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
知识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知识创造财富
知识源于实践
谁拥有知识,谁就拥有未来
知识改变命运
只有在应用中知识才能发挥作用
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
探索知识比拥有知识更有益
知识是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
知识是无限的,只有不满足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名言
知识是治疗恐惧的药。——爱默生
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李大钊
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高士其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泰戈尔
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卢克莱修
人的知识愈多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鸟美在羽翼,人美在学识。——高尔基
你得到的知识,无论多少,必须是你自己的,用你自己的心血来滋养,是你自己不受羁勒而努力的结果。——罗·罗兰
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便自命为科学。——萧伯纳
知识是有学问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赫拉克利特
知识是到达天堂的翅膀。——莎士比亚
掌握知识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不够的,应当善于使知识得到发展。——歌德
只有知识,才能构成巨大的财富的源泉,既使土地获得丰收,又使文化繁荣昌盛。——左拉
知识比任何东西更能给人自由。——屠格涅夫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语
经典素材
衬衫危机
(知识是维护利益的手段)
北京一个衬衫厂有一次向日本出口了一批衬衫。不久,日方把货全退了回来,要求这个衬衫厂赔偿100万人民币。原因是衬衫里发现了大量蚂蚁。厂方请来了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年已八旬的唐觉教授来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唐觉得出结论,这批蚂蚁是日本的伊氏臭蚁。前来索要赔款的日本代表先是呆若木鸡,然后是90度的鞠躬,连说:“想不到贵方有如此高招,我们算是服了。”
这件事情得到完满的解决,多亏衬衫厂请出专家,专家利用手中的知识,维护了我方的利益。
“画一条线”一万美元
(知识就是价值)
德国科技企业管理专家斯坦门茨刚移居美国时,在一家很小的公司任职。美国最大的福特公司的一台电机出了故障,很多人两个月都没有修好。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公司请来斯坦门茨修理。斯坦门茨在电机旁边仔细观察,计算了两天后,就查出了故障原因。他用粉笔在电机外壳上画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就好。”人们半信半疑地去做,结果,毛病确实出在那里。
电机修好后,福特公司老板问他要多少酬金,他说:“一万美元。”老板请他列个合理明细表,说明费用的出处。斯坦门茨写道:“用粉笔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9999美元。”公司照付了,并且重金聘用了他。
知识英雄
(拥有知识,就拥有未来)
柳传志领导下的联想王国,几乎每天都有新闻发生。40岁才创业的柳传志打破了IT行业只青睐年轻人的“咒语”,正是这位军人出身的老总,以敏锐的眼光和周密的部署使年轻的联想在15年里跃升为中国电脑产业的排头兵,甚至做了世界因特网电脑研究的领跑人。
张瑞敏是第一个走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美国最具权威的商业杂志《商业周刊》把他列为亚洲50位风云人物之一,并对他做了这样的评语:“拥有更多的像张瑞敏一样惜时如金的企业家,不久的将来,中国必将在世界经济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做大事不做大官”的张瑞敏使中国的海尔已经大张旗鼓地开始在美国实现本土化了。
张朝阳被誉为靠灵活的商业运作迅速崛起的成功者。在大陆互联网领域的新生代中,张朝阳已经被当作中国的比尔•盖茨而受到各界瞩目。有人说他是中国人里财富最有可能呈几何级数翻番的人。他的出色来自于34岁就创建了前卫的爱特信公司,还有,他的类似雅虎风格的搜索引擎,在1997年创建之初,每天只有微不足道的100到200次点击,可是今天,搜狐的页读数却已激增至每天400多万次,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星期为单位快速增长。
