在四方。秦楚士卒千万丈,郊外东方荒又荒。秦晋兵来燕赵地,秋后鸦鸟尽无粮。四民遍地遭淹没,天下从此动刀枪。若问人民太平日,除非山山口口藏。’这都是张继尧说的。”
  又据安仁县知县袁紫垣获解何献图到。臣讯据该犯供称:“犯生曾请一个堪舆陈帝西看风水,他曾说过有个臣子上了一谏本,皇上置之度外,还加封他的官职。犯生道听途说,原向族间何立忠并在犯生地方行医的陈象侯讲过,并不曾听见有什么孔明碑的话。”
  随提陈帝西质讯。据供:“那上本的话,是你妹夫张继尧对我讲的,就是他讲的孔明碑。我解说不出来,还要你写出来,你怎么赖呢?”
  据何献图又供:“那孔明碑的话,犯生实没有听见,若说犯生写的,有什么凭据?至上本的话,实在是陈帝西说的,并不是犯生妹夫张继尧讲的。随刑讯陈帝西,据供:“若提到张继尧不认,小的情愿与他对夹”等语。
  【译文】
  差人走后,又根据安仁县知县袁紫垣押解秀才何立忠,也就是何忠立到臣这里。经过审讯,根据该犯供称:“我是个文秀才,名叫何立忠,平日与曾静并没有什么来往。那年因为犯生的女婿死了,曾静到女婿家吊孝,犯生会见了他,他说起犯生的女婿为人度量狭小。犯生随口回他说,目今只有皇上的度量大,听说朝廷中有人不知避讳,上了谏本,皇上对此置之度外,这也是因话答话,并不是犯生造的谣,是同族人的何献图对犯生说的,他说有一个看风水的先生,名叫陈帝西给他讲的。”
  接着,茶陵州知州李凤生,也押解陈帝西即陈帝锡到臣这里。经审讯后,该犯供称:“小的叫陈帝西,是看风水的,平日并不认识陈象侯,也没有在何献图面前讲过什么话。”
  遂提出何立忠来与他对质。何说:“那上本的话,是何献图亲口对我讲,说是你说的,并不是我赖你。”
  又据陈帝西供:“前年十月里,小的在何献图家看风水,他的妹夫叫张继尧,曾经说有人去四川回来,听说岳老爷上了一个谏本,说了些不知道忌讳的话,劝皇上修德行仁;又说四川坍出一块诸葛孔明造的碑文,那碑文上有几句诗,诗是‘孔汝仅留二八帮,花木流落在四方。秦楚士卒千万丈,郊外东方荒又荒。秦晋兵来燕赵地,秋后鸦鸟尽无粮。四民遍地遭淹没,天下从此动刀枪。若问人民太平日,除非山山口口藏。’这都是张继尧说的。又根据安仁县知县袁紫垣押解何献图到臣这里,经过审讯,据该犯供称:“犯生曾请一个看风水的陈帝西看风水,他曾说过有个臣子上了一个谏本,皇上置之度外,还加封了他的官职。犯生道听途说,曾经给同族间的何立忠和在犯生地方上行医的陈象侯讲过。并没有听见过有什么孔明碑的话。”
  随提陈帝西来对质。据陈帝西供出说:“那上本的话是你(何献图)的妹夫张继尧给我讲的,就是他讲的诸葛孔明碑的事,我解说不出什么含义,还要你写出来,你怎么赖呢?”
  据何献图又供说:“那孔明碑的话,犯生确实没有听见过,如果说是犯生写的,又有什么凭据证明?至于说上本的话,实在是陈帝西说的,并不是犯生的妹夫张继尧说的。”
  遂即用刑审讯陈帝西,据陈帝西供称:“如果把张继尧提来审讯,他如不承认,小的情愿和他一同上夹棍对质”等话。
  【原文】
  臣查逆贼曾静在京所供,陈象侯、何立忠传闻之言,均出堪舆陈帝西之口,及讯现犯何立忠,及供出之何献图,亦称陈帝西告知。是陈帝西实系传言要犯,经臣反复开导,诘其传自何处?得自何人?据供实系张继尧传说。臣恐狡饰仇诬,当经刑讯,该犯坚供必俟张继尧到案对质着落。除现在密提张继尧,并追取抄录孔明碑文到日,质审明确,再行具奏外,所有讯取犯供情,合先缮折奏闻。至奉查雍正五年五六月内,经过衡州官犯,臣即密查。是年五月二十二日,兵部递过人犯一名达色;六月初四日,兵部递过人犯一名蔡登科。臣恐五六月前后尚有遗漏,遵又细查,是年四月初七日,兵部递过人犯一名马守柱;七月初十日,兵部递过人犯二名耿桑格、六格,太监一名吴守义;七月二十四日,兵部递过太监一名霍成。俱系发往广西之犯。其原文内止有人犯、太监名色,并无官犯字样。臣复密行署衡州府知府杨浚、副将崔起潜查复无异。当即密行知会广西抚臣金在案,理合一并奏闻。伏乞皇上睿鉴。朱批:你地方上百姓如此风习,而不能觉知,而不肯奏闻。他处发觉,特命钦差来究审,而又不能将此等一类匪物究出。今从京指名交与你数人审究,原为恐奸民闻风远扬,方着你就近作速设法诱问。今但将此已经问出口供而令彼此推卸,耽延时日,总不能体察其出之谁口,亦可谓才德兼全,忠诚任事之巡抚矣。此干人犯自然亦解京审问者,再究问出他犯,自然亦在你地方上,但必将有名人犯一一交出方可。
  【译文】
  臣认为逆贼曾静在京所供出来的陈象侯、何立忠传闻的话,都是出于风水先生陈帝西的口里;等到询问现在押犯何立忠,以及他供出来的何献图,亦称是陈帝西告诉他的,所以陈帝西实是传播谣言的要犯。经臣对他反复开导,盘问他是从何处何人那里听来的。据他供称,确实是从张继尧那里听来的。臣恐怕该犯有狡猾掩饰或挟仇诬陷等情,当即用刑再审,该犯坚持供说,必须等张继尧到案对质后再落实。因而,现在除了派人秘密提捕张继尧,并追取抄录的孔明碑文。等来到以后对质审问明白,再行具奏报告外,所有已经初步审讯过的犯人口供情况,理当先写折向皇上奏报。至于奉旨查询雍正五年五六月间经过衡阳的官犯,臣当即派人密查,那年五月二十二日,兵部递解犯人一名达色,六月初四日,兵部押解过犯人一名蔡登科。臣恐五六月前后还有遗漏,又细查当年四月初七日,兵部递过犯人一名马守柱,七月初十日兵部递过人犯二名:耿桑格、六格,太监一名吴守义,七月二十四日,兵部递过太监一名霍成。这都是发往广西的犯人。其原文内止有人犯太监等类别,并没有称官犯等字样。臣复秘密发文给代替衡州府知府杨浚、副将崔起潜进行调查。查询结果,没有不同之处,当下就秘密通知广西巡抚金。理当一并奏报,伏乞皇上明鉴。雍正朱笔批示:你的地方上百姓这般样的风习,你不能察觉,不肯奏报这些情况,直到别省发觉后,特命钦差来追查审问,而你不能把这样一类的匪徒追究出来。如今又从京师指名交给你几个人,提讯审查,原因是怕奸民闻风远窜,才让你就近迅速设法诱问出传谣的人。而今天你却把这已经问出来的口供,让犯人们互相推诿责任,拖延时日,总是不能追查出最初出于何人之口,你可真算是个才德兼备,忠诫任事的巡抚了!这些人犯,自然也要解送京师来审问的,如果在京再审问出别的人来,自然也在你的地方上,但必须把有名单在案的犯人一一交出来才可以。



  二、臣下的确夙夜兢兢,稽察办案



  编者按:上一封奏折,雍正在批语中对王国栋作了严厉训斥,使王国栋不能不作一番检查。但王国栋必竟缺少才干,自己无法审结此案,只好委托下属去分头审讯,这更引起雍正不满,在本奏折中夹批了“胡说,溺职之极!”这里,已伏下了雍正决心要撤换王国栋的想法。所以在奏折后朱批中,没给王国栋任何具体指示。
  【原文】
  臣王国栋谨奏,为恭谢天恩,敬复朱批谕旨事。闰七月十八日,臣标把总刘万志恭捧皇上批回奏折到长沙,并赍软赐鲜荔枝一瓶。圣恩高厚,感刻难名。臣谨恭设香案,望阙叩头祗领讫,随捧读朱批。臣奏湖南雨水,及恭请陛见两折,均恭皇上详悉训诲,一一指示。臣庸愚下质,谬任封疆,仰荷圣恩深重,虽于甄别吏治,体恤民瘼,清厘钱粮,慎重刑罚之处,夙夜兢兢,稽察办理,而上之不能感召天和,下之不能潜消匪类,即自顾亦觉怀惭。因恩才庸任重,或得面承圣训,庶几有所遵循。兹蒙我皇上训旨详明,不惜千万言,勉臣振作鼓舞。臣跪读之下,醉醒梦觉,昭若发蒙。惟有整励精神,倍加奋迅,以求天人感召之本源,以副圣主委用之至意。
  皇上圣明,自有远鉴。至陈帝西传播流言一案,臣将得自何人之处,设法诱问。委曲开导,刑讯数次,总不能实供得自何人。复发按察司郭朝祚,护岳常道孙元,署长沙府知府杨辅臣分别研讯(朱批:胡说,溺职之极!)亦不能别指造言之人。业经录供,于闰七月初四日具折请旨在案,现候皇上批示遵行。按察司郭朝祚,臣即将所奉圣旨,详悉宣谕,伊甚恐惧战栗(朱批:此等负恩无知之人,恐惧战栗即可赦宥乎?),已遵旨遣人至大学士臣张廷玉处转奏。再,臣前奏丈勘复测田亩一折,蒙皇上朱批:似此实心任事之员,当引朕旨,察其等次,题请议叙,以示鼓励,钦此。臣查湖南清查欺隐田亩,如系额内者,向例不清议叙;额外者,照例附请。今沅陵、辰溪、黔阳、攸县、安仁五县,俱系额内,惟酃县田亩除足额外,又查出额外垦熟田地六十六顷零。经臣于原题案内,将酃县知县刘朝佑,委勘之原任澧州知州黄炎附请议叙,已准。部复照例各准其纪录二次,奏旨俞允钦遵在案。合并附折奏闻,臣不胜感激悚惶之至。谨奏。
  朱批:览。
  【译文】
  臣王国栋谨奏,为恭谢皇上天恩,谨敬地回复皇上朱笔亲批的谕旨事。闰七月十八日,臣的属下把总刘万志,恭捧皇上批回的奏折到达长沙,并且带来皇上赐给臣的鲜荔枝一瓶。皇上恩德这么高厚,确实使臣感动得刻骨铭心,无法形容。臣谨恭敬地摆设下香案,供奉上谕,对着北方皇宫方向,叩头谢恩拜领御赐,随后捧读皇上朱批。臣所奏报湖南下雨情况和请求赴京陛见皇上的两份奏折,都受到皇上详细看过,并加以训诲,一一作了指示。臣是个资质平庸的人,受到皇恩充当封疆大吏,仰望皇上恩德实是深厚,虽然臣在于甄别任用全省官员,关心全省百姓疾苦,管理全省钱粮税赋,慎重判处刑罚等方面,日夜兢兢业业,去考虑处理。而对上来说不能感动上天给于风调雨顺的祥和之气,对下不能消除匪类的活动,即使自己反省一下,也会觉得惭愧的。因而臣想自己才干平庸而担子太重,如果能够进京陛见,亲受皇上当面教训,以便臣能有所遵循而把省内治理得好一点。现蒙受皇上下旨谕训诲得十分详明,不惜用千言万语,鼓励臣振作鼓舞。臣跪读之后,真如醉醒梦觉,昭然启发了以往的愚昧无知。只有振奋精神,倍加努力,以求达到顺乎天意民心这个根本,以符合皇上任用的心意。
  皇上是十分圣明的,自能有深远的观察鉴识。至于陈帝西传播流言一案,臣把这谣言得自何人,设法诱导他说出,并委婉地开导,加上刑讯了几次,他总无法老实供出谣言从什么地方听来。臣便又把这伙犯人,下发给按察司郭朝祚,护理岳常道道台印孙元,代理长沙府知府杨辅臣三人,让他们分头审讯(雍正在这一段中批语:胡说八道,渎职到极点!),也不能另外指出传播谣言的人。这些口供已记录在案,于闰七月初四日写了奏折上报,现在等候皇上批示,以便遵旨办理。对按察司郭朝祚,臣便把奉到的圣旨涉及他的部分向他详尽地作了传达,他十分恐惧,战战栗栗〔雍正朱笔批语:这种负恩无知的人,恐惧战栗就能够获得赦免吗?〕臣已遵照谕旨,派人到大学士张廷玉处请求转奏。再者,臣以前奏报丈量田地,清查田亩的奏折,蒙皇上朱笔批示说:“像这种实心办事的官员,应当根据朕所下旨意,查下他的级别等次,申请叙功晋级,以示鼓励,钦此。”
  臣查湖南省清查隐瞒田亩的情况,如果是在赋税定额以内的,按成例一向不请议叙奖赏;在定额以外的,才按例附带请奖。现在沅陵、辰溪、黔阳、攸县、安仁五县,都是在定额以内,只有酃县,田亩数除足额以外,又查出额外开垦出的熟田六十六顷有余。经臣在原申报的文书内,把酃县知县刘朝佑委派勘查田亩的原任澧州知州黄炎附入请求议叙晋级,已被批准。部里回文说,照例对以上二人,各准许记录功绩二次,已奉圣旨批准允许,谨遵钦命记录在案了。特此合并附于本折奏报皇上知道。臣不胜感激惶恐之极。谨奏。
  雍正朱笔批示:览。



