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心武“秦学”引发的争议看学术批评 黄 安 年



  近些年来随着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提出“秦学”并将这种“秦学”观在中央电视台学术性栏目长时间连续播出,在红学研究界和红学票友及爱好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争议,也唤起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密切关注。学术交流网在客观转发这场争议的资讯时的按语中提出:“围绕电视媒体、传统纸媒、网络传媒各种‘红学’爱好者、关注者、研究者就‘红学’的方方面面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有的则针锋相对,这不是一件坏事情。我们期望本着有利于‘红学’研究繁荣、有利于‘红学’健康发展、有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利于‘红学’共同体的团结,把这场群众性的讨论引向健康发展和深入的轨道。”
  笔者并不研究红学,也不是红学票友,对于红学实在是个外行,就红学本身确实没有发言权。但是目前围绕“红学”和“秦学”是非的争议,涉及到学术领域的一些共同性问题。本着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宗旨,对学术争议中的共同性问题发表一管之见以求教于朋友们。笔者以为,在商品大潮冲击、宏观管理乏善、社会转型期浮躁风盛行的情况下,这场争议所引发的某些现象实在需要学术界、文化界、新闻媒体界的认真思考,因为它凸显和折射了学术泡沫化、学术浮躁化、媒体商业化、学术庸俗化现象。从这些现象中我们看出,在学术层面上实在有着许多需要澄清的见解。
  其一,学术问题研究和讨论需要遵守学术规范围绕“秦学”引发争议的是一门被称为新兴“秦学”,是在中央电视台开设的学术讲座百家讲坛上向全国亿万观众宣讲的,而不是对在娱乐节目如评书,演义、戏说、搞笑、猜谜之类或言明属创作的连续剧等非学术层面的表演。《百家讲坛》属专题讲座,是“科学与教育频道”的重要栏目,如中央电视台栏目介绍所说:“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精彩演讲,选择目前大家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形式不拘一格,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 显然刘心武先生的长时间连续播讲定位于“建构时代常识”和“追求学术创新”是无疑的。 既然是“建构时代常识”、“追求学术创新”,而是否“学术创新”,是否符合“时代常识”,就必须要遵循学术规范,就要检验是否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否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是否反复论证,一丝不苟。我们在学术问题面前只能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事实已经十分清楚,“秦学”的提出并没有建立在事实依据和科学论证之上,所以不少人批评刘心武先生的“秦学”不讲学术规范,指出“秦学”作为一门学科不能成立,这绝不为过。演义、戏说、揭秘、猜谜,可以博得广大观众和听众的一时喝彩,满足听众的好奇心和窥探欲,赢得可观的收视率和滚滚财源,但是不能被视为创新学术。要建立一门立于不败之地,并非过眼烟云的创新学术绝非易事。如果刘心武先生公开言明自己是在像《康熙微服私访》那样的戏说,那么谁也不会从学术创新的角度来评价“秦学”,然而刘心武先生偏偏强调自己是在创新学术,所以出于尊重他自己的选择来评估“秦学”不合学术规范是理所当然的。
  一门新的创新学术地位的确立靠的是事实依据和科学论证,而不是哗众取宠的宣讲。搞学术绝不能大跃进,也不能靠大帮哄,靠网络投票。今天有人随意地提出一门“创新学术”的“秦学”,明天有人则仿效提出另一门“创新学术”的“贾学”、“林学”、“薛学”、“丫学”来,单是一部《红楼梦》就延伸出许多新兴学科来,这是在繁荣学术还是在戏弄《红楼梦》呢?看似人人都来搞学术,人人学术“创新”,热闹非凡,电视热播,媒体热炒,网络热评,实际上却典型地反映了对待学术研究一种浮躁心态。在《红楼梦》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有权关注红学并就红学发表各种意见,但是不等于人人都是红学家,不等于人人都成为学术研究者。学术要民主,也要守规矩,讲学术民主,不等于不需要学术规范,按照学术规律办事。
  其二,学术不是政治,文艺创作不能政治化
  《红楼梦》是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宫廷秘史之类的政治影射作品和家史兴衰的实录,不能将《红搂梦》文学作品政治化。有些人似乎还停留在40多年前的文革思维定式上,力图将《红楼梦》政治化,用阶级斗争为纲、“利用小说反党”的思考来解读《红楼梦》,把《红楼梦》说成是一部利用小说隐写帝位更迭权力争斗的政治传记小说,这无疑是严重歪曲了《红楼梦》本意和大大低估了《红楼梦》的社会文化影响。我们只能根据红楼梦的文本,依据现有的档案和文献资料来研究和解读红楼梦。文革已经过去了近40年,现在的所谓“秦学”虽自称有学界高人指点,也非真正的创新,它其实只是文革“阶级斗争为纲”、“利用小说反党”论的沉渣泛起。在笔者看来,如果我们走不出文学作品政治化的解读怪圈,中国文学创新繁荣的新时代是难以到来的。从“秦学”的学术政治倾向看,实在是一种错误思潮的回归。人们有理由怀疑,如此热衷于宫廷争斗的文学描写和推理,是否有利于文学繁荣和学术创新。
  其三,正常的学术批评不能被视为“围殴”
  现在有媒体把一些红学研究者对于刘心武先生缺乏事实依据的“秦学”论提出不同意见,说成是“围殴”,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根本不存在所谓“围殴”的事实,我们不能一听到批评“秦学”的意见就指责批评者是“围殴”。事实上在刘先生的“秦学”传播了很长一段时间、“秦学”书籍在市场大为热销后,一些红学专家和清史专家为了澄清事实,才被迫做出比较温和的反应,如果把这样的不同意见的争议和批评说成是“围殴”,我们还有什么百家争鸣可言?难道只许刘心武和中央电视台放火,批评者连点灯的权利也没有。事实上中央电视台可以而且应该本着在争鸣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为持有不同意见的学者提供相同的时间,或者相对于刘先生宣讲的1/3到1/4时间在同样的讲台上讲述学者不同的学术见解。现在只是几位红学家在刊物上发表了不同意见,就被视为“围殴”,而刘先生借助中央电视台向亿万观众进行“秦学”轰炸却反受赞扬,实在有失公道。