董云七十岁拜师
(学习知识不在早晚)
立志求学不分先后。董云七十岁拜师求学,一直被传为“老而好学”的佳话。
董云是明朝嘉靖年间太湖流域的一个著名的学者、诗人。此人喜爱文学,求知若渴,学有所成,颇有些名气。他六十八岁时到浙江会稽山游历,听说王阳明正好在深山里讲学,他赶去听了几次,越听越觉得王阳明知识渊博,越感到自己知识浅陋。于是,他决定拜王阳明为师。但是当时只有五十三岁的王阳明推辞再三,执意不肯收长者为徒。不少朋友都劝他:“你已经这么大年纪,又很有点名气,何必还要那么用功呢?”董云说:“我的年纪虽老,但过去的六十年学的太少了,今天有幸遇见好老师,一定要从头学起。”董云说到做到。两年后,也就是在他七十岁那年,他特意在除夕的晚上,冒着雪,赶到会稽山,向王阳明行了拜师之礼。
养蚕人的“保护神”
(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法国阿莱省的蚕种受到一种神秘疾病的侵袭,使法国的整个丝织业面临毁灭的威胁。桑树种植者眼看他们所养的蚕每天成千上万条地死去,难过得直掉泪。巴斯德感到有责任调查这一情况。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苦研究,他终于找到了答案:蚕病是通过有病的蚕卵,一代又一代地遗传下来的。因而他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消灭有病的蚕卵。养蚕的人采取了他提出的消灭蚕卵的方案,全都获得了丰收。
牛津乞丐也读书
(把求知当成习惯)
在牛津市内,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戴帽子的乞丐,坐在地上,不顾初冬的寒冷,专心致志地捧读一本书。这个景象令到牛津旅游的中国人很惊讶,他们施舍了先令和从中国带来的一枚银戒指,那乞丐点头称谢。人们问他看的是什么书,原来是凡尔纳的小说。温饱都还不能保证,却照样需要幻想中的“环游地球”。
英国每550人印书一种,德国1050人印书一种,法国1600人印书一种,美国每4000人印书一种,中国每12000人印书一种。也就是说,每年读者需要的印书种类,英国读者比德国读者多一倍,比法国读者多两倍,比美国读者几乎多七倍,比中国读者多二十倍。在伦敦,阅读的需要,几乎就像需要呼吸和吃喝一样,成为近乎本能的文化习惯了。
“究其一点,不计其余”
(学习求知也要讲求方法)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学识渊博,这与他独特的读书法不无关系。比如,他读《汉书》,每次只注意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其他方面的问题略去不顾。下一次再读时,又只注意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如此读书数遍,则全书几个方面的问题都可解决。想想也是,要想一下子把书中各方面的问题都解决,势必“眉毛胡子一把抓”,顾此而失彼。苏轼的“究其一点,不计其余”的读书法,还确有借鉴意义。
誓将知识报于乡亲
(知识创造财富)
邢利斌出生于吕梁山腹地的山西柳林县张家圪台乡槐树沟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86年考入山西大学。1990年毕业分配时,学校根据他的综合成绩分配他到省城太原的一家设计院工作。父母知道他能留在省城,万分高兴,但他却想:家乡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不少企业由于缺乏人才和技术,不仅没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而且浪费资源,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我也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我有责任回到家乡,用党和人民给予的知识改变家乡乡镇企业的落后面貌。”
他多次和老师、同学这样讲。为此他舍弃省城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自愿到贫困山区承包一个乡办企业,苦干七年,终于将一座濒临倒闭的小铁厂建设成为年产70万吨原煤、50万吨焦炭、75万吨洗精煤的集原煤开采、产品加工、物资供应、货物运输、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吕梁山上一流的大型煤焦企业——山西得瑞煤化有限公司。
皇甫慧忆书
(知识是艰辛积累的硕果)
