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24期

短信发手也疯狂

作者:李文胜






  计算机系的学生张凯这几天很郁闷。原来暑假期间准备干家教,可到街上一看,马路两边都是干家教的大学生们,加上自己学的专业没有英语、数学等专业的优势大,等了两天,竟没有一个人搭理他。张凯又想,自己是堂堂大学生,去饭店当服务员总可以吧?可饭店老板一听张凯没有工作经验,而且只能干两个月,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就这样,张凯找来找去,还是到处碰壁。
  这天,张凯漫无目的地在商业步行街上转悠。突然,他发现在一家大型超市的门口贴有招聘启事,说是要招十余名广告发行员,按天计算,每天10元。张凯顿时乐了,急忙去报了名,然后领回厚厚一沓宣传单在街上散发。
  天气很热,路上行人稀少。张凯在太阳底下站了大半天,身上的汗都快流干了,可手里的广告还没有发出去一半。更令他恼火的是,有的人接到广告后连看都不看就随手扔到地上,这哪能起到宣传效果?张凯正愁眉苦脸时,腰间的手机震动不停,他开始还以为是电话,可仔细一看却是不疼不痒的短信。广告散发不完是没有工资的,张凯心急如焚地看着广告,脑子里猛然闪出一个念头:如果把广告里面的内容以短信的形式发到手机上,不仅省去了许多人力和财力,而且受众面更广,效果更好。张凯把这个想法跟老板一说,老板高兴得连连点头,说要是真有那么好的效果,就给他发双倍工资。
  张凯兴高采烈地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他先去移动和联通公司摸清了本地手机号码的起始和终止号,又跑到电脑城购买发射短信群的软件;可一问价格,都在千元以上。张凯摸着瘪瘪的钱夹,默默转身走了。回来的路上,张凯心想,自己学的就是计算机,何不开发一个软件?于是,张凯去图书馆查阅了有关资料,又请教了系里的老师,夜以继日地在学校内部的网吧里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20天后,张凯终于开发出了一个群发软件。他输入进去几个同学的手机号码,一试,还真管用!
  张凯兴致勃勃地找到超市老板,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张凯把当天超市里的新商品和特价商品输入到电脑里面,然后通过自己的软件发出去,前后还不到一个小时,就让全市众多手机用户了解到了超市的活动。几天后,老板喜气洋洋地告诉张凯,超市的经营状况果然有了起色!老板果不食言,当场给张凯发放了双倍的工资。老板还告诉张凯,以后超市不再印刷广告了,要全部以这种形式发布超市信息,说完还和张凯签订了一份协议。
  张凯想,既然这家超市会接受这种发布方式,说不定其他超市也需要。于是,他又马不停蹄地找到另外几家大型超市的老板。果然他们都乐意接受,但表示只有见到效益后才能付给张凯工资。
  就这样,整个暑假期间,张凯得到了三千多元工资,比任何一个打工的学生都要多。张凯用这些钱买了一台电脑,想开学后利用课余时间大干一场。然而事与愿违,随着天气渐渐凉爽,去超市采购日用品的老年人多了起来,而他们大多是不用手机的。张凯虽然每天照样帮超市发短信,但收入明显不如以前了。
  一天,张凯在公交车上听邻座的人说,他们老总准备把厂歌输入到员工的手机里,可一直没有找到这方面的人。原来这是一家独资企业,公司老总的宣传意识很强,将厂歌输入到手机里面后,员工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电话一响,嘹亮的厂歌马上就会奏起,这样不但能增强员工的爱厂意识,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树立企业品牌呢!
  张凯听了兴奋异常,心想如果把这单活接了,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于是,他马上问清了企业地址,找到了老总。老总说公司有五百多名员工,几乎人人都有手机,张凯只要能完成这个任务,他愿意付1万元钱作为报酬。
  张凯将录音带刻录成光盘,再拷到电脑里,运用自己掌握的电脑知识,又拷到手机的芯片上。然而开机一试,音效很差。张凯苦苦思索了几天,也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于是去请教音乐系的老师。几天后,音乐老师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张凯按照这个方法重新安装了一遍,效果十分理想。老总用后非常满意,不但付了1万元酬金,又向张凯推荐了十几家有此意向的企业。这些企业有的要求向手机里输入厂歌,有的要求输入企业奋斗目标,甚至还有领导讲话的片断。张凯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就这样,张凯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成了名副其实的校园白领。
  马上就要毕业了,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参加各种招聘会,将精心制作的个人简历恭恭敬敬地呈上去,而张凯却躲在房间里盘算着自己的计划:超市里的特价商品要发布,公司店庆要宣传,企业给员工拜年也要帮他们发短信……最后,张凯决定租间房子,买几台电脑,再招几名员工,开一家经营短信业务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