  至于说什么“官方红学”“围殴”了“草根红学”,更是与事实不合。人们清楚刘心武先生绝非“草根”之辈。有人把红学会称做是“官方”,那么刘心武先生任职副主席的北京作家协会和曾任主编的《人民文学》就是“民间”而不算“官方”么?刘心武先生的“秦学”文章不是早在13年前在被他称为“官方”的《红楼梦学刊》上发表过么(《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1992年第2期第147-170页),他的许多宣扬“秦学”的新著并非出版在民间出版社,而是官方出版社,官方最为权威和最有影响的中央电视台为刘提供了常人难以享有的长时间宣讲,这难道还算“草根”?显然“草根”红学说根本站不住脚。至于已经退休故属“草根”之说也难成立,刘先生已经退休,持不同意见的蔡义江先生和胡文彬先生同样也已退休,本是同根同源,“草根”、“官方”之别从何而来?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官方”红学与“草根”红学之争,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专家、权威、票友、草根红学和官方红学的区别。现在有人刻意渲染所谓“草根”与“官方”之争,以显示自己是代表民间,已经退休、“疲惫不堪”、处于弱势地位受到代表“官方”的主流压抑和“围殴”,以博取不明真相人的同情,这是另有所图的,也很不利于红学共同体的和谐发展。
  其四,学术问题的是非判断不能援引民意调查,不能搞少数服从多数学术之争,既不能诉之行政干预和司法裁决,也不能依靠民间投票、民意调查的多数和少数来决定是非。学术是非的判断只能靠健康、平等的自由学术讨论,靠百家争鸣来解决,靠社会实践来最终检验,不同意见可以各自保留,真理总是愈辨愈明,但是不能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裁决。学术是非争议不是靠拉选票,不是靠人多势众,靠媒体效应、靠网络造势,而是要按照求真务实的精神公平、公开、公正进行学术层面的认真探索,排除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干扰。民意调查的方法固然可以反映特定的一些侧面,但是在目前我们的民意调查很不规范和科学的情况下,笔者以为在学术问题上运用网上调查的办法,突出多数少数的百分比,说明学术是非的倾向无助于学术问题的真正解决,搞得不好还会走入误区。至于那些带有倾向性的设问调查,更易于形成对调查对象的误导,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如果设计网上调查本身缺乏科学性,其结果怎能可信?如果加上媒体故意炒作,其负面效果不言而喻。
  其五,电视和新闻媒体报道有责任推进健康的学术争鸣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在学术争鸣和学术共同体的发展中媒体的客观报道和正确导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报道不客观,导向不正确,它的负面影响也是相当严重的。我们的电视媒体如果在事实上只凸出收视率而戏说、臆说《红搂梦》,其负面导向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不客气的说,中央电视台在臆说《红楼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开了一个不良的风气。需要强调的是,作为艺术创作,笔者不反对戏说,但是既然是学术层面的讨论,既然“秦学”自封为科学“创新”,就绝不能学术臆说,我们的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的公共资源,在严肃的学术讲台上不能用纳税人的钱来为学术臆说大开绿灯,不能为庸俗化的学术解读推波助澜,不能人为制造社会文化混乱。中国只有一部《红楼梦》,在振兴中华,弘扬中华文化的今天,我们的中央电视台怎能做自毁古典名著的事来,我们怎能把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遗产的研究引向误区。
  近一个时期以来,有关学术研究和讨论的不实宣传报道屡见不止,实在有悖新闻职业道德,在推进健康的学术争鸣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方面,希望我们的电视和新闻媒体报道真正地负起责任来,真正把社会效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其六,专业学术工作者队伍和业余学术爱好者队伍应当团结和谐学术专业工作者队伍和学术业余爱好者队伍是学术共同体的合作伙伴和优势互补成员,两支队伍不属非此即彼的对立阵营,我们的媒体更不应把目前围绕红学的不同意见争议,说成是大众化队伍诉专业化队伍,将两者人为地对立起来。无论是专业队伍还是大众队伍里,都有支持和反对刘心武“秦学”观的声音。
  红学专业队伍离不开红学大众爱好者的支持、关心和健康的学术评论,有些红学研究者原来就是从爱好者转成专门研究者的。《红楼梦》研究需要引向深入,《红楼梦》的大众化普及需要提升和健康发展,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前者对红学基本知识和研究状况有较多的关注和了解,后者有深厚的民间社会生活底蕴。中国的红学既要向纵深开掘,又要向横广面发展,这需要两支队伍团结和谐共同发展。专业学术队伍要更多地关注大众红学的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并从中吸取营养,同时也要自珍、自爱,避免对于大众的误导,以娱乐性、庸俗化取代红学的普及。红学爱好者也要增加对于红学知识的了解,尊重历经百年几代红学研究者的来之不易的学术研究成果,名著《红楼梦》及前人的成果应当倍加珍爱,那种散步“红学根本就是废物”之类的奇谈怪论,实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苛评。 红学大讨论不是坏事,但是讨论本身要排除各种非学术因素,将学术讨论引向健康发展轨道,让学术回归学术,让红学研究和红学普及得到健康的发展。我们的电视台和新闻传媒、网络媒体,责任重大,需要共同为健康的学术评论营造良好的环境。
  来源: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研究/2005年11月21日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