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皇甫慧,在20世纪50年代曾去苏联协助他们工作。后来中苏关系恶化,他只身回到了祖国,什么资料也没有带回来。为了将在苏联学得的知识用于报效祖国,他一回来就谢绝一切来访,关起门来专心致志地回忆所有资料的内容。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人们只看到他房间的灯光彻夜长明。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写了一本又一本。有时为了回忆一个数据、一个公式而踱来踱去,脚都走肿了。有时他又会因想起一个公式而大笑起来……40天后,当二机部部长接见他时,他兴奋地说:“我记忆中的资料全都记录下来了。总共有17个记录本。”
爱迪生测灯泡
(光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
阿普顿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对带他工作但没有大学文凭的爱迪生有点瞧不起。有一次,爱迪生让他测算一只梨形灯泡的容积。于是,他拿起灯泡,测出了它的直径高度,然后加以计算。但是灯泡不具有规则形状,它像球形,又不完全是球形;像圆柱体,又不完全是圆柱体。计算很复杂,即使是近似处理,也很繁琐。阿普顿画了草图,在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和算式,也没算出来。正忙于实验的爱迪生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阿普顿报告结果,他走过来一看,便忍不住笑了起来,“你还是换种方法算吧!”只见爱迪生略一沉思,快步取来一大杯水,轻轻地往阿普顿刚才反复测算的灯泡里倒满了水,然后把水倒进量筒,几秒钟就量出了水的体积,当然也就等于算出了玻璃灯泡的容积。这时,羞红了脸的阿普顿傻呆呆地站在一旁,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
意林故事
知识能带来财富
泰勒斯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学识渊博,智慧超人,可生活却非常清苦。有一次,一位商人见他穿得破破烂烂,就挖苦他说:“泰勒斯,都说你知识渊博,可是你的那些知识能给你带来什么呢?金子,还是面包?”泰勒斯非常生气,立即回击那个商人:“我不允许你利用我的贫穷来贬低理论知识的作用,咱们走着瞧,我会用事实教训你的。”
泰勒斯回去之后,运用所掌握的丰富的天文、数学和农业知识,经过周密的预测计算,断定明年将是橄榄的丰收年,于是在冬天他就把附近所有的橄榄榨油器用很低的价格租来了。
第二年,这里的橄榄果然获得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丰收,人们对榨油器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可是榨油器却全被泰勒斯垄断了。于是许多人都去找泰勒斯,抢着用高价租用他的榨油器。那位曾经挖苦过泰勒斯的商人也来了。泰勒斯走上前去,嘲弄商人说:“高贵的富翁,你看到了没有?这些榨油器都是我用知识搞到的,你现在也只好求助我了。我要发财,简直易如反掌。可我追求的并不是几个钱,而是知识这种无价宝,这你有吗?”
知识要不断更新
从前,有一个书生叫王寿,他到哪里都喜欢背着书,尽管很沉重。
有一次,王寿在弯曲的小路上遇到了徐冯。徐冯看到他的样子很不理解地说:“所有的事情都是靠人来完成的,做事情要顺从时代的潮流而变化。相对而言书本知识是固定的,它只不过是记录人的言论罢了。而这种言论来源于人对现有事物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而你每次只是背着这些呆板的东西有什么用呢?”
王寿听了徐冯的话觉得有道理,便把这些书籍都烧了。
无知的人常自大
图书馆里,装满新书的玻璃柜前挤满了人。书柜好不得意:“瞧我满腹经纶,难怪学者作家也得毕恭毕敬地站在我的面前……”
柜中的一本书听不下去,回敬道:“占有书的多少,并不和知识成正比。只有那些认真读的,才是知识的主人。”
书柜听罢,不禁大怒:“什么,受我管的书也配来教训我?没见人们不时地向我鞠躬吗?”(他把人们凑上前去细看书名,当成向他鞠躬了。)
不多久,一柜新书全被借完,玻璃柜子茕茕而立,尽管漂亮闪光,却没见谁再去瞧它一眼。
这个玻璃书柜就像那些没有实际的知识却又自高自大、自吹自擂的人。实际上,占有书本并不等于掌握了很多知识。知识是眼睛看不见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积累自己的知识,不是靠收藏很多的书,而是靠平时认认真真地学习。
工程师和逻辑学家
一位工程师和一位逻辑学家是无话不谈的好友。一次,工程师走在街上,忽然听见叫卖声:“卖猫啊,卖猫啊!”工程师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妇人,身旁放着一只黑色的玩具猫,标价500美元。妇人解释说,这只猫是祖传宝物,因孙子重病,不得已才出卖。工程师用手一举猫,看起来似乎是用黑铁铸就的。不过,那一对猫眼则是珍珠的。于是,工程师就对那位老妇人说:“我给你300美元,只买下两只猫眼吧!”老妇人算了一下,同意了。工程师高兴地回去对逻辑学家说:“我只花了300美元竟然买下两颗硕大的珍珠。”
逻辑学家一看这两颗珍珠,少说也值上千美元,忙问怎么回事,工程师告诉了他。他迅速跑到街上,给了老妇人200美元,把猫买了下来。工程师嘲笑道:“你呀,花200美元买只没眼珠的铁猫!”