  三、风水先生摇唇鼓舌,祸从口出



  编者按:本奏折中重复抄录了雍正对王国栋审案无能的大段批评。王国栋也自知职位不稳,所以又抓紧审讯陈帝西,才算使陈帝西承认谣言出于自己之口,但又说是听路人所言,是否真实,则难以知道。王国栋未来得及禀报,又接到将陈帝西押解进京的通知。在这封奏折上报不久,王国栋即被免职。
  【原文】
  臣王国栋谨奏,为遵旨复讯事。雍正七年九月初六日,准兵部火牌,递到怡亲王等奉上谕:“湖南巡抚王国栋奏称,曾静在京供出陈象侯、何立忠转述陈帝西传说流言一案。审讯陈象侯、何立忠,供出何献图。据何献图供,得之陈帝西。及究问陈帝西,陈帝西又供出得之张继尧,以何献图为证。刑讯张继尧、何献图,皆呼冤不认。又陈帝西供出抄录孔明碑文,曾与何知来、何纯忠看过。提审茫无确据,显系陈帝西捏造。既经众证明白,难容狡赖。应否将陈帝西解京,一并拟结等语。“从前令尔等寄信与王国栋,令其将何立忠、陈象侯、陈帝西等,细讯所传之语本于何处。如伊等不肯承认,可委曲开导。尔等不过传说之人,但将传自何处,得自何人说出,则尔等皆系无罪之人,何苦为人隐讳,以身试法?如此劝谕,犹不实供,则用刑讯,刑讯犹不承认,则解京与曾静对质。
  今该抚讯问陈象侯、何立忠二人,俱称闻自何献图,得之陈帝西。何献图供亦相等。又究陈帝西,则供谏议碑文,系张继尧说的。是陈帝西已经自认传说流言,与曾静所供无异。更无再与曾静对质之处,何必又请将陈帝西解京?至陈帝西所供之张继尧及何知来、何纯忠等,该抚既称刑讯,张继尧呼冤不认,何知来等家中并无抄录碑文,显属陈帝西捏造。“则该抚应将陈帝西委曲开导,令其悔悟感激,则自必将传言之实,由何处何人招出。乃王国栋既不将陈帝西详悉晓谕,使之感悟,吐露实情,而但将扳出之张继尧加以刑鞠,不知王国栋出自何心?况陈帝西将孔明碑文烂熟胸中,随口背出,此决非陈帝西临时造作之语,其言必有所本。即此,可以推求其他流言之所自来。而王国栋先用严刑,讯究诬扳之人,刑讯不得,遂请将陈帝西解京,以卸彼地方之责。”
  【译文】
  臣王国栋谨奏,为遵照圣谕对犯人进行再次审讯事。雍正七年九月初六日,接到兵部火牌快马传递到怡亲王等转达皇上谕旨:“湖南巡抚王国栋奏报称:‘曾静在京招供出来的陈象侯、何立忠转述陈帝西传播流言一案。经审讯陈象侯和何立忠,又供出了何献图。又据何献图供称:是从陈帝西那里听来的。等到追问陈帝西,他又供出是从张继尧那里听到的,并说何献图可作证人。经用刑严审张继尧和何献图,他们都呼冤枉而不承认。另外,陈帝西供出了抄录孔明碑文,曾经让何知来、何纯忠看过。经提审后,茫然没有一点确实根据,显然是陈帝西捏造的,既然已经众人证明,实难容许他狡赖。现在是不是应该把陈帝西押解进京,以便一并结案定罪’等话。”
  “从前朕曾命令你们寄信给王国栋,让他把何立忠、陈象侯、陈帝西等人详细审讯,其所传流言,究竟来源于何处?如果他们不肯承认,可以委婉开导,说他们不过是传言的人,只要把从哪里听到的,从何人口中听到的,说出来,那么你们便都是没有罪的人,何苦为别人隐瞒,而至甘犯国法。这样劝告,如仍不肯实说,就用刑审问,用刑仍不能使他们承认,则解送京师来和曾静对质。现在该巡抚审讯陈象侯、何立忠二人,都说是听何献图说的,何献图则是听陈帝西说的;何献图的供词也和上二人供词相符,又审问陈帝西,则供称上谏本和碑文二件事,都是张继尧说的。这证明陈帝西已经自认传说过流言,和曾静所供没有不同,便没有必要再和曾静对质了,何必又请求把陈帝西解送京师呢?至于陈帝西所供出的张继尧,以及何知来、何纯忠等人,该巡抚既然说经过刑讯,张继尧呼冤不承认,何知来等人家中并没有抄录的碑文,显然是陈帝西捏造的谎言。”
  “那么该巡抚就应对陈帝西委婉开导,让他悔悟感激,则必然会把传言的真实情况,从什么地方什么人那里听来的,招供出来。可是王国栋既不对陈帝西详细开导,使他感悟而说出实话,而反把扳出的张继尧加以刑讯,不知道王国栋是怎样想的。况且陈帝西能把孔明碑文烂熟的记在心里,随口背诵出来,这决不是陈帝西临时编造出来的,他说的这些必然有来源,就从这一点上来推论,其他流言必然有它的出处来源。而王国栋先用严刑,审讯被陈帝西诬扳的人,审讯不出什么来,便请求把陈帝西押解进京,以推卸他地方官的责任。”
  【原文】
  “从前杭奕禄在湖广时,既不能详悉推求,是以特降旨令王国栋查讫。而王国栋又复草率,希图完结如此。有凭有据之事,尚不肯细心推究,以尽根株,设地方有疑难之事,则将作何办理?王国栋残为溺职。着王国栋再行详讯,务必追出传言之人,则此事方可归着。“又前令王国栋将雍正五年五、六月间,衡州路上解过犯官留心察访,王国栋亦未复奏。令其一并确查,具奏等因到臣,钦此。”
  臣于文闱竣后,复传陈帝西,几经询问,供吐游移。臣恐该犯乡愚畏罪,适刘之珩等奉旨释放回籍,臣即令刘之珩等将皇上宽大弘仁,当面逐为宣布,并又多方委曲开导。据陈帝西供:“前年八月初间,小的奉母亲的命,往衡州买绸子,走到地名唐堡司,是条大路,有个凉亭,小的走得吃力。在那里息息足,买茶吃。只见有四个长大汉子,还有一个挑担的,是走道儿的光景,身上都穿着马褂子,口里说的是官话,像京里内旗人模样。他们自己伙里,在那边讲什么岳老爷上了谏本,不知避讳,恐怕不便,内中一个人说,皇上竟不定他的罪,反加了他的官。因那挑担的来问小人要茶吃,小的随问他,你们是到那里去的?他说往城里去。那时路上偶然撞见,不知他是什么人,又不曾问他姓名,恐其着在小的身上要人,所以从前不敢供出。其实这句话,实在是道听途说的,就是小的告诉何献图,也讲是听见人说,若果向小人说的人,如今可以指得出姓名,其时小的又不晓得有今日的事,怎么不在何献图面前就讲是某个说的呢?
  【译文】
  “从前杭奕禄在湖广时,既不能详细推求审问出的问题,所以特降旨让王国栋追查到底。而王国栋又十分草率地去处理,企图这样马虎完结。有凭有据的事。他还不肯细心去推究,以求彻底挖尽老根,假如地方上有疑难的事,他会将怎样去处理呢?王国栋实在是失职。现在命令王国栋要再加详细审问,务必追究出传播流言的人,那时这事才能算结束。“另外,以前命令王国栋把雍正五年五六月间从衡州路上押解过的犯官,留心访查下都是什么人,王国栋也没有奏报上来,现在让他一并确切查出后报上来。把这些事通知他,钦此。”
  臣在乡试监考结束以后,回到衙门,再次提审陈帝西,经过几次询问,他总是吞吞吐吐,犹疑不决,臣恐怕他因为愚昧无知,害怕犯罪才这样。这时恰好刘之珩等人奉皇上谕旨释放回家,臣便让刘之珩等,把皇上宽大仁厚的圣德,当面逐条告诉了陈帝西。并且又多方面委婉开导,陈才吐露出来。据他供辞说:“前年八月初,小的遵照母亲的命令,到衡州去买绸子。走到一个名叫唐堡司的地方,是一条大路,路边有个凉亭。小的走得吃力,便在那里休息一下,买碗茶吃。只见有四个高大男人,还跟着一个挑行李的,也是赶路的光景。他们都穿着长袍马褂,嘴里说的是北京官话,很像是从北京下来的旗人模样。他们自己围成一堆,在那里说什么岳老爷上了谏本,不知道忌讳,恐怕会招来麻烦。其中一个人说,皇上竟然没有定他的罪,反而升了他的官。因为那挑行李的人,来向小的讨些茶喝,小的便问他,你们是到那里去的,他说是往城里去的。那时路上偶然撞见,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又不曾问他们的姓,由于怕在小的身上要人,所以以前不敢供出来。其实这句话实在就是这样,在大路上道听途说的。就是小的告诉何献图时,也讲是听见别人说的,如果向小的说这些的人,如今小的能够指出他们的姓名的话,那时小的并不知道会有今天这件案子的事,怎能不在何献图面前讲是某某说的呢?
  【原文】
  至于那碑文,是前年九月初一,小的在衡州,去买鼎锅,在同年桥地方,见有许多人攒着一个背胡芦的道人,白发长须,约有九十多岁,据他讲有一百岁了。他招牌上写着云水道人,善观气色;又有一张诗句贴在桥上,说是什么孔明碑文。那时看相的人也多,要八文钱一相,小的也出了八文钱,相了一相。已往的事,有些对证。他自己说是四川来的,小的因识得几个字,就把那碑文看了几遍,记在肚里,也不知那诗句讲的是什么话。因小的从前病在何献图家,他郎舅说要缠绕,将小的用草荐裹了,逐出门外;又因何献图将小的对他说的话告诉别人,以致今日有这样事,所以怀恨,扯着他郎舅两人是正。如今小的供的都是实情,并没有半句假话”等语。
  正在具折奏复间,又准大学士公马尔赛等札,开前巡抚奏请,将陈帝西解京拟结。奉旨以陈帝西并未供出传言之人,王国栋不能详悉推求,但请解京,希图草率完结,务令再行详讯,追出传言之人,则此事方可归着,钦此。写字寄与巡抚在案。今在京有与陈帝西质问之处,我等遵旨再寄前来,巡抚可将陈帝西确讯取供,即将陈帝西并陈象侯、何立忠三人,遴员解送来京。臣复钦遵,详加讯问,坚称此番所说实系正情,并无捏造饰除。经遵旨将陈帝西、陈象侯、何立忠三人,遴委醴陵县典史陈继祖,于雍正七年九月二十八日,自长沙起程,管押解送刑部查收外,合将复讯供情再行缮折奏闻。至过衡犯官,随即密查,雍正五年五、六月内,递过军犯达色、蔡登科,臣恐前后尚有遗漏,又细查四、七两月,递过军犯马守柱、耿桑格、六格,太监吴守义、霍成等,姓名于六月二十九日备叙奏明在案,合并陈明,谨遣臣标千总宋启相恭赍奏闻。
  【译文】
  至于那孔明碑文的事,是前年九月初一日,小的去衡州买鼎锅,在同年桥的地方,看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背葫芦的道人,那道人白发长须,约莫有九十多岁,根据他讲有一百岁了。招牌上写q云水道人、善观气色”,又有一张诗句,贴在桥上,说是什么孔明碑文。那时找他看相的人很多,要八文钱看一相。小的也出了八文钱,相了一相,以前的事,他说的倒有些说对了。他自己说是从四川来的,小的因认得几个字,就把那碑文看了几遍,记在肚里,也不知道那诗句讲的是什么意思。因为小的以前有病在何献图家,他妹夫说疟鬼要缠绕他家,便把小的用草席裹了,赶出门外逐邪;又因为何献图把小的对他讲的话告诉了别人,以致今天发生被捕的事,所以心中怀恨,故意攀扯他二人,这是真的。如今小的所供,都是实话,并没有半句虚言”等等。
  臣问出真情后,正把算写奏折奏报,又收到大学士和公爵马尔赛等人寄来的公文。内中d以前巡抚曾奏请把陈帝西押解进京定罪结案。今奉皇上谕旨,以为陈帝西并没有供出是从什么人那里听来的传言,王国栋不能详审确求,只是请求押送到京师来,希图草率完结此案。命令他再行详细审讯,追查出传播谣言的人,那么这事才算是有了着落。钦此。这些已写过公文寄给巡抚了。现在京师里又有需要陈帝西质问的地方,我们谨遵皇上谕旨,写信前来。巡抚可以将陈帝西确审取得供词后,即刻将陈帝西、陈象侯、何立忠三人,选派得力人员押解来京。”
  臣即遵照上谕,又对他们详细审问,仍坚称这次所供的确是实情,并没有捏造掩饰的地方。所以臣除了遵旨将陈帝西、陈象侯、何立忠三人,选派醴陵县典史陈继祖,于雍正七年九月二十八日,自长沙起程,管押解送往京师刑部查收外,理应把本次复审的供词情况,再次缮写奏折奏报皇上知道。至于路过衡阳的犯官,收到谕旨后,即派人密查,雍正五年五、六月内曾递送过军犯达色、蔡登科;臣恐怕前后一段还有遗漏,又细查了四、七两月递送过境的军犯,有马守柱、耿桑格、六格,太监吴守义、霍成等。其姓名于六月二十九日已经奏明在案。理应一并陈报。谨派臣属下千总宋启相恭棒奏折进京,奏报皇上知道。四、有人混水摸鱼,竟想诬告得赏



  编者按:曾静一案,牵扯数省,到处追查余党。便有人想从告密中获得奖赏,而捕风捉影,任意诬告,此折反映即其中一例。王国栋亦未详察,便奏报上去,也属粗心无能。此折上奏后不数日,王即被免职。
  【原文】
  臣王国栋、臣李徽谨奏,为奏复事。本年九月二十五日,臣抚标下把总刘万志,恭捧批回奏折到省,臣等跪接开读。会奏周楠呈首袁炽与曾静交往一折,蒙皇上朱批:“讯问曾静,并不识此人,况陈学松等姓名,亦皆一人不知,可将周楠诬捏情节究审为何起见,亦不可严用刑具。袁炽可释放,此案无可究处。钦此。”
  臣等随将袁炽当堂释放,并提周楠复讯。据供:“小的原不认得袁炽,前因听见这话,一点忠心,就出首了,并没有心要害,并只想出首了,皇上自然说我好,并有加恩之处,并不为别的起见”
  等语。反覆研讯,别无异辞。臣等备查,周楠原供往滇之杨天佩等三犯,先经行据郴州永兴县细加察访,挨查烟户册内,并无其人,出有印结在案。惟传言之张凤一犯,现在移查广东未复,而既经部臣讯明,曾静未与袁炽认识,其余各犯,亦皆一人不知,自应遵旨,概予免究。其周楠诬捏之处,据供妄想皇恩,并无别故。可否俯念该犯异乡愚民,无知犯法,一并从宽,递回原籍安插,毋许出外滋事,以结斯案。臣等未敢擅便,理合缮折奏复,仰乞皇上睿裁批示遵行。
  【译文】
  臣王国栋、臣李徽谨奏,为奏复皇上谕旨事。本年九月二十五日,臣属下把总刘万志恭捧皇上批回的奏批,回到省城。臣等跪拜迎接圣旨后,开封阅读。臣等所联名同奏的《周楠呈首袁炽与曾静交往》一份奏折,蒙皇上朱笔批示说:“经讯问曾静,并不认识这个袁炽,况且陈学松等的姓名,曾静也一个都不知道。可以把周楠诬告捏造的情节追究审问下,为什么要诬告?但也不可动用重刑。袁炽可以释放,这个案件没有什么可追究的价值。钦此。”
  臣等遂把袁炽当堂释放,并提出周楠复审。根据他的供词说:“小的原来并不认识袁炽,因为前偶然听人说袁炽和曾静有往来。自己怀有一点忠心,便把听来的事去出首报告,并没有存心要去陷害袁炽。并且我想出首揭发他,皇上自然要说我好,并且会恩赐给一点好处的。就是这些,并没有别的原因才出首。”
  经臣等反复审讯,也没有别的说法。臣等又查了一下周楠原来供词,其中有往云南的杨天佩等三名犯人。已经先行给地方官查捕,据郴州永兴县报告,细加访查,又挨次查了户口名册,其中并没有这几个人,因而写出调查结果,并盖了县印,作为正式保证文件报来,已存记录存档。惟有涉及传播流言的犯人张凤,已发文移交广东省乡查。现广东回复还没到。而现在既然已经刑部审明,曾静并不认识袁炽,其余各犯亦一个也不知道。自应遵照皇上谕旨,对这几人一概免于追究。其中周楠捏造情节进行诬告,据周楠供词,只是妄想受到皇恩奖赏,别的没有什么原因。所以能不能考虑由于周楠不过是外乡愚民,因无知而触犯了诬告反坐的法律,可以一并从宽处理,递送回原籍安插,不许他再外出生事,以了结此案。臣等不敢擅自决定,理应奏报,回复皇上谕旨,请皇上明智裁决并予批示,以便遵照办理。



