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9期

失踪的莲花座

作者:桑 榆






  白驹古镇有座白驹小学,眼看百年校庆就要到了,校长裘旺书忙得屁颠屁颠的,该准备的统统打点齐全,只有一件事,至今还没理出头绪,让人心烦。
  说来话长。10年前,学校90周年庆典的时候,邀请到一位台湾来的校友——教育界人士冯中宜,白驹镇人氏,当时他在西部贫困地区搞封闭式教学试点,抓教学质量的提高颇有名气。他为人豪爽,接到校庆请柬后,立即送来两台电脑、一架钢琴,外带5000元红包,乐得校领导喜笑颜开。
  冯中宜一年前回到台湾,这次百年大庆校方早早就给冯先生去了信函,一方面对他在学校90华诞时的馈赠再次表示感谢,另一方面恳请他引荐台资,资助大陆地方建设。
  一个月后,冯先生回信说,他已经联系到一位有实力的企业界朋友,有意来大陆投资,想先实地考察,如果考察成功,将先试投资70万美金,如市场看好再追加。不过这位朋友提出一个意外的要求,希望帮助找回一件东西——冯中宜家中失去的一只“莲花座”。
  这位朋友叫高金敏,居住台南,与冯老先生是忘年交。有一次,高金敏在香港古玩市场买到一尊缅玉雕刻的莲花老母佛像,但缺个佛座。他原先知道冯中宜家也有尊莲花老母,佛像损坏了,留下一个精美的莲花座。如果用它来配玉佛再好不过了,可惜那莲花座在老家文革期间失踪了,高金敏希望能找回来。这没头的苍蝇到哪儿去找呀?!
  日子过得很快,庆典日期愈来愈近,镇长吴雨急得团团转,半夜里给裘校长打电话,要他赶快去查清冯家的家境变迁情况以及莲花座的去向,好给前来参加校庆的台湾客人一个交待。
  第二天,校长直奔居委会查问。居委会主任告诉他,解放前,冯家开一间铸铁厂,听说有台莲花座。文革中,有人说日本鬼子占领中国的时候,他家大儿子去东洋留学,做过日本人的翻译,于是家中被抄。冯中宜是解放前随舅父去台湾的,后到美国读研究生,学成又回到台湾。他的双亲是在1989年前后得病去世的,至于莲花座的去向他们也不知道。
  裘校长没了辙,当晚赶去向镇长汇报。两人边喝茶边聊天,突然想起邻村有个叫陈天道的老人在冯家铸铁厂干了很长时间,对当年冯家的情况应该有所了解,于是决定去找他查询。
  陈天道家住三里墩,第二天一早,吴镇长和裘校长骑上自行车直奔三里墩。正好在村口遇上扛着锄头准备下地的陈天道老人。
  裘校长说明来意,三个人便在村口大树下谈开了。陈天道说:“冯老板家是有个佛龛,供奉的是莲花老母,平时很神秘地藏了起来,只在莲花老母生日那天才请出来祭拜。莲花座外形可好看了,像河塘中盛开的莲花!佛像是瓷做的,不知后来怎么被损坏了,他家文革期间被抄,瓷佛和佛座就都不见了。
  两人没有打听出个子丑寅卯来,扫兴而归。半路上,裘旺书说:“镇长,看来莲花座十有八九是在文革期间丢失的,时间久远,难找啊!”两人商量,决定登一条寻物启事,广而告之。
  《悬赏查找莲花座启事》的广告很快在县电视台播出,可几天过去了,竟然没有一点动静,镇长和校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直到第六天夜里,才有人给镇长拨来电话,说文革中在冯家抄家时,他见过这件稀罕物。正想拿回家,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被詹来喜一把夺走了。那时候他是造反派小头头,没人敢惹他。
  第二天,镇长找到副镇长詹来喜,查问莲花座的下落。詹副镇长如触电似的跳得老高,铁青着脸说:“镇长,别胡乱猜疑,我可不晓得什么莲花座、菊花座。”
  百年校庆的日子眼看就要到了,这件事火烧眉毛等不及了。镇长与其他几个副镇长一合计,分头做詹来喜的工作,这一招可真灵,第二天,詹来喜用旧衣服裹了莲花座,送到镇长办公室。吴镇长和裘校长看到闪光发亮的莲花座,高兴得不得了,东西终于在庆典前几天找到了!现在,那个看样子并不值多少钱而台商视如珍宝的莲花座,实实在在地摆在他们面前,校庆时可以给台湾友人一个满意的回复了。
  裘校长是个细心人,为慎重起见,他建议将这个莲花座拿去请陈天道大爷看看是不是原物。吴镇长说,这两天他忙得屁股冒烟,哪有功夫朝乡下跑,还是请陈大爷来一趟吧!