逻辑学家却不声不响地坐下来摆弄、琢磨这只铁猫,突然,他灵机一动,用小刀刮铁猫的脚,当黑漆脱落后,露出的是黄灿灿的金印,他高兴地大叫起来:“正如我所想,这猫是纯金的。”
原来,当年铸造这只金猫的主人,怕金身暴露,便用黑漆把猫身漆了一遍,俨然像一只铁猫。对此,工程师十分后悔。此时,逻辑学家转过身来嘲笑他:“你虽然知识渊博,可是缺乏一种思维的艺术,没把问题想透。你应该好好想一想,猫的眼珠既然是珍珠做成的,那猫的全身会是不值钱的黑铁所铸吗?”
知识就是最高报酬
一位14岁的中学生,利用暑假替街坊修整草坪,赚取一点儿零花钱。但其中有些人付钱不是那么爽快,比方说巴罗先生,该他掏钱的时候,不是说身边没有比50美元再小的票子,就是说手头的支票本暂时用光了,要不,索性好几天不见人影。尽管少年很希望得到自己应得的酬劳,又觉得不宜过于较真。
一天傍晚,少年路过巴罗先生家时,被他热情地叫住了。巴罗先生请少年进屋子里坐坐,有些难为情地说:“我应该……不过……”少年爽快地说:“没关系的。”“银行在我的账上出了点小差错,不久就会搞清楚的。呃,我想,你也许愿意在我这里挑一两本书看,作为一种补偿?”少年环顾一下,屋里几乎到处是书,真像个图书馆。少年并不爱读书,见了这么多书,既惶恐,又钦佩:“这些书您都读过吗?”巴罗先生说:“这些还只是我保留下来的、值得读第二遍的书。”
为了掩饰自己不爱读书,少年借了一本巴特著的《正义永存》,回家后硬着头皮读它。谁知道,才翻了几页,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当少年去归还《正义永存》时,巴罗先生又递给他玛格丽特写的一本关于人类学的经典之作。殊不知,这本书竟使少年迷上了人类学!35年后,当他在达特茅斯学院讲授人类学的时候,他才明白,那年夏天,巴罗先生已付给了他最高的报酬。
无知的代价
有位著名的檀木专家,在印度的市场上,发现了一种名贵的檀木,这种檀木飘出一种淡淡的幽香,香味纯正,沁人心脾。由于这种檀木产量低,水分极不易散失,所以每千克高达八百多美元。醉心于艺术的檀木专家,借钱购买了四公斤半的一小段檀木。
回国后第二天,檀木专家便赶去北京参加一个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开完会回家以后,檀木专家翻了半天也没找到那段檀木。他急忙问老伴藏在哪儿了,老伴说:“你说的那块破木头啊,有股怪味,收废纸的老头来过,我扔给他了。”
檀木专家大吃一惊,他既愤怒于老伴的无知,又很无奈。幸好,第三天,那个收废纸的老头又来了,檀木专家“腾”地从床上坐起来。老伴问:“大爷,我上次扔给你的那块木头你卖给谁了?”
“木头?”老人忘了。“就是我顺手从这里拿下来的一块木头。”老伴走到书橱边,试图唤起老头的记忆。老头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你们家那块木头?我还记得,这些木头我家老太婆都是用来烧锅的,别的木头都好烧火,你们家那块木头不好着火不说,还有股怪怪的臭味,不过还好,最后还是用它把锅烧开了,烧出的灰是白色的。”老头淡淡地说。“啊”!檀木专家惊叫起来。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檀木被抛到了锅底下,作了烧开水的干柴?