  雍正上谕仁君何以要对弥天重犯网开一面



  编者按:曾静案已基本审清,其所以攻击雍正,思想基础有二,一是受吕留良学说影响,二是听信谣言,而后者更为重要。由于曾静已表示伏罪,转而吹捧雍正。所以雍正认为让其现身说法,平息谣言,不失为一个可利用的工具,并可借以显示自己的“仁君”形象,因而才对曾静等宽大处理,以资利用。
  【原文】
  雍正七年十月初六日,怡亲王、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等,遵旨讯问曾静,合词公奏,将曾静、张熙照大逆不道律,即行正法。上谕乾清宫,召入诸臣等,并令李绂随入。谕曰:“今日诸臣合词请诛曾静、张熙。伊等大逆不道,实从古史册所未有,以情罪论之,万无可赦。但朕之不行诛戮者,实有隐衷,上年曾静之徒张熙,诡名投书与岳钟琪。岳钟琪仓猝之间,忿怒惊惶,不及筹算,即邀巡抚西琳、臬司硕色,坐于密室,将张熙严加根究,问其指使之人,张熙不肯供出真实姓名,旋即加以刑讯,而张熙甘死不吐,岳钟琪无可如何,越二三日,百计曲诱,许以同谋,迎聘伊师,与之盟神设誓,张熙始将姓名一一供出。彼时岳钟琪具奏前来,朕披览之下,为之动容。岳钟琪诚心为国家发奸摘伏。假若朕身曾与人盟神设誓,则今日亦不得不委曲,以期无负前言。朕洞鉴岳钟琪之心,若不视为一体,实所不忍。况曾静等僻处乡村,为流言所惑,其捏造谤言之人,实系阿其那、塞思黑门下之凶徒、太监等。因犯罪发遣广西,心怀怨忿,造作恶语,一路流传,今已得其实据。若非因曾静之事,则谣言流布,朕何由闻之,为之明白剖晰,俾家喻而户晓耶?且从来国家之法,原以惩一儆百,如曾静等之悖逆,谅宇宙内断无第二人,即后世亦可断其必无有与之比者。何必存惩一儆百之见,可以宽宥其罪,并非博宽大之名而废法也。一切朕另有谕旨。
  【译文】
  雍正七年十月初六日,怡亲王、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等职官,遵照圣旨审讯曾静,大家一致请求,曾静、张熙应按大逆不道的律条,立即正法。皇上下了谕旨,在乾清官召见了诸大臣等,并让李绂跟随进去。皇上说:今天诸臣联名请求处死曾静、张熙。他们大逆不道,确实是从古以来,史册上没有记载过的。以犯罪情节而论,万万不能赦免。但是朕所以不杀他们,实是内心有自己的想法。去年曾静的门徒张熙,化名投书给岳钟琪。岳钟琪突然遇到这事,又忿怒又惊慌,来不及谋划,便邀请巡抚西琳、臬司硕色,坐到密室里面,把张熙严加审讯追根,问他是受谁的指使。张熙不肯供出真实姓名,随即又用刑拷问,而张熙宁死不肯吐供。岳钟琪没有办法,过了二三天,费了许多心计,曲折引诱。答应与他一齐谋事,招请他的老师,并与他在神前结盟设誓,张熙才开始把姓名一一供了出来。
  那时岳钟琪把这些情况奏报上来,朕翻着奏折之后,为之感动。岳钟琪忠心为国,揭发出了隐匿的奸恶的人和事。假如朕曾经和别人在一起盟神设誓,那么今天亦不得不委曲求全,以期能不辜负以前的誓言。朕洞察岳钟琪的用心,如果不把岳钟琪当成一体股肱来对待,心中实在于心不忍。再说曾静等人都生活在偏僻乡村,受流言的蛊惑,其捏造谣言的人,实是阿其那、塞思黑手下的凶徒、太监等人。因为犯罪而流放广西,心中怀恨,才制造流言,一路上到处传布。现在已经得到确实的证据。如果不是因为曾静的事发。那么这些谣言的流传,朕又怎么能知道?又怎能明白地加以剖析,而使得家喻户晓呢?而且国家的法律,从来就是以惩一儆百为目的。像曾静那样的叛逆,恐怕宇宙之内,决不会再有第二个人了。即使是后世,也可以断定,必然不会再出现和他一样的人了。所以又何必存在着惩一儆百的见解?可以宽免他的罪行,这并不是想博得一个宽大的名声而取消法律。一切朕当另有旨意颁布。



  江苏巡抚尹继善奏折冒名王澍传播谣言的犯人



  编者按:曾静招供出传播悖逆言论的犯人。而且供出梦见自己的同族人告诉他说,那人姓邓等话。结果江苏巡抚便依此追查,当然毫无结果。由此可见雍正对此案追查的紧,涉及面广,地方官员连梦话都紧追不放。
  【原文】
  臣尹继善谨奏:臣于淮安,路遇刑部侍郎臣杭奕禄恭传谕旨,命臣等访拿曾静供出诡名王澍播散流言之人,并将图像交臣。窃思逆贼曾静,僻处乡野,敢于逆天悖理,皆由奸邪党羽造言四布,凡在人类者,闻之无不切齿痛心。臣现在多方设法密访查拿。再杭奕禄途中盘问曾静,伊又记诡名王澍之人曾言,在潘宗洛湖南学差任内,看过文字。臣查潘宗洛,原籍常州府宜兴县,访有伊孙潘文熙在家。臣着人将潘文熙并当日历任跟随潘宗洛之家人,唤至署中,称访延慕友,令将伊祖学院、巡抚并历任内所清幕友及教书看文字之人,姓名、年岁、相貌、住址一一列出,现在逐名密访。再,臣与杭奕禄淮安相见是夜,曾静梦回伊家,族人曾天祥向其说那人姓邓,在王澍家中教过书,是湖北人,兄弟曾又思在兴谷洞地方,知他跟底等语。杭奕禄到苏将此语向臣说知,臣思梦中之语虽难凭信,但如此罪大恶极之人,天理昭彰,无不败露,或者由此跟寻而得亦未可定。臣因遣人至无锡,寻见原任给事中王澍细问,曾在伊家教书往来者并无姓邓,亦无湖广之人。开出处馆数人,其年纪相貌俱不相同。但曾静既称梦中见曾天祥,告以其人姓邓,系湖北人声口,曾又思在兴谷洞知其底里,恐非无因。臣现在照图书像密札知会湖南巡抚赵弘恩,湖北巡抚费金吾,令其就近查询密访,并探兴谷洞地方踪迹。臣日夜筹度,展转于心,恨不能一时就获,以抒愤懑,不敢以为梦语而忽之也。谨将奉到密旨,遵行缘由,先行奏闻,谨奏。雍正八年二月初三日。朱批:览。但梦寐之语,何必如此认真也。
  【译文】
  臣尹继善谨奏:臣在淮安路上,遇到刑部侍郎杭奕禄传达皇上的旨意,命臣等访查捉拿曾静供出的化名叫王澍传播散布流言的人,并把图像也交给了我。我个人认为,曾静处在偏僻乡野,敢于违反天理,都是由于那些奸诈邪恶的党羽制造流言广为散布的原因,只要是人,听到后,没有不切齿痛恨的,臣现在正想方设法严密访查缉拿。另外,杭奕禄在途中盘问曾静,曾静又想起化名王澍的人曾说过,潘宗洛在湖南学差的任期内,给他看过文字。臣已查明潘宗洛的原籍在常州府宜兴县,访知他有一个孙子潘文熙在家中,臣派人把潘文熙以及当时历任跟随潘宗洛的家人召到署衙中,说是要拜访邀请幕友,让他们把潘文熙的祖父在学院、巡抚历任内所请的幕友以及教书、看文字的人的姓名、年龄、相貌、住址详细开列出来,现在正逐个暗中访查。还有,臣和杭奕禄在淮安相见的那天夜里,曾静做梦回到了家中,他本族的人曾天祥向他说那人姓邓,在王澍家中教过书,是湖北人,兄弟曾又思在兴谷洞地方住,知道他的根底等话。杭奕禄到苏州把这些告诉了我。臣想,梦中说的话虽然难以作为凭证和相信,但是像这样罪大恶极的人,在明显的天理之下,没有不败露的,也许顺着这上面追查,说不定会有收获。因此,臣派人到无锡,找到了原任给事中王澍仔细审问,曾在潘宗洛家教书,所往来的人中并没有一个姓邓的,也没有湖广地方的人,所开列出的在学馆作事的数人中,他们的年龄、相貌都与开列的名单不相符。不过曾静既然说梦中见曾天祥告诉他那人姓邓,是湖北人口音,曾又思在兴谷洞,知道底细,恐怕不会没有原因。臣现在照着图画了像,秘密地写信告知湖南巡抚赵弘恩,湖北巡抚费金吾,使他们就近查询密访,其打探兴谷洞地方的踪迹。臣日夜都在想办法,心中反复地思考,恨不能马上把他们拿获,以吐心中的郁闷和怨恨,不敢以为梦话而不重视。谨将接到密旨遵照执行的情况,先上奏皇上知道。谨奏。雍正八年二月初三日。雍正朱笔批示:览。不过是梦中的话,何必这样认真呢!



  浙江总督李卫奏折在浙江继续查访逆党情况



  编者按:对曾静一案审讯已告一段落,雍正仍嫌供出的犯人太少。因又命令杭奕禄秘密带领曾静去浙江,企图指认浙江逆党,但无结果,因此,浙江总督李卫又派官兵将曾静押往湖南继续指认逆党。
  【原文】
  浙江总督管巡抚事,驻扎杭州,在任守制臣李卫谨奏:为钦奉上谕事。雍正八年正月二十三日,钦差刑部左侍郎杭奕禄,密带曾静并悖逆妄人图像到杭,向臣宣示密谕,跪领钦遵。伏查此辈棍徒,造作讹言,往来煽惑,实可痛恨,断难容其漏网。臣细思江浙好事悖谬之人,莫过于现在拿获之甘凤池等各犯,诚恐其中或有在内因,将依稀仿佛年貌相近者,密令认识,逗问语音,皆不相像。据称江南稍有影响。杭奕禄回江之日,会同江南督抚二臣,再为推求。臣仍当加意留心,设法访察,不敢略有懈怠宣露。至臣前见曾静逆恶妄言,实深忿激,恨不能食肉寝皮,以抒公义。及观其补貌语言,乃系鄙陋不堪,甚属平常者,较浙省现获之陆同庵,行径执谬,大概相似。与其从前作为,迥不相同。乃知实属天地祖宗之灵,借此妄人以昭显千古是非邪正之别,而使天下无不咸知造言生事之徒,共相儆戒,诚非偶然也。今笔帖式杭嵩安,已密押该犯于正月二十九日起行,前往湖南。臣专派外委把总吴居功,带兵四名,宽裕发给盘费,随同护解至彼。并沿途拨兵六名,交替接送去讫。至极恶吕留良家口子孙,于臣旋浙之时,即已密令府县查点清楚,分别大小,监禁看守。迨此番回任后,又将其父子坟冢,严饬文武,派拨人役,加谨巡查,不敢疏忽。理合一并奏明,伏乞皇上睿鉴。为此顺交臣权外委把总黄文达,自备脚力赍进,谨奏。雍正八年二月初八日。朱批:览。曾静之感服情形如何?
  【译文】
  浙江总督,管巡抚事驻扎杭州在任守制,臣李卫谨奏:为钦奉上谕的事,雍正八年正月二十三日,钦差刑部左侍郎杭奕禄,秘密地带着曾静和叛逆狂妄之人的图像到杭州,向臣宣示密旨,臣跪领皇上的旨意。看到这些无赖之徒制造谣言,来回煽动蛊惑,实在让人痛恨,绝不容许他们漏网。臣仔细想,江浙地方爱闹事,违法执谬的人,不会有超过现在已经捉住的甘凤池等罪犯了,唯恐其中就有他们在内,因此把年龄、相貌比较接近的人,暗中让曾静识别,区分口音,结果都不像。据称江南已逐渐受到影响,杭奕禄回江南的时候跟江南总督和巡抚二位大臣一起分析研究。我仍然应当加意留心设法访查,不敢有丝毫懈怠。至于臣眼前看到曾静叛逆恶毒的妄言,真恨不得吃他的肉,把他的皮当褥子,以表达公众的义愤。等看到他的样子和语言时,竟然是鄙陋不堪十分平常的一个人,和浙江现在已经抓到的陆同庵,行经和坚持谬误的态度差不多相似,和他从前的作为迥不相同。才知道是天地祖宗之灵,借此狂妄之人来显示千古是非正邪的不同,让天下的人都知道造谣生事之徒,都会被审察儆戒,确实不是偶然的事。现在笔帖式杭嵩安已经严密押解该犯于正月二十九日动身前往湖南,臣专门派遣外委把总吴居功带四个兵士,发给足够有余的盘费随同护解直到终点,并且沿途调拨六名兵士交替接送直到完毕。至于罪大恶极的吕留良的家人子孙,在臣回浙江之时就已经密令府县的官员,查点清楚,分别大小监禁看守,趁着此次回到任上以后,又将他们父子的坟墓,严令文武官员拨派人役加倍小心巡查,不敢疏忽。按理应该同时奏明呈上,伏乞皇上睿鉴,为此顺便交给臣部下外委把总黄文达自己准备坐骑送去进呈。谨奏。雍正八年二月初八日。雍正朱笔批示:览。曾静的认罪情况怎么样?



