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含垢,陆逊排众克蜀军





  【原典】

  公元221 年,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夺回被东吴夺去的战略要地荆州, 出兵攻打东吴。东吴的孙权派人求和,遭到刘备拒绝。为此,孙权任命年仅三十八岁的陆逊为大都督,率领五万兵马迎战。

  第二年初,刘备的军队水陆并进,直抵夷陵,并在长江南岸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十分浩大。陆逊见蜀军士气高涨,又占据了有利地形,便坚守阵地,拒不出兵交战。当时东吴的一支军队在夷道被蜀军包围,要求陆逊增援。陆逊不肯出兵,并对众将说,夷道城池坚固,粮草充足,等我的计谋实现,那里自然会解围的。

  陆逊手下的将领见主将既不攻击蜀军,又不援救夷道,以为他胆小怕战,都很气愤,众将领中有的是老将,有的是孙权的亲戚,他们不愿听从陆逊的指挥。于是,陆逊召集众将议事,他手按宝剑说:

  “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畏惧他。现在他带兵来攻,是我们的劲敌,希望诸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敌人,上报国恩。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主上让我担任大都督统率军队,我当恪尽职守。吴主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调遣,是因为我还有可取之处,能够忍受委屈,负担重任的缘故。军令如山,违者要按军法从事,大家切勿违抗。”

  陆逊这一席话,把众将领都镇住了,从此再也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了。

  陆逊打定主意坚守不战,时间长达七八个月,直到蜀军疲惫不堪,他才利用顺风放火之计,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

  【新说】

  忍辱含垢是一种计谋,也是一种勇气。

  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有起伏,有高低潮。遭遇曲折之时,应该平静地接受这种现状,冷静地等待,等待时机到来,这样才能显出一个真正英雄的长远眼光、全局观念和宽阔胸怀。

  历史上,赵武灵王曾经为了赵国的生存进行服装改革胡服。就改革而言,只能向好的方面改进,而这里的改革却是向不如自己的蛮人的服装靠近,实质上是在倒退,而且是全国性的。这对赵国来说,无疑是一种国辱,但是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又有什么办法呢?如果尽全国之力与强敌决一死战,那心定是生灵涂炭,恐怕还要亡得早些。所以,不如暂时含垢忍辱,以侍日后崛起。比较起来,进行服装“改革”为上策,但这决非救国的长久和根本之策。

  继而又想到了司马迁能够忍辱含垢而得以完成辉煌的《史记》,越王勾践能够忍辱含垢而得以报仇雪耻..所以,必要时也得忍辱含垢啊!

  【典源】

  忍辱含垢,语出班昭《女诫·卑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苦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陆逊排众克蜀军:事见《三国志·吴书·陆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