应用与创新
中国需要补充基本知识
“入世”以后,中国更需要补充基本知识,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某小学老师问:用烧饭的柴火能不能炼出钢铁来?学生答:不能。问:为什么?答:温度达不到。在“大炼钢铁”的当年,我国大概还没有人具备这种常识。全民打麻雀、人民公社化、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等等,都是违反基本常识的行为。今天我们的常识提高了,但是不能自满,应当仔细再检查一下,是否仍旧缺少现代国际社会所公认的某些常识。一位英国学者说,治理国家是按照国际公认的常识行事。常识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更新的。
选择于己有用的知识
一个旅行者在沙漠里跋涉,某一天,他疲惫地走到一个地方,发现这里有许多块奇形怪状、五彩斑斓的石头,出于好奇,他随手捡了几块放在旅行包里,继续前行。终于有一天,他走出了这片沙漠,当他打开旅行包时,惊喜地发现,原先的那几块石头都变成了金子,看着金子,他懊悔地说:“如果当初我能多捡几块,该多好啊!”……
这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故事,他想说明这样的道理,知识就像那些变成金子的石头,在你学习知识的时候会感到辛苦,也许你会怀疑是否值得刻苦,但终有一天你能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与价值,感受到自身的富有与荣耀。
当今社会,知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但是,知识却像时间一样,迈着永不停息的步伐,知识的更新比时尚的脚步更快。芸芸众生,追逐着知识的脚步,往往总也跟不上,层出不穷的等级考试和资格证书,花样翻新的职业培训和信息资讯,让我们游弋于知识的汪洋大海中,四顾茫茫,望洋兴叹,搞不清自己到底该学什么,又学会了什么。
知识过时论,知识无用论,肯定不对;知识是财富,知识是力量,也不尽然。什么是真正有用的知识,什么是不会过时的知识,谁也不可能提出一个绝对的标准。作为我们每个有限的生命,要想得到无穷无尽的知识,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我认为关键就在于选择,选择的原则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能为我所用的,能为我所掌握的,这种知识永远不会过时。变化加速使得学习能力越来越重要,竞争加剧使得工作稳定越来越不可能,我们没有时间去学习那些无用的知识,我们也没有精力去接受那些鸡肋的信息,与其拼命想走在时代的前面,不如静下心来审视一下自己的选择,也许我们会更清楚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办。
知识并不就是力量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我说:“强势知识才是力量。”原因是: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力量”。中国古代书生大多手无缚鸡之力,若中不了科举,任你饱读诗书,亦无力量可言。相反,知识使人迂腐、知识使人软弱、知识使人穷酸的例子至今仍然遍地都是。那么,什么知识才是力量呢?我认为是强势知识。强势知识就是在现实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知识,反之则是弱势知识。许多人之所以失业,并非没有知识,而是学而无用。哪怕你有硕士、博士文凭,只要你掌握的知识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弱势知识,零势知识,你就可能找不到工作。因此,读书必须小心,人生有限,读错了书等于慢性自杀。
在我们出生之前,无数的知识已经先于我们而存在,在我们出生之后,更多的知识以“爆炸性的方式”而诞生。知识生产的速度远快于我们学习的速度,因此,人类相对来说必然是越来越无知的。一个人要想学尽天下的知识绝对不可能,也是愚蠢的。我们必须选择恰当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来学习必要的强势知识。
当然,即使你脑子里塞满了强势知识,也不等于你就有力量。只有善于运用知识的人,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人。于是一个新的概念诞生了,那就是“有效知识”——在现实中真正发挥作用的知识。中国大学里的教授们今天确实掌握了许多强势知识,但他们大多拿知识作学术交流或教学用。不如企业家们实际,他们交点钱到大学去读在职MBA,回到公司将知识立即转换成物质和精神财富,结果比满脑子强势知识的人更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