  陕西总督岳钟琪奏折《大义觉迷录》一书的确是觉世道之宏模,指迷途之宝训



  编者按:雍正亲自编定的《大义觉迷录》刻印出来后,颁发全国,使“曾静差徒投书案”告一段落。岳钟琪身为第一个接触此案的人,自然必须表态歌颂一番。才写了此奏章。最后又附上一笔,趁机交待了他在审问张熙时,曾假意称赞过屈大均的文章。这依然是为了怕以后被抓住辫子。
  【原文】
  宁远大将军,臣岳钟琪谨奏
  为圣德光昭,群迷觉悟,臣庆切于中,敬抒虔悃,仰祈睿鉴事。雍正八年三月十九日,准兵部咨送内阁,交出奉旨刊刻《大义觉迷录》二部到臣,臣恭设香案,望阙叩头。跪读圣谕,敬谨详绎,仰见睿照所临,无微不至,圣泽所被,万类咸沾,大义聿昭,愚蒙共启。此诚为觉世道之宏模,指迷途之宝训。析理义于至精至微;开聋聩于极顽极冥。稽之典、谟、训、诰实未有若此之深切著明者也。逆兽曾静,蠢顽不灵,恣肆狂悖,雍正六年遣其徒张熙持书至臣,其中词语丧心病狂,狼嗥犬吠,臣阅未竟,竖发裂眦,痛心切齿,畏欲食其肉而寝其皮,以消忿恨。遂将张熙严加刑讯,期于逆党全获,寸磔族诛,早申国宪,以蔽厥辜,讵逆恶张熙任刑不吐。臣是时忽怦然心动,以为若不设法引诱,则逆踪党恶究难必得。然此际臣心忽动之机,若有不自知其然而然者。至逆恶张熙于严刑夹讯之后,不辨臣设誓之诚伪,欣然将逆谋奸党,历历指供,悉诉其情,无稍遗遁。由今思之,诡谲如逆恶张熙,既能坚忍重刑,而不能不为假词所诱者,冥冥之中,如有鬼神若或使之而然也。随得将逆恶张熙所供逆谋,并逆兽曾静住址及所投逆书,密陈圣鉴。
  【译文】
  宁远大将军,臣岳钟琪谨奏:为皇上圣德的光大,使众多陷入迷途的人能够觉悟,臣从心里感到高兴,恭敬地抒发下臣的诚恳想法,敬请皇上明察。雍正八年三月十九日,兵部行文送来内阁奉旨刻印的《大义迷觉录》二部到臣这里,臣恭设香案,向着皇宫方向叩头,跪读圣谕,详细推究,抬头看到皇上圣明所照耀的地方无微不至,皇上的恩泽遍及万类,无不得到浸润,大义所昭,使愚昧和无知的人都得到启发,真是醒悟社会的巨大榜样,指点迷途的宝贵教诲。辨析道理极其精辟细致,使非常愚昧无知的人受到开导。考证《尧典》、《禹谟》、《汤诰》、《伊训》等篇经典,真没有像《大义觉迷录》这样深切著明啊!逆兽曾静蠢顽不灵,放纵颠狂,雍正六年派他的徒弟张熙拿着书信到臣这里,信中词语丧心病狂,犹如狼嗥犬吠,臣还没看完就觉得毛发竖起,眼角迸裂,切齿痛恨,真想食其肉寝其皮,以消除忿恨。于是将张熙严加刑讯,等待把逆党全部拿获,严施酷刑,诛灭九族,从快申明国法,以结束其罪恶。哪料张熙任凭受刑都不肯招供。臣当时忽然心动,认为如果不设法引诱,逆党的踪迹及罪恶很难追究,就在臣心忽动的时候,自己就像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就不知不觉这样做了。等到逆恶张熙于严刑审讯之后,没有区别出臣设的誓是真是假,欣然将叛逆的阴谋和奸党清楚分明地一一招供,详尽地叙述阴谋活动情况,没有一点遗漏。现在回想这件事,诡谲如逆恶张熙,既是能坚忍重刑,却不能不被假词所诱惑,冥冥之中,就像有鬼神驱使他这样的。随即得以将张熙所供反叛阴谋和曾静的住址及所投的谋反书信,秘密呈送皇上圣鉴。
  【原文】
  夫以逆兽曾静等,生逢盛世,戴高履厚,始而心服大奸大逆禽兽不若之吕留良讲义横蓄于心,继而又听信悖逆之阿其那、塞思黑等逆党,捏造全无影响之流言,肆加毁谤,声载成书。若非逆兽自为败露,不几以讹传讹,妄为扬播,迷惑人心,流毒无已。在逆兽曾静之罪恶,已通于天。而臣当时之假词谓诱,并逆恶张熙受刑之后,旋即信而不疑,悉吐实情,实乃神人共愤,不使奸谋逆恶暂容于天地之间。此种情事,有非思虑之所得,而预定蓄念之所得预防。良由我皇上深仁厚德,感格天祖,是以阴夺其魄,遣使投书,奸谋毕露,此即逆静今日所谓从前投书,自速天诛,乃今痛自悔恨,实有若或使之莫之为而为也。我皇上如天好生,以逆兽曾静僻处穷乡,罔知大义,先由误信逆恶吕留良邪说,继又妄信逆党道路诬谤之言,遂使迷而不语。乃远引“宥过无大”之蕴义,赦其狂背,予以自新。似此张为幻,悖恶凶头,实属千古未有之大憝;而我皇上宏仁大度,特宥无知,更属千古所未见之旷典。即蠢顽如逆静等醉生梦死之禽兽,尚有一线之明,感恩戴德,痛首痛心,自怨自艾,深知从前轻信邪说谣言之误。臣细阅逆兽曾静等全供,益信道盛德至,化及豚鱼,所感甚深,为效甚速;且我朝列圣相承,积功累仁,天与人归,抚有中夏,光明正大,远迈商周。自生民以来,得天下之正,未有如我朝之盛者也。
  【译文】
  像逆兽曾静等人,生逢盛世,就在这个兴盛的人世间,先是信服大奸大逆禽兽不如的吕留良,心中充满了他的邪说。而后又听信阿其那、塞思黑等逆党捏造无中生有的流言,肆意加以毁谤,全部记录下来简直可以成为一本书。如果不是他们自己败露出来,岂不以讹传讹,胡乱散布,迷惑人心,流言不止。逆兽曾静的罪恶,已经触怒了上天。而臣当时用假话设诱,并是张熙受刑之后不久,他随即信而不疑,详尽吐露实情这样的事,实在是由于神人共愤,一刻也不容许奸谋逆恶存在于天地之间。这些事情并不是由于臣能想出来办法,而是由预定的念头不知不觉得到了预定的结果。的确是由于我皇上深仁厚德,感通于天。所以冥冥中有神明夺其魂魄,驱使其投递书信,使他们的阴谋毕露。这就是叛逆曾静今日所说的从前投书,是自己加速自己被天所诛灭,到现在痛自悔恨,实在有如鬼神在暗中指挥他,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便糊里糊涂地去做了。我皇上像苍天一样好生,认为逆兽曾静处在穷乡僻壤,不知大义,先是错误地相信逆恶吕留良的邪说,接着又妄信道听途说逆党所散布的诬蔑诽谤之言,才使其陷入迷途而不知醒悟。于是引用很久远的古训“宥过无大”的合义,赦免其狂悖的罪行,给予其自新的机会。像这样虚狂放肆,互相诈惑的执谬凶恶顽徒,的确是千古所没有的痴憨;而皇上宏仁大度,特别宽容无知的人,更是千古以来所没有见过的恩典。如今蠢顽如曾静等醉生梦死之禽兽,还能有一线觉悟,感恩戴德,疾首痛心,自怨自艾,深知从前轻信邪说,谣言之误。臣仔细阅看曾静等人全部供词,更加深信道盛德至,连猪鱼都能被感化,所得到的感受很深,效果也很快;况且我朝列位皇帝圣明相承,积功累仁,天意与人心相合,占有中国一统天下,光明正大,远远超过了商汤、周文王。自从有人民以来,能取得天下的正统合法,没有像我朝这样盛大的了。
  【原文】
  我皇上乘乾首出,仁覆寰区,复念四海苍生,万一尚有为邪说所惑,是以万几之余,剖析圣贤之经义,以开万古群蒙,疏解至三,精详明切,特命刊刻,布告中外。俾茅檐屋,均知尊君亲上之常经;僻壤遐陬,共识践土食毛之大义。今现在之冥顽,既以趋义而归仁。被惑自愚蒙,自必格心而向化。臣谨遍谕阖营,敬宣圣德,官兵人等,莫不叩首欢呼,忭舞称庆。而臣之微悃愚忠,睹兹宝录,亦得稍为表白,永矢赤忱,以仰报皇上高厚洪恩于万一而已。臣感切于中,未由自己,敬抒愚悃,缮摺恭奏。再臣细阅逆恶张熙所供,臣言屈温山一段情节,缘比时逆恶张熙曾言,闻得广东有屈温山者,诗文甚佳,亦未出仕,并云惜未见其文集。其时臣正在诱之使言,随亦云其著作大意,仿佛与吕留良及而师曾静之意略同。其实屈温山之为人如何?并伊之诗篇文集,不唯臣从前并未寓目,抑且并未闻人说及,其书之有无邪说(朱批:此一语非卿提起,朕实未留意,而廷臣亦未有言及者。)无由而知。是时臣之所以信口称道者,盖欲探逆恶之实情,使之深信不疑,直言无隐也,理合一并奏明,伏乞皇上睿鉴。为此谨奏。雍正八年三月二十六日。
  朱批:览。
  【译文】
  我皇上为天下之尊,仁爱遍及寰宇,心中想着四海苍生,怕万一还有极少数百姓为邪说所迷惑的,所以在处理繁杂政务之余,剖析圣人贤达们所说的道理,以开启众多愚昧的人,反复注释讲解,精确详细深切,特别命令刊印成书,布告中外。使寻常百姓,都知道尊君亲上的常规原则,偏远角落的人都懂得对皇上恩泽感激的道理。如今这些冥顽之徒已经走向仁义。被迷惑是由于愚钝蒙昧,必须自己端正心情才能接近教化。臣恭谨地向属下全体官兵宣布,恭敬宣传皇上的恩德。官兵人等,没有不叩首欢呼,高兴地跳起舞,表示欢庆。而臣这点微小的真诚和忠心,看到此宝录也能得以略为表白,发誓永远赤心忠诚,以仰报皇上高厚洪恩于万一。臣感切胸中,不能自己,敬抒愚悃,缮折恭奏。另外,臣详细观看逆恶张熙所供,臣所说的屈温山一段情节,是按过去逆恶张熙曾说:广东有一个叫屈温山(指屈大均,字翁山,此处是笔误)的人,诗和文章都很好,并说可惜未见过他的文集,当时臣正在引诱张熙使他招供,于是就也随着说屈温山的著作大意和吕留良、曾静的思想基本一致。其实,屈温山的为人如何和他的诗篇文集,不但臣从前未见过,而且也没有听人说到,其书中有没有邪说(朱批:此一语不是卿提起,朕确实没有留意,而且朝廷中的大臣也没人提到此事的。)不得而知。当时臣之所以信口称赞,是因为要探问逆恶的实情,使他们深信不疑,把一切话都毫不隐瞒地供出来的原因。理当一并奏明,伏乞皇上睿鉴。为此谨奏。雍正八年三月二十六日。
  雍正朱笔批示:览。



