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山水画,是用勾勒的方法描绘出山水树石的轮廓,然后用平涂法填色,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卷》、展子虔的《游春图》等。这种方法一直到唐代都还非常盛行。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等都是如此。用这种方法画山水,不能很好地表现山石树干的质感,不能很好地区别东西南北各地山水的不同面貌,也缺乏厚重的感觉。从五代开始,巨然、范宽、荆浩等人开始尝试一种新的技法,即用较干的直笔或侧笔皴擦,以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巨然《秋山问道图》用披麻皴,范宽《溪山行旅图》用雨点皴。清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皴法第九章》中说:“笔之于皴也,开生面也。山之为形万状,则其开面非一端也。”什么是“开生面”?就是表现出不同山石的不同面貌,石涛称之为“山川自具之皴”。他又说:“峰不能变皴之体用,皴却能资峰之形势。不得其峰何以变?不得其皴何以现?”意思是说,不针对具体的山峰,就不知道使用什么样的皴法;没有皴法,山峰的不同变化又如何表现。可见皴法已经成为山水画中最重要的技法之一。后人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一共创造出十几种皴法,用以表现不同的山石形貌。清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中将它列为十六家皴法:“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乱柴。”此外,还有表现树身表皮的鳞皴、绳皴、横皴等。
|