  第二天中午,在“福兴酒楼”包房里,陈大爷戴上老花镜,反反复复地看着莲花座,然后说:“恐怕不是原物吧,颜色、材质都不对。”吴镇长听了气不打一处来,下午又把詹副镇长“请”到办公室,不客气地告诉他,如若做假,是要担负破坏校庆和阻挠台商投资责任的。詹来喜见镇长动真格,害怕了,说:“吴镇长,在这紧要关头,我差点当了白驹镇经济发展的拦路虎,要不是你提醒,我差点铸成大错!我马上回家去,把真的莲花座拿给你。”
  庆典上,有校友冯老先生、台胞高金敏参加,还有白县长和县教育局霍局长出席,校庆搞得轰轰烈烈、风风光光。
  宾主聚集在会客厅里举行“莲花座交接仪式”。冯中宜向吴镇长表示谢意:“听说为了寻找莲花座,镇长、校长费了不少精力,感激感激!”吴镇长让裘校长捧出莲花座,双手交给冯中宜,连声说:“物归原主,物归原主。”冯中宜接过去,左看看、右看看,爱不释手。他拿给在座的人一一看过,问道:“诸位,知道它的材质吗?”有说铸铁的,有说青铜的,有说合金的。冯中宜把莲花座托起来说道:“别看它颜色不显眼,它可是紫铜鎏金的明代器物,要不然,我哪好意思把它送给高老弟!俗话说,好马配好鞍,缅玉莲花老母佛像配上鎏金莲花座这才叫作金玉一体啊!”一席话说得众人又惊又喜。
  高金敏接过莲花座,兴奋地说:“有了鎏金莲花宝座,我那个玉佛才有了立足基石。打个不一定准确的比喻,它好像咱们台商一旦立足大陆这个大市场,才能站得稳,才会有发展空间和远景。”全屋的人都感动了,想不到高先生眼光这般远大。接着,高金敏笑着对冯中宜说:“冯兄,眼下该是您兑现承诺的时刻了,你出价,我付款。”冯中宜说:“行,那就给5万美元吧!”
  天哪,一只不足30公分高的鎏金莲花座能值40万人民币!这宝座原来这么值钱,怪不得台湾人追得那么紧。
  冯中宜神秘地对大家说:“别看这莲花座普普通通挺一般,它还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呢。”他一边说,一边把莲花座倒转身,抽出一个插销,退出莲花座的底,里面卡着一只精制的小木盒!