  浙江总督李卫奏折谎供引起的草木皆兵、虚惊闹剧



  编者按:这个奏折是曾静案的余波,记录了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杭州一个监生陈铨,在群众中吹嘘自己认识张熙,以夸耀、抬高自家身份,但被官府风闻而抓起来,又乱供与江西人吕东阳有往来。浙江总督遂通知江西省,请捕送吕东阳到案。结果江西错抓了一个叫吕学一的人,吕学一怕受刑打,无中生有地供出直隶、山东、江苏等省的同党,于是江西便发文照会各省,大加搜捕。后来吕学一被押送杭州,才审出全是他胡编乱供,将其释放;又通知江西火速撤销往各省搜捕同案犯的公文,演了一出虚惊闹剧。从这里也可看出,清政府各级官员,对吕留良、曾静一案,已紧张到草木皆兵的地步,以及在办案审问中的诸多弊端。
  【原文】
  浙江总督管巡抚事,驻扎杭州在任守制,臣李卫谨奏
  为奏闻事。窃臣于上年冬月,访有杭城仁和县监生陈铨,少年狂诞,在外扬言曾与湖广逆犯张熙来浙时认识,并同党恶严赓臣,投拜门生,讲论诗文、自幸不曾扳入案内等语,当即拿究审问。又据供出,曾与江西人看风水之吕东阳,于杭州书坊相遇,因起大六壬数,彼此接谈,许以跟随同行,每月可得帮给银三两,尚有札付等语,随查吕东阳踪迹,已于雍正三年回归原籍。因陈铨供内有札付狂妄之语,不可不为究讯明白。一面移咨江西巡抚查缉解浙质对,一面再将陈铨细加研鞠。旋又改供吕东阳系浙江台州人方贤济冒名假称,亦在省城堪舆生理,错认为东阳。又复行提方贤济,于今年三月下旬到案,三面质讯,曾与陈铨会面起过六壬,彼此较量深浅争论是实,并无许银及札付之事,讯之陈铨,自认谎供。其熟识张熙等之处,反复推鞠,均属支离,并称曾静亦经到杭州拜望见过等语,更为荒唐,乃系好作不根之谈,造言生事,哄骗愚民,假做体面狂徒,随将陈铨咨革监生,从重枷责,仅留余生,交与伊父亲邻取保管束,永不许出门。正在备文移咨江西间,即于四月二十二日,准江西署抚臣谢,咨解吕学一即吕东阳到浙。臣查其在江西所供陈铨,年貌籍贯,及京师相遇情节,俱不符合。随将解到之吕东阳更换衣服,同别案犯及衙役等十余人间杂并跪。吊同陈铨及吕东阳当在杭寓主逐一识认,并非其人。
  【译文】
  浙江总督管巡抚事,驻扎杭州在任守孝。臣李卫谨奏,为奏闻事。臣于上年冬月,查得杭州府仁和县监生陈铨,少年狂诞,在外面扬言,曾与湖广逆犯张熙来浙江时认识,并同党恶严赓臣,投拜门生,讲论诗文,自己庆幸没有卷入案内等话。当便立刻拿获,追究审问。又供出曾与一个看风水的江西人吕东阳,于杭州书坊相遇,因起大六壬数占卜,彼此接谈,承许跟随同行,每月可得帮给银三两,尚有书信给他等话,接着就查吕东阳的踪迹,已经在雍正三年回到原籍。因陈铨口供内有书信说有狂妄的语言,所以必须要追查清楚,一方面行文江西巡抚查访缉拿,押解到浙江对质,一方面再将陈铨加以详细审问。随即又改了口供说吕东阳是浙江台州人方贤济冒充他名字的,也在省城做看风水的营生,错认为吕东阳。又下令缉捕方贤济,今年三月下旬捉到,三面对质,曾经与陈铨见面,一同起过六壬,相互比较深浅和争论是实,但并没有答应给银和给书之事,讯问陈铨,他自己承认是谎供。他熟识张熙等情节,反复审问,都是前言不搭后语,互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他说的曾静也曾到杭州拜见过面等话,更是荒唐。实在是好作无稽之谈,造谣生事,哄骗愚弄百姓,假做体面的狂徒。随将陈铨监生的功名革去,按刑法加重责打后,留下性命,交给他父亲和邻居取保管束,永远不许出门。正在准备文书发送到江西期间,江西署理巡抚谢,有文书并押解吕学一即吕东阳到了浙江来。臣查其在江西所供陈铨的年龄、相貌、籍贯及在京师相遇等情节,都不符合。跟着便把已经解到的吕东阳更换了衣服,同别案人犯及衙役等十余人混杂在一起跪下,并传到陈铨及吕东阳当日在杭州时住房的房主逐个辨认,并不是这个人。
  【原文】
  讯据吕学一供称,实系打造银匠生理,招牌上有东阳吕记,并非名号。向在保定府涞水县开店,从没有到过浙江,且目未识丁,不会风水。其江西所在京与陈铨结盟,吃血酒,约会船只下海及供出各省田开玉等姓名,俱系畏刑信口妄指,毫无影响。诘其因何认供凿凿之故。据称彼地要严审,若不妄供,难逃夹讯。我族人说:“你到浙江,自然明白,何必先自受苦”等语。隔别研讯,实属误拿。查臣前咨,止于将吕东阳获解送浙质对,并未令其就近讯供,彼处既无活口来历,何从究审,自有错误。但因江南匪类正在浙省发觉,江西州县官疑为此件,奉公过甚所致。幸到杭不曾动刑,即与剖明省释。臣捐给盘费,交原解官带回江西,并咨明署抚臣谢,飞速行文直隶、山东、山西、江南、广东各省,将吕学一妄供之姓名,毋庸查拿,以免张皇滋扰。去后今已准有谢回咨,合将情由奏明。再,浙江各处地方安静,惟海盐县近日后有愚民,以“糍粑教”名目,聚会拜忏。恐其蛊惑人心,经臣访拿,为首及附和党羽等十余名,交杭嘉湖道细加严审,尚系乡愚初起,无别项为匪情,故现在分别重惩枷责,仅留余生,交保管束,朔望点卯不时稽察,以杜颓风。
  【译文】
  审问中据吕学一供称:他实际是打造银匠,生意招牌上有东阳吕记,并不是他的名号,一问在保定府涞水县开店,从来没有到在浙江,而且目不识丁,也不会看风水。他在江西所供出的在京与陈铨结盟,吃血酒、约会船只下海,以及供出各省如田开玉等人姓名,都是因为害怕受刑而信口乱指的,根本没有一点根据。责问其为什么招供得那么确凿的原因,他说是在江西要严厉审问,如果不胡乱编个口供,难逃用夹棍拷问。他的一个族人对他说,你到浙江自然就明白什么案情,何必自己先受苦头等话语。隔开另外讯问,确实是属于误抓的。查臣先前行文,只是将吕东阳解送到浙江来对证,并没有让他们就近审讯,那里既然没有犯人案情,从哪里追究审问?自然就会有错误。但是,因江南匪类正在浙江省发现,江西的州县官员怀疑是这个案件,为公的心过度而造成的。幸亏到杭州不曾动刑,就剖析明白,予以释放。臣捐送给盘费,交原押解官员带回江西,并告知署理江西巡抚谢,火速发文直隶、山东、山西、江南、广东各省,将吕学一胡乱供出的姓名,不用再查问捉拿了,以免造成惊慌和滋扰。现在已有谢的回文,理应将情况奏明。另外,浙江各个地方安宁无事,惟有海盐县近日常有愚昧百姓,以糍粑教的名义聚众举行传送教义和忏悔仪式。恐怕他们蛊惑人心,经臣查访,捉拿为首及附合的党羽等十余名,交杭嘉湖道道台详细加以严审,审明是乡村愚民刚刚兴起的迷信组织,没有其他为匪的情节,现对他们分别上刑严惩,仅留余生,交保管束,每逢初一和十五点名,不定时检查,以杜绝颓败迷信之风。
  【原文】
  又,钱塘县知县李惺,缉得游方匪僧裕安、上乘等,讯出同伙甚多,皆系马流和尚,结党为匪,各处云游挂单,遇孤村静室,庵庙人少者,即用强行劫,或以蒙汗药投入饮食之中迷人,取其衣资,更有损害性命者。臣随拣造弁员,为发给路费,押带匪僧作眼,分头认缉,先后又获同党静参等二十余犯。所供江浙两省窃劫,历年为害,踪迹莫定。按址行查,皆属不虚。而乡僻僧尼弱门,止于失物未致伤命者,从前竟不赴官呈报,今现在逐案究明,定拟具题。此外,多党仍再上紧侦拿,断不使其漏网贻患。又,本年五月三十日,据臣差往江南巡缉私盐盗匪弁员禀称,祟明县花沙海稍等处民人,忽率众鸣锣到新开河市镇强勒各铺户,关闭店面,喧闹地方等情。随据苏松镇兵官施廷专呈,同前。由臣一面严批查拿首犯,解散余党,一面密加察访。因祟明佃户向夏冬二季交纳业主田租之外,尚有轿钱、折饭、家人杂费等项。经知县祖秉震于上年具详禁革,立碑文内分晰未明,刁民藉以为题,欲将夏季麦租不还。先写匿名谤纸粘贴。指称取租富户施大受与新任镇臣施廷专联宗,倚势收等语,聚众多人逼迫店户罢市,甚至殴辱巡检。
  虽有营县拿有朱锁等四、五人到案,尚有写匿名帖之夏君钦等棍脱逃未获。该县欲为掩饰,详文含糊,未将实情叙明,臣查崇明地居海外,各沙孤悬错杂,民情向称刁悍,今欲借端图赖额内一季正租,辄敢粘贴匿名,聚众妄行,恶风断不可长。现在批行江苏按察司,苏松太道严查确情,会同营员勒获为首鼓众要犯。咨会江省督抚二臣听其究审定拟,分别严处示儆外,事关海疆要地,棍徒聚众,合并附摺奏明,伏乞圣鉴。谨奏。雍正八年六月初六日。
  朱批:是施廷专已有旨着汝调补矣。朕意李灿似宜此任,若浙省镇臣调用有难行处,只管暂委员署理崇明。据实折奏以闻。
  【译文】
  还有,钱塘县知县李惺,缉拿到一起云游串乡的匪僧裕安、上乘等人,审问出他们的同伙很多,都是些马流和尚,勾结为匪,各处云游走动,遇到孤寂小村庵庙人少的地方,就用暴力进行抢劫,有的用蒙汗药投入饮食里把人迷倒,偷取别人的衣服、钱财,更有杀人害命的。臣随即挑选武职吏员,发给路费,押带匪僧作眼线,分头指认缉拿,先后又捕获同党静参等二十余名案犯,所供在江浙两省盗窃抢劫,多年为害,踪迹不定,按他们交待的作案地点进行访查,都属于事实。而偏僻的乡村和尚、尼姑力量小的门户,只是丢失了财物而不致于性命受伤害,所以,从前都没有向官府呈报,现在此案正在逐个追查清楚,再拟定处理判刑办法。另外的同伙党羽,仍然在加紧侦缉捉拿,绝不使他们漏网,贻留后患。又:本年五月三十日,据臣差往江南缉拿贩私盐的盗匪的武职吏员禀称,崇明县花沙海稍等地的百姓,忽然聚集很多群众,敲着锣结队到新开河市镇上强行勒索,各商店只好赶快关门闭户,造成骚乱市面等情况。
  随后根据苏松镇总兵官施廷专送来呈报,所说情况相同。臣一面下令严查闹事首犯,解散余党,一方面进行秘密访查肇事原因。是因为崇明是佃户旧例在冬夏两季除交纳地主田租以外,还要交地主下乡收租的轿钱、饭钱、家人随便杂费等项目,经知县祖秉震于去年申报情况后禁止,废除了这种陋习,并树立石碑公布。因为碑文里边讲得不十分明白,有些奸刁百姓便借此为题,打算把夏季麦租赖去不交。并事先写了匿名诽谤的招贴纸,到处张贴,说收租的富户施大受和新任总兵官施廷专认了同宗,要仗势勒收地租等内容。煽动结集了很多人,逼迫商店罢市,甚至殴打镇上巡检官。虽然经驻防营官和县衙门派兵捉拿了朱锁等四五人,尚有写匿名帖的夏君钦等地痞逃脱未捉住。
  该县知县为了掩饰事态,上报文书含糊其词,没有把真相实情说清。臣以为崇明县地处海外,各沙洲大小远近不一,居民一向刁悍,现在企图借口赖去一季正租,还敢张贴匿名帖煽动、并聚众闹事,这种恶劣歪风决不能助长。现在批示江苏按察司,苏松太兵备道严查确实情况,会同驻军营官,捉拿聚众闹事的首犯,并行文照会江苏总督、巡抚,请他们追究审查,对各犯分别严厉处分,以示警戒外,因这事关乎沿海边境要地的安定问题,而发生痞棍聚众闹事,理应一并奏报明白,请皇上明鉴。谨奏。雍正八年六月六日。
  雍正朱笔批示:这里施廷专已有旨意让你另派人员代替他的职务。朕认为李灿合适担任此职。如果浙江总兵官调任有困难的话,可暂派别的人代理一段。崇明事件可根据实情再用专折奏报上来。



  湖南巡抚赵弘恩等奏折湖南人为什么非要将曾静沉潭溺死



  编者按:曾静由反清转向多方吹捧雍正和清朝的统治,因被派往湖南“观风整俗使”衙门听用,向民众宣扬雍正盛德。曾静到湖南不久,长沙城内便出现了传单,内容是约定一批百姓要共同抓住曾静,投入深潭溺死。这传单强烈反映了湖南百姓对曾静的不满,也使湖南地方官员大为紧张,不得不奏报。究竟这传单是对曾静的悖逆不满,还是对曾静的变节不满,恐怕仍是个谜。
  【原文】
  湖南巡抚臣赵弘恩,观风整俗使臣李徽谨奏
  为奏请圣训事。八月十一日布政使杨永斌、按察使张灿面禀:省城贴有传单,约于十九日共执曾静沉潭。随据长沙县知县单含,揭送传单到臣。臣即出示晓谕,严行禁止。讫十四日,荷蒙圣恩特赦,将曾静切加训束。臣等当将曾静传赴公所,宣扬圣旨,明切教导,曾静惟俯首称谢。臣等窃思,曾静来楚,本欲令其宣扬圣德,化导愚民,今据该司等公禀前来,诚恐草野愚民共生义愤,无益人心,反滋事端。臣等未敢擅便,臣谨会同观风整俗使臣李徽,据实奏闻,并抄录传单呈览。伏讫圣主训示遵行。臣赵弘恩、李徽谨奏。雍正八年九月十三日。朱批:览。另有旨谕。
  【译文】
  湖南巡抚臣赵弘恩,观风整俗使臣李徽谨奏,为奏请皇上训导事。八月十一日湖南布政使杨永斌、按察使张灿来当面禀报说,长沙省城内有人贴传单,约定要于本月十九日共同执拿曾静,沉入深潭溺死等内容。随后长沙知县单含,也把揭下来的传单送来。臣即布告通告全城,严禁百姓闹事,谋害曾静。到十四日,臣等又接到圣旨,让将曾静严加教育和约束。臣等当即把曾静传到公庭,向他宣扬皇上圣德,切实进行教导。曾静没说什么,只是叩头称谢不止。臣等窃想,皇上让曾静来湖南,本意让他宣扬皇上盛德,教导愚民,现根据两司等一同来禀告给臣,深怕无知的百姓对曾静共同产生义愤,无益安定人心,反而会引起闹事。臣等对此不敢自专,特会同观风整俗使臣李徽,根据实情共同奏报皇上。并抄录传单一并呈交皇上御览。希望皇上给予指示,以便处理。臣赵弘恩、李徽谨奏。雍正八年九月十三日。雍正朱笔批示:览。朕另有专门谕旨告知。



  雍正上谕对吕留良及家属最后应如何判决



  编者按:这道谕旨,是对吕留良及其家属的判决,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刑法中灭族这一条的残酷。同时,对吕留良的著作也下令焚毁。但雍正仍惧怕吕留良思想影响仍在,所以在这篇谕旨中又用了一半篇幅去讲道理。最后,还下令让全国各级学校的秀才、监生,人人对吕留良的定罪恰当与否表态,并要写出书面具结。表面上讲可以各抒己见,提出异议,实际上是对不同意见的镇压。
  【原文】
  雍正八年十二月十九日,刑部等衙门会议:吕留良身列本朝子衿,妄附前代仪宾之裔,追思旧国,诋毁朝章,造作恶言,妄行记撰,猖狂悖乱,罪恶滔天。甚至敢将圣祖仁皇帝诬蔑指斥,悖犯已极,臣等莫不切齿痛心,允宜按律定罪,显加诛灭,以扶人纪,以绝乱源。吕留良应尸枭示,财产入官。伊子吕葆中,曾叨仕籍,世恶相济,前此一念和尚谋叛案内连及,吕葆中逆迹彰著,亦应尸枭示。吕毅中应斩立决,伊子孙并兄弟伯叔,兄弟之子及女,妻妾姊妹、子之妻妾,应行文该督查明,按律完结。并行知各省、府、州、县,将大逆吕留良所著文集、诗集、日记及他书已经刊刷及抄录者,于文到日出示遍谕,勒限一年,尽行焚毁。得旨:吕留良怀悖逆不臣之心,假托先儒糟粕余论,欺世盗名。以致人心陷溺,为其迷惑已久,愚昧之徒,称为夫子,几谓其驾乎程朱之上,甚至奉祀书院以尊崇之。今其谋逆秽行无不败露,天下焉有丧灭伦常,犹得托名于理学之林,而著作尚有可取者乎?今内外臣工等合词陈奏,朕思吕留良之罪,从前谕旨甚明,在天理国法万无可宽。
  然天下至广,读书之人至多,或者千万人中,尚有其人谓吕留良之罪,不至于极典者。朕慎重刑罚,诛奸锄叛,必合乎人心之大公,以昭“与众弃之”之义。至其所著书籍,臣工等奏请焚毁,复思吕留良不过盗袭古人之绪余,以肆其狂诞空浮之论。有识见者,固不待言,即当日被其愚惑者,今亦自然窥其底里,而嗤笑之也。况其人品心术若此,其盲更何可取,今若焚灭其迹,假使毁弃不尽,则事属空文,倘毁其尽绝,则将来未见其书者,转疑伊之著述,实能阐发圣贤精蕴,而惜其不可复得也。即吕留良书籍中有大逆不道之语,伏思我圣祖仁皇帝圣德神功,际天蟠地,如日月之照临宇宙,万古为昭,岂吕留良所能亏蔽于万一乎?著将廷臣所议,行文直省学政,遍行询问各学生监等,应否照议,将吕留良、吕葆中尸枭示,伊子吕毅中斩决,甚所著文集、诗集、日记及他书,已经刊刻刷印暨抄录者,尽行燔毁之处,著秉公据实,作速取具该生监等结状具奏。其有独抒己见者,令其自行具呈该学政,一并具奏,不可阻挠隐匿,俟具奏到日,再降谕旨。
  【译文】
  雍正八年十二月十九日,刑部等衙门共同议定:吕留良身为本朝秀才,胡乱攀附是前明朝仪宾的后裔,追思过去的国家,诋毁我朝制度,制造罪恶言论,进行悖道著述,猖狂叛逆,罪恶滔天。甚至敢把圣祖仁皇帝污蔑指责,真是悖逆到极点,臣等没有不切齿痛恨的,应当按刑律定罪,加以公开诛灭,以申人伦纲纪,以消灭祸乱根源。吕留良已死,应当断尸砍头示众,他的家庭财产没收充公。他的儿子吕葆中,曾经在本朝做官,却与恶人狼狈为奸,以前一念和尚造反的案件,已经牵连他在内了。吕葆中叛逆迹象明显,虽已死,也应同样断骨砍头示众。
  吕毅中应判杀头,立即执行。吕留良的子孙,并兄弟、伯叔、兄弟之子,以及女眷中的妻妾、姊妹、儿子的妻妾,都应当发文浙江总督查明人数,按刑律定罪结案。并且通知各省、府、州、县,把大逆犯吕留良所著作的文集、诗集、日记及其他书,凡是已经刊行和传抄的,于本公文到达之日,出告示遍谕百姓,限一年内全部烧毁。已得到皇上旨意指出,吕留良心怀忤逆不臣之心,假借古代儒家学说中的一些糟粕和皮毛,欺世盗名,以致坑害人心,受到他的迷惑,愚昧无知的人,称他为夫子,几乎把他说成和程子、朱子一样的人物,甚至在书院里设立他的牌位来祭祀,加以尊崇。而今天他的谋反罪行已经彻底暴露,世界上怎能有丧灭伦常的人,犹托名于理学大家,他的著作还有什么可以吸取的地方吗?
  现在内外群臣,众口一词的奏请陈说。朕想吕留良的罪行,以前颁发的谕旨,已经很详细地说明了,从天理到国法,都是万万不能宽恕他的。然而天下读书人多得很,也许在千万人之中,还会有人以为吕留良的罪过不至于处以极刑的。朕对于刑罚,向来都抱着慎重的态度,凡是诛杀奸人除灭反叛,都要求必须合乎人心和公理,以发扬“与大众一同弃之”的精神。至于他所著的书籍,群臣等奏请焚毁,又想吕留良不过是盗窃古人的一些皮毛,用以粉饰他怪诞空洞的理论,有见识的人当然不会上当,这故不必多说,即使是过去受他迷惑的人,今天也自然看透了他的底细,而对他嗤笑。何况他的人品和心术坏到这种地步,更会有什么言论值得吸取呢?现在如果把他的著作统统焚毁灭迹,如果烧不尽,那么这命令就等于一纸空文;如果焚毁尽绝,那么将来没有见过他的书的人,反而怀疑他的著作确实能阐述圣贤思想的精华,而可惜它再也得不到了。即使吕留良的书籍中有大逆不道的言论,回想我圣祖仁皇帝的圣德武功,如天之高,如地之广,如日月照临宇宙一样,万古不可磨灭,吕留良又能损害其万分之一吗?现在把朝廷内大臣议定吕留良罪行的公文,发到各省学政,可普遍征询各学校的秀才、监生等人,是否应当按照廷臣们议定的,把吕留良、吕葆中断尸砍头示众,他的儿子吕毅中杀头,立即执行;他所著作的文集、诗集、日记和其他书籍,已经刊刻印刷和被传抄的,是否应当尽行烧毁。可让每个学生秉着公心,据实迅速让各秀才、监生发表看法,写成结状奏报上来。如有不同意见的人,也让他自行写出意见呈报该省学政,一并奏报上来,不准阻挠和隐藏。等到各省具奏到达以后,朕再降谕旨。



