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声东击西,曹操解白马之围
|
【原典】
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准备南渡黄河进攻许都,消灭曹操,派上将颜良为先锋率军攻打驻在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
当时,袁绍已吞并了公孙瓒,拥有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四州的地盘,数十万军队,势力强大。
曹操手下的将领听说袁绍要来攻打许都的消息后,都认为难以抵挡。曹操却说:
“我了解袁绍这个人,志向大而才智低,外表强而胆量小,嫉妒刻薄而缺乏威严,兵士多而部署不明,将领骄横而政令不一。所以,他的土地虽然广大,粮食虽然丰富,却正好用来奉送给我们。”
话是这样说,但军情来报,白马已被颜良军队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
一旦白马失守,形势将极为不利。所以,曹操决定先解白马之围。
谋士荀攸对曹操说:
“现在我们兵力不如袁绍,如果直接去救白马,必然敌他不过。所以,应当分散他的兵力。”
曹操说:
“先生说得对!但是,怎么来分散他的兵力呢?”
荀攸说:
“丞相可率军西去延津,声称要渡过黄河攻打袁绍的后方,这样,袁绍必然会分兵来同我军对抗。然后我们派出轻骑部队突然回救白马,打他个措手不及,颜良的军队就可以被攻破了。”
曹操听后大喜,立即采纳了荀攸的计谋。挥师西进延津,一路虚张声势。
袁绍听说曹操西进渡河,果然也率领大军到延津阻截,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
曹操见袁绍已经中计,便率领轻骑部队日夜兼程回救白马。到离白马还有十多里的地方,颜良才知道,一时惊慌失措,匆忙迎战。
那时,刘备刚被曹操打败,关羽为寻找刘备,也为了保护刘备的二位夫人,暂且投降在曹操军中。曹操派他与张辽做前锋。关羽一马当先与颜良对阵,曹操在山头上观看。只见那关羽奋然跃上嘶风赤兔马,倒提着青龙偃月刀,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敌阵。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手起刀落,竟然斩于万马军中。袁军没了首领,顿时大乱,曹军乘势掩杀,白马之围就这样被迅速解除了。
【新说】
佯装渡延津,其实救白马;声称击东,其实击西。这就是声东击西之计。
说起来,暗渡陈仓不也正是这样一种声东击西吗?只不过是一种特例罢了。
声东击西的实质还是在于以假隐真,使敌人产生错觉,从而出其不意,攻击不备。
所以,保守机密,不让对方看出自己的意图是施行此计最关键的一点。
不然的话,被敌人识破,在你“击西”的地方张开口袋等着,那你就不是“击西”,而是送货上门,自投罗网了。
其次是要行动迅速,让“西”边的敌人措手不及,让“东”边的敌人来不及回救,这样才能速战速快,一举成功。否则,“西”边的敌人尚未击垮,“东”边的敌人又闻讯赶来,那就不仅要前功尽弃,恐怕还会有难以脱身的危险。
声东击西固然是一种军事谋略,但用在其它事情上,也同样可以显出奇效。以冯谖为孟尝君凿“狡兔三窟”为例,那其中的第二套,冯谖西去游说魏王聘孟尝君为相,其目的却在于使东边的齐王请回孟尝君。又如司马喜助阴姬为王后,不也是先南下赵国蛊惑赵王欲聘阴姬,然后再北回中山使中山王立阴姬为后的吗?无论是声西击东也好,声南击北也好,手段都是一样的。
说穿了,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或者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如此一说,那触龙说赵太后,淳于髡谏齐威王,不也多少都有些声东击西的味道了吗?至于现代社会,无论是政治舞台,外文谈判,还是商业竞争,人生追求,这种声东击西、掩人耳目的策略就更是随处可见了。而且,其花样翻新,奇谋迭现,稍不注意,便使你防不胜防,不知他到底在搞些什么鬼名堂。
怎么办呢?
一是自己争取主动,掌握调度权。适当的时候,也不妨来它一下声东击西或声南击北什么的。
二是学常山之蛇,首尾呼应,以不变应万变,不为他人所调动。
说到底,一是运用,二是防范。这两点,或许也是我们对于所有计谋应取的态度罢。
【典源】
声东击西:“三十六计”第六计:“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
利其不自主而取之。”语出《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另见唐·杜佑《通典·兵典》:“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曹操解白马之围:事见《三国志·武帝纪》。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