  木盒开了,大伙儿踮起脚跟想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宝贝,掏出来的竟是本记事簿和几张照片。冯中宜先递给白县长看,县长不看则已,一看脸色突变,本子上记载着1943年至1944年之间,日本人去哪儿扫荡,烧了多少房、杀了多少人(知道姓名的还记了名字)。白县长惊讶了,他举起本子告诉大家:“这是一本血泪账,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的又一铁证!”又问明记载人冯中伯正是冯中宜的大哥。白县长让大伙儿传着看,接受一次教育。
  记事簿的最后一页,冯中伯记述了他思想转变的过程。原先他在日本432步兵联队当翻译,1943年初在一次作战中被八路军俘虏,他向部队首长说他是有良心的中国人,积极要求在日军中策反,将功赎罪,回到祖国和人民的一边。八路军首长将他留下,并试探性地交待了任务:冯先生以掉队为理由回到日军步兵联队,继续给日本人当翻译,暗地里给八路军搞情报,平日把日本鬼子所犯的罪行一一记录下来。
  冯中伯忠实地履行他对八路军的承诺,一年之后,日军岛田队长对他产生了怀疑。岛田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一旦被他发现必死无疑。冯中伯写道:“为了国家、为了百姓,我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冯中伯把这本子交给父亲不久,就被岛田以背叛皇军罪处以死刑。冯中宜当时还是一个小孩子不懂事,是后来父亲与他通信时告诉他这事的。父亲说,这些材料装在莲花座里,有朝一日你回来,打开莲花座的底座,一切都会清楚的。可惜后来莲花座丢失了,再后来,父亲也驾鹤西去。
  冯中宜把记事簿握在手中,说:“我大哥这般表现是好样的!当年他能不忘国耻家仇,今天百年庆典我又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真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呀!”
  再说高金敏,当他细看冯中伯拍摄的一张张旧照片的时候,竟无意间发现,一张照片上被日本鬼子开膛破肚杀害的一名士兵有点眼熟,再一看,竟是他叔伯哥哥高金强!
  1942年,日本鬼子闹兵荒,谎称“组织台湾原住民众去菲律宾割橡胶,赚大钱”,高金强不知真相,第一批报了名,谁料到去的人统统换上军装,被撵到东南亚去打仗。日本鬼子所到之处,没日没夜地烧、抢、杀,残酷无人道。高金强不忍心屠杀百姓,跳海逃生,在海上漂流了三天三夜,幸被一艘福建渔轮上的船员救上船,他死里逃生回到大陆后不久,又被日本人抓去当兵。
  从本子上的记载来看,冯中伯亲眼看见高金强是如何离开人世的:1944年春天,一天天不亮,驻扎在白驹镇三里墩的鬼子营房里像被捅了马蜂窝,摩托车四处出动,“抓逃兵,抓逃兵”的喊声一浪高过一浪!结果逃犯没逃出几里地就被抓回来,那人浑身上下全是血,他就是台南人高金强。岗村大佐下令:“杀一儆百,开膛破肚!”高金强一声不吭,死得好惨。冯中伯当场拍下了这张照片,以见证日军的残暴。他想总有一天,让这群杀人狂的罪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陈天道站起身说:“我亲眼目睹了日本军国主义者残杀中国人的这桩罪证,惨哪,当年,那个年轻人就死在咱们村的后山脚下。”这时,高金敏情绪失控了,他拉起陈天道的手“哇哇”大哭,沙哑着喉咙说:“我哥他死得好惨呀!挨千刀的小鬼子!”在场的人个个义愤填膺。高金敏慢慢平静下来之后,向吴雨镇长提了个要求:“我想在堂哥遇难的地方给他立块碑石,以示纪念。然后取一包土,捎回台湾,带给风烛残年中的伯父——高金强的老父亲。”白县长当场点头答应了高金敏先生的要求。
  白县长很激动,吩咐选个日子,由陈天道大爷带路,与高金敏先生一道去修建“台胞高金强先生遇难纪念碑”。在谈到高金敏先生的投资时,白县长吩咐吴雨:“在厂房用地、地方税收等方面,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给予优惠。”随后,台南民康制药厂厂长高金敏签下投资80万美金的合同。不久之后,一座“统(一)发(展)生化制药厂”将在白驹镇拔地而起。
  冯中宜当场宣布,高金敏先生给他的买莲花宝座的5万元美金,全部捐给白驹小学用于扩建教学楼和添置教学仪器。
  白驹小学的百年校庆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责编:文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