  安徽巡抚程元章奏张秀公等供词南方几省与王朝有关的人仍要大力追查



  编者按:对曾静的审问虽已结束,《大义觉迷录》也刻印颁布全国了。但由于曾静供词中供出过有冒名王澍的人(同名王澍任给事中,已查出与此案无关,见附录江苏巡抚尹继善奏折),在湖南散布了一些朝廷内幕,故仍不甘心,继续下令南方几省大力追查。虽已证实这王澍已死,还要追查其家属下落,进一步扩大,结果以讹传讹,捕风捉影,便牵连了大批不相干的人。这篇奏折中的供词便可见一斑。
  【原文】
  安徽巡抚,臣程元章谨奏:今将审问张秀公等供词缘由开陈于后。问:“张秀公,你今年多少年纪,弟兄几个,有几个伯叔,你父亲张应星是哪一年到耒阳的任,哪一年病故,你必定常在任所的,据实供来。”
  供:“犯今年三十七岁了,弟兄原有四个。大哥早死了。弟兆鹏自雍正三年往广东谋生,至今杳无音信,不知存亡。还有幼弟兆凤,今年十五岁现在家里。父亲是康熙四十八年内到任,雍正元年病故,在任共十五年。犯生跟随到任时年纪只有十四岁,后来也常回家,也进过京,也到过广东,约算在耒阳不过五六年。前在臬司讯供已经供明。惟雍正元年犯生在家,到六月闻讣,继赶到耒阳的,现在孙仪周等可问。”
  又问:“你父亲是何年入学、怎么得官,死时有多少年纪呢?”
  供:“父亲进学时候,犯生还不曾出世,只听说是康熙三十二三年间,挈眷到浙江糊口,在颜学院任内商籍进学的。后于康熙四十年四月内,由杭州搬家回籍,不及一月就进京去,四十一年考取景山教习,四十七年报满,就选授耒阳县,冬底出京,四十八年四月到任,后来病故,时年五十四岁了。”
  又问:“你父亲在任十五年,你又常随任所,衙门中宾朋往来,你自然知道,曾有一个王澍,当日到过耒阳,与你父亲交好,因何县府司审你,你狡供怎么没有个王澍的影子呢?”
  供:“父亲衙内往来亲朋,犯生都是晓得的,若说王澍这个人,实在一点影子也没有,教犯生怎么供得出?”
  【译文】
  安徽巡抚,臣程元章谨奏:现将审问张秀公等人的供词记录陈述于后。问:“张秀公,你今年年龄多少?弟兄有几个?有几个伯父叔父?你父亲张应星是哪一年到耒阳任职?在哪年病故?你必定常在任所,要根据事实供出来。”
  供:“犯生今年三十七岁,弟兄原来有四个。大哥很早就死了。弟弟兆鹏在雍正三年,去广东谋生,到现在杳无音信,不知道是活着还是已经死去。还有一个小弟叫兆凤,今年十五岁,现在家中。我父亲是康熙四十八年到耒阳上任。雍正元年病死的,在任一共十五年。我跟随父亲上任的时候,只有十四岁,以后也经常回家,也进过京城,也去过广东,算起来在耒阳大概超不过五六年,这以前在臬司问供的时候,已经说清楚了。只是雍正六年,我正在家里,到六月知道父亲死讯,才赶到耒阳的。这些情况现在还可以问孙仪周等人。”
  又问:“你父亲是哪一年进学取得秀才资格的,怎么获得的官职,死的时候年龄有多大?”
  供:“我父亲学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只听说是在康熙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两年之间,带着全家到浙江糊口,在颜学院的任内进学的,后来在康熙四十年四月份,由杭州搬回到原籍,没有一个月,就又进京去了,康熙四十一年考取景山教习,四十七年期满,被选拔任命为耒阳知县,冬末离开京城,康熙四十八年四月到耒阳任上,后来就病死了,当时年龄是五十四岁。”
  又问:“你父亲在任十五年,你又经常在哪里,衙门中宾朋往来的情况,你自然知道。曾经有一个叫王澍的人,当时到过耒阳,和你父亲交往很好,为什么县府官员审问你的时候,你狡辨说没有王澍这个人呢?”
  供:“我父亲衙内来往的亲戚朋友,我都是知道的,像说的王澍这个人,实在是一点影子也没有,叫我怎么能供得出来呢?”
  【原文】
  又问:“雍正元年四月里,王澍曾写书札寄你父亲,教祝融庵的僧人弥增,到你父亲衙门里去取五十两银子,你怎说不知王澍的影子呢?”
  供:“雍正元年四月间,犯生不在耒阳,但父亲衙门从没有个和尚弥增出入。犯生又细查过父亲日用银帐,元年上并没有这和尚弥增,拿着王澍的书札来取五十两银子的帐况。我父亲商籍进学,教习选官,是赤手空拳挣出来的,也没有亲朋帮衬,后来做官俭朴自守,死的时候尚且亏空了钱粮,那打抽丰的人来都没想头,若送五十两银子必是平素受过重恩的人,难道犯生还不知道。就是元年四月犯生不在耒阳衙门的,果有弥增取银子的事,他们犯不着隐瞒,况且取了五十两银子去。王澍既有字来,父亲必有字回答,只求咨查叫他们拿出回书来验就明白了。”
  又问:“现据僧人弥增在湖南供称,王澍曾说与你父亲同学,岂有你父亲同学的人,你倒不知道吗?”
  供:“如果与父亲同学,必是相好朋友,犯生是亲儿子,岂有不晓得的理。父亲实没有这个同学的人,只求咨查问弥增,是哪年上王澍与父亲同学,是在哪里同学。况前日在安庆府讯供,吩示王澍的年貌,说王澍于雍正二年死在桂东,时年纪有三十多岁。我父亲元年死的时候有五十四岁了,在杭州进学,年纪就有二十四五岁,计算起来,那时王澍不过几岁的小孩子,怎说与父亲同学?求详情。”
  【译文】
  又问:“雍正元年四月间,王澍曾经写信给你父亲,叫祝融庵的僧人弥增,拿了信到你父亲衙门里去取五十两银子,你怎么说你不知道王澍这个人的影子呢?”
  供:“雍正元年四月间,我不在耒阳,但是父亲衙门里从来没有一个叫弥增的和尚出入,我又仔细查过父亲日用银钱的帐目,雍正六年上帐中并没有这个弥增和尚,拿着王澍的书信来取五十两银子的情况。我父亲以商籍进学,从教习选上县官,都是赤手空拳挣出来的,也没有亲戚朋友的帮忙,后来做官的时候,很能节俭朴素,自我约束。死的时候钱粮还有所亏空,就是那些想寻关系来沾便宜的人,都没有什么想头。如果能赠送人家五十两银子,必然是平素受过人家重恩的人,难道我还能不知道吗?就算是元年四月我不在耒阳,前时在县里审问的时候已经供出来表弟孙仪周,亲侄张振蕃,他们都是元年在耒阳衙门里的,如果真有弥增取银子的事,他们也犯不着隐瞒,况且取走五十两银子,王澍既然有信来,我父亲必然有信回答,只请求查问一下,叫他们拿出回信,来验证就明白了。”
  又问:“现在据僧人弥增在湖南的供词里称,王澍曾说与你父亲同学,难道有和你父亲同学的人,你倒是不知道的道理吗?”
  供:“如果与我父亲同学,一定是相交不错的朋友,我是亲儿子,哪里有不知道的道理。我父亲确实没有这个同过学的人,只请你们查问弥增,是哪一年上王澍和我父亲同过学,在哪里同学。况且前些日在安庆府问供的时候,示出过年龄、相貌,说王澍在雍正二年已死在桂东,当时的年纪是三十多岁。我父亲雍正元年死的时候已经有五十四岁了,算起来,王澍在那时候也不过是几岁的小孩子,怎么能说能与我父亲同学呢?请详细明察情理。”
  【原文】
  又问:“同学之称不必定是同窗读书,才算同学,也有平日斯文相与,意气相投称同学的。你想你父亲平日文字相交,定有王澍这个人,及早供出,免得拖累。”
  供:“父亲平日文字相交,意气相投的人,犯生都知道,并没有王澍这个人,如今叫犯生如何凭空捏出个王澍来?”
  又问:“你父亲在杭州住了几年?又在京教习几年?他在外相与同学的人,必多来任所打抽丰,叙旧好,也是常事,就有王澍到耒阳衙门走动,你也无罪,快从头细想,据实供来。”
  供:“父亲到杭州才生了犯生,那几年犯生年少不记事,后在京教习,犯生跟在京读书。父亲相与的人从没有这个人。至于到任以后,非至亲没有到耒阳来的,那里有个王澎到衙门走动?犯生巴不得有个王澍,供出来就免拖累,只是千思万想没有这一个人,犯生也无可奈何了。”
  又问:“你这样狡供大错了,那湖广移来的口供,不但僧人弥增供你父亲与王澍同学,就是你父亲长随唐思,现在湖南把你父亲与王澍相与的实情都供出来了。还有王澍湖南相与的许多人,所供俱是一样,你还敢隐瞒么?”
  供:“这是死冤家对头了,和尚弥增,犯生不认得,唐思原叫唐诗,父亲衙里做裱褙,是有的,他若供出父亲与王澍同学,王澍在耒阳衙门行走,这是他诬扳了。湖南还有王澍相与的人,这样供的,只求同唐诗一起,咨提来与犯生对质,或把犯生解到湖南与他们对质,就见明白。”
  【译文】
  又问:“同学的称呼不一定同窗读书,才算同学,也有平时文雅的读书人相互往来,意气相投而称同学的。你想你父亲平时文字交往的人中,肯定有王澍这个人,尽快供出来,免得受到拖累。”
  供:“我父亲有文字交往,意气相投的人,我都知道,并无王澍这个人,现在叫我怎么能够凭空捏造出一个王澍来呢?”
  又问:“你父亲在杭州住了几年?又在京城教习几年?他在外面来往和同学的人,一定有不少都到你父亲任所叙旧拉关系,想沾点光用点钱,这也是很平常的事。就是有王澍这个人到耒阳衙门中去过,你也没有罪,从头再仔细想一想,据实供出来。”
  供:“我父亲到杭州后才生了我,那几年我年龄很小,不记事,后来在京城当教习时,我跟着父亲在京读书。父亲相往来的人中,从来没有这个人。至于到耒阳任上以后,不是非常近的亲戚,没有到耒阳来的,哪里有一个王澍到衙门里进出过。我巴不得有一个王澍,供出来就可免受拖累,只是千思万想,没有这一个人,我也无可奈何了。”
  又问:“你这样狡猾地赖供,就大错了。那些湖南转送过来的口供,不但僧人弥增供出你父亲是王澍的同学,就是你父亲的长随唐思,现在湖南也把你父亲与王澍来往的真实情况都供出来了。还有,王澍在湖南往来的许多人,所供出情况都是一样的。你还敢隐瞒吗?”
  供:“这就是死冤家对头了。和尚弥增我不认识,唐思原来名字叫唐诗,是在我父亲衙门里装裱字画的技工,这是有的,他要是供出我父亲与王澍同学,王澍在耒阳衙门里办事,这是他诬陷了。湖南还有和王澍相往来的人也是这样供认的。只请求同唐诗一起提来与我对质,或者把我押解到湖南和他们对质,就清楚了。”
  【原文】
  又问:“湖南的许多人,都供王澍是好夸才学,张狂古怪的人,或者王澍是他改换的姓名,你如今一时想不起来。现在王澍的图像在这里与你看,你要细细的想,你同乡亲友中可有这样像貌,这样性情的人?据实指出来,你就不受拖累了。”
  供:“犯生父亲的亲友并同乡认识的人,犯生照图像细想,实在没有这样形象,这样狂妄古怪的人,不敢捏供。”
  又问:“你今年三十多岁,也该晓得事体,这不过是要查问王澍的家属下落,只得问他相与的朋友。你看那湖南与王澍相与的人,供明实情就把他们放了。就是曾静那样弥天大罪的人,自知悔罪,供吐不讳,皇恩如天广大,尚且赦他,你若供出王澍实在下落,纵是你父亲在日与他相与,他的奸恶没有败露,你父亲也是不知情,无罪的人。你还怕甚么不说?你若到底含糊支饰,就要刑审,还要解到湖南,与王澍相与的人,并当日与王澍传帖的柬房门子,现在都要与你对质了。那时即说出实情来,你从前替奸人隐瞒,就是奸人党羽,就要问罪了。”
  供:“蒙这样这样谆切开导,皇恩如天广大。犯生若知有王澍,不将他实在下落供出来,就是鬼神也不容犯生的。况且供出来,犯生就有活命,不供出来,反要解往湖广对质,还要受刑拖累至死,犯生岂不知道?反情愿向死路上走?只是犯生晓得一点影子也好着想,如今一点影子也没有,叫犯生如何想起?况犯生供出表兄孙仪周来,我姑夫阖家人到犯生家吵闹,说犯生坏良心扳害他,恨入骨髓,如果有个王澍与父亲相与,孙仪周还不供出来,倒替犯生隐瞒,不受拖累么?况耒阳县有柬房有门子,有许多衙役。若王澍与父亲往来,又有个异言异服的和尚弥增,到衙门取银子,瞒得哪一个的眼,难道还查问不出来。况且弥增既代王澍取银子,必定与王澍相好,王澍方肯叫他到耒阳。他日亲日近的人,岂有不晓得这王澍的下落?湖南又有王澍相与的许多人,难道他们不知道王澍是何府何县的人?如何信口混供,捏出这些没着落的话来。犯生情愿与他质对。”
  【译文】
  又问:“湖南的许多人都供说王澍是个喜欢炫耀才学,张狂古怪的人,也许王澍是他的化名,你现在一时想不起来。现在王澍的画像在这里,你要仔细的回想,你的同乡亲友中是不是有这样像貌,这样性情的人。据实指出来,你就不会受拖累了。”
  供:“犯生父亲的亲友和同乡认识的人,犯生照图像仔细想过,实在没有这样的形像,这样狂妄古怪的人,不敢捏造供词。”
  又问:“你今年三十多岁,也应该晓得事体了,这不过是要查问王澍家属的下落,只得追问和他相交往的人,说明实情就把他们放了。就是像曾静那样犯有弥天大罪的人,自知悔罪,供认不讳,皇恩如天广大,尚且赦免了他。你如果供出王澍确实的下落,纵然是你父亲在世时和他有交往,他的奸恶没有败露,你父亲也是不知内情而无罪的人,你还有什么害怕而不说呢?你如果一直含含糊糊,支唔掩饰,那就要用刑审问,还要押解到湖南与王澍相交往的人和当时与王澍传帖的柬房门子都与你对质了。到那时你即使说出实情来,你从前替奸人隐瞒,就是奸人的党羽,那就要问罪了。”
  供:“承蒙大人这样谆切开导,皇恩如天一样广大。犯生如果知道有王澍而不将他确实的下落供出来,就是鬼神也不宽容犯生的。况且供出来犯生就可以活命,相反,不供出来就要押解到湖广对质,还要拖累至死,犯生岂能不知道,反而情原向死路上走呢?只是犯生哪怕知道一点影子也好啊!如今一点也没有,叫犯生如何能想得出来。况且犯生供出表兄孙仪周来,我姑夫全家人到犯生家闹,说犯生坏着良心牵累他,恨入骨髓。如果有个王澍与父亲相交往,孙仪周还不供出来,反倒替犯生隐瞒而受拖累吗?何况耒阳县衙门里有柬房,有门子,有许多衙役,如果王澍与父亲往来,又有个异地口音,身着异服的和尚弥增到衙门里取银子,能瞒得了哪一个的眼睛?难道还查问不出来?况且,弥增既然代替王澍取银子,必定与王澍关系很好,王澍才肯托他到耒阳,他经常接近的人岂有不晓得王澍的下落?湖南许多人与王澍相来往,难道他们不知道王澍是何府何县的人?为什么信口胡乱说供,捏造出这些没有着落的话来?犯生情愿和他们对质。”
  【原文】
  又问:“唐思在湖南供他是徽州人,同你父亲读过书,府司审你,你如何说他是衡州人,并不识字呢?将来还要对质,你如何混说得。”
  供:“唐诗实在住在衡州,他兄弟唐俊,妹夫关弘道,外甥郁成,俱在衡州、湘潭等处住家。他是从康熙五十二年就在衙门裱褙字画,六十一年,他跟犯生回家走了一次。若是徽州人,只求行文到休宁县三十一都一图六甲十排之中,通县烟民册细查。如果他系徽州人,犯生的话都是假的,他连天地人三个字都写不出来。衙门记帐,都是打苏州马子,他怎说同父亲读过书的鬼话。”
  又问:“你父亲当日衙门,还有什么人帮同办事道,止你同你侄子张振蕃,和孙仪周、唐思么?”
  供:“我父亲在任十五年,同办事亲友长随也会死的,也有去的。后头父亲死了,又亏空了钱粮,他们也有逃走,欺瞒不得。”
  问:“张振蕃你今年多少年纪,你随祖父在耒阳任中时,可知道与你祖父相与的都是什么人,可有个王澎,时常往返。他曾叫和尚弥增,持字在衙门取过五十两银子,你可知道么?实供来。”
  供:“小的今年二十二岁,原在耒阳生的,到五岁上跟父母回家,第二年六岁,父亲死了,小的母亲在家里住。直到雍正元年,小的才十三岁,祖父差人叫小的到任上读书。二月里到了耒阳,祖父家训极严,终日关在学里读书,非初一十五,不许出来。就是家里事,一些不晓得,如何还晓得祖父相与的人?小的委实不知道甚么王澍,也不知道弥增和尚持书取银子的事。小的寡母在家,一贫如洗,一路来饭都没的吃,若知些影子,巴不得就说出来,好免拖累。只是不知道的人,就想一百年也想不出来了。”
  【译文】
  又问:“唐思在湖南供出,说他是徽州人,同你父亲一起读过书,府司审你的时候,你为什么说他是衡州人,并且不认识字呢?将来还要对质,看你如何乱说明这个事。”
  供:“唐诗确实住在衡州,他兄弟唐俊,妹夫关弘道,外甥郁成的家都在衡州、湘潭等地方住,他是从康熙五十二年就在衙门里装裱字画,六十一年,他跟着犯生回了一次家。如果是徽州人,只要求大人行文到休宁县,三十一都一图六甲十排之中在通县百姓名册里细查。如果他是徽州人,犯生的话都是假的。他连天地人这三个字都写不出来,衙门记帐都是打苏州码子,他怎么说同父亲一起读过书的鬼话?”
  又问:“你父亲当日衙门里还有些什么人帮同办事?难道只你同你侄子张振蕃和孙仪周、唐思么?”
  供:“我父亲在任十五年,帮同办事的亲友长随,也有已死去的,也有离开的。以后我父亲死了,钱粮又有亏空,他们也有逃走的,这些是欺瞒不了的。”
  问:“张振蕃,你今年多大年纪,你随祖父在耒阳任上时,可知道你祖父相互来往的都是些什么人?可有个叫王澍的人时常到那里取东西?他曾叫和尚弥增拿着书信在衙门里取过五十两银子,你可知道么?要从实供来。”
  供:“小的今年二十二岁,原是在耒阳生的,到五岁上,跟父母回老家。第二年父亲死了,小的和母亲一同在老家住。直到雍正元年,小的才十三岁,祖父差人叫小的到他任上读书,二月里到的耒阳。祖父家教非常严格,整天关在学塾里读书,不是初一、十五不许出来,就是家里的事,也一点不知道,那里晓得祖父相互来往的人呢?小的确实不知道什么王澍,也不知道弥增和尚持书信取银子的事。小的寡母在家一贫如洗,一路上连饭都吃不上,如果知道一点影子,巴不得都说出来,也好免受拖累。只是不知道的人就是想一百年也想不出来啊。”
  【原文】
  问:“你祖父任所用的人,除孙仪周和唐思外,还有几个,都是甚么姓名,实实供来。”
  供:“孙仪周是小的表叔,原在家里相熟的,唐思就不知道,只晓得有个唐诗,会裱画。问他讨些碎纸是有的。其余用的人,小的那时人事不知,又不管事,又不使用人,如何晓得。”
  问:“孙仪周,你在耒阳住过几年,王澍与你母舅往来相与,雍正元年四月内,王澍叫弥增和尚持字到衙门取五十两银子,你自然知情的,据实供来。”
  供:“小的是康熙六十一年六月内到耒阳,至雍正元年六月,母舅死了就回家来,并不曾见有个王澍。与母舅往来,那里有什么和尚取银子的事。”
  又问:“你愚了,你不过是张应星的外甥,帮他办事,他与王澍相与不相与,于你本不相干。你果知王澍踪迹,实说何妨,况这件事,是他张家的事,张秀公反把你扳出来受累,你何苦替他隐瞒,岂不枉受刑法,枉受拖累么?”
  供:“他家姓张,小的姓孙,今日张秀公丧良心扳害小的,家中父母吓病在床,存亡未知,小的与他成了切骨的仇恨,这事若有些影响,不等到今日,早直说了。为甚么受他的害,反替他隐瞒,求详情。”
  又问:“你不肯说出实情,自然是为亲戚的意思,要知道这件事,不过查问王澍的籍贯,你果知王澍的踪迹,供出来,根究出他的住址,连你母舅家也就脱然无累了。如执迷不吐实情,不但要受严刑,还要解往湖南质对,都要受累。反不是你为亲戚了,你想想,把实话说来。”
  供:“小的若知道王澍的住址踪迹,实说了就脱然无累,小的岂不知道?实在不晓得这个人,小的无从想起,今日被亲戚扳害,也是小的与张家前世冤业。”
  又问:“你母舅衙门还有甚么帮同办事的,把姓名一一供来。”
  供:“自六十一年至元年,小的在耒阳不过一年,母舅是个穷官,办事的人原少,自少的到了衙门,母舅就有亏空,从前的亲友长随,都散去了。”等情。各供在案。
  【译文】
  问:“你祖父的任所中用的人,除孙仪周和唐思以外,还有几个?都叫什么名字?要老实供出来?”
  供:“孙仪周是小的表叔,原来在家的时候就认识,唐思就不知道了;只知道有个叫唐诗的,会裱画,向他要点碎纸是有的。其他所用的人,那时小的还人事不知,又不管事,又不使用人,哪里能知道呢?”
  问:“孙仪周,你在耒阳住过几年?王澍与你母舅往来有交往,雍正元年四月内,王澍叫弥增和尚持字到衙门里取过五十两银子,你自然是知情的,要据实供来。”
  供:“小的是康熙六十一年六月里到的耒阳,到雍正元年六月,母舅死了,就回家来了,并不曾见有个叫王澍的人与母舅往来,哪里有个什么和尚取银子的事?”
  又问:“你愚蠢了。你不过是张应星的外甥,帮他办事,他与王澍有没有交往,与你本来不相干。你如果知道王澍的踪迹实说出来有什么妨碍?何况这件事是他张家的事,张秀公反而把你牵出来受连累,你何苦替他隐瞒,岂不是枉受刑法,枉受拖累吗?”
  供:“他家姓张,小的姓孙,今日张秀公丧失良心,牵害小的,家中的父母吓得病卧在床,生死不知。小的与他已成切骨仇恨。这件事如果有一点线索,不等到今日,早就直说了,怎么会受他的害反而替他隐瞒呢?请求公平地对待这件事情。”
  又问:“你不肯说出实情,自然是因为你是亲戚,要知道这件事也不过是查问王澍的籍贯,你如果知道王澍的踪迹,供出来追查出他的住址,连你母舅家也脱出来没有连累了。如果执迷不悟,不说出真实情况,不但要受严刑,还要解往湖南对证,都要受到连累,反而不是你顾惜亲戚了。你想一想,把实话说出来。”
  供:“小的如果知道王澍的住址和踪迹,实说了就能脱然无累,小的怎能不知道,实在是不知道这个人,叫小的无从想起。今天被亲戚牵出来受害,也是小的与张家前世的冤业。”
  又问:“你母舅衙门里还有什么帮同办事的人?把姓名一一供出来。”
  供:“自六十一年至元年,小的在耒阳不过一年,母舅是个穷官,办事的人本来就很少,自小的到了衙门,母舅就有了亏空,从前的亲友长随都早早散去了。”这些情况,各犯人口供都已记录在案。



