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虎吞狼,刘袁吕浸战不休





  【原典】

  曹操大破吕布于定陶后,乘着军阀混战之机把汉献帝迎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权。

  当时,刘备屯兵徐州,吕布兵败后投奔,刘备让他居于沛县。曹操担心刘备和吕布联合起来对自己不利,打算除掉这个心腹之患。谋士荀或献上“二虎竟食”之计:让皇帝下诏正式封刘备为徐州牧,同时送密信一封叫刘备杀掉吕布。若刘备事成,则除掉了吕布这头猛虎;若刘备事不成,则必然被吕布反过来所害。曹操大喜,依计而行。殊不知此计被刘备识破,主动把曹操的信给吕布看了,“二虎”没有“竟食”。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荀或又献上“驱虎吞狼”之计。曹操忙问荀或计将何出。苟■说:

  “主公可一方面悄悄派人到袁术那里去报信,说刘备上书皇帝要求讨伐袁术。袁术知道后必然大怒而攻打刘备。另一方面,主公又真的让皇帝下诏命令刘备讨伐袁术,这样势必挑起袁、刘大战。袁、刘一战,吕布必生夺徐州之心,这一来可就有热闹好看了:不是虎吞狼,就是狼伤虎。无论如何都于主公有利。”

  曹操果然又依计而行。

  这一回,刘备虽然还是觉得是曹操之计,但皇命难违,只得让张飞留守徐州,自己与关羽率兵讨袁。

  另一方面,袁术听说刘备竟然敢下书求战来讨伐自己,怒火中烧,派上将纪灵起兵士万杀奔徐州。

  两军在盱眙对垒,相持不下。

  这边张飞留守徐州,酒后大醉鞭打部下曹豹。曹豹恰好是吕布的岳父,遭打后连夜向居于沛县的女婿报信,希望他趁张飞酒醉来取徐州。

  当初吕布投奔徐州,刘备要让徐州给他,怎奈张飞容忍不得,以致刘备只好叫吕布屈居沛县。吕布本已怀恨在心,又深感沛县太小不是久居之地。

  但平时碍于刘备的脸面,又加之刘、关、张也不是等闲之辈,所以才相安无事。现在袁、刘大战胜负未卜,张飞又酗酒大醉。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吕布听从谋士陈宫的意见,当机立断,星夜向徐州进发。四五十里地一会儿便到,有曹豹内应,张飞又大醉而睡,吕布轻而易举便夺了徐州。等手下卫士摇醒张飞时,酒还未醒,只好带着随身人员杀出东门而去。吕布素知张飞勇猛,也不追赶。

  徐州就这样落入了吕布的手中,而袁、刘却还在浴血奋战。

  【新说】

  驱虎吞狼,这是典型的挑起别人自相残杀,自己却在一旁坐山观虎斗,看得哈哈大笑。

  此计比“坐山观虎”更为凶险。坐山观虎是因利趁便,虎本身就在斗或本身就要斗,而此计却是驱使原本并不一定要斗或根本不会斗的双方相斗。

  “驱虎吞狼”,好一个“驱”字了得!

  这一驱,袁、刘、吕三方齐动,全部落入■中。不止是一箭双雕,而是一箭三雕了啊!

  大体上说,这种驱虎吞狼还是矛盾的利用。利用矛盾,使自己跳出矛盾之外,而在人家的矛盾之间做文章,制造矛盾,激化矛盾。其实,也是一种借刀杀人。自己“兵不钝而利可全”,以政治谋略取得军事上难以取得的胜利,这就是本计的高妙之处。

  当然,虎也不是说驱就可以驱的。弄得不好,反过来咬你一口,甚至虎狼一起冲你而来,那可怎么了得?

  所以,要驱虎就得有驱虎的本事。

  从客观方面说,你得识虎性,知道它与狼之间的微妙关系和矛盾所在,才能一挑一个准,使虎狼都闻风而动,落入你的■中。

  从主观方面说,你得有驱虎的鞭子或其它什么法宝。以曹操驱袁、刘、吕为例,如果不是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汉献帝这个宝贝傀儡,那刘备这头虎就不会被驱动,荀■的“驱虎吞狼”之计就会像“二虎竟食”之计一样流产。

  总之,计谋之施,因人而异,各宜扬长避短,才能出神入化,立于不败之地。驱虎吞狼如此,驱虎吞豹如此,其它各计又何尝不是如此?

  【典源】

  驱虎吞狼:语出《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操问荀■曰:‘此计不成,奈何?’■曰:‘又有一计,名曰驱虎吞狼之计。’”

  刘袁吕混战不休:事见《三国演义》第十四回、第十五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