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流勇退,范睢全身离相位





  【原典】

  范睢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说动秦昭王后,被秦昭王拜为客卿。以后又为秦昭王出谋划策,废黜了专权的宣太后,驱逐了把持朝政的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等人,维护了昭王的绝对权威。昭王于是拜范睢为相国,封应地,号为应侯。

  范睢做了相国后,更是屡建奇功,成为秦昭王最信任的人。他得志不忘故人,保举把他从魏国带来秦国的王稽做了河东太守,又保举在魏国救过他的郑安平做了将军。

  后来,郑安平带领两万人投降了赵国,王稽也犯了通敌罪被杀头。根据秦国的法令,举荐者也应治罪。虽然秦昭王考虑到范睢的功劳很大没有治罪,但范睢自己心里感到不自在。

  这时,燕国人蔡泽来到了秦国。他为了能够见到范睢,先托人在范睢面前说了一番激怒他的话:

  “燕国来了一位说客蔡泽,非常能言善辩。他说如果他一旦见到昭王、昭王一定会不重视你并夺去你的相位。”

  ·QP9·

  范睢决定见一见这个不速之客。

  蔡泽见到范睢后,气宇轩昂,谈吐不同凡响,范睢不得不服。蔡泽对范睢说:

  “人们常说,太阳运行列中天便要偏西,月亮圆满便要亏缺。物盛则衰,这是天地间的自然规律。你现在功劳很大,官位到了顶点,秦王对你的信任也无以复加,正是退隐的好时机。这时退下来,还能保住一生的荣耀,不然的话,必有灾祸。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想当年,商鞅为秦孝公变法,使秦国无敌于天下,结果却遭到车裂而死的下场。白起率军先攻楚国,后打赵国,长平之战杀敌四十万,最后还是被迫自杀。又如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后来却被肢解丧命。文种为越王勾践深谋远虑,使越国强盛起来,报了夫差之仇,可是最终还是被越王所杀。”

  范睢听后不禁耸然动容。蔡泽稍稍停了一会儿又说:

  “这四个人都是在功成名就的情况下不知退隐而遭受的祸患。这就是能伸而不能屈,能进而不能退啊!倒是范蠡明白这个道理,能够超脱避世,做了被人称道的陶朱公。我听说,以水为镜,可以看清自己的面容,以他人为镜,可以知道自己的祸福。《逸书》说:‘成功之下,不可久处。’你何不在此时归还相印,让位给贤能的人,自己隐居山林,永保廉洁的名声,应侯的地位,世世代代享受荣耀呢?”

  蔡泽的话终于说服了范睢。于是,他待蔡泽为上客。过了几天,范睢向秦昭王介绍了蔡泽,说服昭王拜蔡泽为相国,自己托病归还了相印。

  就这样,范睢急流勇退,全身离开了相位。

  【新说】

  蔡泽的一番话真正是唇枪舌剑,直插听者心脏,即便是你我在座,听了后恐怕也得丢盔卸甲,俯首就擒了。难怪得范睢要让相位于他!

  问题是他的确说得有道理。

  如果不急流勇退,等待自己的将只有付出生命。而且,付出生命事小,半生奋斗,一世英名也往往随之付诸东流事大。

  历史是人写的,像商鞅、白起、吴起、文种,以及后世的韩信等人算是运气好的了,虽不得善终,但总算青史有名,后代流芳。还不知有多少因不得善终而湮没于历史的沉迹之下,名不见经传的英雄豪杰啊!

  从智谋上说,急流勇退是一种回避,避开矛盾激化的可能性,避开那种必然会造成的令人痛心的局面。

  从个人来说,就是在一生奋斗到顶点,眼看着要走下坡路时戛然而止,断然结束自己的辉煌生涯,全身而退。

  【典源】

  急流勇退:语出宋·苏轼《赠善相程杰》:“心传异学不谋身,自要清时阅■绅。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

  范睢全身离相位:事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