  江苏巡抚尹继善奏折要继续对张应星的会客日记上的人逐加细问,一一根究



  编者按:这篇奏折是与上篇安徽巡抚程元章的奏章一样,都是继续追查张应星与王澍的关系。这里又讲到得到张应星的会客日记,打算对所会之客一一根究。进一步说明此案愈扩愈大了。
  【原文】
  臣尹继善谨奏,为奏明事。臣先接大学士公马尔赛等,寄到奏复湖南抚臣赵弘恩查审奸人王澍一案,因跟随王澍之罗一奎供,王澍系江南人,行令臣等留心访察家属等因。臣在随处留心,密行查访外,查湖南抚臣原审供内,有僧人弥增供称:“王澍说与耒阳县知县张应星,曾在江南徽州同学,雍正元年王澍叫耒阳县人曾盛任代写一帖,要向张应星取银五十两”等语。据安庆按察司密提张应星之子张秀公、之孙张振蕃,并在耒阳任内管事之张应星外甥孙仪周,解赴安庆。抚臣程元章讯供,并未有王澍与应星同学借银情事,已将讯供情由具奏。钦奉谕旨:“仍遵前谕行,其中如实确无干,或令讨保,或在外闲散看守,不可令无辜久系于囹圄。总之冤抑平人与疏纵匪类相等,秉公为之。钦此。”
  接安徽抚臣密札知会到臣,此等紧要之案,臣未经亲讯,不敢放心,复亲提细问,据张秀公等供吐如前,再三开导,始据供有应星在任日记簿一本,复供出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元年管宅门系秀公之侄张庆远,臣思王澍行踪诡秘,在湖南一带传说悖逆之言,自必改易姓名,既有应星会客日记,可从此根究。臣已密差妥人前往将日记簿提到,其所登记自康熙五十六年正月至雍正元年五月日行之事,所会之客,俱在其内。现在逐加细问,一一根究下落,密查踪迹。并提管宅门之张庆远,详加究讯外,合先奏明。谨奏。雍正九年十月初七日。朱批:览。
  【译文】
  臣尹继善谨奏,为奏明事情。臣先接到大学士公马尔赛等人,寄到的奏复湖南巡抚赵弘恩查审奸人王澍一案的公文,因跟随王澍的罗一奎,供说王澍是江南人,令臣等留心访察他的家属等。臣随时随地留心,严密进行查访外,查湖南巡抚原审供内,有僧人弥增供称,王澍说与耒阳县知县张应星在江南徽州同学,雍正元年,王澍叫耒阳县人曾盛任代写一个便条,要向张应星取银子五十两等话。据安庆按察司,秘密拘捕张应星之子张秀公、孙张振蕃,和在耒阳任内当管事的张应星外甥孙仪周,押往安庆。抚臣程元章问供中,并没有查出王澍与张应星同学和借银子的事情,已经把问供的情况全部上奏。接皇上圣旨:“仍然遵照以前的谕旨行事。其中如果确实没有关系的,有的可令其保释,有的可在外边分散看守,不可使无辜的人长时间关在监牢内。总之,冤屈普通百姓和纵放匪人同样有罪,一定要秉公处理。钦此。”
  臣接到安徽抚臣的密信通知到后,像这样重要的案子,臣不经过亲自审问,不敢放心,又重新提出来亲自详细审问。据张秀公等所供和以前的一样,再三开导,才供出张应星有在任日记簿一本;又供出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元年,管宅子的是张秀公的侄子张庆远。臣想王澍行踪诡秘,在湖南一带传播悖逆之言,自己必须要改变姓名,既然有张应星的会客日记,可以从这里追查。臣已经秘密派合适的人员前去把日记簿提来,其中所登记的是自康熙五十六年正月至雍正元年五月,每天做的事情,所会见的客人,都在里边。现在逐一进行细问,一个一个地追查他们的下落,紧密地查访他们的踪迹,并提管宅门的张庆远,详细加以审讯,外合先奏明。谨奏。雍正九年十月初七日。雍正朱笔批示:览。



  雍正上谕朱轼等编纂的驳吕留良之书应该颁发各地学宫



  编者按:雍正最后虽然把吕留良的遗骨从坟墓中挖出,戮尸枭首,锉骨扬灰,但是吕留良的著述仍存在于世,还会影响到人。所以批准了把朱轼等编的,批驳吕留良《四书讲义》的书,颁发到各地学宫,企图抵消其影响。
  【原文】
  雍正九年十二月十六日谕,内阁逆贼吕留良,以批评时艺,托名讲义,今罪迹昭彰,普天共愤。内外臣工咸以罪犯私著之书急宜焚毁为请。朕以为,从来无悖逆之大儒,若因其人可诛而谓其书宜毁无论,毁之未必能尽。即毁之而绝无留遗天下,后世更何所据以辩其道学之真伪乎?以故毁书之议概未允行。顷者翰林顾成天奏称,吕留良所刊四书讲议,语录等书,浮浅鄙,毫无发明,宜敕学臣晓谕多士,勿惑於邪说,爰命在廷儒臣,详加检阅。兹据大学士朱轼等,放其讲义、语录逐条摘驳,纂辑成帙,呈请刊刻,遍颁学宫。朕以逆贼所犯者,朝廷之大法也。诸臣所驳者,章句之末学也。朕惟秉至公以执法,而于著书者之为醇为疵,与驳书者之或是,或非,悉听之天下之公论。后世之公评,朕皆置之不问也。大学士朱轼等既请刊刻,分布学宫,俾远近寡识之士子,不至溺于邪说。朕思此请亦属可行,姑从之,以俟天下后世之读书者。
  【译文】
  雍正九年十二月十六日谕内阁:逆贼吕留良,以批改评论八股文章,假托讲究学问为名进行活动,现已罪迹昭彰,普天共愤。内外臣僚,全都认为罪犯私著之书,应当马上焚毁,请求批示。朕以为从来没有悖逆不道的大儒家。如果因其人可杀,而说他的著作也应当毁去,先不必说把它烧了,也未必能够彻底尽绝。即使全部烧完而没留一本在世上,后世的人又拿什么依据,去辨别他的道德学问是真是假呢?因此,对焚书的意见,都没有允许实行。不久前翰林顾成天奏称,吕留良所刊刻的《四书讲义》、《语录》等书,都很粗浅拙劣,丝毫没有新意,应当敕命学府官员,晓谕众多的士子,不要被他的邪说迷惑。于是命令在朝庭的儒臣,详细加以翻阅检查,今据大学士朱轼等,对其《讲义》、《语录》逐条摘出予以驳斥,编辑成书,呈请刻印,颁布各府州县学校。朕认为逆贼所触犯的是朝廷的大法,而你们所驳斥的只是经书章句上的细微末节学术问题。朕只能秉公执法,而对著书者是纯正是有毛病,与驳书者的是与非,全听天下人的公论。后世人的评说,朕都置之不问。大学士朱轼等既已请旨刊刻,颁布学宫,使远近学识浅的士子,不至于被邪说淹没。朕考虑此请求也还可以施行,暂且这样办,以待天下后世的读书者。



  湖南巡抚赵弘恩等奏折  曾静已到湖南观风整俗使衙门任职



  编者按:雍正对曾静采取了极为反常的做法,进行宽大处理,并让他到湖南观风整俗使衙门使用,利用他到处吹捧宣扬皇上圣德。引起社会上的不满,曾有传单要把曾静劫走,投入深潭溺死。曾静日子并不好过。因而他只好请假以购置家产为名,隐居躲避。这份奏章即是他假期期满,回到湖南观风整俗使衙门后,湖南主要官员向雍正及时报告的奏折。由此可见曾静虽被所谓宽大,依然无时无刻都在雍正亲自控制之下。
  【原文】
  湖南巡抚臣赵弘恩、观风整俗使臣李徽谨奏,为奏闻事。查曾静系奉旨发到臣李徽衙门听用之人。曾静请假归家置产,臣等于去夏奏请圣裁。七月二十日接到朱批:“赏他一年假,期满仍着来汝处使用,奏闻候旨,钦此。”今曾静于八月二十二日期满到长,仍留臣李徽衙门使用。理合奏闻候旨,
  臣等谨奏。雍正十年九月初七日。
  雍正朱笔批示:览。
  【译文】
  湖南巡抚赵弘恩,观风整俗使臣李徽谨奏。查曾静是奉旨分发到臣李徽衙门听候使用的人,前曾静请假回家购置家产,臣等于去年夏天奏情圣上裁夺。七月二十日接到皇上朱批:“赏给他一年假期,期满后仍到你处使用,奏闻候旨,钦此。”如今曾静已于八月二十二日期满回到长沙,仍然留在臣李徽衙门使用。理当奏闻候旨,
  臣等谨奏。雍正十年九月初七日。
  雍正朱笔批示:览。



  雍正上谕一、对吕留良孙辈心有不忍,从宽免死,改判流放



  编者按:雍正下谕旨对吕留良进行开棺戮尸,并进行灭族。他怕过于残酷,所以下令让全国所有学生“人人过关”表态。结果在高压下,又有谁敢公开说不同意呢?雍正以全国学生一致拥护来证明这个判决是公正至当的。但终久害怕舆论谴责,才下了这个谕旨,免去吕留良孙辈杀头之罪(其中有不少儿童)。但终于未能平息社会舆论。后来使出现了吕留良孙女吕四娘刺杀雍正的民间故事,以表示对雍正的不满。
  【原文】
  雍正十年十二月十二日谕内阁:吕留良治罪之案,前经法司、廷臣、翰詹科道及督抚、学政、藩臬、提镇等合词陈奏,请照大逆之例,以昭国宪。朕思天下读书之人甚多,或者千万人中,尚有其人谓吕留良之罪不至于极典者。又降旨令各省学臣遍行询问各学生监等,将应否照大逆治罪之处,取具该生结状具奏。其有独抒己见者,令自行具呈学臣为之转奏,不得阻挠隐匿。今据各省学臣奏称,所属读书生监,各具结状,咸谓吕留良父子之罪,罄竹难书,律以大逆不道,实为至当,并无一个有异词者。普天率士之公论如此,则国法岂容宽贷。吕留良、吕葆中供著戮尸枭示,吕毅中著改斩立决。其孙辈俱应即正典刑,朕以人数众多,心有不忍,著从宽免死,发遣宁古塔给与披甲人为奴。倘有顶替隐匿等弊,一经发觉,将浙省办理此案之官员与该犯一体治罪。吕留良之诗文书籍,不必销毁;其财产令浙江地方官变价充本省工程之用。
  【译文】
  雍正十年十二月十二日向内阁下达谕旨:关于吕留良治罪一案,以前经过司法部门、朝廷大臣,翰林、詹事、科道等在京官员,以及外省的总督、巡抚、学政、藩司、臬司、提督、总兵等文武官员,共同表态奏报,一致请求按大逆罪处治,以彰明国法。但是朕想到天下读书人很多,或者在千万人当中,也会有人认为吕留良的罪过不至于处此极刑,所以又降下谕旨,让各省学政对各级学校中所有的秀才、监生逐一调查,询问他们对吕留良是不是应该定大逆罪。让每个学生都写出书面意见,签名上报,统计人数上报。其中如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让他单独写出意见书,交给学政,由学政转呈,任何人不准隐瞒阻挠。现在据各省学政报告说,所属的秀才、监生等,每人都填写了意见书,一致认为吕留良父子的罪行罄竹难书,处以大逆罪,实在是非常合适的,并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普天下的公共舆论既然这样,那么国法岂能容许对他宽大吗?吕留良、吕葆中都应开棺戮尸,割下脑袋来示众;吕毅中可改为杀头,立即执行。至于吕留良的孙子辈,都应当杀头,朕以为人数过多,心中很为不忍,可以从宽免死,发配往宁古塔,给边防将士当奴隶。如果有冒名顶替隐藏不去等作弊的,一经查出,就把浙江省承办这件案子的官员和该犯人同等治罪。吕留良的诗文书籍,不必销毁;他的家庭财产,命令浙江地方官员变卖,收入充当本省工程经费使用。



  二、严鸿逵、沈在宽诸人应凌迟处死,戮尸枭首示众



  编者按:这一道谕旨,宣布了对吕留良的学生严鸿逵等人及其家族处理决定,使这件历时三年多的文字狱大案告一段落。从中可以看出古代灭族刑法的残酷和牵连之广。但这份谕旨所涉及到人员,还只限于和吕留良有关的一小部分人。至于本书前边奏章所载的散布谣言的太监、犯官等人,均另有上谕处理。如果加在一起,受祸的人数就会更加惊人了。
  【原文】
  雍正十年十二月十七日,刑部等衙门议奏:逆贼严鸿逵枭獍性成,心怀叛逆,与吕留良党恶共济,诬捏妖言实,覆载所难容,为王法所不贷。严鸿逵应凌迟处死,已伏冥诛,应戮尸枭示。其祖父、父、子孙、兄弟及伯叔父兄弟之子,男十六岁以上,皆斩立决,男十五以下,及严鸿逵之母、女、妻、妾,子之妻妾,俱解部,给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官。沈在宽传习吕留良、严鸿逵之邪说,猖狂悖乱,附会诋讥,允宜速正典刑凌迟处死。其嫡属等均照律治罪。又吕留良案内黄补庵,自称私淑门人,所作诗词,荒唐狂悖;车鼎丰、车鼎贲,刊刻逆书,往来契厚;孙用克阴相援结,周敬舆甘心附逆,私藏禁书。黄补庵应拟斩立决,妻妾子女给功臣之家为奴,父母、祖孙、兄弟流二千里。车鼎丰等俱拟斩监候。又吕留良案内被惑门徒房明畴、金子尚,应革去生员,杖一百,佥妻流三千里。陈祖陶、沈允怀、沈成之、董吕音、李天维、费定原、王立夫、施子由、沈斗山、沈惠候、沈林友,应革去教谕、举人、监生、生员,杖一百,徒三年。朱霞山、朱芷年,从学严鸿逵时,年尚幼小;张圣范、朱羽采令伊等幼子从沈在宽附学训蒙,审无与沈在宽交好之处,应无庸议。得旨,严鸿逵著戮尸枭示,其孙著发宁古塔,给与披甲人为奴。沈在宽著改斩立决,黄补庵已伏冥诛,其嫡属照议治罪。车鼎丰、车鼎贲、孙用克、周敬舆,俱依拟应斩著监候,秋后处决。房明畴、金子尚俱著佥妻流三千。陈祖陶等十一人,著以杖责完结。张圣范、朱羽采、朱霞山、朱芷年著释放。
  【译文】
  雍正十年十二月十七日,刑部等衙门议奏,逆贼严鸿逵枭獍成性,心怀叛逆之心,与吕留良党恶相互帮助,诬蔑捏造妖言,实在是天地难容,王法所不能够宽贷的。严鸿逵应凌迟处死,已经死了,应戮尸枭首示众。他的祖父、父子、子孙、兄弟及伯叔父兄弟之子,男的十六岁以上全部斩立决。十五岁以下及严鸿逵的母女、妻妾、姊妹儿子的妻妾,都解往刑部,给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归入官府。沈在宽传播吕留良、严鸿逵之邪说,猖狂悖乱,附会诋讥,应当速正典刑,凌迟处死,其嫡亲家属均按律条治罪。另外,吕留良案内的黄补庵,自称私淑弟子,所作的诗词,荒唐狂悖。车鼎丰、车鼎贲刊刻叛逆书籍,往来很投合深厚;孙用克暗中相互支援勾结,周敬舆甘心情愿附从逆党,私藏禁书。黄补庵应拟斩立决,妻妾子女给功臣之家为奴,父母、祖孙、兄弟流放二千里。车鼎丰等都拟斩监候。再有,吕留良案内被诱惑的门徒房明畴、金子尚应革去生员的功名,杖责一百,与他们的妻儿一起流放三千里。陈祖陶、沈允怀、沈成之、董吕音、李天维、费定原、王立夫、施子由、沈斗山、沈惠候、沈林友应革去教谕、举人、监生、生员功名,杖责一百,三年徒刑。朱霞山、朱芷年从学严鸿逵时,年纪还很小,张圣范、朱羽采、令伊等小孩子跟沈在宽学习训蒙,审查没有与沈在宽交好的地方,应不予论罪。接到圣旨后,严鸿逵应戮首示众,其孙则发配宁古塔给军人做奴隶。沈在宽改判斩立决。黄补庵已死,其嫡亲家属按刑部已拟定的治罪。车鼎丰、车鼎贲、孙用克、周敬舆全都按照拟定的,应判斩监候,秋后处决。房明畴、金子尚连同妻儿一起流放三千里。陈祖陶等十一人著以杖责结案,张圣范、朱羽采、朱霞山、朱芷年予以释放。



  乾隆上谕一、将攻击先王的曾静、张熙缉拿进京



  编者按:雍正于十三年八月病死,由其子弘历嗣位,第二年,改年号乾隆。乾隆登基后不过一个多月,即下令逮捕曾静、张熙进京。这个谕旨中,声称依据雍正处死吕留良的先例,即攻击朕自身尤可原谅,攻击父王的逆贼绝不允许存之于世上。那么乾隆当了皇帝后,亦绝不允许攻击雍正的人活在世上。从这已看出,乾隆决心处死曾静、张熙。但乾隆所说的理由决不是其真实思想,如果乾隆是效法雍正,那么又怎么能违背雍正宽大曾静的做法呢?是很值得玩味的。
  【原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初八日,上谕。曾静大逆不道,虽置之极典,不足蔽其辜,乃我皇考圣度如天,曲加宽宥。夫曾静之罪不减于吕留良,而我皇考于吕留良则明正典刑,于曾静则屏弃法外者,以留良谤议及于皇祖,而曾静止及于圣躬也。今朕绍承大统,当遵皇考办理吕留良案之例,明正曾静之罪,诛叛逆之渠魁,泄臣民之公愤。著湖广督抚,将曾静、张熙即行锁拿,遴选干员,解京候审,毋得疏纵泄漏。其嫡属交与地方官严行看守,候旨。
  【译文】
  雍正十三年十月初八日又谕:曾静大逆不道,虽然被处极刑,但也不足以遮掩他的罪行,只是我父皇圣度如天,找理由加以宽恕罢了。曾静的罪恶,不比吕留良小,而我父皇对吕留良则明正典刑,对曾静却施恩法外。是因为吕留良诽谤的议论涉及到皇祖了,而曾静只涉及到了父皇。现在朕继承大统,应当遵照父皇办理吕留良案的例子,来处理曾静的罪行,诛杀叛逆魁首,以泄臣民之公愤。特令湖广总督、巡抚将曾静、张熙立即进行锁拿,挑选得力官员,押解进京,听候审判,不得疏忽放纵和泄漏,其嫡亲家属交与地方官员严加进行看守,等候圣旨。



  二、将大逆不道的曾静、张熙凌迟处死



  编者按:这道处死曾静、张熙的谕旨,使历时七年之久的曾静遣徒张熙投书案,最后降下帷幕。由于雍正曾下过谕旨宽大曾静,其中说过“将来子孙,不得追究诛戮”的话,乾隆虽然没有遵照雍正的话去做,但也不能不加以理睬。所以这里也重提了一下,而归之于两种不同处理办法,在天理人情上说未尝不是一致的。并且处死曾静,乃是顺乎全国亿万臣民的人心。以此来避免被人们当作议论的口实。
  【原文】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十九,谕刑部。曾静、张熙,悖乱凶顽,大逆不道。我皇考世宗宪皇帝,圣度如天,以其谤议,止及圣躬,贷其殊死。并有“将来子孙,不得追究诛戮”的谕旨。然在皇考当日,或可姑容;而在朕今日,断难曲宥。前后办理虽有不同,而衷诸天理人情之至当,则未尝不一;况亿万臣民所切骨愤恨,欲速正典刑。于今日者,朕又何能拂人心之公恶乎?曾静、张熙著照法司所拟,凌迟处死。



  【译文】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下谕旨给刑部。曾静、张熙,悖乱凶顽,大逆不道。我父皇世宗宪皇帝,圣人的度量如天一样大,以为他们的诽谤只限于皇上一身,而免去他们死罪。并且写了“将来朕的子孙,都不准追究这事而对他们实行杀戮”
  的谕旨。然而,在父皇在世的时候,或者可以对他们宽容;而在朕即位的今天,则断难宽恕他们。这样前后处理办法虽然不一致,但是从天理人情上的恰当上来讲,并没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况且全国亿万臣民,对他们都恨之入骨,想早点对他们明正典刑。从今天来讲,朕又怎能违背人心中的公愤呢!所以对曾静、张熙,应当按照司法机关拟定的刑罚,把曾静和张熙凌迟处死。

 

 

(清)雍正皇帝编纂


更多精彩e书尽在:GSH.YZQ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